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地理总复习基础考点通关笔记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一考点通关基础考点通关笔记考点诠解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表1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其成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存在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自地球上诞生生命至今,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考点诠解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
2、变化的影响:直接作用:如维持地表温度、岩石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风化等;间接作用:为生物生长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成为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驱动力。(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直接获取的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农作物生长等;间接获取的太阳能: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它们都是地质历史上由生物遗体形成的,而生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所以说它们在形成的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表2 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内外层次亮度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最亮黑子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影
3、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影响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变化。色球较暗耀斑日冕最暗太阳风考点诠解3: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状况比较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轴心及轨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夹角。(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
4、)太阳日:自转36059,24小时,是昼夜更替周期。(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四季更替周期。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约为15/小时。(2)线速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约1。(3)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考点诠解4: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
5、、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2、黄赤交角的影响: 直接影响:造成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了各地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最终使各地获得的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对全球气候等自然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3、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五带的范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若黄赤交角变大,则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将增大;反之,各地正
6、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昼夜长短的年变化: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年变化幅度变小。季节的变化: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黄赤交角变小,其结果与上述相反。考点诠解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晨昏线(圈)的判读: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平面成90夹角;直射点A的纬度与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2)常见日照图的判读确定南、北极:在侧视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在俯视图上逆时针旋转为北极,顺时针旋转为南极。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
7、昼半球的中心点。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 6时; 18时; 12时, 0时。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日没)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昏线)交点的时刻;赤道上每天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极昼、极夜区域无日出、日落现象。确定昼夜长短: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2地方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中时区的区时,也即格林尼治时间,又被称为国际标准时。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考点诠解6: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诠释7: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一、三大类岩石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中,常见的岩
8、浆岩有花岗岩和玄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等。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表1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比较原生基础物质地质作用形成的新物质岩浆冷凝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已成沉积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已成变质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过程考点诠释8:地形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一、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表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比较表地质构造岩层形态未侵蚀时的地形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褶皱背斜岩层上拱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较为发育,
9、常被侵蚀成谷地适合隧道经过,可能为储油构造向斜岩层下凹成为谷地有些向斜因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成为地下水的储存空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等断块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二、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峡谷、溶洞、漏斗等1. 流水作用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等2. 风力作用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等3.冰川侵蚀作用:U谷、冰斗、刃脊、角峰等考点诠释9: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
10、陆地和海洋表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三、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见图2)。 考点诠释10:气压带与风带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在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中,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
11、气候的影响表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比较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降水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冬雨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信风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雨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较低纬度海洋上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较高纬度大陆内部的偏北风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少雨型三、季风环流表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比较表项 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 风冬 季夏 季冬
12、半年夏半年风 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 地蒙古、西伯利亚北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热带印度洋成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特 点寒冷干燥高温湿润温暖干燥炎热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范 围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我国西南部和海南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两熟或三熟;温带季风气候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雨季播种,旱季收获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原本分布对称的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大气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季风环流以亚洲最为典型。考点诠释11:天气系统表3 冷、
13、暖锋面与天气过境前的天气过境时的天气过境后的天气实例冷锋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好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雨区一般位于锋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或沙尘暴,均属冷锋天气。暖锋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好形成连续性降水,雨区多位于锋前; 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春季,南方地区一场春雨一场暖,即为暖锋在活动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带来较长时间的连续性降水,天气阴雨连绵。典型的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的梅雨天气锋面总是出
14、现在低压槽处。对于东亚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表4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气流(近地面气压)近地面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压)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南方“伏旱”北方秋高气爽考点诠释12:气候类型一、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 表4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温度带气 候 类 型分 布 规 律成 因气 候 特 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
15、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赤道低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25的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副高或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达,常年受
16、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暖,气温日、年较差大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6070间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冬长寒夏短暖寒带苔原气候北纬7080间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内陆极地高压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气压低,光照强二、气候类型的判定方法1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有关数据判断。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定半球气温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南半球判定所属温度带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最冷月气温大于15热带气候最冷月 气温在015之间最热月均温大于25亚热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20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 气温
17、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2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均温102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010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0以下冰原气候确定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分配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2根据区域位置和经纬网图推断气候类型(1)三处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2)东非高原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特例:挪威中部海岸、冰岛南岸;(4)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特例:北美大陆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等。3根据气温曲线和
18、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考点诠释13: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一、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表1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作用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过程及环节作用补充陆地淡水,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较少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传输和物质迁移;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和陆地淡水资源的再生;流水作用和冰川作用塑造着地貌景观,改造着地表形态。考点诠释14:洋流一、世界洋流及其分布规律表2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环流系统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海
19、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季风环流西风漂流海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北印度洋海域南半球40S60S海域流向北半球顺时针逆时针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自西向东南半球逆时针模式北半球南半球大洋西部(大陆东部)暖流寒流暖流寒流大洋东部(大陆西部)寒流暖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是暖流,较流经海区低的洋流是寒流。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3: 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类型影响实例气候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巨大作用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的荒漠环境形成,
20、沿岸寒流起一定作用海洋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等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海洋环境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水污染范围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海洋航运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线的选择考点诠解1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协调性)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另一表现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牵动性)。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
21、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或波及到其他地区(波及性)。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大洪水威胁;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导致华北和东北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等等。2、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以上分析可知,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上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形成干
22、旱的环境特征。气候要素在各要素中影响范围较广,因此,这里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都体现出干旱这一总体特征。人类活动也必须因地制宜符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考点诠解16: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特别提醒:温带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即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阔叶林带等多种。2、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共同作用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23、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变化方向东西向延伸,南北方更替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平行于等高线延伸,垂直于等高线更替主导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形成基础热量水分热量、水分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中纬度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及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所处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同从赤道向两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有些相似。同一种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2)同一种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有所不同,通常阳坡高、阴坡低。(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24、的因素:山体所在的纬度愈低愈复杂、愈高愈简单;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愈低愈简单,甚至只有水平自然带。山体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越小越简单。考点诠解17: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表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地形区地形区环境特点典型例证聚落分布特点呈条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高原地区河谷地势相对低,气候相对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分布特点成因青藏高原高原面上聚落少。热带地区城市多在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热带地区低地过于湿热多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山区(聚落分散,规模小)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我国西南山区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或
25、河流两岸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山前,河漫滩分布于河流两岸冲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沿河流或海岸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和沿海聚落带。内陆地区的城市聚落多分布在绿洲平原地区(聚落集中,规模大)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航运、海运便捷。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沿海地区考点诠解18: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表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限制因素线路密度交通方式注意事项线路形态交通方式原因平原少大多种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程造价低,建设难度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市的关系。网状分布山区多小首选公路,其次铁路地势起伏大,工程造价高,建设难度大;公路造价低,建设难度小
26、,选址比较灵活;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建设铁路等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沿等高线,呈“之”字形考点诠解19: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的变化;但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毁林,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致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全球气温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产了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导致生态系统调整,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土地,使土地盐碱化;使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作用,洪涝灾害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影响海岸带地区人类居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稠密、经济发
27、达的大河三角洲和沿岸平原地区影响更加显著;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极端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考点诠解20: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表1 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特征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举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猎文明阶段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土地资源数量对人类影响不大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地区植被繁茂,动物繁多易获取食物,不需经常迁移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土地资源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影响较大农业文明阶段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逐步学会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28、重要因素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易于耕作人类聚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快农耕、,畜牧起源地,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的标志;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机器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判别标准发生本质变化非农用地(城镇建设、工业、交通、旅游用地等)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食物安全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考点诠解21: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一、气象灾害:表2 主要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危害在我国时空分布主要防御措施台风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