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word版建筑物理.docx

    • 资源ID:16880212       资源大小:26.5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word版建筑物理.docx

    1、完整word版建筑物理建筑物理1.1室内外热环境室内热环境主要是由A。室内气温B。湿度C。气流D.壁面热辐射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室内微气候空气温度:空气温度的高低有室内外之别,指离地面1.5米气温。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下,湿空气的绝对温度t与同温同压下饱和蒸汽的百分比。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 ,蒸发。室内热环境综合评价:A。有效温度B.热应力指数C。预计热感觉指数PMV1.1。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物外部最主要的气候条件之一。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1。1。3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2、及其设计要求严寒地区: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有:内蒙古和东北北部,新疆北部地区,西藏和青海北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加强建筑的防寒措施,一般不考虑夏季防热。寒冷地区;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10的地区.有:华北地区,新疆和西藏南部地区及东北南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30地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岭以北,黄河以南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29地区.有;

    3、南岭以南及南方沿海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13,最热月平均温度1825地区。有;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地区.这一地区中,部分地区的建筑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的人为热级下垫面向地面近处大气层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气温也就不同程度的比郊区高,而且由市区中心地带向郊区方向逐渐降低,这种气温分布的特殊现象叫做热岛效应。1.2建筑的传热与传湿传热方式:A.导热B。对流C。辐射导热机理:导热是由温度不同的质点(分子,原子,自由电子)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产生导热现象,

    4、但其机理却并不相同。固体导热是由于相邻分子发生的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液体导热是通过平衡位置间歇移动着的分子振动引起的.气体中则是通过分子无规律运动时互相碰撞而导热。单纯的导热仅能在密实的固体中发生。导热系数:物理意义: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时,两表面的温度差为1时,在1小时内通过1截面积的导热量。导热系数越大,表明材料的导热能力越强。金属 非金属 液体 气体热阻:热阻是热流通过壁体时受到的阻力,或者说它反映了壁体抵抗热流通过的能力.在同样的温差条件下,热阻越大,通过壁体的热量越少。想要增加热阻,可以加大平壁的厚度d,或选用导热系数 值小的材料。公式:对流:对流是由于温

    5、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量。因此,对流换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或者固体表面和与其紧邻的运动流体之间.1。2.1.3辐射热辐射的本质与特点: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由于物体原子钟的电子振动或激动,就会从表面向外界空间辐射出电磁波,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落到物体上可产生各种不同的效应。1.2.2平壁的稳态传热室内,外热环境通过围护结构进行的热量交换过程,包含导热,对流及辐射方式的换热,是一种复杂的换热过程。表面对流换热:空气温度与物体表面温度不等时,由于空气沿壁面流动而使表面与空气之间所产生的热交换.其取决因素:温度差,热流方向,气流速度,物体表面状况。1。2.2.2封闭空气

    6、间层的传热为了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常在房屋建筑中设置封闭空气间层.1.3建筑保温与节能建筑保温的途径:A建筑体型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的总面积.B围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C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适当的建筑物间距.D增强建筑物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E避免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措施窗的保温:A提高窗的保温性能B控制各向墙面的开窗面积C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D提高窗户冬季太阳辐射得热热桥保温:外墙交角的保温:地面的保温:1。4建筑的隔热与通风夏季室内过热的原因:A室外较高气温通过室外,外空气对流将大量的热量传入室内。B太阳辐射热透过窗户直

    7、接进入室内C外来长波辐射透过窗户传入室内D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热量E室内生产,生活及设备产生的余热建筑防热的途径:A减弱室内热作用B窗口遮阳C围护结构的隔热与散热D合理的组织自然通风E尽量减少室内余热室内综合温度:A太阳辐射热的作用:当太阳辐射热作用到围护结构外表面时,一部分被围护结构外表面所吸收.B室外空气的传热:由于室外空气温度与外表面存在着温度差,将以对流换热为主要形式与围护结构的外表面进行换热。C在围护结构受到上述两种热作用后,外表面温度升高,辐射本领增大,向外界发射长波辐射热,失去一部分热能。外围护结构隔热措施屋顶隔热重点在屋顶,然后西墙,东墙,北墙.1.4。2。4屋顶隔热措施:A采用浅

    8、色外饰面,减小当量温度。B提高屋顶自身的隔热性能。C通风隔热屋顶.D种植隔热屋顶。E水隔热屋顶。1.4.3。3自然通风原理建筑物的自然通风是由于开口处(门,窗,过道)存在着空气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产生压力差的原因有:风压作用和热压作用。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是风作用于建筑物上产生的风压差。当风吹向建筑物时,因受到建筑物阻挡,在迎风面上的压力大于大气压产生正压区,气流绕过建筑物屋顶,侧面及背面,在这些区域的压力小于大气压产生负压区,压力差的存在导致了空气的流动。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当室外风速较小而室内外温差大时,可考虑通过热压作用(即烟囱效应)产生通风。室内温度高,密度低的空气向上

    9、运动,底部形成负压区,室外温度较低,密度略大的空气则源源不断补充进来,形成自然通风。热压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室内外空气温差导致的空气密度差和进气口的高度差,它主要解决竖向通风问题。自然通风组织:通过自然通风形成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合理组织通风.可以根据风压原理,通过选择适宜的建筑朝向,间距以及建筑群布局,通过设计门窗洞口等方法,创造住宅自然通风的先决条件。风压差 热压差 穿堂风1。5建筑日照与遮阳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射线与地平面正线所夹的角AB称为太阳方位角.日照标准和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

    10、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满足冬至日时满窗日照1h棒影图原理:棒影日照图是以地面上某点的棒及其影的关系来描述太阳运行的规律,也就是以棒在直射阳光下产生的棒影端点移动的轨迹,来代表太阳运行的轨迹。制作棒影日照图时,首先需要通过计算求出某天(如冬至日,大寒日等) 不同时刻棒高和影长的关系以及棒影的方位,然后在一张图中绘出不同高度的棒在一天中影长的变化轨迹。固定式外遮阳水平式: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适用于南向附近窗口。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既可用于南向窗口,也可用于北向窗口。垂直式:适用于北向,东北向和西北向附近的窗口。综合式:适用于东南向或西南向附近窗口,且适应范围较大。挡板式:适用于东

    11、向,西向附近窗口。2。1建筑光学基本知识眼睛的构造:瞳孔,水晶体,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在明亮环境下对色觉和视觉敏锐度起决定作用,即它能分辨出物体的细部和颜色, 并对环境的明暗变化作出迅速地反映,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杆体细胞在黑暗环境中对明暗感觉起决定作用,它虽能看到物体,但不能分辨其细部和颜色,对明暗变化的反应缓慢。2。1。2基本光度单位和应用光通量:根据辐射对标准光度观察者的作用导出的光度量。计量单位:lm例:100w白炽灯发出1179lm光通量。发光强度:某一光源向四周空间发射的光能总量。计量单位:cd照度:落在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多少来衡量它被照射的程度.计量单位:lx

    12、光通量均匀分布在被照面上发光强度和照度的关系:亮度:发光强度在给定方向上的单位投影面积的发光强度。单位:cd/2.1。3.3扩散反射和透射:半透明材料使入射光线发生扩散透射,表面粗糙的不透明度材料使用=入射光线发生扩散反射,将光线分散在更大的立体角范围内。这类材料又可按它的扩散特性分为两种:漫射材料,混合反射和混合透射材料.常用:乳白玻璃.2。1。4.5眩光眩光就是在视野中由于亮度的分布或亮度范围不适宜,或存在着极端的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细部或目标能力的视觉现象.根据眩光对视觉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失能眩光和不舒适眩光。降低视觉对象的可见度,但并不一定产生不舒适感觉的眩光称为失能眩光

    13、。出现失能眩光后,就会降低目标和背景间的亮度对比,使可见度下降,甚至丧失视力。产生不舒适感觉,但不一定降低视觉对象的可见度的眩光称为不舒适眩光.直接眩光可用下述措施使其减轻或消除:A。限制光源亮度B.增加眩光源的背景亮度,减少二者之间的亮度对比。C。减小形成眩光的光源视看面积。D。尽可能增大眩光源的仰角。反射眩光用下列方法减少至最低程度:A。尽量使视觉作业的表面为无光泽表面,以减少规则反射而形成的反射眩光。B.应使视觉作业避开和远离照明光源同人眼形成的规则反射区域。C.使用发光表面面积大,亮度低的光源。D。使引起规则反射的光源形成的照度在总照度中所占比例减少,从而减少反射眩光的影响。:2。3.

    14、8绿色照明工程在制作光源等照明器材时应采用绿色照明技术,生产出高效节能,不污染环境的光源等照明器材。照明设计节能:采用高光效长寿命光源选用高效灯具,对于气体放电灯还要选用配套的高质量电子镇流器或者节能电感阵流器。选用配光合理的灯具.根据视觉作业要求,确定合理的照明标准值,并选用合适的照明方式。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宜采用浅色装饰.工业企业的车间,宿舍和住宅等场所的照明用电均应单独计算。3.1声音的物理性质及人对声音的感受。声音是人耳所感受到的弹性介质中振动或压力的迅速而微小的起伏变化.弹性介质:是指在受到振动波干扰后,介质的质点即回到起原来的位置。频率和频谱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常取340m/

    15、s,频率,波长和声速之间的恒定关系为:波长=声速/频率202Whz500-1000HZ中频小于500HZ低频大于1000HZ高频倍频带:表明正常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相当大(202wHZ),不可能处理其中某一个的频率,只能将整个可听声音额度频率范围划分成为许多频带,以便研究与声源频带有关的建筑材料和围蔽空间的声学特性。1/3倍频带: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仔细的分析与声源倍频有关的建筑材料,噪声环境和围蔽空间的声学特性,用1/3倍频带作测量分析,每个倍频带分为3个1/3倍频带,把1/3倍频带中心频率乘1.26就得到相邻较高1/3倍频带中心频率.用1.26除就得到相邻较低的1/3倍频带中心频率。3.1。

    16、2。2声音的计量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音能量。记作W,单位为瓦w,或者微瓦 。声强: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每单位面积波阵面上通过的声功率称为声强。记作I,单位是瓦每平方米。声压:空气质点由于声波作用而产生振动时所引起的大气压力起伏称为声压。记作p,单位是牛顿每平方米。声压级的概念及其公式。声压级:各种声源的声功率差别很大,正常人耳对声音响应的范围也很大,刚刚可以听到的声音强度成为闻阀,经试验决定的闻阀是10-12W/,人耳感觉疼痛的声音强度是10w/.引起人耳听觉系统响应的最强的声音是最弱的声音的10 13倍,此外,人耳对声音变化的反应不是线性的,而是接近与对数关系,所以对声音的计量

    17、用对数标度比较方便.通常取一个物理量的两个数值之比的对数称为该物理量的级,其中被比的数值称为基准量或者是参考量.对于声压级总是以整数表示,如果声压级改变1dB,人们很难察觉这种变化。人耳能判断的声压级最小变化是3dB,如果变化达到5Db则有明显的感觉。在分贝标度中,声压每加一倍,声压级增加6Db。声压每乘十,声压级增加20Db声压级每增加10Db,人耳主观听闻响度增加一倍。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于80Db的噪声环境中,有可能导致暂时的或永久的听力损失。3。1。3。1点生源与平方反比律概念:点声源的尺度与该声源和测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相比小得多,一般认为与声源的距离等于或超出声源最大尺度的五倍时,该声源

    18、就相当于点声源。声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所谓的平方反比律.3.1。3。2线声源与反比律声波的衍射: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屏障或建筑部件,如墙角,梁,柱等。如果障壁或部件的尺度比声波波长大,则其背后将出现生影,然而也会出现声音绕过障壁边缘进入声影的现象,这就是声衍射。声波的扩散反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表面有凹凸变化的反射面,就会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比较弱的反射声波,这种现象称为扩散反射。扩散反射类似于粗糙的粉刷墙面或磨砂玻璃表面对光的反射。导致声波扩散反射的表面很不规则,其不规则的尺度与声波波长相当。多次扩散反射可以使声音变得均匀。声波的透射:声波入射到建筑材料或建筑部件时,除了被反射,

    19、吸收的能量外,还有一部分声能透过建筑部件传播到另一侧的空间去。3。1.5声音在围蔽空间内的传播驻波和房间共振:驻波是驻定的声压起伏,入射波和反射波的互相干涉,形成了驻波。声音的简并:当房间收到声源激发时,简并频率及其分布决定于房间的三个边长及其相互比例。在小的空间,(例琴房)其三维尺度是简单的整数比。则可被激发的简正频率相对较少且可能只叠合(称简并)在某些较低的频率,这就会使那些与简正频率(房间共振频率)相同的声音被大大加强,导致原有声音的频率畸变,使人们感到听闻的声音失真。在建筑设计中对房间选择适当的尺度比例,利用不规则表面作声扩散以及吸声材料的适当分布,均可减少房间共振引起的不良影响。3.

    20、1。5.2混响和回声,混响时间混响时间: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后,声源突然停止发声衰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赛宾公式:混响时间只决定于两个参数,房间的容积和房间的吸收。在大房间里声能衰减过程较慢,混响时间较长,房间的总吸收对混响时间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吸收得愈多,声能减少的愈快。混响时间计算的不确定性:吸声分布不均匀形状高宽比例过大(声场分布不均)3.1。6人对声音的感觉A。在800HZ-1500HZ的频率范围内,听阈没有显著变化B。低于800HZ,听觉的灵敏度随频率的降低而降低.例如400HZ时,灵敏度为标准阈强度C.的1/10,频率为40HZ时只有1/10 6D。在高于6000HZ

    21、的频率,灵敏度又减小响度级:人耳对纯音的响度感觉,既随声音的频率而变,也随声音的强度而变。人们对声音感觉量的响度级单位是方(phon)3.1。6。4时差效应 掩蔽 双耳听觉时差效应:除了对不同频率声音敏感程度的差异外,人耳听觉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对在短时间间隙里出现的相同的声音的积分能力,即听成一个声音而不是若干个单独声音。掩蔽:人对声音感受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声掩蔽。双耳听觉:依靠双耳听觉可以确定声源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声定位.人耳依靠双耳感受的时间差和声压级差对声源定位的能力。决定声音对人干扰程度的因素a声压级或声级b声音的持续时间c声现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d复合声的频谱成分e声音包含的信息

    22、量f声环境中人与噪声源的关系3。2建筑吸声 扩散反射 建筑隔声声波在媒质传播过程中使声能产生衰减的现象称为吸声。任何材料和物体特别是建筑室内的表面装饰材料,由于它的多孔性或薄膜和薄板的共振作用,对入射的声波一般都有吸声作用。根据建筑声学用途。要求具有较好吸声作用而生产,制造,安装的构造,称为吸声材料和吸声构造.吸声材料和吸声构造根据吸声原理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多孔吸声材料,包括纤维材料,颗粒材料和泡沫材料。第二类为共振吸声结构,包括单个共振器,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薄膜共振吸声结构和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第三类为特殊吸声结构,包括空间吸声体,吸声尖劈。吸声材料的作用:1.缩短和调整混响时间。2

    23、.控制反射声3.消除回声4.改善音质,改变声场分布5.用于噪声控制吸声的机理:多孔材料的构造特征是在材料中有许多微小间隙和连续气泡,因而具有一定的通气性。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材料时,引起小孔或间隙中空气的振动.小孔中心的空气质点可以自由的响应声波的压缩和稀疏,但是紧靠孔壁或材料纤维表面的空气质点振动速度较慢。由于摩擦和空气的黏滞阻力,使空气质点的动能不断地转化为热能,此外,小孔中空气与孔壁之间还不断发生热交换,这些都使相当一部分声能因转化为热能而被吸收。声能转化为热能多孔材料的吸声频响特性:中高频吸声较大,低频吸声较小.影响吸声频响特性的因素:空气流阻:空气流阻式空气质点通过材料空隙遇到的阻力。当

    24、微量空气流稳定的流过材料时,材料两边的静压差和空气流动速度之比定义为单位面积的流阻。在多孔材料中,空气黏性的影响最大。空气黏性愈大,材料愈厚,愈密实,流阻就愈大,说明材料的透气性愈小。若流阻过大,克服摩擦力。黏滞阻力从而转化成为热能的效率就很低,也就是吸声的效用很小.从吸声性能考虑,多孔材料存在最佳的空气流阻。孔隙率:孔隙率是指材料中的空气体积和总体积之比。材料的厚度:紧贴坚实壁面装置的同一种多孔材料,随着厚度的增加,中低频率范围的吸声系数会有所增加,并且吸声的有效范围也有所空大.但材料厚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增加材料厚度,低频吸声增加明显,而高频吸声影响较小.。材料的表观密度:材料背后的条件:厚

    25、度,表观密度一定的多孔材料,当其与坚实壁面之间留有空气层时,吸声特性会有所改变.饰面的影响:声波的频率和入射条件: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随声波频率的提高而增加。吸声系数也与声波的入射条件有关。吸湿,吸水的影响:多孔材料受潮后,材料的间隙和小孔中的空气被水分所代替,使空隙率降低,从而导致吸声性能的改变。一般趋势是随含水量的增加,首先降低对高频声吸声系数,继而逐渐扩大其影响范围。3。2。1。2共振吸声结构不透气软质膜状材料或薄板,与其背后的封闭空气层形成一个质量弹簧共振系统。当受到声波作用时,在该系统共振频率附近具有最大的声吸收。薄板吸声结构:对于薄板还应考虑其所具有的弹性以及能够传播弯曲波的影响。薄

    26、膜吸声结构:选用薄膜或薄板吸声结构时,还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比较薄的板,因为容易振动可提供较多的声吸收。2.吸声系数的峰值一般都处在低于200-300HZ的范围,同时伴随着薄板单位面积重量的增加以及在薄板背后空气层的厚度增加,吸声系数的峰值向低频移动。3.在薄板背后的空气层里填放多孔材料,会使吸声系数的峰值有所增加。4.薄板表面的涂层,对吸声性能没有影响。5.当使用预制的块状多孔吸声板与背后的空气层组合时,则将兼有多孔材料和薄板共振结构吸声的特征.穿孔板吸声结构:穿孔板吸声结构是由各种穿孔的薄板与它们背后的空气层组成的,其吸声特性取决于板厚,孔径,孔距,空气层厚度以及底层材料。这种吸声结构的

    27、表面材料有足够的强度,如果对表面进行油漆等饰面喷涂处理,对穿孔影响较小,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金属微穿孔板吸声结构:把穿孔板的孔径缩小到1mm以下,利用空气质点运动在孔中的摩擦,就可以有效的吸收声能而无须另加多孔材料。3.2。1.3其他吸声构造A.空间吸声体空间吸声体常用穿孔板做成各种形状的外壳,再将玻璃棉等一类多孔吸声材料填入,将这种预制的单个的吸声单元常吊挂在顶棚下面,其吸声效果远比常见的吸声材料好。适用于大型体育馆的音质设计或工业产房的吸声降噪处理.B。吸声尖劈吸声尖劈是用细钢筋制成所需要形状和尺寸的楔形骨架,沿骨架外侧包缝玻璃丝布等透气性好的材料作为罩面层,然后在其中填放玻璃棉等多孔材料

    28、。C。可变吸声构造从墙壁的暗槽里拉出可变吸声构造来遮挡墙面,从而改变室内的吸声量。D。人和家具E.空气的吸收F.开口的吸收3。2。3。建筑隔声声波在房屋建筑中的传播方式可分为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空气传声:A.经由空气直接传播。B.经由围护结构的振动传播。这两种传声途径,声波都是在空气中传播的,一般称为空气声或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固体传声是围护结构受到直接的撞击或振动作。3.2。3.1单层匀质密实墙墙体受到声波激发所引起的振动与其惯性即质量有关,墙体的单位面积重量愈大,透射的声能愈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质量定律。该式说明:当墙的单位面积重量增加一倍,隔声质量提高6Db,同时频率增加,增加6db。按

    29、上式所画的隔声曲线是mf每增加一倍增加6db的直线,即质量定律直线。质量定律不能完全表述墙隔声性能,这是由于存在波的吻合效应或称为波迹匹配效应.当受迫弯曲波的传播速度 与自由弯波的传播速度 相等时,墙板振动的振幅最大,使声音大量透射,这就是吻合效应或称为波迹匹配效应。双层匀质密实墙采用有空气间层(或在间层中填放吸声材料)的双层墙。3。2.4。3轻质墙如果两层轻质墙体之间设空气层,且空气层的厚度达到75mm,对于大多数频带,隔声量可以增加8-10db3。2.4.4门和窗和屋顶门是墙体中隔声较差的部件,因为它面密度比墙体小,普通门周边的缝隙也是传声的途径,门的面积比墙体小,它的低频共振常发生在声频频谱的重要范围内.为了达到较高的隔声量,可以用设置声闸的方法,即设置双层门并在双层门之间的门斗内壁贴强吸声材料。这样可以使总的隔声量接近或达到两层门隔声量之和.窗:窗是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最薄弱的部件。玻璃窗的隔声性能不仅与玻璃的厚度,层数,玻璃的间距有关,还与玻璃窗的构造,窗扇的密封程度有关。双层窗的隔声量随两窗之间的空腔厚度而增加,且对改善隔绝低频噪声尤其明显。空腔厚度不宜小于100mm,如果有150mm更好.(不宜小于100 才能达到很好的隔声作用)多层窗的隔声性能主要决定于总的有效空腔厚度,而不是决定于玻璃的层数。屋顶:a.轻质的坡屋顶构造一般不考虑气密性,隔声量很少超过1220db.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word版建筑物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