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16657095       资源大小:21.0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docx

    1、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重视朗读训练。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1.看导语,默读课文。2.读一读,写一写。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

    2、(4)齐读。4.内容研讨。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

    3、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6.再朗读。7.课外作业。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

    4、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

    5、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

    6、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二

    7、、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3.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

    8、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4.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5.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6.课文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7.小结这次

    9、研讨的经验。8.课外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1.多角度阅读(1)学习方法指导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2)确定角度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评论杰利。评论四个孩子。(3)探究问题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

    10、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2.语言运用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投影或出示大卡片(1)时隔年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3) 向 攀爬。(4) 有人啜泣。(5) 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9)带着 的口气说 。(10

    11、)我小心翼翼地 。(11) 我的信心大增。(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第三课:生命 生命一、教学目标和重点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二、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事例 思考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3.借助注

    12、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4.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各自练读。(2)点名朗读。5.质疑问难。6.问题设计与研讨。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8.朗读练习。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2) 在 小憩。(3) 令我震惊。(4) 令我肃然起敬。

    13、(5) 昂然挺立 。(6) 足以擎天撼地。(7)我可以 也可以 。(8) 庸碌一生。(9)我应许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见“研讨与练习”。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二、教学大体步骤第一课时1.看导语

    14、默读课文。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3.字词教学。“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4.朗读训练。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5.内容研讨。(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辅助性问题设计: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图(略)“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15、(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7.布置课外作业。(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第二课时1.交流第一题答案。2.交流赏花所得。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4.语言揣摩。(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6.写作学习。启发思考题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分题目: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8.再练朗读。9.布置作业。(1)练习二(2)练习三


    注意事项

    本文(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