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春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docx

    • 资源ID:16646859       资源大小:36.18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春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docx

    1、春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古诗词诵读 1.采薇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

    2、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学习:昔(x)矣(y)依(y)雨(y)霏(fi)2.教师范读。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薇:薇菜,植物名。昔:从前,指出征时。往:指当初去从军。迟迟:迟缓的样子。莫:没有人。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

    3、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

    4、的特点。)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板书设计采

    5、薇(节选)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教学反思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教师简要介绍王维)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

    6、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

    7、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

    8、阳关无故人”。)(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四、课堂小结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

    9、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3.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

    10、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

    11、导学习:乃(ni)潜(qin)俱(j)花重(hu zhn)2.教师范读。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乃:于是,就。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

    12、,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盼雨听雨看雨想雨)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

    13、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

    14、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及时)好(润物)喜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

    15、仔细地交流。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

    16、,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n)”和“酥(s)”字的读音。2.教师范读。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呈:恭敬地送上。天街:京城街道。绝胜:远远胜过。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皇都:指京城长安。三

    17、、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

    18、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

    19、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如酥草色遥看无最是 春好处绝

    20、胜 皇都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5.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

    21、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字的读音。2.教师范读。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渔者:捕鱼的人。但:只是。爱:喜欢。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

    22、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出没:忽隐忽现。风波:波浪。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学习前两句。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

    23、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2.学习后两句。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

    24、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五、诵读和背诵诗歌。六、拓展延伸。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

    25、,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6.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

    26、题)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2.教师范读。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京口:今江苏镇江。间:隔开。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还:回到家乡。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

    27、板书。(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学习前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2.学习后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

    28、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

    29、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六、拓展延伸。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板书设计泊船瓜洲写景抒情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

    30、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7.游园不值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叶绍翁,字嗣(s)宗,号靖逸


    注意事项

    本文(春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