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试名词解释大全.docx

    • 资源ID:16699906       资源大小:83.58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试名词解释大全.docx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试名词解释大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试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全球化:是指全球向一个更加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有若干不同的侧面,主要包括市场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是指把历史上独特的和分离的国家市场合并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跨国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全球市场的国际销售更加容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嗜好和偏爱正在趋同于某些全球标准,从而帮助建立了全球市场;技术创新也促进了市场全球化。当前最为全球化的市场不是消费品市场,而是工业品和原材料市场。生产全球化:是指从全球各地区筹供商品和服务,以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能源、土地和

    2、资本上的成本和质量差异。通过这种做法,公司希望降低其总成本构成;提高质量或改善它们所提供的产品的功能,从而更有效地竞争。生产的全球化意味着传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或寻求资源的投资已经转变为寻求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分拆其资产,并将生产的价值链国际化,这就是使企业必然采取复杂的国际一体化战略,将自身可以移动的资源与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价值链的国际化)运输成本的下降,使生产在地理上按区域分布变得更为经济;受惠于技术革新的成果,信息处理和通信的实际成本也大大下降;因特网已成为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力量;商用喷气式客机的发展也有助于许多国际企业将其世界范围内的各营运点结合在一起。国际生

    3、产体系:(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包含了由通过直接投资、广泛的战略联盟以及契约性安排等方式整合在一起的企业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企业将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安置在世界各地,以利用各地的成本优势、资源优势、物流优势和市场优势。其显著特点在于:第一,无论是地区范围内还是全球范围内的整合程度都较高;第二,该体系更加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因此,全球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跨国公司组织协调的各个生产体系整体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工厂或企业之间的竞争。 生产的国际化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信和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极为复杂的投资和外包契约关系网络的集中控制。它是“观念的贸易”的作用体现,是技术和管理的复杂、即时、

    4、跨境传递的作用体现。国际商务活动:(认识国际商务活动的形式最好不是辨别其经济组织形式,而是按业务类型/业务内容/行业进行区分,但为了轻松界定其概念,我们依然需要借助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这两个概念。)具备以下四个可能相互重叠的条件之一,就可以被定义为国家商务活动:1.作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商业活动。2.跨境交付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 3.货物进出口活动 4. 直接为当地的进出口活动及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活动。 第一个条件是经济主体的界定,二三四是经济性质的界定。进而,我们可以对国际商务活动持有以下理解:总体上看,国际商务活动既包括跨境投资和跨境贸易,也包括对其提供直接协助的国内活动;国际

    5、商务活动的主体可以是本土企业,也可以是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作为本土企业从事的有货物进出口、跨境交付的服务贸易,以及货物进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活动;作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从事的国际商务活动,除了涵盖本土企业从事的那些国际商务活动,还包括其他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具体业务类型上,涵盖了制造、有形货物的进出口、许可与特许经营、国际工程承包、国际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际贸易融资(包括商业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相关代理和咨询服务等。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数量的。即为什么某国出口、进口某些类型的商品,其出口、进口数量是多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贸

    6、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市场相对价格的决定、国际分工、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增长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可大致划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传统或正统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对于传统或正统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理论中,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分别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决定贸易模式。新古典理论中,最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解释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其他模型也从品位与偏好的差异和/或技术差异解释贸易的发生,主要研究基于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正统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产品同质化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

    7、减,适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包括资源密集型产品),有能力解释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放弃的新古典理论的假设,讨论1.垄断优势和或2.产品差异化 和或3.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适于解释制成品贸易,强调于解释产业内贸易。不难理解,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颠覆,而是国际贸易理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贸易理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重商主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但它是最早有关国际贸易的思想。出现于16世纪,那时黄金和白银是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各国努力尽可能积累更多的财富。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是有益的,进口是有害的,国家的

    8、繁荣来自于贸易顺差。尽可能多出口、少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基于这样的理念,重商主义者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实现对外贸易的顺差。他们建议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为此可以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进行补贴。总体而言,重商主义解释了国家希望获得贸易顺差的原因。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贸易顺差是有益的,他们推崇一种叫做新重商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将政治势力等同于经济势力,将经济势力等同于贸易顺差。工会努力保护本国就业机会、农民希望提高作物价格、某些生产厂商非常依赖出口,都倾向于支持新重商主义。然而重商主义会损害进口企业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进口原材料和零

    9、部件用于生产成品的企业。重商主义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为限制进口会缩小他们可以购买的商品的范围,并且进口限制引起的产品短缺可能会导致价格提高、通货膨胀。在极端情况下重商主义者可能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来保护本国利益。重商主义的缺陷是将贸易看成了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益会导致另一国家受损)。绝对优势理论:1776年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通过自由贸易能获得最大收益。斯密认为重商主义侵犯了个人进行自由贸易并从自由交换中获利的权利。如果尽量减少进口,一个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将大部分本国资源浪费在生产低效率的产品上。因此重商主义的效率低下最终减少了整个

    10、国家的财富,仅仅使有限的一部分人和利益集团富起来。具体来说,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在自由贸易下,每个国家通过专门从事其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活动来获益。绝对优势是指一国所具有的绝对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优势,主要是指一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的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斯密认为:1.通过专业化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能产出更多2. 通过贸易,两国都能受益更多。换言之,国际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造成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从而造成商品价格的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表格具体解释了绝对优势理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

    11、势理论只解释了国家之间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形,不能解释当国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贸易的产生。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与税收原理一书中解释了即使其中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仍有利可图的原因。李嘉图认为重要的不是生产的绝对成本,而是一国生产产品的相对效率。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只要一个国家能相对更有效率地生产另一国家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不设障碍地进行贸易就是有利的。认为贸易特点是两国都获利,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造成商品相对成本的差异,进而造成商品价格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国家贸易。(表格说明)比较优

    12、势理论更切合现实所以也更有用。在一个有200多个国家的世界中,一国怎样确认自己绝对地优于其他国家,从而决定其专业化产业呢?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即使不具备绝对优势,只要某产业的相对效率高于其他生产活动,专业化生产仍是有利可图。这种观点极大降低了专业化门槛,因为绝对优势不再是必须的。同时,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即各个国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技术、土地和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这个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认为,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而不同的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裕,其成本越低。认为国际贸易

    13、产生的基础是,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商品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和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预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例如,美国长期出口农产品反映出它拥有非常富裕的大片可耕地,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映出中国拥有相对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相对于李嘉图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人们也常将这一理论阐述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

    14、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多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为什么会出现里昂惕夫之谜,没人能解释清楚。一个解释是无数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进出口的情况;另一个解释是美国的劳动力通常技术含量较高,这使美国在出口药物和软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及解释完善了

    15、要素禀赋理论,体现了理论的与时俱进性,并且揭示了国际贸易是复杂的,无法用一个理论完全解释清楚的。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中发生的进出口,交换的是不相同物品,即差异化产品,强调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新贸易理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理论,其产生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加大有直接关系。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之间在同类产品中发生的进出口,交换的是不相同物品,即差异化产品,强调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新贸易理论讨论1.垄断势力 和或2.产品差异化 和或3.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更适宜解释制成品贸易。新贸易理论从1.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国外需求同当地供给的不匹配2.同需求相关的收入效应 3.生产上的规

    16、模经济要求,对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现象做出了解释。1新产品出现所创造的的国外需求同当地供给的不匹配。A货物可得性。产品差异意味着各国制造的商品虽然在使用功能上并无实质性差异,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历史卓越、广告、真实或想象的次要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商品会被消费者视为不同商品,自然会存在国外消费者对这些近似商品的需求。因此,一旦技术进步创造了全新产品或现有产品类型的最新改进,通过示范效应的作用,新产品在创新国之外的不可得性便为创新国创新国创造出全新的国外需求,这种需求至少一开始只能通过国际贸易来满足。B技术差距。波斯纳等人提出,由于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差异,新产品在创新国被创造出来,其他国家

    17、在学习掌握生产技术以便有能力模仿新产品之前(模仿时滞),需要从创新国进口这些产品。不断的创新使得国际贸易持续发生。在技术差距论中,贸易基础是因创新速度差异所导致的国际技术差距,贸易模式是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贸易规模随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变化。C产品生命周期。1966 美国 弗农。这是一个解释贸易模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理论。弗农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创新领先型国家(按他的说法通常是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每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在第一个阶段,新产品能够获得溢价,其生产会集中在美国,再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在成熟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和生

    18、产能力开始上升,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在第三个阶段,曾经的新产品变得标准化(初级产品化)。因此,大量的生产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换句话说,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全球化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挑战:首先,该理论假设产品转移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这至少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许多产品几乎同时在全球各地上市。其次,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促使生产区位的转移更多得被生产的全球布局所替代,新产品的部件将主要在要素成本和技术两方面最具优势的地区生产。最后,弗农所说的大多数新产品是在美国开发和引进的,这似乎带有一种民族优越感,现在不断增长的大量新产品同时从日本和

    19、发达欧洲国家传入。2收入效应。A林德理论认为,需求的相似性产生贸易,而需求偏好决定于人均收入。因此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需求越相似,差异性产品的贸易量也就越大。这同正统理论主要针对同质化产品、产业间贸易,认为国家经济的差异越大、偏好差异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的观点正好相反。B多样性假设贝克尔从不同角度强调消费者对于多样性需求的偏好,提出多样性假设variety hypothesis,认为真实收入的增长使得购买者可以获得更多样的产品,而更多样的产品主要来自于进口,这样,随着人均真实收入的增长,进口品总体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3规模经济20实际70年代末 克鲁格曼注意到递增规模报酬是一些企业在国际上取得

    20、卓越成就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是指大批产出使单位成本下降,原因是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及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生产效率更高。例如,商用飞机行业具有非常昂贵的固定成本,必须大量销售方能获利。当一个国家专门生产这类产品时,生产率就会提高,单位成本会降低,从而给该国带来显著效率。许多国家市场相对狭小,国内生产厂家可能无法大量销售产品,因而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了达到最小效率规模(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产量范围内,相对于更多的工厂而每个工厂生产少量产品,以少数工厂进行生产,可以更低的平均成本来服务于整个市场,实现生产上的效率。而超过这个产量范围,单位成本不再下降,甚至可能上升。我们把实现

    21、平均成本最低的最小产量水平所对应的那个规模,即生产能力称为最小效率规模),公司可通过出口获得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以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产业(如汽车、飞机及大型工业机械)通过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也都达到了最小效率规模。规模收益递增的效果意味着一国并不一定拥有行业的要素或比较优势,也可以在少数一些行业进行专业化,从其他国家进口自己不生产的产品。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国家在增加了消费品种类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这些产品。新新贸易理论: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新新贸易理论”时代,人们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细化到了产业内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甚至是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这个阶段,企业

    22、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被突显出来了。20世纪以前的国家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一国内同一产业中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或者生产有差异的产品,但在规模上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生产率的高低之分。哈佛大学Melitz:认为一个行业内不同的企业是“异质”的当国际间国际贸易壁垒撤除时,同一行业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生产率最高的企业由于贸易壁垒的撤除,获得了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因而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生产利润较低,不足以弥补到国外开拓市场的固定成本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面临高生产率企业扩张的压力以及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压力,只能退出市场。企业在面临开放后的不同

    23、变化导致市场份额和生产资源实际上会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这导致行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贸易导致行业平均生产率上升,这被认为是继传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后的又一贸易利益来源。我们知道,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一个效果就是由于开放引起竞争加剧,从而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可是在以前的理论中,一国同一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间优胜劣汰的效果自然得不到有效分析。Antras:在开放的压力下,一个企业内部也会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企业可能会采用更好的生产组织形式、更好地区位来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Antras关注,对于某个生产环节,企业到底应该是自己生产还是外包生产,企业到底应

    24、该是在本国生产,还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东道国生产。Antras认为,产权是促进生产的一种激励手段。产权是指使用某种经济财产并从中获取收入和利益的一系列法律权益。谁拥有更多的产权,谁就有更多的动力投入生产。而最优的产权配置应该使得在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方获得更多的产权。比如对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来说,由于它技术含量较高,研发环节的重要性很高,装配环节重要性较低,因此产权应更多地赋予以研发为核心业务的创新型企业,而这个企业雇用装配者进行生产。 但对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的产品来说,研发环节可能不是很重要了,于是可以赋予装配加工者更多的产权,创新企业可以将装配环节外包给独立的装配者。总之,当产

    25、品中所含高端要素特别是研发要素较多的时候,产权的分配应偏向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者;而当产品标准化之后,产权分配应偏向于发展国家的装配制造者,这样就可以给各个市场参与者提供最优的激励。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组织结构选择。Helpman:将M和A的理论进行了综合,探索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选择。不过,这一综合理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的不同假设。到目前为止,新新贸易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仍在进一步发展中。多国企业理论:习惯上,我们把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实体称作跨国公司,而当涉及跨国公司的理论时,则称多国企业理论。经济学家将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表述为

    26、建立多国企业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多国企业理论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同国际直接投资或国际生产有关的理论或框架,按照产生的大致时间顺序,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范式,和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的理论四大类。这些理论都不是解释一切的“通论”。相反,它们都是侧重回答问题的某些方面的。垄断优势理论:海默的多国企业理论的完整体系由三个核心观点共同构成:垄断优势、消除冲突和交易成本。其中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在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同当地的本土企业相比,由于对当地文化、制度与规则不熟悉,具有与生俱来的“外商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跨国公司之所以还能同当地企业

    27、竞争,并通常可以实现最佳的绩效,是因为它们具备东道国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垄断优势。这些优势使跨国公司能够获得更多收益,足以抵消外商劣势导致的成本增加。垄断优势论本质上也是从资源角度出发,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成本。这一理论最初也是沿着寻求市场的思维展开的。但在全球生产的情形下,效率的节约和获得战略性资产的收益,也是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内部化理论:是一大类理论的通俗称谓,包括观点既有相似之处,实际又存在显著差异的若干版本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共性在于都从市场不完善market imperfection出发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由于都使用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这些理论又经常被称为交易成本方

    28、法的多国企业理论。(不过两种称呼都缺乏严谨性)交易是指商品或服务从供应方转移到使用者手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来说,交易可以使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交易成本包括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是指由于管理和监控人事、采购原材料、采购资本设备等产生的成本。外部交易成本包括对外部资源的选择、合同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监控以及争议的解决等。影响交易成本大小的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针对市场不完善,特别是知识市场的不完善,巴克利、拉格曼、海默、汉纳特等理论家们沿着将市

    29、场内部化或将基于知识的优势内部化的思路,提出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或以等级结构替代市场价格的各种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很多经济活动如果通过契约的形式,即市场制度来组织,会涉及很高的交易成本。比如,对基于知识的优势,如果通过许可转让的方式实现其价值,会遭遇定价困难和优势消散的可能。所以,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通过内部市场进行定价或以等级结构作为规避外部市场风险的机制来完成这些活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交易成本观点和内部化观点的多国企业理论实

    30、际上回答的是,为何是建立海外企业的股权形式,而非跨国市场交易的契约形式来组织国际交易。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科伊为代表的学者们从企业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扩张。这里所谓资源是那些缺乏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具备有价值、稀缺、无法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点。资源观的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资源的集合体,其内部资源和外部机遇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的扩张。在寻求市场的逻辑下,内部管理资源的性质和可得性限制了市场扩张的方向和程度。企业通常发现,在其他条件一样时,专注于现有产品在成本和风险上都相对较低(内部资源),但为了追求增长可能会扩张进入新的领域(外部机遇)。外部机遇和内部资源,特别是那些有助于规

    31、划扩张但尚未被使用的管理资源会影响到扩张方向。设想一个生产男士钱夹的厂商考虑各种成长可能性专业化、多元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假设各种扩张机会的收益都是相同的。在其他条件一样时,我们可以认为,企业更偏爱那些可以更多地利用生产性资源的扩张机会。如果分析潜在资源联系,企业通常会对以下选择表示出明确的偏好次序:专业化优于出口,出口优于对外直接投资。FDI作为最后的选择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海外扩张只能在最小程度上利用现有资源的联系并进而获得其利益。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关注的是扩张的方向专业化、多元化和进入外国市场而对于扩张的模式,比如进入外国市场是出口,还是FDI并不能做出最终的选择,职能留给内部化理论来

    32、处理。注意,方向和模式是相互补充的决策,在还没选定一方面时就确定另一方面是不明智的。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强调了资源对于市场竞争和企业扩张的重要意义。从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明确回答了企业在国内专业化、出口和FDI之间的偏好。而从获取重要资源的角度,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中寻求战略性资产为动机的类型,而且对于某些寻求效率,乃至某些寻求市场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能提供一定见解。多国企业理论小结: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强调了资源对于市场竞争和企业扩张的重要意义。从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明确回答了企业在国内专业化、出口和FDI之间的偏好。而从获取重要资源的角度,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资源观的多国企业理论不但可以明确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中寻求战略性资产为动机的类型,而且对于某些寻求效率,乃至某些寻求市场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能提供一定见解。垄断优势论本质上也是从资源角度出发,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成本。这一理论最初也是沿着寻求市场的思维展开的。但在全球生产的情形下,效率的节约和获得战略性资产的收益,也是足以抵消外商劣势的。交易成本


    注意事项

    本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考试名词解释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