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docx

    • 资源ID:16840862       资源大小:114.93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docx

    1、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第二节循考点鉴赏,依类题精练高频考点一杏花春雨堤柳大漠狼烟塞草鉴赏诗歌的形象1(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来源:学科网ZXXK【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_(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答:_(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_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

    2、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解析(1)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2)自选角度分析颈联,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

    3、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鉴赏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今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来源:Zxxk.Com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而剪掉自己的幽香?颔联描绘野

    4、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颈联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2(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

    5、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解析(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

    6、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鉴赏“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

    7、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作者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

    8、思乡、孤寂之感。3(2012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_来源:学科网(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来源:Z,xx,k.Com答:_(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答:_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鉴赏这首小令短小

    9、精悍,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她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词的结句“摇曳碧云斜”借景抒情。碧云动荡间,日已

    10、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离愁别恨的名作。此词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这首词是既擅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字字堪恨,字字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吟诵不厌。高考在诗歌形象考查方面有什么特点?答案(1)高考对古

    11、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形象均有考查,重点是意象,有时会涉及诗歌的意境。(2)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12、。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鉴赏这是贾岛送一位邹姓卸任县官去灵武旅

    13、居时所作的送别诗,主要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前两联刻画友人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以此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的仅有一车诗书,由此可见其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掀起了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客

    14、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可见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2(2008湖北)阅读下面

    15、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答:_答案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

    16、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鉴赏这是一首讽喻词。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下片写风筝飞上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

    17、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嘴脸。这首政治讽喻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却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全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知识储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

    18、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途径之一。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二、景象

    19、融情造意境来源:学科网3(2008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_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

    20、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解析本题在命制上体现了“小切入,大思考”的精神,描述画面景物是很小的“切入点”,据此把握画面呈现的气氛,注重考查对诗歌整体的把握。解答时可先从原诗中找出描写的景物“野水”“秋风”“村”“寺”,然后进一步找出体现诗歌意境的词语“潺潺”“瑟瑟”“平落”“细吹”,最后,从最后两句的“逢人抱瓮”“隔坞闻钟”概括出全诗透露出的一种恬静、安详的气氛。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诗首句描写郊外,通过

    21、视觉和听觉,描写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次句写近处,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第三句写人事,说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末句再次将视线远移,通过听觉写建在深山里的佛寺,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但是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象,探索画家心理,赋予画以动态、声响。诗人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显得丰富多彩。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

    22、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诗人通过想象,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涵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知识储备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等。但到具体诗歌有变数。三、因物寻志析物象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

    23、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悲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答:_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解析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鉴赏这是一首魏晋时阮籍写的五言诗。作为咏怀之作,阮籍以凤凰作喻,表达了有才能的人却“自摧藏”的悲剧命运,末句更是直抒胸臆“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诗的意思是,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

    24、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此时正逢秋风吹起,羽翼受了挫伤,便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不知何时才会飞回来啊!只恨处于不是正确的职位,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来源:学.科.网这首诗是阮籍为嵇康作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不无道理。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

    25、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据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知识储备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意象“三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

    26、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做:纵使。来源:Zxxk.Com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_提示意象由象和意组成。该答案虽能从这两方面回答,且答出了“象”的特点,但对两个“意象”中的“意”答得不准,且答题不规范,答成了意象的作用。请修改为满分答案_答案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表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鉴赏这首词为秦观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

    27、年留”的感叹,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首句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以下直至上片结尾写因柳而有所感忆,这杨柳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在此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以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

    28、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末三句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的妙在于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融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于感情的洪流中,逐渐汇合,水到渠成。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委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