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评估检测.docx

    • 资源ID:16827026       资源大小:293.73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评估检测.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评估检测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评估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阅读下面的烟台开埠10年后港口从业人员统计表,这一状况表明当时烟台()烟台港口从事工商业的总人数是3万人类型舢板、港口装卸工人较大商业服务客栈服务海关和衙门雇员洋行雇员小摊贩占比40%29.6%7.6%1.1%0.7%16.9%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C.成为北方沿海对外交流中心D.开埠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解析】选D。根据烟台开埠10年后港口从业人员统计表,可见当时烟台港口从业人员中舢板、港口装卸工人以及从事商

    2、业服务的占大部分,说明烟台开埠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而工商业客观上得到发展,D正确。A、B、C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B、C错误。【拓展延伸】开埠通商的积极作用(1)市场的扩大。口岸城市的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广阔的国外市场,为这些城市走以港兴市、商贸兴市的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经济的发展。沿海沿江口岸城市不仅是中国商业和交通最发达的地带,也是近代工业最集中的地带。(3)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各个口岸城市几乎都是空间范围不等的地区近代化的领头羊,是中国百年来最值得关注的地方。2.(xx保定摸底)阅读下列表格并分析表中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18951

    3、911年19121918年年投资额(万元)8002 200年均办厂数(家)1980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选A。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轻、重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规模,B、C错误;D只适用了“19121918年”,排除。【加固训练】(xx开封模拟)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年代进口出口1885年88,200,01865,005,71118

    4、95年171,696,715143,293,2111905年447,100,082227,888,1971911年471,503,943377,338,166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D.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解析】选D。根据图表信息,只能得出1885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值,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快慢,故A错误;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外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制,内受本国封建统治的盘剥,故B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此时中国进口的总额始终大于出口的

    5、总额,面临贸易逆差的困境,故D正确。3.(xx邯郸摸底)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解析】选B。胡燏棻认为“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与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无关,A错误;他主张利用人们的逐利之心,大力发展民营企业,B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中的人才问题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排除C、D。【拓展延伸】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局限性(1)基础: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

    6、前提的。(2)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3)影响: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加速了洋务派自身的买办化,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4.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开始积极参与现代经济活动。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A.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B.政府废止科举考试的制度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解析】选

    7、D。依据材料中“1895年之后”可知发生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上层文人开始积极参与现代经济活动,故选D。洋务运动此时破产,排除A。B与史实不符,排除。C是结果,不是原因。5.(xx南昌三校联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由此可见()A.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B.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D.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解析】选B。依据材料

    8、中“借用公款”“依仗清政府”“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等信息可知,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故选B项。张謇不是洋务派,清政府不是外来势力,排除A、D两项。C项中的“自由竞争”与材料不符,排除。【拓展延伸】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9、(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6.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解析】选D。题干信息主要涉及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城市,而河南、河北、山东分布却很少,故D正确;A、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B、C错误。7.(

    10、xx新余模拟)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解析】选C。题干中材料侧重于经济发展条例,并没有牵涉到工业布局的调整,A错误;从题干中看,只是有关发展实业的法律规范,对社会经济其他方面没有规定,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难以达到,B、D错误;在一两年内颁布如此之多的法律法规,体现了政府对于发展实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实业家的地位,有助于激发实业家的热情,C正确。8.下图为近代前期中

    11、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国社会()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A. B. C. D.【解析】选D。图片反映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第一个高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错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有关,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正确,D符合题意。9.(xx泰安模拟)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

    12、的是()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19121920年13.4%19211926年-4.5%19271936年8.7%19371945年-2.45%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B.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C.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解析】选C。“1912192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1927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较前后两个时期均呈现发展趋势,故选C,排除B。抗战时期日本破坏沦陷区民族工业,并非“整体吞并”,排除D。【加固训练】(xx汕头模拟)19

    13、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C.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解析】选D。“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说法绝对而且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1934年全民族抗战还没有开始,故B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故C错误;材料中“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信息说明政府对市场的规范

    14、管理,故D正确。10.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解析】选D。据材料“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可以说明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A正确;据材料“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可以说明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B正确;据材料“在苏州创办”“该厂被迫内迁”和“最

    15、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说明该厂的内迁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C正确。据材料“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可知水运条件相对较好,但并不能说明交通四通八达,属于过度解读,故D错误,符合题意。【拓展延伸】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影响(1)为抗战胜利保存了物质基础。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2)中国现代化重心、布局与发展方向的调整变动。众多外来社会要素在后方经过长达8年之久的整合,使西部地区原有的社会格局发生了奇特的变异。11.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全国)纸币增加了4,52

    16、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了天文数字般的135,742倍。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评说,不正确的是()A.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B.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C.根源在于国家实施战时经济体制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纸币增加了4,524倍”“物价指数”“上扬”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物价飞涨,这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A、B、D都正确。战时经济体制实施于抗战时期,故选C。12.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中国近代的大变革给出了一幅模式图。下

    17、列言论中,不符合此图表述要义的是()A.西方工业革命与中国王朝危机交会,使中国历史转向B.西方国家成为宗主国,中国成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C.中国近代化过程就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过程D.西方侵略激发起拯救民族危亡、改造社会的强烈回应【解析】选C。近代中国史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西方侵略,内有统治危机,因此推动中国的救亡图存斗争不断高涨,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下艰难曲折地发展,不可能稳健发展,故C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xx临沂模拟)(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宋

    18、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清)沈垚落帆楼文集材料二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

    19、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摘编自张之洞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商业的新认识。(14分)【解析】第(1)题要依据材料一中“宋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士大夫始必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四民不分”“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睦姻任恤之风”“转见于商贾”等

    20、信息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第(2)题要依据材料二中“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与他国争胜”“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皆运货者所当知”“护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士农工商四民不分;致仕多出于商;节俭之风盛行;多与商贾联姻。(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原因:官与民争利;商品经济发展。(12分)(2)工商相辅相成;工体商用;按照商情进行生产;改进工艺技术;工业支撑商业;与外国商业竞争;讲求科技、风俗、地理等工商相关知识;政府要重商护商;具有发展近代商业观念;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民族工商业(民族经济)发展。(答出其中的五点即可)(14

    21、分)14.(26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1)从图中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0分)(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关于企业发展的特征的描述,首先判断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然后从该阶段在民族企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结构、空间分布等角度概括其特征;第二问分析原因时,从政治、经济,国际、国内、主客观等角度去探寻原因。第(2)题联系时代特征及相关史实,分析其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或不利的因素,经过权衡确定曲线走向及其倾斜度。同时注意在发展上的一些拐点。答案:(1)【示例

    22、一】A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西方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利润刺激。(10分)【示例二】B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0分)【示例三】C段。特征: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0分)(答出两点即可)(

    23、2)作图(略)(6分)【拓展延伸】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复习精品学案 必修2【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1、 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

    24、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降,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

    25、,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

    26、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2、关于井田制的内容和性质关于井田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究竟有无井田制,井田制开始于何时,井田制是不是当时唯一的田制,井田制与农村公社的关系等问题上。一种意见是肯定井田制的存在。如王玉哲认为,西周耕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的制度就是传

    27、统的井田制度。郭沫若也肯定井田制的存在,但他不同意孟子对井田制的解释。他认为,孟子所谓的“八家共井”以及公田、私田之分,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化。西周实行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用意,一是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课验直接耕作者勤惰的单位。另一种意见是否定井田制的存在。如范文澜认为,西周领主们的土地疆界纵横交错,但并没有一井九百亩的区划,与邑密切相关的井也不是孟子所说的井,井田制是不存在的。胡寄窗也认为,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空想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其内涵又最为混乱的一个概念。对于井田制产生的时间,也有不同见解。唐兰认为,西周前期井田尚未出现。井田制的推行可能是在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时期。徐喜辰则认

    28、为,商代已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开始于夏初,以后经过夏商两代以至西周,达到充分发展的阶段,到春秋、战国逐步灭亡。一些人认为,井田制在其兴盛时期,曾一度是惟一的和普遍实行的土地制度。另一些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杨向奎认为,西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一种是以十夫为单位的乡、遂的土地区划;另一种是以九夫为单位的井田制。徐中舒说,井田只施行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低地,而不是普遍实行的田制。王玉哲认为,西周有着井田和非井田两种制度。对周氏族成员实行非井田制,对被征服部族则实行井田制。赵光贤则认为,西周时期同时并存着井田制,授田制和贵族占有制三种田制。对于井田制是否就是农村公社问题也

    29、有不同意见。李埏认为,井田制就是农村公社。金景芳认为,井田制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农村公社或马尔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开梁反对以商、周的井田制或邑、室、里、社、书社等和农村公社混为一谈,他认为,农村公社只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代,村社成员已沦为奴隶。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手册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从远古到两晋之际,这一阶段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即使是在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但北方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南方。(2)从两晋之际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0、经济发展从南弱北强到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再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两晋之际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国新的富庶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空前盛大的发展。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期间,南方相对安定,至五代,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3)第三阶段,从北宋到清朝鸦片战争前,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主要靠南方支撑,特别是南宋王朝更是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

    31、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主要指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业,有的则是在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部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为采矿、冶炼、铸造等部门。另外,原有手工业部门的创立与发展往往带动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业制造和兵器制造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业发展技术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炉温;北宋以后用焦炭为燃料。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评估检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