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近现代名人茶故事.docx

    • 资源ID:16615777       资源大小:102.23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近现代名人茶故事.docx

    1、近现代名人茶故事近现代名人茶故事1、毛泽东两辞赠茶 毛泽东的饮食非常简单。一天三餐的主食是糙米饭搭配杂粮,副食则包括鱼和肉及蔬菜等。外传他很喜欢吃红烧肉,其实不常吃,而且吃的时候一定是块大量小,单纯是要解馋,反倒是鱼类常吃,因为其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的功能。另外,他每天一定要摄取不低于500克的蔬菜,有助于消化。他也喜欢吃辣椒和大蒜,而且每餐必备,无形中也提高了免疫功能,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起床一定会喝一杯绿茶,茶中丰富的儿茶素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 毛泽东一生离不开茶,对茶叶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他认为茶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入日本、欧洲和印度,“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他曾说过这

    2、样一段话,说他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与柳亚子相识,并同座饮茶,侃侃而谈。这次“饮茶粤海”,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毛泽东于1949年4月29日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就是以这次饮茶开头,回忆了美好的交往,诗中还委婉地批评柳亚子不要“牢骚太盛”,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写诗后的第三天,1949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毛泽东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着妻子和女儿乘车到颐和园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

    3、人喝茶休息,品茗论诗,谈兴甚畅。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 在战争年代,茶伴随毛泽东度过那不平凡的岁月,甚至可以说茶须臾不可离也。在陕北时期,沙家店战役一打响,他便守在电话机旁,和前线联系,看地图,看电报,写电文。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茶水更是不断。泡过水的茶叶用手一抠便进了嘴,嚼一嚼咽下去。头一天是一包茶叶冲三次水后才吃掉茶叶,到了第三天已经是冲一次水就吃掉茶叶。战役打了三天两夜,毛泽东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算起来,他一共抽掉5包半烟,喝掉几十杯茶。终于,捷报传来。毛泽东嗜茶如命,终日不离茶水。他茶瘾较大,冲泡的茶水特浓,还时常津津有味地将茶叶吃掉。他这种饮茶吃叶的习惯,不仅是一种节俭的美德,而

    4、且也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一点,常使刚刚到他身边的卫士“大吃一惊”。在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时,只见他伸出手一抠,将杯里的残茶塞进了嘴巴,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就咀嚼起来。卫士目瞪口呆,赶紧拿起空杯出去换茶。其实,吃茶叶是毛泽东的一个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抠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像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毛泽东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而且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他爱喝绿茶,尤喜龙井,且要浓、要热,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

    5、龙井茶叶。他每月喝掉三四斤茶叶是常事,这些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也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一般都会付钱。毛泽东一生喜爱喝茶,也留下了很多令人品味的故事。 广西的桂平西山为南国名山,凡名山必出名茶,诸如武夷的岩茶,黄山的毛峰,庐山的云雾桂平也出名茶西山茶。西山茶始于唐代,到明清已享有盛誉,名闻遐迩。然而,西山茶到了民国后期却衰败落伍了。1949年,释宽能法师应巨赞法师之邀从广东曲江南华寺来到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时候,西山茶的年产量只有十几斤,一级好茶不足三斤。尔后,在释宽能法师和佛教徒的努力下,西山茶枯木逢春,又繁盛起来。到了1954年,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共产

    6、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把收获的茶叶精选了两斤,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年夏天,释宽能法师又给毛主席寄去了两斤茶叶,可是毛主席却不再接受了。他嘱咐秘书室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最近,中央已做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 释宽能法师和尼姑们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为彻底根治淮河水患,1952年至1954:年,国家动工兴建了举

    7、世闻名的佛子岭水库。当时,大量移民就近移到附近的山上,为解决库区群众长远生活出路问题,位居水库东北部的佛子岭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于1954年春办起一个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佛子岭林农牧合作社,毛主席看到这个社的材料后,1955年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作了按语,佛子岭人民受到了莫大鼓舞。1958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该社后又作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佛子岭人民在毛主席与朱德委员长指示精神鼓舞下,经过近20年的顽强奋斗,各业生产都取得了巨大成绩。1973年4月30日,中共霍山县佛子岭人民公社委员会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汇

    8、报信,详细汇报了佛子岭人民20年来贯彻主席按语精神,各业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随信寄上霍山黄芽茶一包,以表达佛子岭人民对领袖的热爱之情。信中写道:“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您光辉思想的结晶。为了向您老人家汇报我们的劳动成果,表达全社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产阶级感情,今特献上我社贫下中农自己培植、自己采摘、自己加工的本地特产霍山黄芽茶一包。这是全社人民的一片心意,恳请收下。” 这年9月15日,毛主席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给佛子岭公社贫下中农回信,全文如下: 佛子岭公社贫下中农: 你们于1973年5月送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黄芽茶8斤已收到,谢谢你们!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

    9、对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历来教导和中央 关于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的规定,希望 你们不要再送礼。现将送来的东西折款48元寄给 你们,请查收。(注:当时的霍山黄芽价最高也只 卖5元1市斤。)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五日 毛泽东喜欢饮茶,也十分关心我国茶叶生产。解放初他到杭州,对梅家坞茶山的印象很深,曾关心那里的生产情况。他曾多次到杭州西湖茶园视察,并在刘庄亲自采茶,踏遍了龙井茶区的山山岭岭,对龙井茶了如指掌,耳熟能详,有着深刻的了解。毛泽东还曾嘱咐手下的工作人员,利用荒地,在西湖丁家山麓、刘庄园内开垦一个茶园,种上了茶树,美美地过了一把当“茶农”的瘾儿。后来在安

    10、徽农村考察时,一次指着荒山野岭向当地群众说,这里水土条件都很好,如果能在山坡上像杭州西湖边上那样开辟茶园,既可以富了自己,也为国家增加农产品。2、茶诗颂龙井 朱德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秘诀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诗句浅显易懂,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 朱德也非常喜欢狮峰龙井产的名茶,1961年1月26日,75岁高龄的朱德同志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视察,他兴致勃勃地攀上风篁岭的狮子峰,伫立峰顶,环顾四望,只见远

    11、处西湖如镜,钱江如练,江山如画;眼前却是梯田层层,碧茶丛丛,风景迷人。 朱老总凝望着这片如诗如画的景色,十分高兴地说:“像这样的荒山都开发出来,种上了茶叶和柑橘,这就叫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呵!” 当天晚上,朱老总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挥毫草就了一首七绝诗一一看西湖茶区。诗中写道: 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 开辟斜坡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 吟咏此诗,我们不难品味出,那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龙井茶的深深喜爱。 西湖龙井茶,素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这四绝著称于世,驰名天下,深受中外茶客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朱老总如此喜好龙井茶,是丝毫不足为怪的。3、总理的龙井茶情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

    12、“狮”、“龙”、“云”、“虎”、“梅”之分,每个字代表着龙井茶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这些字又称为龙井茶的字号。“梅”字号龙井茶产于梅家坞,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来到这里参观游览的人们常常为周总理生前五访梅家坞的事迹所感动。从1951年春天起,周恩来先后五次到梅家坞视察,对龙井茶业作了多次指示,要求提高产量,改良质量。他曾指示:“龙井茶是茶中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发展一些。”在他给夫人邓颖超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对茶的研究精神。信中说:“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作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周恩来到梅家坞其中有三次是陪同外宾的。有一次正值清明,

    13、接待人员用刚采制的龙井绝品“明前龙井”,用山泉水冲泡,敬献给总理和外宾。总理喝完芬芳甘美的茶汤后,不忍把嫩芽丢弃,便风趣地说:“剩下的茶叶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全部消灭吧。”于是,端起茶杯,把茶叶津津有味地咀嚼吃了。还有一次,他在梅家坞停留了4个小时,与干部、群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的计划。他亲切地对群众说:“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了,以后要经常到梅家坞来。”他在茶园与姑娘们一起采茶体验生活时,看到嫩绿整齐的茶树,触景生情地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1993年,梅家坞的村民自发筹资修建的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

    14、放在周恩来的遗像前。 周恩来特别偏爱龙井茶,有时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龙井,几块饼干充当夜宵。他还认为客来敬茶,以茶为赠礼,礼轻情意重,这既不失礼,又能传播中华文明。中美建交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周总理请他共饮龙井茶,又馈赠他少许。对龙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时主动向总理讨要龙井茶。龙井茶现在是款待外宾的茶,并作为礼品馈赠外宾。 周恩来喝茶很有风度。刚进城时,首长们开会,服务员都要马上冲好茶。周恩来一接过服务员递来的盖着盖的茶杯,定要及时揭盖呷两口,然后才放茶杯。休息时,他对服务员说:“小鬼,你会喝茶吗?冲好茶水,揭盖要及时,头两口茶香最浓,就是带着热气喝,放久了茶香就差多了

    15、。”久而久之,服务员都能恰到火候地将茶水送到周恩来面前。周恩来召开的会议,会议餐是不变的标准:冬天只有一个大烩菜,夏天限定四菜一汤。几十年没有例外。按当时的工资及物价标准,高级干部须交8角饭钱,工作人员交2角5分饭钱,就是喝一杯茶,也要根据茶叶品种和质量,交1角钱或2角钱。他说:“不在钱多钱少,重要的是不能惯出毛病。”周恩来自己也严格遵守这一不成文的规定。1972年2月27日,周恩来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问杭州。为了客人们的安全,他提前半小时赶到杭州笕桥机场,直奔候机大厅。服务员小周见是敬爱的总理光临,忙泡上一杯龙井茶送上,亲切地说:“总理,请喝茶!”周恩来边喝茶边和小周交谈,问这问那。临别

    16、时在秘书耳边嘀咕了几句。秘书把1角钱递给小周,说:“这是总理交的茶水钱。”小周一时愣住了,忙说:“我们这里是不收茶水钱的。”“这是总理的规矩!”秘书笑着向小周挥挥手,离开了候机大厅。4、“元帅诗人”与“竹叶青” 陈毅是元帅,是诗人,文武全才,也是爱茶之士。在陈毅元帅的家中,一年四季总是备有名茶西湖龙井茶。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陷于困境,物价上涨,龙井茶也涨到60元1斤。陈老总一个月要喝1斤半茶叶,就要花费90元。这对家里人口多而又自律甚严的陈老总来说,确实是个不轻的经济负担,夫人张茜每每为此发愁。于是,他们一家只好强忍茶瘾,暂时“告别”了龙井茶。 困难时期过去之后,

    17、1961年8月,陈毅副总理又陪外国贵宾访问梅家坞。茶客访茶乡,心潮逐浪高。耳濡目染茶区那日新月异的新貌,陈老总不禁诗兴盎然,即席挥毫,满怀深情地赋诗,写下了洋溢着对茶区的关注和赞赏之情的五律诗梅家坞即兴,诗云: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陈毅是四川人,四川产名茶。唐代李善文选注中就有“峨眉金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句子。宋代苏东坡更写下“分无玉碗捧峨眉”的赞颂峨眉山茶的千古佳句。陆游曾有诗赞“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将峨眉茶与顾渚紫笋偕美。在民间传说中,峨眉山峨蕊崮中,住着一位峨蕊仙子,她是一株得道万年的茶

    18、树,专心为峨眉山培育仙茶。一日,一勤劳善良的茶农偶遇仙境茶林,不想惊动仙子,仙茶林瞬间消失,化为一捆沾露的茶苗。茶农知是宝物,将茶苗带回,种在峨眉山中精心培植。岁月沧桑,峨蕊香飘千里,峨眉山从此有了峨蕊、峨眉毛峰、云雾毛尖等名茶。其中“竹叶青”就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然而,许多人知道有竹叶青酒,但知道竹叶青茶的人为数就不多了。 竹叶青茶产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一带。这里茶园地处山谷,群山环抱,竹林茂密,终年云雾缭绕,细雨濛濛,日照时间少,漫射光多,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合茶树生长。 茶名“竹叶青”就形取名,贴

    19、切悦耳,文字上赏心悦目。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一旗一枪,煞是精致。冲泡后茶汤黄绿明亮,鲜醇高爽,滋味浓醇带栗香,经久耐泡。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茶离不开色、香、味,而竹叶青茶还多一“形”:既有成茶时的竹叶形,更有入杯后翠叶劲挺匀直,或如点点浮萍浅缀水面,或似尾尾游鱼翔转水中,大多却是整齐地排列于杯底,随水轻舞摇曳。少顷,水面及水中的茶叶逐渐下沉,加入杯底的舞蹈行列。品茗者的心灵也会随之沉静下来,从容闲逸地溶入竹叶青的“茶舞”之中。 竹叶青是明前茶,系采早春细嫩茶叶制

    20、成,属炒青绿茶,其工艺考究,炒茶时低温而适度,投叶量少,每锅150克左右,采用抖、抓、撇、压等工艺,一次炒制成形。 竹叶青茶于1985年、1988年分别荣获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中国首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德国斯图加特第14届国际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内12项金奖,是四川名优绿茶中惟一被省政府授予名牌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国外,深受消费者喜爱。在2000年中国国际茶博会上,二两竹叶青茶叶拍卖出天价55万元。 那么,其茶名是怎样得来呢?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4年,陈毅陪周总理出访亚非后,忙里偷闲,与乔冠华、黄镇等同志度假峨眉山。在万年寺,当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陈毅一

    21、行。陈老总连啜三口,品后便问:“这是啥茶?很不错嘛!”告之乃寺中自产的无名茶,有人趁势建议陈老总给起个名字。陈老总沉吟片刻,说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我看这茶形如竹叶,汤色亦如竹之翠绿,清秀悦目,味道也如苦竹叶清香回甜,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的芳名便不胫而走。5、郭沫若与茶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郭鼎堂、石沱、麦克昂、杜衍等,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郭沫若生于茶乡,曾游历过许多名茶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茶佳品,为现代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彩。 郭沫若这位饮酒海量的文豪,对

    22、饮茶也十分精通。1903年他才11岁就写下了“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书”的茶溪一绝。这是他的第一首记游诗,也是他最早写到家乡茶溪的一首诗。在1940年,与友人游重庆北温泉缙云山,所作赠诗中,以茶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诗曰: 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 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诗中的“弹花”是指赵清阁当时主编的弹花文艺月刊。“甘茶”指缙云山上的一种甜味山茶。 四川邛崃山上的茶叶,以味醇香高著称。据史料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县城开过茶馆,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1957年,郭沫若作题文君井诗: 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 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 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 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23、 后来,当地茶厂,便以“文君”为茶名,创制了“文君绿茶”。 1959年2月,郭沫若陪外宾到杭州,在登孤山、六和塔和花港观鱼后,来到虎跑,他以诗记游,这样吟道: 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名传天下二,景对水成三。 饱览湖山胜,豪游意兴酣。 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 1959年他陪外宾到武夷山和黄山,在欣赏了两山的名茶和名山后写了一首诗: 武夷黄山一片碧,采茶农妇如蝴蝶。 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 湖南长沙高桥茶叶试验场在1959年创制了名茶新品高桥银峰。5年后,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饮之后倍加称赞,特作七律一首,并亲自手书录赠高桥茶试场,诗的名称是初饮高桥银峰: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

    24、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短钉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高桥银峰茶因郭沫若的题诗一时声名鹊起。此外,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绿雪”,也因郭沫若的题字而身价倍增,一时传为佳话。 郭沫若每到一地,总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乐趣。1964年7月,他出席国际会议,途经广州,曾到北国酒家饮茶,诗兴勃发,赋诗一首: 北国饮早茶,仿佛如在家; 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传统烹饮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借王妃之口,讲述了工

    25、夫茶的冲泡之法: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从这段剧情,可以看到郭沫若对工夫茶的冲泡是如此的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对茶文化的热爱。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天,郭沫若驱车北大,造访住在朗润园内的泾县籍著名学者吴组缃。组缃待以家乡茂林的深山茶。几口入喉之后,郭老不无惊异地望着组缃,慢慢吐出四个字来:天下无敌!郭老天性浪漫,他对泾县茶叶的评价或恐不无夸张。但无论怎么说,泾县深山茶的品位之高,毕竟是不争的事实。 同是

    26、因为茶事,郭沫若与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嫡传弟子刘祖香还有一段交游的佳话。 耄耋之年的刘祖香,凡见过其人者,则怎么也不敢相信他的年龄。问其故,则曰:“饮茶、登山,两者不可或缺。”刘祖香以身许茶,一生事茶,凡六十余年,结茶为缘,人称“茶人”。他在上虞亲手创办了上虞茶场、茶叶技术学校、茶叶科研所;他公开出版50多万字的茶叶研究论著,他指导研发了上虞觉农舜毫、龙浦仙毫、觉农龙井三只名茶,并荣获全国金奖 那还是1959年4月的一天,在黄山山麓,只身前去黄山考察茶树品种的刘祖香碰到了郭沫若及其夫人于立群。一身素装的郭沫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刘祖香便主动与其攀谈起来。当郭沫若先生听说他是搞茶叶的,表现出极大的兴

    27、致,问这问那,谈得甚是投机。因为要爬山,第二天上午他们又在半山寺相遇。同桌品茗时,刘祖香向他求字,郭沫若先生并没有当即应诺。吃中饭时,郭沫若问刘祖香:“下午到哪里去?天都、北海去不去?”刘祖香实话实说:“下午我就不准备去了。”郭沫若竟心直口快地说:“你一不上天都、二不上北海,辜负了祖国大好河山。”被郭沫若一激,当天下午刘祖香果真上了天都、北海。 那次与郭沫若邂逅,刘祖香颇是激奋。返回家乡,他精心加工制作了一斤一芽两叶初展的针形茶,并用玻璃瓶盛装,外加木盒套装,寄给了郭沫若。过了一月余,刘祖香收到了郭沫若寄来的茶场的题字,他喜出望外,立即请人制作了招牌,挂了出去。 自黄山考察回来,郭沫若鼓励登高

    28、览胜之言一直萦绕在他耳际,从此刘祖香竟养成了登山的习惯。登山的速度,令年轻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他曾五上黄山、三上庐山、二上武夷山!有人祝他“健康长寿”,可他说,你应该祝我“健康茶寿”才好。“茶寿”,即一百零八岁之谓。6、巴金与工夫茶结缘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回到上海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解放后,巴金

    29、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巴金是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 巴金很早就与潮汕工夫茶结缘。据已故作家汪曾祺寻常茶话所记:“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工夫茶的兴致了。那套

    30、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却没有料到,1991年,巴金先生已88岁高龄仍然喝了一次工夫茶。为巴金先生冲工夫茶者,是名闻中外的紫砂壶制壶大师许四海。许四海在成名前当过兵,所在部队就驻在潮汕地区。他对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情有独钟,进而留心搜集工夫茶具,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民间老紫砂罐,到1980年复员回到上海时,随身带回大量壶类古董。后来他不满足于集藏,便到宜兴拜师学制壶工艺,终于成为当代制壶名家。许四海是因为向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捐款而结识巴金老人的,巴老让女儿李小林泡茶给许四海喝。茶泡在玻璃杯里,且有油墨味(因巴金先生将茶叶放在书柜里),所以喝后,许四海表示下次来一定要给大家表演中国

    31、茶艺。一个月后,许四海给巴金先生送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特地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来,为巴金表演茶艺。巴金平时喝茶很随意,用的是白瓷杯,四海就用他常用的白瓷杯放人台湾朋友送给巴金的冻顶乌龙,方法也一般,味道并不见得特别。然后他又取出紫砂茶具,按潮汕一带的冲泡法冲泡,还未喝,一股清香已从壶中飘出,再请巴金品尝,巴金边喝边说: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又一连喝了好几盅,连连说好喝好喝。”(沈嘉禄茶缘) 由此可见,巴金先生至少饮过两次潮汕工夫茶,只不过前后相隔近半个世纪。7、茶馆与“老舍茶馆”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挈青、鸿来、絮予

    32、、非我等笔名,北京人,著名作家。 饮茶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本人茶兴不浅,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一番,兼容并蓄。他也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我国各地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砣茶”无不品尝。他“茶瘾”很大,称得上茶中瘾君子,喜饮浓茶,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来一壶。老舍先生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 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有启迪文思的特殊功效,老舍的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这可能由于饮浓茶能振奋精神,激发创作灵感。据老舍夫人胡挈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茶在老舍的文学


    注意事项

    本文(近现代名人茶故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