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心理学.docx

    • 资源ID:1684723       资源大小:36.4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docx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课 程 教 学 大 纲课 程 名 称:社会心理学 适 用 专 业:历史教育 课 程 类 别:选修课(理论课) 制 定 时 间:2005.4 教 务 处 制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12131601二、英文名:Social psychology三、课程类别选修课四、先修课程:心理学 五、学分1学分 六、学时30学时七、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社会心理学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性质、地位及作用,阐述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重点研究社会心理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心态、

    2、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微观群体心理的社会心态、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及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和心理学。要求学生在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八、教学目的:社会心理学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规律,揭示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社会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九、教学方法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是要求

    3、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主要依托教材与相关参考书。十、实验:本课程无实验内容。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研究对象、内容、研究原则与方法,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即社会学和心理学。重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

    4、研究范围一、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设计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一、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三、社会心理学的现状第二章 印象与归因(3学时)教学要求:印象与归因是人对周围世界最为初步的认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是直接以它们为依据的。本章主要了解印象与归因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重点掌握归因的理论。第一节 印象的形成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三、概化印象的形成第二节 印象的定向作用与准确性一、 印象的定向

    5、作用二、影响印象形成及印象准确性的因素第三节 印象控制与自我表现策略一、 印象控制的概念二、自觉的印象控制自我表现策略第三章 态度及其测量(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态度的实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形成和态度的测量。重点掌握态度的实质和态度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 态度的概念二、 态度的特点三、 态度的维度四、 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 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二、 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一

    6、、 瑟斯通量表二、李凯特量表三、语义差异量表四、投射测验第四章 态度的改变(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和态度改变的方法。重点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第一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一、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三、平衡理论第二节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一、 态度改变情境模型二、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三、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五、沟通背景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一、 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二、参照群体引导三、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四、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五、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近策略第五章 沟通(3学时)教学要求

    7、:本章主要了解沟通的意义与结构、沟通的特点与类型、身体语言沟通和人际空间与沟通。重点掌握人际空间与沟通。第一节 沟通的意义与结构一、 沟通的概念二、沟通的意义三、沟通的结构四、沟通的背景第二节 沟通的特点与类型一、 沟通的特点二、沟通的类型第三节 身体语言沟通一、 身体语言的特点二、目光与表情三、身体运动与接触四、姿势与装饰第四节 人际空间与沟通一、 人际空间需要二、人际距离与沟通三、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第六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重点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 人际交往的概念二、 交往

    8、的意义三、 交往需要的有效性第二节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一、 印刻二、 本能三、条件作用四、不同交往需要形成途径的协同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一、自我价值肯定需要二、安全感确立需要三、自我的超越第四节 人际吸引的条件一、 熟悉二、个人特征三、相似与互补四、爱情第七章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重点掌握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状态与倾向一、 人际关系的状态二、人际关系的倾向三、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 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二、人际关系的破裂三、人际关系的深度第三节 人际关

    9、系的原则一、 交互原则二、功利原则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情境控制原则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一、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友人间的沟通方式三、维持友情的方法第八章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3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社交测量法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重点掌握改变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一节 社交测量法一、 社交测量法的原理二、社交测量法的步骤三、不同结果处理方法第二节 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一、 人际交往类型测验二、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测验三、人际关系维持能力测验四、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第三节 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一、 沟通能力自我提高的途径二、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三、综合性人

    10、际关系改善的心理学技术第九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侵犯的原因及其控制;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过程、影响因素和培养。重点掌握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第一节 侵犯的原因一、 侵犯的概念二、 侵犯的本能论三、 挫折侵犯理论四、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第二节 侵犯的控制一、 侵犯的可能性二、 影响侵犯的因素三、侵犯行为的控制四、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及相关理论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三、社会交换论的解释四、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论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一、 援助与旁观悖论二、责任分散三、社会作用力理论四、助人的决策过程第五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

    11、素与培养一、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条件二、助人者个人特征作用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第十章 社会影响(3学时)教学要求:主要了解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重点掌握从众以及社会助长和惰化。第一节 从众一、 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二、从众的类型三、从众的原因四、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节 服从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二、服从的原因三、影响服从的因素第三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 社会助长概念二、性别助长三、脑力激励法四、社会助长作用机制五、社会惰化第四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一、 群体极化二、群体思维十二、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金盛华 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1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2、 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与运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3、 周晓红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4、金盛华著,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5、石俊杰著,应用心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出版 6、章志光主编,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7、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8、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9、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10、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执笔人:何瑛 2005年4月审定人: 2005年4月院(系 部)负责人: 2005年4月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