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docx

    • 资源ID:16952589       资源大小:35.2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docx

    1、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潘向黎 姜广平 关于潘向黎:福建泉州人,现居上海。198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部。文学硕士。19911998年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19921994年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1998年至今任文汇报社副刊主任编辑。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散文集红尘白羽、纯真年代、相信爱的年纪、局部有时有完美等。短篇小说西风长街获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另获文汇报笔会文学奖新人奖、第二届上海文化新人称号、青年文学创作奖等。白

    2、水青菜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导语:潘向黎总觉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演出”还没有开始,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练习。她的散文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而她的小说则有一种倒着生长的势头。她还认为偶尔会被小说伤到自己。有人认为,潘向黎是倒着长的女人,20岁时渴望中年人的稳定生活,30岁以后却愈发单纯、透明、柔软。但从小说的笔法角度而论,在骨子里,潘向黎的小说还是承接着来自中国古典的那股文脉。这就像另一些小说家,他们的小说,接续着的是西方的哲学和诗性。关键词: 都市小说女性写作 散文 白先勇姜广平(以下简称姜):第一次接触你的作品,是阅读你的散文红尘之上。那篇文章让我吓坏了,哪会有那么清新脱

    3、俗的文思的?那篇文章确实非常优美,中学语文教材里都选了。很多散文选本也都选用了。我后来编的一本给高中学生看的语文读写新法(南京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也赶热闹似地用上了。那时候觉得你一定是一个看透红尘的老人家了。没想到情形却是这样。潘向黎(以下简称潘):过奖了。其实那是一种文字里的早熟,我的早期散文有这种现象,自以为明白,写得也很正确,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当时是不明白的至少没有完全、彻底的明白。但是因为年轻,话往往说得很绝,虽然那样有种快意恩仇的感觉,但那种幼稚的自信,现在是没有了。姜:你的散文写作已经非常成气候了,为什么还又想到要去写小说呢?潘: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不少人觉得费解,甚至可惜

    4、。因为觉得我的散文写下去可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大散文家,而小说毫无前途。作为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看法,也可能是我们的成见,就是:除非你是做学问的,否则一定要写小说,才算真正的作家。姜:是啊,我们当初念中文系,也都是怀着做作家或者学者的野心的。其实,读中文系的人太多了,后来大部分人都没有走这两条路子。潘:我最初写小说的动机与此有关。当时我的散文已经得到读者广泛好评,每星期都会收到读者来信,出了好几本书,获了一些奖,但是对于小说我一直心里痒痒。这个开头真的很可笑的,什么也不懂,就想证明自己不光会写散文,也可以写小说。到了后来,人生阅历稍多,真的觉得有一些东西散文不能承载,必须另外找途径

    5、表达、宣泄。后来又发现也有相反的情况,就是现实里没有,这整个世界上都没有的东西,我在小说里寻找,或者说,某种珍稀到灭绝的情感“物种”,我试图让它在我的小说里再次存活。姜:那么,在由散文而小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障碍吗?潘:写小说的开始并不顺利,许多人都劝我还是继续写散文算了,因为放弃眼看到手的散文的成果,来做这种类似冒险的尝试,显然不明智。但是我听不进去。小说是虚构的文体,是想象力和现实冲撞的结果,它在本质上更真实,更深入生命本质,更接近人性,空间更大。姜:是这样的,小说的空间更大。但散文也是一个优秀的文体啊!潘:最初那种感觉真是勾魂摄魄,一旦接触了就很难不上瘾。那段时间,小说像个高傲无情的恋人

    6、一样,向我索取很多而且不给一个笑脸,而我还唯恐被抛弃。借用这种比喻,散文对我像个温和的老朋友,虽然一直对我很好,但是无法和小说的重要性相比。只要小说对我招手,我总是会丢下散文跟随小说的灵感而去。姜:呵呵,没想到你也是喜新厌旧的啊!现在还写不写散文了?潘:写。数量不多,而且有固定的主题,开了两个专栏,解放日报上有一个看诗不分明,谈古诗词的,主要是用纯个人的眼光来提供一些新的读解,随心所欲,借题发挥;新民晚报上有一个茶可道,写茶的,也通过茶写我眼中的世界和人生其实如果不写茶,写瓷,写马,写乐器,可能也差不多,我相信人到了一定程度,写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不过写诗写茶这些本来应

    7、该是年老退休之后的计划,但是我实在太喜欢了,忍不到那个时候再写,何况担心年纪大了对这些微妙的东西会迟钝。但是想写小说的时候要停掉散文,比如现在,我已经把专栏都暂停了,虽然这两个专栏反响都很好,自己写的时候也很愉快。但是我想写小说了,太久不写,已经不开心了。先安静一阵子,然后等待写小说的状态。小说第一,散文第二。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的地位。但是不等于散文不重要,有一天,我不能写小说了,还可以写散文。散文可能是我的退路。姜:过去,我对话的作家中,很多都是写诗的,或是先诗后小说。有的现在还是一边写诗一边写小说。可能散文是一个小说家必须遭遇的文体,或者说,作家单纯地写散文的可能不多,写着写着,就会被其

    8、他文化拽走的。就像写散文起家的刘亮程,现在也写小说了。潘:必须遭遇的文体?好像你说得有道理。但我觉得由诗歌进入小说的作家优势明显,激情水位高、落差大,语言质地精纯,表达细密独特甚至幽深诡异,常常让我羡慕。这就像飞翔的动物降落地面行走,你不要看它起初的步履有点笨拙或者怪异,一旦它习惯了,就比只会在地上走的动物强多了,他们的步子带着飞翔的韵味。我自己是先散文后小说的,没写过诗,但是也不觉得遗憾。这种个人历程可以用一句现成话来认知:“不是我选择命运,是命运选择我”。作家本人经常是无法选择的。姜:如果说及敏感,我觉得你对现代城市、时尚细节比较敏感。小说中关于这些方面都描写得非常细腻。我觉得女性写作的特

    9、征与特点都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了。还有细节的温馨,让人觉得作家的生命体验参与了进来。现在很多作家关注事情的张力,却没有关注细节的张力。我觉得这方面,福楼拜值得我们学习,他对细节的考究到了痴迷的程度。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写小说了。你这份敏感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女性小说家的女性气质使然?潘:不太清楚。我是离农村比较远,对城市认同度比较高的那种人,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肉身都依附于城市,虽然有种种不满,但是并没有更好的去处,不能故作清高或者执意复古比如要回到不存在了的田园。那如果不是一种深刻的矫情,就是一种忘恩负义。其实我对时尚也不精通,真正的时尚是很有奥妙的。不过,我关注时尚,我觉得时尚反映时代心理和各阶层

    10、审美趣味,其实很有意思。许多时尚界的精英绝对高智商,他们的品位、想象力、创新精神都很了不起,我们有什么资格毫不了解就认为人家浅薄、速朽?当然,时尚本身不能成其为小说的内容,但是对时尚敏感,在某些地方会显示出新鲜的气味,细节上也会带来一些时代特有的准确性。有些作家,要表达人物富贵逼人的时候,就让笔下的男女老少都穿同一个大品牌的衣服,老太太和少女用同一种化妆品,他们可能以为狠狠挑一个最贵的说出来就足以吓住人了,那是非常可笑的。姜:是啊,这很可笑。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时,那里的贵族气,却是用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这就了不得了。这种细节里流露出来的高贵,哪个好比呢?看来,真正的时尚,我们很多人都并

    11、没有更深入地理解。时尚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创新与建设。还有你刚才在散文里提到的茶。我发现你对茶也很是关注,你的小说作品里总是在不经意间写到茶,就像人物关系,也用茶来形容:“我们的关系就像一杯泡了七八回的茶。”我觉得这都是小说家细微的地方。潘:我对茶的感情,有点像身不由己的爱情,没法说,没法写,反正写不写出来都是如此。姜:我觉得这些东西形成了你的小说的气质。是这些东西使你的小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柔美、纤细与脱俗。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小说中,可能粗犷的东西还是非常丰富的,缺失的倒是这些对细微的东西的关注。不知你对当下的小说是否这么看?潘:好像不能这么说。关注什么是个问题,但是如何关注,关注到哪个层面,发现

    12、是否独特,表达出来几分,好像更重要。就像花卉和大树,你很难说哪个更好更重要。而且,花里面也有名花异卉和寻常草花,而树有佳木,也有恶木一样。你如何比较一棵泡桐树和一株蝴蝶兰的价值?姜:变歌写得挺有意思。同样是写男女的问题,但写出了江湖气,挺有意味。不过这里埋着更深的寂寞。骆韦跟范伊园、骆韦跟苏小描、苏小描和男友,这复杂的关系,考验着爱,也考验着真。看来,爱与真是你很长时期里都在考虑的问题。潘:那个小说现在谈起来让人脸红,触及的是深的问题,但是写得那么浪漫化,暴露出我当时的肤浅。姜:不过,似乎你在牵挂玉米里是想解决这一个问题的。但这种解决的方式却是以二号女主人公江至柔的智慧,用你书中的话说,是“高

    13、人一等”,这一点又让我迷惘了,爱之中的真诚与付出,是不是一种智慧的博弈呢?潘:这种问题,我们放弃吧。否则有点像电台里或者报纸上的情感专家了。在这些方面,经常有女性读者要来问我,提各种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其实我慢慢觉得:如果我的小说能给读者某种启示甚至有助于摆脱情感困境,那很好,如果我的小说没有答案甚至让读者更迷惑,那也很好,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更好。牵挂玉米不是我满意的作品,但是我不会轻视它,因为里面有一点进步,就是有一点似真似幻的感觉。那个女主人公,到底是不是玉米?可以理解成从头到尾是认错了,也可以理解成:人只有摆脱现实环境才是真实的自己,回到城市里就忘了自己是谁。你觉得我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

    14、思,如果觉得没有特别的含义,那就看一个故事,应该也看得下去。上海文学已故的主编周介人曾经强调小说应该做到“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我越来越觉得不容易,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肯定是要到达深处,然后表达的时候举重若轻。姜:牵挂玉米确实可以理解成一个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小说。这种写法非常有意味。倾听夜色的小说技巧是非常高明的。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小说,写两个从没见过面的人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没法写的故事,你把它写出来了,在一层一层向上到达顶峰的过程中,不露痕迹的,感情与感伤全在这里了。不知道圈子内的反应如何,读者的反应又怎么样。潘:好像还不错吧,不记得了。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划分圈子内外。现在想想

    15、这个小说是比较古怪,可能是我作品里离现实最远的一个,整体上有点像梦话了,但是折射的是真实的伤痛和挣扎。姜:看到一个访谈,说潘向黎是倒着长的女人,20岁时渴望中年人的稳定生活,30岁以后却愈发单纯、透明、柔软。甚至小丸子、小王子也都来了。可我不这样看,我觉得你的小说,一开始就是从从容容的,一副饱经沧桑的大气。小丸子或者小王子,那是一种表象,是小说的笔法,骨子里,你的小说还是承接着来自中国古典的那股文脉。这就像另一些小说家,他们的小说,接续着的是西方的哲学和诗性。潘:谢谢你这样理解。这些我自己不能确定,因为不太清楚。如果一开始就这样,那么听天由命。如果渐渐有变化,那也顺其自然。反正都不是预先设计的

    16、,所以旁人怎么说也改变不了我的轨迹。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好像我不顺其自然就写不出来。“自然”就是想写的时候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既然是任性而为,那么知我笑我,就都无话可说。姜:“完整而独立的内心支撑”,是十年杯中最富韵味的一句话。你出手重,将十年的重量写出来了。这不容易。潘:是吗?这个小说我自己和朋友们都不太重视。这种小说里的“警句”式的句子,在读者中有一定好评,但是后来我自己越来越少用,因为觉得那样是不对的,如果不是一种随笔化的习惯,就是作家憋不住跳出来说话的表现。姜:作家要压住自己不跳出来,也不容易做到。我现在在做吴玄的小说,我觉得他比较老道了,但还是要跳出来。很多大家,也

    17、都跳出来了,只不过跳得不露痕迹。这样看十年杯,可能又是一篇“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好例子了。这本书里的无雪之冬呢?你怎么看?我觉得这应该是你的一篇重要的小说,它标志着你在小说中的努力程度与所达到的境界。题目就显得寂寞:没有雪的冬天注定寂寞。这也是一个大词语了,内敛的东西,趋向内心的质地,同时也是一个高贵的东西。潘:这可能是我早期的小说里相对有力量的一个,而且是我不多的中篇之一。有一位行家说,里面两个病友的感情,一步一步写得很到位。还有不少读者说,许多年之后还记得里面的场景,那个失意的女孩子,穿着父亲的老棉袄,在医院的走廊上发呆。还有最后雪夜的相遇,悲喜不定,回味苦涩揪心。姜:这些细节也在

    18、一步一步地打动着我。潘:当时写得很用心,结尾其实是我本人有点精疲力竭,来了那么一个破罐子破摔的结局。不过那样也好,因为一路写下来,我一直不知道他们到最后会怎么样,因为好像在山上团团转,无路可走,最后干脆眼睛一闭跳下去。姜: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背过身来的,譬如真与假的问题。这问题非常复杂。很多小说里,作家们似乎都没有触及这个问题的实质,虽然他们写了真,也可能写了假。但是,真中之假与假中之真的伦理思考,在梁豪雨这里显得非常强大:“许多人不配听真话,尤其是女人。”但这里和好与坏无关,与善良、邪恶也无关。这是人心非常细密的地方。潘:让我想想。这个小说里的人物和感情,确实不单纯,就像

    19、里面写的“四十岁的人,哪个心里没有一些说不清的皱褶”?不是年轻的少男少女,已经背负了一些东西,但感情突如其来,那不是什么轻柔乐曲,那是有一些狼狈的。各藏隐痛,各怀私心,真真假假的,让别人头疼,也让自己心疼。可能当时的我经常在辨别真伪,所以小说里不知不觉就流露了出来。其实到了一定年龄,对“真”和“假”的看法会变的,比如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了谎,我十年前会觉得他在骗她,说明他人品有问题,或者说明他不爱她,至少不是真诚地爱她;现在我会想,至少他肯骗啊,现在的人多忙多累啊,心理负担多大啊,肯辛辛苦苦地骗一下,至少是不想伤害她,说明还是在乎她的。曾经的罪失,会变成仁慈,曾经的故意,会变成无奈,理解的变化

    20、竟会这么大。姜:你倒是点出了要害。现在的人,确实是太累。有人说你的轻触微温是把一个容易写脏的题材(男妓)写得非常洁净,有的还说文字精美,是“川端康成的中国版”。我认为轻触微温的成功在于处理好了轻与重的问题。阿瞳这个人物好,好在不是写他“那时候”的风光,而是写他这时候的为难。你对人物的把握比较好。这是一种有危险度的书写,像走钢丝,但具有挑战性。阿瞳这个人物也非常丰满。潘:这个小说我自己也满意。确实有危险度,有评论用了“易碎”来形容,但是我写的时候很放松,看上去也不紧张不用力。同样的写法和调子在这之前的缅桂花里也有,不过轻触微温更好,因为节奏和文字都对得起那样的人物、那样的伤痛。说到轻触微温,一直

    21、到它,我才觉得我的小说,除了是个人爱好或者说一种难以克制的“毛病”,终于好像有了存在的必要。姜:一路芬芳更让人刮目相看了。李思锦的要强和软弱,无私而有私,聪明又愚蠢,性格中几多暧昧,不再如以往苏小描们那般乖巧伶俐讨人喜欢,却是更真实生动的一个。这里也切入到了另一层次的东西,如生存状况问题。过去,你可能更关注都市人的情感往哪里放,现在是身子往哪里放。潘:当时上海的评论家陈惠芬无意中看了这篇,很快写了一篇评论,说一路芬芳应该是我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飞跃,是对时下苍白的城市书写和想象也是一个修补。其实我当时只想写一个容量比较大、故事情节扎实的中篇,不知道怎么入了她的法眼。可能是和当下生活贴得近吧,还有一

    22、个“意外收获”:至少有三个不同城市的报人“指控”我,说我写的是他们报社的事情。我只好说,你们那里有这么精彩的总编吗?那我调过去吧。我的小说里一直有不同路子,简单说,从我爱小丸子到一路芬芳是一个路子,从倾听夜色、缅桂花到轻触微温、白水青菜是另一路。前者比较跳跃、干脆、明朗,后者比较安静、细致、带着审视和内省色彩。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后面一路的作品,毕竟不再年轻了,希望表现出应有的成熟,不能白老。姜:你在一篇评论里说毕飞宇写玉米,是败家子请人吃饭、大手笔挥霍故事资源和才气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你的故事。从一路芬芳看,你也是大程度动用了你的故事资源。同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来自生活积累还是虚构才能

    23、?潘:都有吧。好像不能想象有谁只靠生活积累或者只靠虚构才能的。我说过,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这一点,是我现在要尝试的。说到不惜代价动用故事资源,那种“写完这篇以后不过了”的感觉,其实很痛快。姜:还有语言,你的语言可能恰如你的情节,表面松散,似乎随心所欲,骨子里头却是紧张的,能触到了人心里最要害的地方,让人不是“微温”,反而是“剧痛”的。潘:似乎我对语言的控制力好过我对结构的。至于效果,如果是你说的这样,那就不错。姜:你的经历非常丰富,生于福建泉州,居住在上海,还有一段留日生活。这些生活的变迁,应该给了你很多文学资源吧?潘:我的生活经历不算复杂,属于履历简单的那种人。不过内心的

    24、经历是另一回事。有些东西不一定直接来自亲身体验的生活。还有,我今后要写的也许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而且可能接触的会是更重要更核心的,对于在我作品中尚未展示的,或者生活埋伏在我前方的那些部分,我充满期待也充满好奇。倒是在日本,被他们“发现”出来,说我是用普通话思考、普通话写作的,因为有些作家是用方言思考、普通话写出来,也有少数人写出来的也是方言。我不是一个纯粹的福建人,又不是上海人,我没有特别强大的方言背景,这对我的语言带来很大的影响,就是我的语言更多的是来自书面。这个好处和坏处都很巨大,大得难以估量,但是我恰恰无能为力,真是一种宿命。姜:你的童年生活如何?它给了你的写作以什么样的影响?潘:一言难

    25、尽。有几个“关键词”可以勾出最粗略的轮廓,生于文革期间,父母被迫分居,家中长女。姜:生活都从哪些角度给予你以文学资源呢?譬如留日生涯,它不仅仅只是让你写出了几篇以东京或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吧?潘:好像是这样,不承认也不行。记得那个完全以日本为背景的中篇他乡夜雨一发表,有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学者就说其中日本生活的细节很准确,与到那里转几天的人写出来的不一样。那些小地方我确实非常小心处理,不偷懒,不虚晃一枪,而是一笔一笔,要求写得准。这一点后来小说选刊冯敏的点评里也是这个意思。他还说到我“大胆地留空留白”,这有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也有日本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已经很少在作品里出现日本的背景了,但是影响还在

    26、。比如一些微妙之处的捕捉和刻画,还有对清淡、空灵的偏爱。花道苛刻的选材和清逸的构图,茶道的细致、收敛和含蓄对我的小说可能也有一些影响。姜:不能不提到白水青菜这个小说。这个作品似乎被看成你创作上的里程碑,甚至就是你的代表作。不但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而且几乎覆盖了当年所有的年度选本,还登上了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排行榜,还被日本大型文学杂志昴的中国小说专号译介,还有不少评论。潘:这个小说的运气真是特别好,好得出乎意外。对我的意义是,我自己觉得,这时候我开始转变,从一种比较幼稚也比较本色的写作状态向成熟的状态转变,我开始远离简单化、诗化的抒情,还有执意的古典倾向,也从容地在作品中隐匿了自

    27、己。这个作品给了我进一步的信心。姜:看到中国小说排行榜的评委的评述是“潘向黎的白水青菜是一篇温文尔雅的小说,充满了南方的温软气质,作家将锐利的审视眼光埋藏在故事背后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符号性的隐喻空间,象征意义使得一个司空见惯的情感题材成为一个寓言性较强的多义文本,从而具有了较为深厚的审美意蕴”。 而文汇报在介绍时,则称赞你将一个已被演绎到俗滥的故事讲出了新意,从细腻绵密到飞流直下,技巧熟稔,“显然源自训练有素、披沙拣金后的云淡风轻”,“小说里有一段写白水青菜汤:说素静,又很醇厚;说厚,又完全清淡;说淡,又透着清甜想一想,这段形容大概可以拿来当作潘向黎短篇技法的自况。”你怎么看这些评价?潘:都是很

    28、高的评价,让人心存感激。说到“南方气质”,这比和上海拉关系更让我愿意接受。说到司空见惯的题材,其实这种很难写,因为画鬼容易画人难嘛。不过那几句“自况”,那是不敢当的,我何曾到达这样的境界?我至少读过许多好小说,没有“无知者无畏”者那样好的自我感觉。姜:最近看了你的永远的谢秋娘,看过之后,因里面的贵族气派又是一惊。再看后面你写的题外话,服了,服你的大胆与坦诚,也服你的将人事看得如此透彻。虽然你坦陈是受了白先勇的影响,但这与白先勇的东西不一样。品质不同,展示的人性也不同。潘:古人写诗词都有和韵之举,我觉得白先勇的一些小说像宋词,所以就试着“步”他的“韵脚”写了这个短篇。这当然不是我写作这个作品的必

    29、须,只是表达一种敬意。珠玉在前,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好在我也不想“讨好”,只是觉得有趣就这样做了。内容和核心当然不一样,因为是另一个人,另一个作品。姜:这里应该是写人性的坚硬后面,隐藏人性的荒芜,以及更其脆弱的一面吧?潘:坚硬,荒芜,脆弱。这些词很有打击力啊。有人说读这个小说一直提心吊胆,充满不祥的预感,后来“果然如此”,还是比想象的惨,心彻底往下一沉。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很累,不是没有灵感或者绞尽脑汁,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就那么慢而顺畅地写下来,但是心里发沉,嘴里泛苦味,手脚冰凉。写完还生了一场病。这可能说明我不专业?专业的小说家大概不会让小说伤到自己?姜:我读这一篇小说之后,也是很长时间

    30、没有出得来。我其实也是一个可能会让小说伤到自己的人。读别人的小说很投入,自己做小说也同样存着一种真诚。有些时候,我不太相信小说的专业之论。这个东西一专业,肯定就难出精品了。这样一来,谢秋娘最后摔碎亡人的杯子,她把什么摔掉了呢?一个女人,怎么就能做得出?而你,又怎么想得出来?潘:她是谢秋娘啊,不是我让她做的,她自己这么做的,或者说她的命让她到了那一步。如果我能操纵,我是不忍心给她那样的命运和结局的,天下好女人本来就少,何况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不幸,说什么也该柳暗花明了吧?可是就是那样,在繁华中归于灰情灭欲的枯寂,归于生不如死的荒芜,她逃不过,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内出血,看着她站着死掉。到最后,我都

    31、不知道是同情她多还是佩服她多了,但是我想她那种人是不希望人家替她哭出来的,所以我也就克制到了最后。姜:这是一篇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你十二岁到了上海,上海对你意味着什么?有人说,上海的殖民气,世俗气甚至脂粉气,为小说和小说家提供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可能。你笔下的上海或者小说背后的上海,似乎把这一切全抛开了,你似乎没有着意将上海符号化。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到位。潘:上海是个很难言说的城市。如果有人说他或她完全了解上海,我会对他(她)的大胆表示敬意,同时对他(她)的轻率微微好笑。在我笔下,上海也好,东京也罢,往往是个比较虚的背景,我从来没有打定主意要把它当成我笔下的一个主体来亮相。我没有那个愿望来写上海,应该也没有那个能力,因为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且长期生活在一个与普通市民不一样、不本地化的环境里,对于上海,我只知道我不够知道。但是通过上海这个中国最城市的城市,我找到了一些现代城市的气息,那种气息在我作品里是无处不在的。我和上海的关系,我到现在也想不清楚。


    注意事项

    本文(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