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二特色产业创新链.docx

    • 资源ID:16828846       资源大小:74.78K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特色产业创新链.docx

    1、二特色产业创新链附件1目 录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 1工业领域 1(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 1(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 5(三)机器人 10(四)无人机 15(五)石墨烯制备与应用技术 19(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22(七)5G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7(八)分布式能源技术与装备 31(九)工业传感器 32(十)新材料 37农业领域 42(十一)主食化马铃薯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 42(十二)奶山羊产业技术升级技术创新链 45(十三)优质安全猪肉生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8社会发展领域 52(十四)关中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群) 52(十五)陕产大宗、濒危稀缺药材及中药创

    2、新研究与示范(群) 55(十六)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群) 59二、特色产业创新链 62工业领域 63(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链(宝鸡市重大技术需求) 63(二)功能性纺织品产业创新链(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 65(三)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创新链(汉中市重大技术需求) 68(四)绿色材料化工产业创新链(韩城市重大技术需求) 72农业领域 75(五)猕猴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产业创新链(西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75(六)食用酵素生产关键技术、品质控制研究及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链(渭南市重大技术需求) 77(七)菌草(狼尾草属)产业创新链(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80(八)小杂粮产业提升

    3、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产业创新链(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 82(九)富硒食品产业创新链(安康市重大技术需求) 86(十)高效智能设施农业产业创新链(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求) 89社会发展领域 93(十一)道地中药材产业创新链(铜川市重大技术需求) 93(十二)万寿菊加工关键技术与叶黄素产品开发产业创新链(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 96申报要求 97须提交的附件材料 98支持额度 99联系咨询 99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创新链(群)项目申报指南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聚焦支撑我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凝练形成多个目标明

    4、确、边界清晰的产业链条,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示范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业领域(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围绕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芯片及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围绕新能源和卫星应用产业,重点支持低功耗控制芯片和导航芯片研发及系统应用;支持存储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和大功率器件的研发生产和封装测试;支持片上光谱成像芯片及高密度光互连耦合核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0年。1.SiC大尺寸外延制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高均匀度6英寸4H-SiC厚外延层生长技术及三角形等大缺陷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衬底表面预处理技术及划痕与亚

    5、损伤层对外延层表面缺陷的影响规律;SiC晶体的单点成核机理、晶体缺陷控制技术及其后加工技术和SiC外延层掺杂。考核指标:大尺寸碳化硅外延生长工艺稳定、可控;外延片实现批量生产。6英寸SiC外延片微管密度0.5个/cm2;SiC浓度掺杂水平从在1014到1019cm-3范围内实现准确的原位掺杂。外延层厚度10-100um,厚度均匀性5%以内,表面缺陷0.5个/cm2,最低掺杂浓度21014 cm -3。2.大尺寸GaN外延片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5G通讯等新兴行业对GaN大功率微波器件和外延片和紫外LED外延片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开展4英寸大尺寸GaN外延片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突破低缺

    6、陷密度生长、精确可控掺杂、复杂多量子阱调控、新型异质结构设计、应力匹配生长等关键技术,实现低翘曲度、高结晶质量的大尺寸微波功率器件GaN外延片和紫外发光GaN外延片的产业化。考核指标:外延片直径4英寸,XRD(002)和(102)摇摆曲线半高宽分别小于300arcsec和500arcsec,电阻率均匀性优于5%,实现年产GaN外延片大于1万片的规模化生产。3.新一代移动通信芯片、平板显示和视频多光谱芯片技术研发研究内容: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平板显示及光电产业已被确定为陕西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产业,围绕该产业重点支持射频芯片和微波器件设计研发、5G移动通信芯片及支持现有5G标准的SOC芯片、平板显示

    7、配套集成电路和面向物联网应用的超低功耗有源射频识别SOC核心芯片开发,视频多光谱芯片及其关键制造工艺、大面积高效谱分离以及基于视频多光谱芯片的集成、封装、定标等技术。考核指标:射频微波功率器件频率4-6GHz,效率大于55%,单管功率大于30dBm;5G通讯芯片支持5G、LTE、4G标准,满足协议要求;智能终端和平板显示芯片模组销售量不少于100万套;超低功耗有源射频识别SOC核心芯片销售量不少于50万颗;视频光谱段范围650-900nm,谱段数9,像素数1024*1024,帧频25Hz,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4.新能源汽车、动车和智能电网半导体器件及相关芯片研发研究内容:围绕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汽

    8、车电子产品及相关芯片开发,支持BMS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芯片开发,围绕动车和智能电网等的大功率MOSFET和IGBT器件设计及生产等, 支持节约能源的低功耗控制芯片研发等。考核指标:BMS电源管理芯片销售量不少于500万颗;大功率MOSFET器件耐压不低于1000V,电流40A,功率400W;IGBT器件耐压范围600-6500V,电流1A-500A,开关频率1-100KHz,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5.卫星导航芯片、存储器和FPGA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卫星应用及导航开发的GPS/北斗双模卫星导航SoC芯片、第三代4G/3G北斗移动终端项目等围绕移动终端领域配套的芯片研发,面向第三代高性能低功耗的

    9、存储器的芯片开发,重点支持MRAM及磁电存储等芯片研发,加快FPGA芯片开发以及相关产品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北斗射频/基带芯片支持GPS/北斗双模工作,定位精度优于0.5米,销售量500万颗;存储器芯片容量单颗4Gb,接口速度1866-3733MHz;FPGA规模5000万门,销售量1000万颗。6.特色半导体制造和封装工艺研发研究内容:支持特色集成电路工艺、SIP封装等工艺的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抗辐照加固、高压电路的工艺及电路研发;在封装领域重点支持高密度超薄封装技术和倒装、三维封装以及系统级封装等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支持以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为代表的功率器件的研

    10、发及生产。考核指标:形成可量产的抗辐照加固工艺库(65nm节点);SIP封装3层以上封装能力,完整的电热模型,形成稳定的量产能力;形成碳化硅(SiC)电力电子器件和氮化镓(GaN)微波功率器件产品工艺库文件并达到小批量试制。7.深紫外LED光器件关键材料和工艺技术研发研究内容:低缺陷AlN及AlGaN材料的生长技术;高性能AlGaN材料的掺杂技术;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结构研究;高光提取效率的UV LED器件结构及工艺技术研究。考核指标:AlN及AlGaN材料高分辨XRD的(002)面摇摆曲线半高宽分别小于70arcsec和300 arcsec;AlGaN材料的电子浓度大于5 x1018cm-3,A

    11、lGaN材料的空穴浓度大于3 x1017cm-3;280nm波长的深紫外LED器件在20mA工作电流下光功率高于4mW。(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重点产业创新链拟部署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无人驾驶商用汽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行为感知与云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智能汽车测试理论及核心装备开发等8个主要任务。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0年。1.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究内容:

    12、针对多构型的混合动力总成高集成度,高系统效率等技术特点,进行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究。包含: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针对混合动力发动机工况特点,开发专用燃烧系统,以实现常用工况效率的最高化,降低整车油耗,针对频繁启停、常怠速工作条件,进行启停控制策略开发,以降低排放和油耗,提高可靠性;混合动力机电耦合及控制技术,研究新型混合动力构型,集成发动机高效运行控制、一体化电机及控制、整体能量管理与转矩协调控制等,开发高效率,高集成度,高性价比的机电耦合系统;研究新型高速、高效、高比扭矩电机技术,开发高性价比的电机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考核指标:电机控制器比功率大于15kW/L;纯电动驱动最高传动效率大于91

    13、%;混合动力模式油耗相比传统车型节油25%(不包括增程器电动车)。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以永磁同步电机为基础,通过电机内部集成2-3档自动变速器,提高电机的工作转速,减小电机的体积和质量,进而拓宽回馈制动的范围,采用适当的变速系统及控制策略,可以使回馈制动的允许范围拓宽而适应更多工况,使整车节能更加有效,延长行车里程。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与驱动器的一体化设计;电机控制器高可靠性设计,有过压、欠压、过流、过温、超速及短路等保护功能。考核指标:开发80kW、100kW驱动传动一体化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工程样机,通过国家强制检测认证,满足整车厂EMC要求,实现1个以上企业的应

    14、用示范;在保证整个驱动系统性能指标不降低的情况下,功率密度1.5-2.0 kW/kg,行车里程增加10%(普通小型商用车行驶里程至少240 km),形成关键工艺技术标准、操作规范5-10项。3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纯电动汽车城市循环工况和蓄电池能量消耗量影响下的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动力总成匹配及优化技术;分布式驱动车辆动力学模型及状态参数辨识技术;多电机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和纵横向耦合动力学控制技术;基于驾驶意图辨识的整车控制技术;电液复合制动控制技术。考核指标:整车电耗15kWh/100km(工况法),续驶里程300km(工况法);0-100km/h加速时间6.5s,最高车速

    15、120km/h;复合制动降低电能消耗18%以上(ECE城区工况);构建纯电动汽车城市循环工况及蓄电池能量消耗量模型;满足国家标准对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性的要求;开发1辆样车,实现1个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申请5项以上专利。4电动汽车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充电机智能控制技术,包含:电池的智能识别与适应,快充控制策略与方法,输出电流和电压的稳定性和充电机产品的系列化、模块化开发;在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预测方法,包含:电动汽车和充电运营管理系统互联关键技术,建立电动汽车和充电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基于存储历史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预测方法。考核指标:充电机产品系列化

    16、,示范充电运营管理系统1套,示范车辆规模2000辆;提出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控制算法,形成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2项以上,专利5项以上。5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为了促进煤化工产业和清洁燃料汽车产业的发展,降低汽车排放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尤其是降低颗粒物排放),通过对清洁燃料物性、燃烧过程节能减排化学反应机理及汽车和发动机应用动力经济和排放特性的研究,开发以能耗与排放为目标约束的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包含:煤基车用燃料聚甲氧基二甲醚喷雾特性、燃烧与排放特性等,结合DOC、SCR、DPF、EGR等排放后处理技术,研究聚甲氧基二甲醚发动机及整车节能减排技术。考核指标:与被替代燃料发动机相

    17、比,清洁能源发动机比能耗降低5%以上,主要污染物比排放量降低10%以上(颗粒物比排放量降低20%以上);12辆验证车辆,满足GB 18565-2016等标准要求。6.无人驾驶商用汽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在复杂交通环境中无人驾驶商用车辆与动、静态障碍物的运动关系和碰撞预测模型,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无人驾驶商用车辆对动、静态障碍物的多目标避障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在行驶过程中环境和车辆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无人驾驶商用车辆的影响;针对智能车辆横纵向动力学间的耦合、关联特性,研究无人驾驶商用车在时滞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纵横向运动协同控制方法,实现车辆纵横向动力学的实时动态协调。考核指标:建立

    18、多自由度非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估计车身速度、车身倾角、侧向加速度、滑移率等行驶参数的误差5%;横向运动能在不同车速下保持较高的跟踪精度,与规划轨迹的横向误差和航向误差均5%;控制系统的自动行驶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符合商用车辆行驶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要求,侧向加速度小于0.4g,并满足GB/T 6323-2014、QC/T 480-1999、ISO 2631等标准要求;整车控制及执行机构必须满足汽车级要求,并研发1台无人驾驶商用车样车。7.智能网联汽车行为感知与云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富信息的处理、交互及服务问题,开展云平台与车载平台协同作业研究,进行

    19、综合管理服务技术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车载智能计算技术,通过对车辆多源数据的采集分析,结合新的人工智能理论,对网联车辆行为及驾驶意图进行识别,并进行多模式V2X高效交互方法研究;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对车辆行为及行驶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利用深度学习及行为生成技术,针对行车目标、自车状态及交通环境等信息,研究车辆行为决策方法,建立智能网联车辆行为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考核指标:开发一种支持多模式通信且具有较强本地计算能力的车载智能终端产品;建立车辆行为意图感知模型及多目标共享机制,构建行为评价与决策生成体系;针对上述技术开展车-云结合的网联大数据服务平台研究并进行大于5万辆车的示范应用。8.智能汽车

    20、测试理论及核心装备开发研究内容:针对L1-L5自动化水平的智能汽车,提出系统化的测试理论和方法,要求涵盖智能汽车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并提出定量化的评价模型;开发基于硬件在环仿真和虚拟现实的无人驾驶汽车室内测试装备,可模拟城市、乡村、郊区等多种类型道路场景,完成无人驾驶汽车的加速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制定测试流程和规范性测试方法,实现在室内完成智能汽车安全性能、敏捷性能、可靠性能、舒适性能、能耗性能及智能水平的综合快速评定。建立封闭环境下的城市道路环境模拟,可进行该环境下的智能汽车的模拟道路测试。考核指标:提出不少于2项国家或者行业测试标准草案;研制机电液一体化的智能汽车室内测试系统

    21、,要求:轴距可调1.8-2.2m、轮胎偏转角20度、最大载重3吨、可模拟10种以上道路场景;建成智能汽车道路测试环境,包括高精度定位系统、LTE-V车路通信系统、高精度地图要素和10种以上的测试场景。(三)机器人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机器人”重点产业创新链(群)拟部署工业机器人柔顺操作关键技术、反应式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减速器与电机一体化技术、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特种机器人产品创新、基于脑机电智能感知的康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生产线集成与应用示范、工业机器人加工技术应用示范等8个主要任务,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技术及集成应用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助力陕西省形成机器

    22、人全产业链创新能力。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0年。1.工业机器人柔顺操作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机器人一体化关节设计、机械臂柔顺控制、高负重比轻型机械臂结构设计等技术,研究基于视觉等传感器的环境感知、作业对象识别等技术,研究人的行为理解协作技术;开发柔顺机械臂。考核指标:机械臂不少于7个自由度,整机重量不超过25kg,工作半径不小于900mm,负载能力不小于5kg,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05mm;环境感知具备碰撞检测与预警、整臂动态避碰、力顺应及柔顺作业能力,具有与人协作能力;实现基于视觉的机械臂自标定技术。2.反应式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研究内容:针对野外施工、抢险救援、城市建设等复杂地形

    23、工况下移动机器人技术需求,开展以下技术研究:基于传感器的地形、接触力突变感知技术;移动机器人反应式调节机构设计及优化;地形及扰动的动态响应行为建模与反应式调控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考核指标:适应地形及扰动不少于8种;开发轮腿移动机器人本体样机;最高运动速度不低于2.5m/s,最大负载不低于50Kg;开发智能轮腿移动机器人研发平台,并在1-2个企业开展应用示范。3.机器人减速器与电机一体化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新一代机器人发展需求,开发一体化驱动传动装置,研究驱动器、减速器及电机一体化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高功率密度、低反向扭矩驱动传动技术,突破机器人在驱动传动部件精度、效率及轻量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24、并在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考核指标:开发2类以上的电机减速器集成产品,实现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示范;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体化驱动传动装置,重复定位精度达到20弧秒,驱动力矩15N.m-120N.m,额定力矩下转动速度,180/s-75/s;面向移动机器人应用的一体化驱动传动装置电机驱动力矩不小于1.5N.m,移动速度不小于1.5m/s。申报条件: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申报。4.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研究内容:研究基于ROS平台的室内导航定位、基于视觉的特征识别与定位、三维地图构建;远程视频与遥控等技术;开发 AGV全向移动、云端信息存储与交互等技术,突破机器人云端信息

    25、交互、底盘控制、外观造型等关键技术,实现服务机器人的网络化参数监控、处理和系统集成,推出具有重大创意的新型服务机器人产品。考核指标:具备手机控制、远程监控、全方位移动、自主避障能力和室内导航定位等功能,定位精度优于5mm,速度1.0m/s,载重量70kg;具有自主跟随移动功能;实现医疗辅助、服务等行业的应用示范。5.特种机器人产品创新研究内容:研究机器人导航定位、越障移动、底盘结构、远程操控、人机交互等技术,突破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实现特种机器人的网络化监控与系统集成,在煤矿、消防等行业进行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最快移动速度0.5m/s;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定位误差0.1m

    26、;续航时间8小时;具有自主移动、越障、远程遥操作功能;实现救灾、煤矿救援、消防灭火等特殊环境及危险灾害等行业特种机器人的应用示范。6.基于脑机电智能感知的康复机器人研究内容:研究中风、外伤等脑损伤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与系统,研究脑机接口与外骨骼机器人等先进技术,重点围绕神经可塑性增强、运动意图预知、脑机交互控制、脑康复状态评估等方面进行攻关,开发具有助理助行与康复训练一体化功能的穿戴式机器人验证平台,实现基于脑机接口的服务机器人原型样机。考核指标:脑控指令响应时间小于3秒,准确率不低于90%;一体化康复机器人不少于4个受控运动自由度;在医疗康复如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助老伴行机器人等医疗康复得到

    27、应用,验证患者人数不少于10人。7.工业机器人生产线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针对汽车、电子信息、生产包装等行业需求,研究工业机器人轨迹生成、虚拟交互、精度标定与误差补偿技术;研究生产制造流程和工艺规划的效率分析、故障检测与优化技术;研究工业机器人快速示教技术,研发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的工艺规划仿真与离线编程软件。考核指标:开发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机器人故障检测软件各1套;开发汽车、电子信息、生产包装等行业应用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形成精度标定规范和标准;开展机器人整机集成及其在汽车、电子信息、生产包装等不少于2类行业集成应用示范。申报条件: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申报。8.工业机器人加工技术应用示

    28、范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大型零部件加工、制造对工业机器人技术需求,研制空间对合面轮廓形状及加工基准检测方法、精确定位、铣削、制孔工艺技术、质量评估关键技术;对接装配平台的智能检测和调姿技术;对接平台多自由度动态精准对接技术;对接装配平台的结构优化及机电耦合控制技术。考核指标:研制工业机器人铣削、制孔末端执行机构,铣削尺寸精度优于0.01mm,基准检测精度0.05mm;满足对合面表面平面度0.03mm,粗糙度Ra3.2m加工需求;对合面对合间隙小于0.1mm;制孔能力范围:孔径813,孔径精度IT8;开发对接装配平台智能检测和调姿系统,位置检测精度0.01mm;在12家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形成航空

    29、部件装配对合面铣削制孔工艺标准。申报条件: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申报。(四)无人机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无人机系统重点产业创新链(群)拟部署无人机飞控综合化技术研究,巡边无人机系统研制,新能源持久动力飞行平台研发,民用无人机测试与评估,机构安全性评估,行业管控,无人机反制,低空探测与防护等8个主要任务。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0年。1.巡边无人机系统(以系统需求为牵引,针对载荷集成技术、宽带数据链技术、情报信息分发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支持3项课题)研究内容:分析我国边境巡逻的需求,研究无人机载荷集成技术、宽带数据链技术、情报分析处理技术、起降技术和情报信息分发技术等,探索通过无人机

    30、执行巡边的机制;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研制适合于不同环境的巡边无人机系统装备。考核指标:无人机起降便捷;能够传输高清图像(不低于1080,30p);传输距离不小于100公里,能够完成情报信息的实时分发;研制的无人机系统成熟度达到7级以上。2.民用无人机测试与评估技术(针对地面综合测试和空中飞行试验支持2个课题)研究内容:针对民用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应用领域广泛、产品种类繁多、参与厂家众多、市场高速增长等特点,带来厂家研制实力良莠不齐、技术水平高低不一、行业准入审批滞后等问题。开展民用无人机测试与评估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民用无人机系统综合测试与试验技术、动态飞行评估技术和安全性评估技术

    31、等,为民用无人机评估与准入提供技术支持。考核指标:建立测试与评估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形成一套民用无人机测试与评估方法和装备。3.太阳能移动通信无人机的研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完成太阳能驱动移动与互联网飞行基站系统技术方案;结合高效光伏能源和灵巧空中基站,完成适于民用场地起降和非限制空域定点飞行的无人机方案设计;研制飞行试验样机,完成飞行性能测试和空中网络覆盖特性测试等;完成“一带一路”上典型地区的示范应用和应急通信场景的示范应用,验证本系统作为“无线宽带空中之路”的可行性,并进行成果转化,通过移动通信、新能源与航空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填补国内在“空基”通信基础设施中的空白。考核指标:(1)单次

    32、任务时间:24h;(2)通讯距离:大于50km;(3)单机覆盖范围:半径大于10km。4.无人机飞控综合化技术研究内容:面向中小型长航时无人机对飞行控制系统自主控制、多传感器集成、多任务管理、高可靠性等需求,开展飞行控制系统综合化技术研究,研制一套综合化机载计算机,满足中小型无人机在体积、重量、成本受限条件下对高可靠、高集成度、高飞行性能的要求。考核指标:集成传感器不少于5类,重量不大于1公斤,工作温度-40 65,具有智能故障诊断功能。5.无人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寿命评估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无人机机体结构安全问题,分析无人机机体结构对执行任务带来直接影响,以及对公共安全带来的隐患。利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评估无人机结构的安全性及无人机使用寿命,研制出一套无人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及相关


    注意事项

    本文(二特色产业创新链.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