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一.docx

    • 资源ID:16679141       资源大小:27.7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一.docx

    1、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一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一)创作的主体是人,人分男女,考察戏曲创作问题也就不可不把主体性别问题纳入视野。从性别视角看,中国戏曲多写女性,是以擅长写女角著称的艺术。在西方,有持见激烈的女权/女性主义批评家单单以作家生理性别(sex)而不是社会性别(gender)判断其作品是否应当划归女性文学,其实难免偏颇。因为,从社会学而不仅仅是生理学角度看,女作家可以写女性而男作家也可以写女性,女作家可能按女权视角也可能按男权视角创作,男作家同样可能具有这种二重性。明白这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东方戏曲文学史上的性别与创作问题,有重要意义。(一)梨园凤毛麟角较之诗文创作,中国戏曲作家在群体性别阵营

    2、上的女性弱势很明显,尤其是在古代。从外部看,历史上的诗文女作家不在少数,但戏曲女作家寥若晨星;从内部看,女角戏向来为戏曲艺术所重,写戏并写得成就赫然的女作家在梨园中却属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盖在“菲勒斯中心”传统制约下的社会里,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犹如她们自身一样通常是处于被剥夺、被遗忘状态,读书写作向来都被认同为男儿们的专利(对男子来说,“立言”有如“立功”、“立德”,同是他的立身处世之本),对此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多有言及。大势若此,即使象中国古典戏曲这滋生于乡村市井俗文化土壤且跟边缘化境遇中的女性多有瓜葛的产物,也概莫例外。别的不说,仅以后人整理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和中国

    3、十大古典悲喜剧集为例,整整30部古今流传的名剧竟无一直接归属女性名下,就分明指证着一个别无选择的性别文化事实。在古代戏曲史上,女作家尽管不能说没有,却屈指可数,散兵游勇,影响甚微,实在难成什么大气候,加之“边缘人”的角色身份自出生起就被社会所牢牢铸定,其人其作其成就亦大多囿于闺阁绣楼的狭窄天地,根本无法跟为数众多名声远播的男作家比肩,更谈不上什么名彰位显彪炳史册。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卷,“戏曲文学”条收录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共有99位戏曲作家(立专条有小传者),其中属于“第二性”的则不过叶小纨、王筠和刘淑曾三位女子。古典戏曲作家性别比例上的失调,不可谓不大矣。杂剧发达于元代,关、王、马、白

    4、、郑等一大批男作家赫然构成了元杂剧创作的辉煌高峰。那时候,演员行中芳名动世的有珠帘秀、顺时秀等女子,她们不但与杂剧作家频频交往,且有才情能即席作曲,如有人作落梅风与珠帘秀作别,后者原调作答云:“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蓬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但仅此而已,能作散曲的她们并未直接涉足杂剧创作,其扬名于史的身份终不过是“女伶”或“女伎”。一部录鬼簿,主要是男性剧作家和散曲家的身世记录。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进而走向成熟完善,加之市民文化、人文思潮的激励,女作家开始亮相在戏剧创作领域并留下她们细小却不无闪光的足迹,而且人数渐渐增多,队伍渐渐扩大。步入近现代,尤其是“五四”以来,在决

    5、意要用带血的头颅撞开专制铁门的仁人志士倡导下,随着妇女观念进步和妇女地位提高,潜伏女性身上的创造能量在“家门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止是文学更不止是戏剧)得到空前的释放和发挥,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地刮目相看。如今,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旗帜下,加盟戏曲创作的女作家们,非惟主体意识更加自觉,独创意志更加鲜明,她们孜孜不倦创造的成就、获得的名声也不逊色于男性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巨大进步。90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谢柏梁着),以建国后戏曲文学的名家名作为论述对象,就立专章为崛起在剧作家行列的女性群体作了有声有色的描述。书中将新时期的中年、青年戏曲女作家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核心人物有改编

    6、创作越剧追鱼、情探、海石花和扬八姐盗刀的安娥,还有金素秋(京剧黛诺、白毛女)、周正行(越剧凤凰剑、沪剧万紫千红)、宗华(沪剧罗汉钱、星星之火)等。第二代以四川的徐棻和上海的吴兆芬为代表,她们受过大学文科的系统教育而有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后者改编创作的越剧孟丽君、不准出生的人和岭南风云录等在编剧技法、文学品位上皆令人称道,有很高的上座率;前者从60年代的燕燕到80年代的田姐与庄周再到90年代的死水微澜均有不凡的出手,是至今犹活跃的剧坛名家。第三代以孙月霞、王秀霞、李莉为中坚力量,她们都是50年代出生成长在红旗下的一辈,分别出自其手的画龙点睛、一夜皇妃和深宫怨广泛赢得同仁好评,均夺得全国剧本大奖。

    7、当然,今天各地区各剧种从事戏曲创作的女性不限于此,但由此以足可窥豹。纵向比较,现状可喜,人们有理由为当代剧坛女作家无论人数还是成就乃至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而由衷地高兴、自豪。但是,若平心静气拿当代戏曲和当代诗歌、散文、小说作横向比较,当得知后者可以数出一大批驰名全国乃至播誉海外的女性作家并且还在不断推出新人掀出热点时,你又会感到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今天的先锋批评家谈到女性或女权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种种表现时,动辄就以热火朝天的女性诗文、女性小说为例而鲜有举证女性戏曲者,对此我们不能不注意。正如徐棻剧作研讨会上有人指出,“我们的戏剧界也拥有一批颇有成就的女剧作家,遗憾的是,无论是她们的创作研究

    8、,还是对她们的社会尊重,都远不及文学界。造成这种事实上的不公正,原因极多”(1)也许,你可以说戏曲这门综合性艺术比其他门类都难而女性不敢茂然涉足,你也可以说戏曲在当今时代比其他兄弟艺术更跌入低谷少有人问津,但除此以外,导致创作群体性别阵容上女性仍然不够所期望的壮大的原因,是不是还有某种跟性别文化相关的历史惯性在冥冥中发生作用呢?让我们去拜访拜访历史上那些“凤毛麟角”,看看她们的生存状态和创作业绩吧。戏曲文学史上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女作家首推明末吴江人氏叶小纨(她之前有马守真,但其作仅有残曲存世),她生于1613年,卒年据考证为1657年(2),字惠绸,有杂剧鸳鸯梦及诗词若干。20世纪50年代末,日

    9、本学者八木泽元着明代戏剧家研究(昭和三十四年,讲谈社刊行)一书,对其家世、生平、创作曾列专章作较详叙述。小纨之父叶绍袁,字仲韶,官工部主事,擅长填词;母沈宜修,字宛君,工诗,善琴画;叶家五子三女,均聪慧长于文学,一家人合刊有午梦堂全集。在此家庭环境里,叶小纨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和熏陶,又与戏曲家沈璟之孙沈永祯结为夫妻,更为她学习词曲发挥才华提供了优越条件。据列朝诗集小传闺集,其妹小鸾在婚前突然夭折,未几,其姐纨纨哭妹来归亦病发而亡,鸳鸯梦杂剧即是小纨“伤姊妹而作者”。她作此剧也就20岁左右。剧演惠百芳与昭綦成、琼龙雕结义(三人均为仙界女子降生转世为男),誓同生死。不久,昭、琼二人相继而亡。惠于悲痛

    10、之余,外出访道求真,经终南道者吕纯阳点化,得以解脱,复与琼、昭二人相聚,同往瑶池为西王母献寿。尽管文本叙事不脱佛道仙话之俗套,也自有可观之处,如中国戏曲概论著者吴梅所言,该剧虽“笔力略孱弱,一望而知为女子翰墨”,却“寄情棣萼,词亦楚楚”,“第颇工雅”。有别于小纨江南女子式的孱柔情肠,清代王筠(17491819)的剧作则流溢出北方女子慷慨激昂的天生性情。筠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陕西长安人,其父王元常乃乾隆十三年(1784)进士。她自幼喜欢读书,是个有才学有见识有抱负的女子,不幸丈夫早逝,与独生子相依为命。自恨身为女子,埋没闺阁,不能象男子那样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遂作繁华梦传奇25出抒发胸臆。卷首自题

    11、鹧鸪天词即直白地道出作者“怀壮志,欲冲天”的强烈愿望,该剧不但有意破生角先上场的传奇常格让旦角先亮相,并且借剧中人王氏之口说:“俺虽未从师,略知文义。但生非男子,不能耀祖光宗;身为裙钗,无路扬名显姓。当此春融天气,柳媚花妍,莺啼燕语,总是恼人情绪也。”是呵,这烦恼不仅仅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它属于那个时代身心被束缚不自由的整个第二性群体。对女性现实角色地位的这种反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惟其如此,“像繁华梦这类作品,虽不能即认为反抗男性的哀的美敦书,由于时代的关系;然无论若何,她们已是表现出她们也有一般人所共有的人格。她们既也是人,她们未尝不能似班超般的为国争光,也未尝不能似李白般的浪游豪唱。这是

    12、女权运动开始的第一声,她们的大队正在后面浩浩荡荡的奔来,我们不要轻易看为平常啊!”(3)作为繁华梦续篇,有游仙梦。此外,王筠所作还有吴梅誉称“词颇不俗”的全福记传奇,其中也塑造了一些有才干的女子,如沈蕙兰女扮男装考中进士在朝为官,力士窦荣妻精通弓马智勇双全征战沙场,龙山寨主薛凤华武艺超群杀富济贫才智胜过男子。明清时期创作戏曲作品最多的女子是刘清韵(18411900后)。刘乃江苏沐阳人,中国大百科全书言刘“名淑曾,字清韵”,实误(4)。其作传奇24种,迄今尚存黄碧鉴、丹青副、炎凉卷、鸳鸯梦、氤氲钏、英雄配、天凤引、飞虹啸、镜中圆及千秋泪10种,合称小蓬莱仙馆传奇。此外,今人又觅得拈花悟和望洋叹2

    13、种。在她笔下,有奇女救夫,有弱女复仇,或叙男女情爱,或讲侠客报恩,或道才士怜才,或讽在朝官绅,或叹世道炎凉,题材多样,不一而足,反映出多方面社会问题,在抒写人物内心情感上亦有所长,因而得到曲园老人俞樾赏识,后者赞其“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昧”,云其“虽传述旧事,而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小蓬莱阁传奇序)。她在剧作中,曾借塑造临危不惧、智勇报仇的女子形象,发出了“等闲一样女儿身,智勇偏叫两绝伦。乱乱离离遭坎陷,生生死死见精神”(飞虹啸)的由衷礼赞。从清韵之作可以看出,在时代风气演变下,步入近代的女戏曲作家不仅出现了身份的专业化,其作品数量和题材视野也都拓展了。除了上述三位

    14、佼佼者,明代写戏的尚有钱塘女子梁孟昭(字夷素),其作杂剧相思砚,借牵牛、织女二星下凡的神话外壳叙说男女悲欢离合故事,流露出对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作合元记传奇的梁玉儿以及草创燕子笺传奇的阮丽珍。梁乃明末吴兴女伎,合元记曲演五代西蜀才女黄崇嘏女扮男装入仕作官一展才华事,艺术上自有不凡之处,如时人所评:“此即徐文长女状元剧所演者。闺阁作曲,终有脂粉气;然其艳香殊彩,时夺人目。红儿、雪儿、玉娘以一人兼之矣。”(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女状元即大戏剧家徐渭的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此戏影响很大,晚明剧坛据之敷演为传奇的,除了合元记,有何斌臣创作的18出传奇,可见是一热门题材。何氏女状元为黄崇嘏增一弟纯嘏,以姐

    15、弟二人为主、副线并行发展结构剧情,最后以女状元和男状元奉旨成婚、纯嘏娶娇凤结局。同何氏传奇一样,梁玉儿此剧今亦失传,除远山堂曲品提及外,其他戏剧资料未见有载。从剧名推测,合元记当是按徐渭女状元戏路发展,重点在黄崇嘏与王丞相之子,男、女两状元佳偶得配成就美好姻缘,故而戏以“合元”名之。戏曲史上享有美誉的燕子笺,从来都被认为是明末安徽怀宁人阮大铖(1587?1646?)的代表作,但据考证,该剧原创的著作权实当判归其女儿阮丽珍。诚然,“阮丽珍是草创者,阮大铖是修正者,一个建立了巧妙的基础,一个筑成了玲珑的楼阁,各有他们相当的功绩。”(5)但奇怪的是,一代才女的名字从开始就被其位高名重的父亲所掩,成为

    16、一个被性别之手“删节”的存在。以致差不多同时代的文学家张岱,在阮家看过其“家优”扮演的燕子笺等戏后,也只说“诸剧”由圆海“所编”,却丝毫不曾提及小女子之名(见陶庵梦忆阮圆海戏)。全剧故事,大体是说书生霍都梁热恋妓女华行云,描绘了一副两人嬉戏的图画,不料被装裱店换错,落到尚书府千金郦飞云手中。郦惊画上女子酷似自己,又被图中欢爱情景所激动,欣然题词咏之。刚刚题毕,一只燕子飞来衔走诗笺,恰好落在霍生面前。后来霍都梁剿贼有功,升任节度,又得中状元,有两个大官的义女都要嫁给他。到头来一看,正是郦飞云和华行云。于是,二女皆得封诰,两全其美,皆大欢喜。该剧初出即得盛赞,风行一时,后来孔尚任的桃花扇第四出中还

    17、特意描写过燕剧初出时所获得的盛赞。除燕子笺外,阮丽珍还创作有梦虎缘和鸾帕血,其中梦剧叙说梁红玉事,惜二剧今皆不传。此外,明末加盟戏曲创作的尚有女道士姜玉洁和秦淮名妓马守真,她俩分别作有传奇鉴中天(又名证真记)和三生传。还有作摘金圆的昆山才女顾采屏。这三部剧作,同历史上许多出自女性之手的作品一样,皆被丢失在茫茫史海中,空留嗟叹给后人。有清一代,王筠、刘清韵之外,各地女性剧作家有迹可考者算来也有十多个,阵容空前,不可小视,如芙蓉峡作者林以宁、瑶台宴作者曹鉴冰、乾坤圈作者张令仪、丹青串作者李静芳、红绡咏作者许燕珍、鸳鸯配作者孔继英、三生石作者吴兰征、梨花梦作者何佩珠、风月亭作者程琼、饮酒读骚图作者吴

    18、藻,等等。其中,有些作者创作的戏剧不止一部,如三生石作者又有传奇绛蘅秋、乾坤圈作者亦有杂剧梦觉关。在岁月的磨洗和历史的擦拭下,即便是像这批女作家的剧作,有的流传下来,也有的所存乃残篇,而有的则只留下剧名。今有研究者统计,明清两代女剧作家有20多人,创作的戏曲在50种以上,今存18种,另有残本两种,共计20种左右。纵观古代戏曲文学史,不难发现,这些从闺阁绣楼跻身剧作家行列的巾帼翘楚,有的连名字也无从详考,如与其夫携手创作十二钗、才人福的桂林女子姚氏;有的作者姓名俱在,作品却连本带名皆佚失了,如常熟女子姚素,我们今天仅仅知道她写过传奇三种。尽管某些女性剧作如吴藻的乔影(即饮酒赋骚图)也有过“被之管

    19、弦,一时传唱,遂遍大江南北”(魏谦升花帘词序)的幸运,但作为私语化情志的亚文化代码,大多数闺门抒发胸臆之作因种种原因仍只能停留在案头,能传诸后世已属万幸。因此,总的说来,在“菲勒斯中心”傲然雄踞数千载的封建时代,在戏曲和女性皆身处边缘化境遇的社会条件下,女性写作犹如女性自身存在一样,从来都别幻想登上主流文化的大雅之堂(若甘愿作陪衬,则是另一回事),其总是难逃被遮蔽、丢失和遗忘的命运。此乃女性历史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遗憾,而从被遗忘状态中为女性找回自身不该被抹杀的历史,正是今之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爱写女人的男人前述30部古典喜剧、悲剧、悲喜剧虽非出自女子之手,却倾注笔力塑造了不少亮丽动

    20、人的女性形象,这也是东方戏曲史上不应忽视更不容抹杀的事实。翻开戏曲作家人物谱,从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李潜夫、石君宝、武汉臣、乔吉、李号古、杨显之、石子章,到高明、徐渭、汤显祖、梁辰鱼、张凤翼、徐霖、冯惟敏、叶宪祖、吴炳、冯梦龙、高濂、周朝俊、王玉峰、孟称舜、朱朝佐、叶时章、李渔、袁晋、徐石麒、洪升、孔尚任、方成培,乃至近现代的黄吉安、成兆才、范紫东、罗瘿公、杨韵谱、陈墨香、樊粹庭、田汉等,名单可以开出长长的一列,他们哪一个不曾融注感情挥洒笔墨叙写古今女性的悲喜命运呢?而舞台上含冤的窦娥、多情的莺莺、机灵的红娘、侠勇的赵盼儿、英武的花木兰、复仇的焦桂英、美丽的白娘子、好憧憬的杜

    21、丽娘、识大体的李香君以及诸如此类等至今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哪一个又不是出自戏曲作家行里的男性之手呢?可以说,离开这些或多或少同情女性并为女性代言的男性作家,离开这些男作家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故事女性形象,一部东方戏曲史将完全不是今天我们所见的面貌。客观地说,由于“菲勒斯中心”传统的历史制约,由于女性被锁闭家门内的社会现实,戏曲多写女性甘苦和女性命运,戏曲成为普天下公认的擅长女角塑造的艺术,主要不能不说是跟开明、进步的男性作家自觉不自觉加盟和倡导密不可分。妇女问题无疑是关汉卿杂剧所反映的中心问题之一,身为元杂剧领袖,他的18个传世作品中就有13个以女性命运为叙事中心,礼教对女性的摧残、男权对女色的

    22、贪婪都在他笔下被无情曝了光,甚至作了大快人心的迎头痛击。非惟如此,他还发自内心地去赞美身份低贱品行高尚的妓女,去讴歌不甘雌伏敢于抗争的女性,一个个把她们塑造成泼辣可爱不好惹的“带刺的野玫瑰”,公然大胆地为“第二性”树碑立传。人称“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的四声猿,是“不为儒缚”的徐文长也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进步作家抒怀写愤张露情志的代表作,除了嬉笑怒骂的狂鼓史和玉禅师,此外便是替巾帼奇才正面写照的雌木兰和女状元。后二剧,一写北朝女杰,一写五代才女,由此可见剧作家塑造心目中强者女性形象以警世的创作取向,如钟人杰四声猿引所言:“木兰、春桃以一女子而鸣绝塞、标金闺,借人生至奇至怪之事,使世界骇诧震动者也。

    23、”作者不仅仅是凭几则书本材料就为两个古代女子立传,他是有感而发,剧中分明凝结着现实生活中非凡女性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譬如雌木兰,即跟这位词坛飞将当年参加抗倭战争及塞北边陲生活的经历有关,其作边词六首,对弯弓能射、守边有功的三娘子等就曾赞不绝口:“女郎那取复枭英,此是胡王女外甥。帐底琵琶推第一,更谁红颜倚芦笙。”“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弯弓一女郎。唤起木兰亲与较,看她用箭是谁长?”拿此和雌木兰对读,不难看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巾帼英豪原型在作者心目中是如何重叠为一,他对她们的赞美和敬佩又是怎样的诚心诚意。心诚则灵,正因为有了这种发自肺腑的理解、同情、敬佩、赞赏,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才焕发出千古光彩照

    24、人的审美亮色,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命运才具备了穿透心灵的巨大情感魅力,让一代代读者、观众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四声猿在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上都给明清文人杂剧以重大影响,叶宪祖的四艳记和洪升的四婵娟堪称显例,后二者不但体式仿四声猿,妇女观上受女状元沾溉亦多。徐的浙江老乡叶宪祖,虽未入徐门,却对这位曲坛先辈的戏剧理论和剧本创作极为推崇,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竭力效法。四艳记是由四个戏构成的一组爱情剧:春艳夭桃纨扇,写刘令公保护下,石中英和妓女任夭桃恋爱成功;夏艳碧莲绣符,叙书生章斌热恋已故秦侍中之妾陈碧莲,婢女青奴助之合法成婚;秋艳丹桂钿合,演徐丹桂少年失侣,后在寺中遇探花权次卿互生爱慕,得老尼帮助结为夫妻;冬

    25、艳素梅玉蟾,道贫士来凤仪和邻居女杨素梅相爱,经侍儿撮合终成眷属。剧情编码虽不离才子佳人之套路,但叶氏笔下这群女子,有待字闺秀,有丧偶少妇,可以私奔,可以再嫁,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大胆去爱的权利,而且屡屡得到好心人的支持和保护。显然,剧作家是站在悖离封建礼法、同情女性命运的开明立场的。对其艺术成就,吕天成评曰:“词调俊逸,姿态横生,密约幽情,宛宛如见。”(曲品)从杂剧团花凤寒衣记中,通过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爱情故事的着力渲染,我们再次看到作家看待私奔、贞节问题上的宽容态度,由此庶几可窥明中叶后觉醒的人文主义思潮在戏剧中的投影。叶氏存世传奇中,鸾鎞记值得一提。唐代女冠诗人鱼玄机的身世及个人情感生活,历来

    26、是个有争议的敏感话题。叶氏抛开道学陈见,正面入手描写了她和诗人温庭筠的爱情故事,并且塑造了一个聪明正直、多才多艺、舍己救人、颇有侠者风范的鱼玄机形象。剧中,这个咸宜观的女道士,信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仙”的人生准则,凭诗才择婿,挑中温庭筠,立即酬诗赠笺,以结同心。作者以开明的态度肯定了女子的情欲,哪怕后者是方外之人。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女性的聪明才智甚至盖过男子,表现出较进步的妇女观。在此,我们同样听到了来自徐渭式女才张扬剧作之女权不甘雌伏的呐喊。叶宪祖之作,因不乏思想上这种积极闪光处而在明末剧坛上自有一定影响。说起洪升,人们总想到他的长生殿,少有人提及四婵娟。其实,杂剧四婵娟是这位著名

    27、戏剧家长生殿传奇外仅存的剧作,对其价值我们不该忽视。四包括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和管仲姬画竹留清韵四折短剧,以酣畅的笔墨分别描写了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管道升四位史载有名的才女轶事,既各自独立又有统一的构思和主题,跟徐渭张扬巾帼奇才的女状元堪称同调。几千年“菲勒斯中心”的宗法制社会,造成了两性间的不平等,夫妻关系成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男子习惯视女子为绵延后代的工具,即使是貌似“多情”的,也只把她们当成满足浪漫化欲望的掌中把玩之物,并不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对象来尊重。自然而然,对妻子的要求是恪守妇道,“无才是德”。洪升笔下却不然,谢的智慧、卫的端庄、李的钟情、管的

    28、超脱,四者结合构成了值得爱慕与敬重的完美女性形象。她们有超越外在形体美的动人韵致和特殊魅力,这是卓越才华和高洁品格所赋予的;她们有自己的个性,可以同男性比翼齐飞而不容轻贱、玩弄、凌辱。这种女性美观念,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也有值得肯定处。崇尚真情是徐文长、汤临川等进步作家所高扬的人文旗帜,也是长生殿作者世界观的核心,这同样体现在四婵娟中。斗茗一折,作者借剧中人之口,对千年封建婚姻作了评述,结论是:人世间除了少数夫妻够得上称为美满、恩爱、生死、离合四等外,其余只是形式上的结合,算不得真正夫妻。也就是说,根据真情的有无和深浅,形形色色的家庭都可划分为夫妻和“不成夫妻”两大类。对那些谨受“父母之命”被扭合在一起却同床异梦的男女,洪升直斥为“不成夫妻”并为之潸然泪下,这就大胆触及了他那个时代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的本质。他的真情观,衷心赞美的是以心心相印的知音式互爱作为男女结合的基础,四婵娟对才女们有情人婚后幸福生活的着力渲染就意在于此。


    注意事项

    本文(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