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演绎推理的解题技巧点拨.docx

    • 资源ID:16787520       资源大小:45.71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演绎推理的解题技巧点拨.docx

    1、演绎推理的解题技巧点拨演绎推理的解题技巧点拨 演绎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为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从做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演绎推理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演绎推理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稿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

    2、,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解答演绎推理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间的关系。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根据你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1、准确理解题干的陈述。应特别注意的是本题型要求不要对题干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要仅仅依靠题干给出的陈述进行推理,不要受题干之外的常识所干扰,这是演绎推理题与其它判断推理题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考生对此要尤为注意(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

    3、5)。2、要从题干出发,利用推理规则进行正确推理。所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1、2、3、4、5)。3、抓住关键词,将答案中与题干的陈述不相干的内容首先剔除(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6)。4、在做演绎推理题的时候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即归谬法是应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所谓归谬法就是指:先假定备选答案中的某一个是正确的,然后由此答案结合题干的陈述推出矛盾来,从而剔除这一备选答案(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9)。5、不要在似是而非的选项上纠缠,要迅速看完答案的所有选项,在比较中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7)。6、在做演绎推理题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一些简便

    4、的记法来揭示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演示主要的推理过程。这对于迅速找出正确答案是大有帮助的(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8)。7、抓住备选答案中(与题干紧密相连的)互相矛盾的选项来迅速找出正确答案。因为相互矛盾的两个选项必定有一个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考虑另外的两个选项,而仅仅联系题干,在相互矛盾的选项中确定一个即可(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10)。8、注意排除题目中设置的干扰信息。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有时故意在题干和答案选项中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考生若不加分析,往往容易误入歧途(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1)。 二、演绎推理题的常见类型【例题8】甲、乙、丙、丁四同学在一起议论本班参加A活动的情况。

    5、甲说:我班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乙说:如果张帆没参加,那么李航也没参加丙说:李航参加了丁说: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没有参加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不正确,由此可知:A甲说的不正确,张帆没参加B乙说的不正确,张帆参加了C丙说的不正确,张帆没参加D丁说的不正确,张帆参加了【解答】这是2004年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试卷上的一道题。初一看,这道题似乎无从着手,但是,如果结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来看,则很简单。题干中甲和丁的说法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根据“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不正确”可知:乙和丙说的是正确的。而结合条件语句“只有A,才B”和“如果不A,就不B”是可以互推的,即从“如果张

    6、帆没参加,那么李航也没参加”是可以推出“只有张帆参加了,李航才参加”,自然可得知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答案为D。【例题11】北京市是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但长期以来水价格一直偏低。最近北京市政府根据价值规律拟调高水价,这一举措将对节约使用该市的水资源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若上述结论成立,下列哪些项必须是真的:1有相当数量的用水浪费是因为水价格偏低造成的2水价格的上调幅度足以对浪费用水的用户产生经济压力3水价格的上调不会引起用户的不满A1、2 B1、3 C2、3 D1、2和3【解答】这是2005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判断推理”部分的试题,正确答案为A。要想使该举措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具备1和2

    7、两个条件。如果浪费用水不是由水价过低造成的,那么提高水价对节约用水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即使1成立但如果提高的幅度不能给用户造成压力那也不会起到推动节约用水的作用。而3与节约用水没有必然的联系。逻辑判断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此种题型是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请你根据这段陈述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能够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结论。 逻辑判断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从作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逻辑判断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

    8、于逻辑判断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来分析一下如何做这种题目。 解题技巧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你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逻辑方正A判断:全称判断,所有s 都是 p 例如“一切鲸都是水栖哺乳动物”。E 判断:全称否定,所有s 都不是 p 例如“所

    9、有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 I 判断:特称肯定,有些 s 是 p 例如“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O判断:特称否定,有些 s 不是 p 例如“有的鸟不是会飞的”。1A命题(所有S是P)与E命题(所有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二者决不能同真,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但二者可以同假,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逻辑上叫做“反对关系”。2I命题(有的S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我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二者不能同假,即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但二者可以同真,即当一个真时

    10、,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逻辑上叫做“下反对关系”。3A命题(所有S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正命题(所有S不是P)与I命题(有的S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逻辑上叫做“矛盾关系”,即一真一假。又如: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我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二者也是这种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4A命题(所有S是P)与I命题(有的S是P),正命题(所有S不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我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二者的关系是:全称命题真,特称命题

    11、必真;全称命题假,特称命题真假不定(即可真可假),特称命题假,全称命题必假;特称命题真,全称命题真假不定(即可真可假)。这种真假关系,逻辑上称之为“差等关系”。又如: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二者也是“差等关系”。上述这四种关系,在逻辑史上有人曾用一个正方图形来表示。这也就是传统逻辑中所谓的“逻辑方阵”。见下图:反对关系:不同真可同假下反对关系:可同真不同假差等关系:上真下真,下假上假,其余不定矛盾关系:一真一假例1某律师事务所有12名工作人员,关于这个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有以下三个判断:(1) 有人会使用计算机。(2) 所有人都不会使用计算机。(3) 所长会使用计算机

    12、上述判断只有一个是假的,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A 12人都会使用B 12人都不会使用C 仅有一人不会使用D 仅有一人会使用E 不能确切的判定该所究竟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解释:根据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是I判断,(2)是E判断,因此它们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干给定的条件,“上述判断只有一个是假的”,可推出(3)是真的,所以(1)也是真的,所以(2)是假的,根据逻辑方阵图,可知道正确的应该是有的人会使用计算机,或所有人都会使用计算机。(根据E与A、I之间的对等关系)所以答案是E。例2 *某公司财务部共有包括主任在内的8名职员。有关这8名职员,以下三个断定中只

    13、有一个是真的:(1)有人是广东人。(2)有人不是广东人。(3)主任不是广东人。以下哪项为真?A8名职员都是广东人。B8名职员都不是广东人。C只有一个不是广东人。D只有一个是广东人。E无法确定该部广东人的人数。解释:(1)是I 判断,(2)是O判断,根据逻辑方阵图, I 与 O 可同真不可同假,又由题干“以下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因此,(1)与(2)不可同真,只能一真一假,由此可推出(3)是假的。由逻辑方阵图,(3)(O判断)对应的是A判断,即所有人都是广东人。答案为A。上面两题可能容易混淆,假如想通过背答案来考试的同学必须注意区别,理解记住逻辑方阵图可能有点难度,但记住了考试时先把图画出

    14、,就能很快速正确的解出类似题目。逻辑基本规律一、同一律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更具体的说,(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题省略。二、矛盾律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其逻辑要求是:在两个相互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第十一节演绎推理精要、矛盾关系的推理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

    15、,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例如,“我们单位所有职工都买了保险”与“我们单位有些职工没有买保险”之间是矛盾关系,“我们单位所有职工都没有买保险”与“我们单位有些职工买了保险”之间也是矛盾关系,“张云是总经理”与“张云不是总经理”之间也具有矛盾关系。根据直言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我们可以求解一些问题。例题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富家少女鲍细娅品貌双全,贵族子弟、公子王孙纷纷向她求婚。鲍细娅按照其父遗嘱,由求婚者猜盒定婚。鲍细娅有金、银、铅三个盒子,分别刻有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盒子,放有鲍细娅肖像。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猜中鲍细娅的肖像放

    16、在哪只盒子里,就嫁给谁。三个盒子上刻的三句话分别是:(1)金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2)银盒子:“肖像在铅盒中。”(3)铅盒子:“肖像不在此盒中。”鲍细娅告诉求婚者,上述三句话中,最多只有一句是真的。如果你是一位求婚者,如何尽快猜中鲍细娅的肖像究竟放在哪一个盒子里? 金盒子。银盒子。铅盒子。要么金盒子要么银盒子。不能确定。例题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说假话的是

    17、乙,作案的是丙。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三段论三段论就是指由三个命题构成的推理。具体说来,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因素(逻辑中介)的两个命题推出一个新的命题的推理。例如:所有阔叶植物都是落叶的,所有葡萄树都是阔叶植物,所以,所有葡萄树都是落叶的。上述推理中的共同因素就是“阔叶植物”。进行三段论推理,关键就是要看这个共同因素能否把两个前提连接起来推出结论。如果连接不起来,则三段论就是错误的。例如,英雄难过美人关,我难过美人关,所以,我是英雄。上述推理的错误就是“难过美人关”这个共同因素没有能够把两个前提必然地连接起来。因为很可能英雄是难过美人关的一种人,但我却是难

    18、过美人关的另一种人。例题1在某住宅小区的居民中,大多数中老年教员都办了人寿保险,所有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都没办理财产保险。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关于该小区居民的断定必定是真的? 有中老年教员买了四居室以上的住房。 有中老年教员没办理财产保险。 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没办理人寿保险。A、和。B仅和。C仅和。D仅和。E仅。、条件关系推理条件关系主要有三种,即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和充要条件关系。三种条件关系可以分别表达为: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与上述条件关系相对应,就有相应的条件关系命题,即充分条件命题

    19、、必要条件命题和充要条件命题。例如:(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2)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在条件命题中,表示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部分称为前件,表示依赖条件而存在的部分称为后件。充分条件命题只要在前件为真,并且后件为假时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在日常语言中,“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就有”、“一旦就”、“假若则”、“只要就”等联结词都能表达充分条件命题。必要条件命题只有在前件为假并且后件为真时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在日常语言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除非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等联结词都能表达必要条件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

    20、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 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q就是 p的必要条件;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q就是 p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推理有两个有效的推理形式:(1)肯定前件式:如果p,那么q p q(2)否定后件式:如果p,那么q 非q 非p必要条件推理有两个有效的推理形式:(1)否定前件式:只有p,才q 非p 非q(2)肯定后件式:只有p,才q q p例题1“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以下诸项都准确表达了上述断定的含义,除了:除非认识错误,否则不能改正错误。如果不认识错误,那么不能改正错误。如果改正错误,说明已经认识了错误。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要认识错误,就

    21、一定改正错误。例题2世界级的马拉松选手每天跑步都不超过6小时。一名选手每天跑步超过6小时,因此他不是一名世界级马拉松选手。以下哪项与上文推理形式相同?跳远运动员每天早晨跑步。如果某人早晨跑步,那么他是跳远运动员。如果每日只睡4小时,对身体不利。研究表明,最有价值的睡眠都发生在入睡后的第5个小时。家长和小孩做游戏时,小孩更高兴。因此,家长应该多作游戏。如果某汽车早晨能起动,那么晚上也能起动。我们的车早晨通常能起动,同样,它晚上通常也能起动。油漆三小时内都不会干。某涂料在三小时内干了,所以它不是油漆。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根据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

    22、部对象,可以将归纳推理分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根据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以经验认识为主要依据,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是以科学分析为主要依据,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2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根据是经验性的认识。在考察中没有遇到反例并不等于反例不存在。一旦出现反例,则原来的结论就会被推翻。所以,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不是很可靠的。科学归纳推理的特点是,由于前提中考察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结论的可靠性比较大。对于科学归纳推理而言,前提数量的多少不起主要作用,只要是真正揭示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因果必然联系,尽管前提的数量不多,甚至只考察了一两个典型事例也能得到非常可靠的结论。关于这一点,恩格斯说得好: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热能转化为机械运动。这一论断,无疑说明了科学归纳推理的科学性质。研究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是进行科学归纳推

    24、理的必要条件。因为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分析而作出结论的。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什么是因果联系?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个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某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因果联系有以下特点: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前后相继是因果联系的一个特征,但不能只是根据两个现象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就作出它们具有因果联系的结论,如果这样,就要犯“以先后为因果”的逻辑错误。例如,不能以冬天发生在春天的前面,就说冬天是春天的原因。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因果联系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

    25、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否则就会出现“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例如:“发达国家都拥有大量的私人轿车,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也应该大量发展私人轿车”这一论述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在弄清楚什么是因果联系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着重弄清楚的是:如何探求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呢?逻辑上提出了探求事物现象间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简称求因果五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这里只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求同法是指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是在这些场合中共同具有的,那么这个惟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例如,从井里向上提水,当水桶还在水

    26、中时不觉得重,水桶一离开水面就重得多;在水里搬运木头,要比在岸上搬轻得多;游泳时容易托起一个在水里的人。以上现象虽然各自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即水对于在它里面的物体能产生浮力,而这正是使得人们感到物体在水中变轻现象发生的原因。求同法可用下列图式表示: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1) A,B,C a(2) A,D,E a(3) A,F,G a A是a的原因运用求同法时需要注意,各个场合是否还有其他共同情况。如果还有其他共同情况,那么很可能其他的共同才是被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而且这个惟一不同的情

    27、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不存在,那么这个惟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例如,有两块土质、品种、耕作技术都相同的油菜田,其中一块用蜜蜂帮助授粉,结果有蜜蜂帮助授粉的田比没有蜜蜂帮助授粉的田油菜籽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37.5%。因此,用蜜蜂为油菜授粉可以增产。由于两块田除有无蜜蜂帮助授粉外,其他情况完全相同。有蜜蜂帮助授粉则产量高,无蜜蜂帮助授粉则产量低,因此,可以通过求异法断定,蜜蜂授粉是油菜增产的原因。求异法可用下列图式表示: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1) A,B,C a(2) ,B,C A是a的原因运用求异法时需要注意,正反两个场合中是否还有其他差异情

    28、况,否则,很可能其他的差异情况才是被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 例题1母亲:这学期冬冬的体重明显下降,我看这是因为他的学习负担太重了。父亲:冬冬体重下降和学习负担没有关系。医生说冬冬营养不良,我看这是冬冬体重下降的原因。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父亲的意见提出质疑?学习负担过重,会引起消化紊乱,妨碍对营养的正常吸收。隔壁松松和冬冬一个班,但松松是个小胖墩,正在减肥。由于学校的重视和努力,这学期冬冬和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比上学期有所减轻。现在学生的普遍问题是过于肥胖,而不是体重过轻。 冬冬所在的学校承认学生的负担偏重,并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例题2华侨大学的30名学生近日答应参加一项旨在提高约会技巧的计划。在参

    29、加这项计划前一个月,他们平均已经有过一次约会。30名学生被分成两组:第一组与6名不同的志愿者进行6次“实习性”约会,并从约会对象得到对其外表和行为的看法的反馈;第二组仅为对照组。在进行实习性约会前,每一组都要分别填写社交忧惧调查表,并对其社交的技巧评定分数。进行实习性约会后,第一组需要再次填写调查表。结果表明:第一组较之对照组表现出更少社交忧惧,在社交场合更多自信,以及更易进行约会。显然,实际进行约会,能够提高我们社会交际的水平。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质疑上述推断?这种训练计划能否普遍开展,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参加这项训练计划的学生并非随机抽取的,但是所有报名的学生并不知道实验计划将要包

    30、括的内容。对照组在事后一直抱怨他们并不知道计划已经开始,因此,他们所填写的调查表因对未来有期待而填得比较忧惧。填写社交忧惧调查表时,学生需要对约会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回忆,男学生普遍对约会对象评价较为客观,而女学生则显得比较感性。约会对象是志愿者,他们在事先并不了解计划的全过程,也不认识约会的实验对象。削弱一个论证此类题型的特点是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者表达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到最能反驳或削弱题干的选项。此类试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削弱上述推断?”解答该种试题时,考生

    31、可以直接去寻找最能削弱题干的选项。所谓削弱题干,也就是要与题干唱反调。一般来说,削弱题干有两种方式。一是截断题干中的论据与论题的逻辑联系,又称为截断关系法。二是弱化题干中的论据,又称为弱化论据法或釜底抽薪法。所谓截断关系法就是指,当题干中所表达的是“如果p那么q”这样的充分条件关系时,我就要找到“p但并不q”这样的选项来削弱它;当题干中所表达的是“只有p才q”这样的必要条件关系时,我就要找到“非p也q”这样的选项来削弱它;当题干中不一定是某种确定的条件关系时,我要寻找的也是与题干意思唱反调的选项。所谓弱化论据法就是指,所要寻找的选项能够起到将题干的论据抽掉,或者使题干中的论据的支持作用减弱,从而使题干中的论题不成


    注意事项

    本文(演绎推理的解题技巧点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