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教材选修34 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docx

    • 资源ID:16681087       资源大小:27.3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教材选修34 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docx

    1、人教版教材选修34 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课例: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规律,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使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对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原因,层层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能够对实验现象给予比较圆满的解释。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理论、从直观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从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的教学顺序和层次。教师通过整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以及思维能力。这一设计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教学主题。 教师用声波的干涉实验作为本

    2、节课的课堂引入,让学生对干涉现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用两个音箱放出的声音并不是在任何位置都会让声音变大、变强。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教师用示波器向学生演示声音波形,发现声波的振幅在不同位置呈现出明显差异,既让学生印象深刻,也突破了学生仅凭听觉对声音高低、大小分辨不清的问题。这个实验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的作用。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分析,与学生一起“做中学”。 (1)课堂引入 从本节课开始的实验中,教师就给予学生明确的观察指导,如“捂上一只耳朵,在不同位置,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有没有变化”。“捂上一只耳朵”,目的是避免两只

    3、耳朵的位置不同给观察造成障碍,提醒学生“在不同位置”和“分辨声音的大小变化”,目的是避免学生观察时过多地受到音调变化的干扰或将注意力放在音调的变化上,造成观察结果偏差。之后,教师用示波器向学生演示声音波形,既让学生印象深刻,也突破了学生仅凭听觉对声音高低、大小分辨不清的问题。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从直接到间接,先感受后验证的观察认知顺序。 (2)波的叠加原理教学 教师首先利用一维的弹簧波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独立性,即两波相遇后彼此错开或穿过,各自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每次只盯住一个脉冲波”,观察两波相遇前后这个脉冲波是怎样传播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现象观察判断

    4、的快速准确。得出结论以后,跟粒子、小球在运动中相遇做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独立性是波所特有的性质和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波在相遇重叠的区域内波形是怎样的”,并引导学生先进行理论分析,再观察实验现象予以验证,由于波在发生叠加时,波形变化较快,因此利用实验实录-慢放的手段,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在本环节最后,增加一维驻波的实验,从脉冲波到连续波,让学生对连续波相遇叠加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振动加强点、振动减弱点的含义以及它们的运动情况,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3)水波的干涉图样分析 在前面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从一维到二维,进行水波干涉的分析,这也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本环节的教学将教学内

    5、容和任务细化拆分,力求条理清晰,又环环相连,彼此紧扣。 首先,观察池塘里水波干涉的动态图片,为了突出干涉时的水波特点,有效引导学生的观察,先出示一个水波独自传播的图景,并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此时水波的形状,是“同心圆式的水波,且每一环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再出示两个水波相遇叠加时的图景,学生很容易通过对比发现,“在两个同心圆式的水波相遇处,有些地方波纹断开”。至此,是现象描述。教师适时引导并追问,有波纹的地方水面振动,在“波纹断开”的地方水面如何?让学生注意到水面上有的位置是振动的,有明显起伏,有的位置几乎不动,起伏很小。这个动态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对振动引起的水面高低起伏有了最立体、直观的认识,为接

    6、下来研究二维平面内投影的“干涉图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基础。 其次,利用发波水槽观察在二维平面内投影的“水波干涉图样”,教师引导观察“有些地方有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波纹,有些地方波纹模糊、不够清晰”,学生很容易理解明暗条纹与水面高低起伏的联系,那么“波纹模糊、不够清晰”的位置应该是就是水面上几乎不动,起伏很小的位置。这时,教师继续引导观察,“还有些地方的亮度特别突出”,这又说明什么呢?学生继续刚才的思路,并进行进一步推理,那应该是因为水面剧烈振动,起伏突出造成的。而且,水面上剧烈振动的位置和几乎不动的位置是彼此间隔,稳定分布的。至此,通过两个角度的实验观察,相互补充对照,让学生对水波干涉的现

    7、象有了形象直观,且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再次,从动态到静态、从定性到定量,认识现象背后的规律,引导分析使认识更加深入和理性,直至得出对现象的理论解释。在观察发波水槽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为便于细致深入的研究,对动态的明暗相间的波纹拍出一张照片,也就是某一时刻的干涉图样,直接对这张照片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出水波干涉现象中更精细的规律,并分析出规律背后的原因,对实验现象给予比较圆满的解释。这也是学生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前所未有的经历,对学生来说会产生一定的震撼感受。在具体实施中,按照波的独立传播原理画出波峰和波谷的位置,引导学生定性解释振动加强点、振动减弱点的形成原因,注意联系之前观察实验时发现的“水面剧烈

    8、振动,起伏突出”、“波纹特别明亮”、“水面几乎不动,起伏很小”、“波纹模糊、不清晰”等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初步的理论解释与现象的对应,小小的成功感会增强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激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接下来,从静态到动态,以一个周期为代表讨论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在任意时刻的运动情况,进而离开图中所标画的位置,讨论在“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的运动情况,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顺序。最后,从定性到定量,教师与学生合作探寻“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所满足的条件,并从“波的传播”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对所得出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使得这一经过有限次的、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3.利用

    9、电化手段,形象直观的呈现物理图景、辅助分析。 学生对波的干涉现象从观察到规律总结、再到理论分析,几乎总存在“看不见、理不清”的问题。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着重利用电化手段和传统实验、肢体表达等手段相结合,较好的突破了这一难题。例如,(1)在引入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耳朵听”,在让学生“用眼睛看”,在实物投影的辅助下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清楚实验现象,达成统一、平等的认识起点;(2)在分析波的叠加原理时,教师利用ppt课件,配合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考与分析,逐步深入的呈现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激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有效辅助工具。在验证波的叠加原理时,教师利用视频实、,再慢放的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波在发

    10、生叠加时波形变化快,不易观察的问题,让学生在验证中收获理论预测成功的喜悦;(3)在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时,利用ppt课件分步、分阶段播放的动态图片,把水池中水波干涉现象搬进课堂,让学生清楚地通过对比观察认识水波干涉时的波纹特点,形成最立体、直观的认识,再利用发波水槽呈现二维投影下的水波干涉现象,这样有力的弥补了学生只从“二维投影下”观察现象所造的认识不足;(4)在寻找水波干涉现象的规律时,事先对发波水槽的实验现象抓拍一张照片,直接放到ppt课件中进行,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对这张照片逐步剖析,如侦探破案一般,层层深入地揭示一个真实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的种种“玄机”,既带给学生以震撼感受,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探

    11、索追寻的兴趣和动力;(5)在探寻“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所满足的条件时,合理利用ppt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化繁为简,既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积极思考、善于比较发现带来的益处。总之,整节课的设计都力图通过电化手段的应用提高学生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观察是一切思维的起点,实验事实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实验看清楚,学会对一个复杂现象进行有序、有效的观察,是对其进行规律研究、理论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一是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

    12、教学环节和提问,精准细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引导,二是需要教师合理、灵活的使用必要的电化手段,突破各种课堂局限,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的看,看清楚,看明白”,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辅助,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中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把外部知识搬运到记忆当中,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上,主动与外界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帮助、促进的角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不断发现、暴

    13、露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通过其内部的同化和顺应获得新的认识。 (2)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 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理论指出,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或直接观察,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是开展物理教学、解决学生学习认知困难的普遍规律和有效途径。本节课细化教学过程,首先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直观、清楚、多角度的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复杂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其次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提问,利用pp

    14、t课件辅助,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切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 干涉现象是一切波都会发生的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之一。这是学生在学习过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对波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是对“波是振动形式传播”这一本质的继续理解和扩展认识,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光干涉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相干条件、干涉现象的规律及解释的理解和掌握。光的干涉是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有力实验证据,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光的干涉规律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定量关系并利用定量关系测定光的波长,而达到这些要求的基础就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教材中讲解波干涉的理论基础即波的叠加原理时缺少实验事实的

    15、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此予以改进。教材在讲水波干涉图样时,直接给出了二维投影下的水波干涉照片,并在旁边另用示意图进行论证分析,缺少对现象的全面认识、现象与理论分析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研究方法引导。另外,教材在本节中并不涉及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分布的定量规律,而是在后面光的干涉一节才提及,教师从认识的相对完整性,以及现象与理论分析之间的直观对应考虑,认为把定量规律在本节课完成效果较好。 2.学生 学生在学习过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也存在较大的认知障碍。如(1)学生对波干涉的理论基础即波的叠加原理缺少认识,甚至从未观察过此

    16、类现象,而波的叠加原理又恰是理解“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以及对波干涉规律进行解释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里需要将实验演示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为本节课的教学铺平道路。(2)水波的干涉是一个分布在二维平面的动态现象,学生对此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理论分析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和课堂提问,并恰当地使用ppt课件等电化手段,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步步为营、层层深入。(3)相干条件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对此没有从微观上分析质点随两波源振动的研究思路,同时缺少形象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需要在前面“理解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分布的定量规律”环节就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分析

    17、质点的振动,并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质点分别随两波源振动的图景,以便学生比较它们的关系,再讨论相干条件时,再做引导就会显得比较顺利、自然。 教学目标 1.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2.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同相位的两个相干水波干涉时的定量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4.知道波发生明显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5.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2.知道同相位的两个相干水波干涉的定量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波发生明显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难点: 1.知道同相位的两个相干水波干涉的定量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知道波发

    18、生明显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教学资源 信号发生器(乐音)、小音箱(两个)、驻极体式话筒(带放大电路)、示波器、导线、波动弹簧、发波水槽、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环节一:引入、初识波的干涉现象 师:前面的课上我们已经对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跟波有关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先来做一个实验,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音箱,把音箱和信号发生器相连,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强弱不变的声音,请同学用手捂住一只耳朵,在不同位置听听声音的强弱有没有变化。 生:在座位上按教师要求,完成体验

    19、性实验。 师:听到有什么感觉? 生:有些位置声音较大,有些位置声音较小。 师:很好,请坐。刚才我们是用耳朵听,下面我们再用眼睛看。把话筒和示波器相连,通过示波器上显示出的波形的振幅,注意观察不同位置波形有什么变化。 生:观察实验。 师:看到了什么? 生:不同位置,声音的波形幅度不同,有地方比较大,有地方比较小。 师:这个现象叫做“波的干涉”,这是波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在所有的波都可以发生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现象。环节二:波的叠加原理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是由两个波源发出的波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遇而形成的,它是三维立体的,而且不容易直接观察。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维的,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弹簧

    20、波相遇,它最简单、最直观。 师:这是波动弹簧,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完成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我们两个人各自发出一个脉冲波,振动方向相反,实验做两次,先盯住由另一端的那位同学发出的脉冲波,注意观察两个波相遇前后各自是怎样传播的。再盯住我这一端发出的脉冲波,注意观察两个波相遇前后各自是怎样传播的。下面开始。 生:观察实验。 师:有什么发现? 生:相遇后按照原来传播方向继续传播。 师:观察的不错。下面我们两个人再各自发出一个脉冲波,振动方向相同,我这一端的波峰大一些,另一端的那位同学,他的波峰小一些,实验还是做两次,跟刚才观察的方法和任务相同。下面开始。 生:观察实验。 师:有什么发现? 生:相遇后还

    21、是按照原来传播方向继续传播。 师:观察的不错。两个波相遇后彼此穿过,各自独立传播,互不影响,就像没有与另一列波相遇过一样,我们把这称为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生:做笔记。 师:大家想一想,像我们在高一时学习的两个小球如果相向运动,相遇碰撞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与此相同吗? 生:不同。它们的运动状态肯定都会发生变化。 师:很好,所以说这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既然波在传播时具有独立性,互不影响,那么当两列波相遇、重叠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见ppt,画图分析) 生:一起讨论、分析振动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波在相遇重叠区域内的波形。 师:我们把这称为波的叠加原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实录,慢放观察一下。

    22、生:观察实验视频,验证分析和推理。 师:如果是两列连续产生的波相遇,又会怎样呢?我们再继续用波动弹簧进行实验。 生:观察实验。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现象? 生:有些点剧烈振动,而有些点却几乎不动。 师:观察的很好。在此类现象中,我们把剧烈振动的点叫做“振动加强点”,而几乎不动的点叫做“振动减弱点”。 环节三:研究水波的干涉图样 1.水波干涉图样的定性分析 师:如果是在二维平面内的两个波相遇,又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生:观察动态图片。 师:在池塘里,让一个球上下振动,可以在水面上产生“同心圆式”的环形水波,每一环都是完整、连续的一个圆。再用两个球一起做相同的振动,当水波相遇时,会呈现

    23、什么样子呢? 生:继续观察动态图片,并做对比。 师:与一个只有波源时相比,波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生:仍然是环形波纹,但在有些地方水波纹是断开的,也就是不连续。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波纹的位置是因为水上下振动,而没有波纹的位置呢? 生:水面几乎不动,始终保持平静。 师:这个现象有哪些规律,为了更好的研究它,我们通过发波水槽再来观察。下面请看。 生:观察实验现象。 师:光屏上出现了明暗交替的波纹,分别对应着水波的波峰和波谷。在两个水波相遇的区域,有的位置可以看到波纹,明暗交替,向前推移,有的位置还显得特别明亮,而有的位置则是灰色的,波纹不清晰。波纹不清晰的位置水面振动是怎么振动的?

    24、特别明亮的位置呢? 生:波纹不清晰的位置水面几乎不动,特别明亮的位置水面振动应该是特别剧烈。 师:分析得很好。下面我们还想把水面几乎不动和振动剧烈的出现规律找出来,但实验中的水波不停变化给我们带来了麻烦,应该怎么办呢? 生:拍下一张照片来研究。 师:这主意不错,那我们就这样做,这是一张对着这台发波水槽事先拍好的照片。我们用黄色的圆环表示波峰,用黑色的圆环表示波谷,画出这一时刻水波波形的俯视图。结果发现,那些看起来特别明亮的点,都基本上落在了? 生:波峰和波峰的交点上。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峰峰相遇,质点的位移会更大,质点处于在水面上的最高处。 师:观察这幅图,在两峰峰相遇的振动加强点之间,

    25、还有位移很大的点吗?在什么地方? 生:有,在谷谷相遇的位置。 师:在这些位置,质点在水面上又是什么情况呢? 生:质点处于在水面上的最低处。 师:那这些位置在照片中的亮暗呢? 生:是最暗的。 师:这些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是有水波的位置。那刚才看到水波在有的地方是断开的,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峰谷相遇或谷峰相遇 师:峰谷相遇或谷峰相遇的质点位移是什么样的? 生:振动幅度很小或几乎为零。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片表现的只是某一时刻的情况,而实验观察中发现,振动减弱的这些位置,水面始终几乎不动或微弱振动,这又怎么解释呢?比如再过二分之一周期,这些点的位移是什么样的? 生:波峰变波谷,波谷变波峰,结果还是

    26、叠加减弱。 师:再过二分之一周期呢? 生:回到初始的样子。 师:在这一个周期内的任意时刻呢?用手比划一下两波源分别在这里引起的振动,有什么发现? 生:始终振动相反,叠加为零。 师:很好,这才导致这里的水面始终几乎不动。那再来看,峰峰相遇和谷谷相遇的点,它们是不是也像振动减弱点一样,始终待在波峰或波谷不动呢? 生:不是。 师:怎么知道的呢? 生:比如再过二分之一周期,现在峰峰相遇就变成谷谷相遇,质点就处于水面上最低的地方,然后再过二分之一周期,回到初始的样子,质点又在水面上最高的地方。 师:分析很好。所以说,在这一个周期内的任意时刻呢,这些点是怎样运动的? 生:不断剧烈振动。 师:很好,而且是振

    27、幅很大,大起大落的。有些时刻,质点还可能处于平衡位置,但它依然是振动加强的点,因为它的振幅最大。 师:在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些点之间的点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是不是几乎不振的点和大起大落剧烈振动的点只出现在图中的这些交点上? 生:分析、讨论。 师:给个提示,想象一下,波纹是由内向外逐渐扩散、变化的。哪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在图中交点之间的点随时间推移,将先后经历峰谷相遇或峰峰相遇、谷谷相遇。所以,这些点也都是相应的振动减弱点和振动加强点。 师:也就是说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分布是连点成线,区域分布的。 2.本实验中“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的分布规律 师:嗯,分析的不错。从实验中不难发现,所谓“振动

    28、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并不是随机分布的,那么它们出现的规律什么?换句话说,介质中满足什么条件的质点会是“振动加强”的点,满足什么条件的质点会是“振动减弱”点呢? 师:我们先来看中间这一组振动加强的点,它们正处于两个波源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些点到两个波源的距离相等,两个波源的振动完全相同,因此在这些点上,两列波引起的振动一定是同步的,所以振动加强。 师:那这个点(见ppt)呢?它到两个波源的距离肯定不相等,相差多少呢?我们来数一数。 生:跟随教师引导,看ppt计算,距左侧第一个波峰0.5个波长,距右侧第一个波峰1.5个波长,所以到两个波源相差一个波长。 师:再看这个点呢?(见ppt)。 生:

    29、跟随教师引导,看ppt计算,也正好相差一个波长。 师:还有这些点也一样。我们以两波源的连线为对称轴,向上翻折,可知上面这些点也服从相同的规律,到两个波源的距离之差为一个波长。 生:看ppt,教师演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仿照刚才的样子,分析一下这两个点的情况,看看它们到两个波源的距离之差分别是多少? 生:独立在学案上计算,相差两个波长。 师:很好,同样的方法,这些点也一样,到两个波源的距离之差为两个波长。我们以两波源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向右翻折,可知右面的点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生:看ppt,教师演示。 师:下面分析“振动减弱”的点,看看有什么规律,有些点都要逐个测量计算吗? 生:不是。根据对称

    30、性,只分析图中的三个点即可。 师:那好,请同学们自己在学案上完成。 生:独立在学案上计算,分别相差1/2波长、3/2波长、5/2波长。 师:总结一下,“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分别满足什么条件? 生: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就是“振动加强”的,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齐数倍,就是“振动减弱”的。 师:这一规律可以推广吗?怎么解释这一规律的合理性呢? 师:其实,在开始学习机械波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到每相隔一个波长,两个质点的振动是什么关系?那每隔半个波长呢? 生:相隔一个波长,两个质点的振动相同;每隔半个波长,两个质点的振动相反。 师:在这个的实验现象中,是两个波源,怎么

    31、用这个关系来分析呢? 生:两个波源完全一样,可以想象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当作一个波源上的两个点来分析。 师:很好。至此,我们也就解释了两个波发生干涉现象的原因。 环节四:波的干涉条件 师:是不是任意的两列波都可以发生的干涉现象呢?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两裂波发生干涉的条件,即相干条件。 生:做笔记,同频率、相位差恒定、同振动方向或有同方向的振动分量。 师:怎么理解这三个条件呢?我们依然从质点分别跟随两个波的振动、叠加来分析。生:跟随教师引导,借助肢体表现,形象直观的进行分析。 师:看起来,这三点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形成稳定的干涉现象,可谓缺一不可。那么今天课上的实验中,两个波源的

    32、振动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相位相同,相位差为零。那如果两个波源的相位差为,水波的干涉图样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又应该怎样修改?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完成。 师:此外。干涉现象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一项重要的应用,那就是“干涉型消音器”,请同学们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学习“干涉型消音器”工作方式。 课堂训练 作业设计 1.分析两波源相位相差时,水波的干涉图样。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生产、生活中有哪些跟干涉现象有关的实例,如“干涉型消音器”等。 板书设计波的干涉 一、波的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 2.波的叠加 二、水波的干涉图样 s=n=2n(/2) 加强 s=(n+1/2)=(2n+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教材选修34 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