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 资源ID:16610260       资源大小:32.25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1、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三章 心理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在形成、分化、发展等阶段中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心理学观点,有些形成了经典理论,影响深远,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一、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他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2、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一)人格理论及发展观早期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后来又引入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本我”在弗洛伊德的定义里,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自我”是意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

    3、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消极的、批判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行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简单地说,超我就是“道德的我”,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以他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为依据的。他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弗洛伊德认为,在上述发展的不

    4、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与当时性生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二、艾里克森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艾里克森(Erikson,19021994)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在这个阶段中,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会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感受到安全,于是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

    5、本信任感。如果婴儿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儿童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儿童这时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而且渴望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新的环境。如果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能顺利解决,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这个阶段的任务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岁到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而且在游戏中实现着

    6、自我教育。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岁到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时期的儿童开始进人学校,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

    7、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地进入社会。如果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产生孤独感。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岁至50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个阶段的个体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如果缺乏这种对下一代关心体验,会有一种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至死亡。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已进人了最后的阶段,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

    8、会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8个阶段中,前5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5个阶段相对应的,后3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艾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一、华生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他提出用刺激(S)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知道什么反应,就能推想出这个反应是由于什么刺激引起的。华生在发展心

    9、理学上的突出观点是,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一)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首先,他认为,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是来自于客观环境而不是遗传因素。其次,华生承认人的心理结构来自于遗传,但他认为结构上的遗传并不能代表功能上的遗传,机体功能上如何,完全取决于环境。最后,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华生否认了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首先,华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关

    10、于预测和控制行为目的的教育万能论。最后,华生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单位。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不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二)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情绪发展的课题上,他应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他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情绪实验:婴儿原来不怕兔子,通过建立条件刺激,后来怕兔子,进而迁移到怕有毛的东西上。由此,华生认为,儿童的情绪是后天习得的。华生对于儿童情绪发展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他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经典性实验。二、斯金纳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虽然斯金纳

    11、(Shnner,19041990)也属行为主义学派,但与华生所强调的刺激反应模式有所区别,他更强调操作性或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由斯金纳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的实验程序。典型的实验方法是当老鼠一按压杠杆,就会得到一粒食丸,如此反复多次,老鼠就学会用按压杠杆的方式去取得食物。由这种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行为强化的机制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作用。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要使用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行

    12、为,儿童偶然的行为如果得到了教育者的及时强化,这个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有关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行为是伴随着对它的强化而发展的。2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他认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种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哭闹,可以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以理睬,对他的行为不给予注意,这样儿童就不会哭闹了。儿童将外界的强化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斯金纳认为,练习的多少本身并不会影响行为出现的次数,练习在儿童行为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只练习而不强化不会发展和巩固某种行为。3将强

    13、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的概率,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个刺激的取消而增加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斯金纳建议用消退取代惩罚,提高强化的积极作用。(二)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斯金纳非常注重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育婴箱。这是斯金纳最早发明的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得食物的实验箱。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他做了一个摇篮式的育婴箱。他描述为,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空间很大,除尿布外无多余的衣布,婴儿可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

    14、挂有玩具等刺激物。他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尽可能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创造一个适宜儿童生长的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婴儿。2行为矫正。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儿童行为矫正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他提出的消退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儿童出现争吵、冲突或自伤行为时,教师或其他成人不予理睬,就会自动减少某种行为。3辅助教学机。斯金纳认为,日常教学实践常常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很难照顾每一个学生等。根据这些实际问题,他发明了最早的辅助教学机。教学机的好处是它把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在学生练习以后,很快就宣布结果,无论对错,学生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激发了学生

    15、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学机在提供反馈的速度和反复教学的耐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尽管教学机和程序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阻碍,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在这些年还是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以及在实践方面的工作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及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三、班杜拉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班杜拉(Bandura)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一)观祭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与前面所说的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

    16、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直接做出行为反应,也不需要直接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但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消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

    17、受到自我批评。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态度、人格和能力等。(二)社会学习班杜拉非常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社会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活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自我强化、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1攻击性。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他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如在球赛或打猎等活动中的攻击行为,父母或其他成人就会奖励儿童这种行为;当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时,如打幼小儿童等,他们就会因此而受到惩罚。儿童就是在这种社会学

    18、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被强化的攻击性模式。2性别角色的获得。班杜拉认为,儿童常常通过观察模仿两性的行为,但成人往往是根据儿童的性别对某些行为加以赞扬,而对另一些行为加以制止;儿童也观察到不同性别的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及所接受的强化情况,慢慢地就发展起一套符合社会标准的性别化的行为。3亲社会行为。班杜拉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促进儿童产生和发展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性行为包括与他人分享、合作、利他主义等等。例如,在儿童观看了某种亲社会行为的录像后,相对于对照组的儿童,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他认为,训练对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帮助不大,只有让儿童在观察中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班杜拉还发现,儿童的社会行为

    19、不仅是在观察榜样行为并且获得强化形成的,而且自我强化也促进了社会行为的习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也似乎涉及一些认知因素,但他没有对认知因素做充分的探讨,所以他的理论基本上还是行为主义的。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Piaget,18961980)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

    20、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一、皮亚杰发展观的基本假设(一)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他反对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下的发展,而且是儿童主动地与环境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交互关系过程。因此,某种角度上说,是儿童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之所以具有主动性,是由于智力结构本身具有活动的性质。结构是有内在活动性的,结构必须通过主体的不断练习,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那些新获得的结构的活动性最高,当新的技能巩固了,相应的活动性就降低了,儿童又会去发展

    21、另外的智力结构。儿童智力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儿童的好奇心,他们永远要去寻找新的东西,这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皮亚杰与学生英海尔德指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智力结构是在同化、顺应、平衡等作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结构的整体性,是指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

    22、换性,是指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智力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构的自调性,是指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具有调节作用。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三)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皮亚杰强调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他认为,客体只有在被主体结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智力结构。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着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思维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如果把现实看成为一个建构性的客体,那么,不同智力

    23、水平的儿童就会建构出不同的现实。对于同一个事件,2岁、7岁、14岁的儿童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认识。(四)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他提出了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

    24、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第二,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第三,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形式运算思维

    25、阶段(11、12岁15、16岁)。(一)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1皮亚杰又将这一阶段细分为6阶段:(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新生儿已具有了很多先天的无条件反射能力,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新生儿就是依靠这些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反射能力构成儿童智力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从第二个月起,婴儿表现出初级循环反应。循环是某些动作或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的现象。在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中,婴儿不自觉地产生一些重复性动作,可以将过去那些分离的反射行为整合

    26、在一起。但婴儿这时的反应仍有三方面的局限:第一,行为整合水平不高,后面出现的行为与前面出现的行为完全一样;第二,带有非常多的尝试错误的成分;第三,所重复的行为结果只与自己的身体感觉相联系,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感兴趣。(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在这一阶段里,婴儿对超出自己身体之外的行为结果发生兴趣。如他们把球扔开,看球滚动,他们对这个动作结果产生兴趣,为了再看到这个结果,他们还会重复这个扔球的动作。这时,婴儿对自身动作及动作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已经有了最初的了解。(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可以协调两个或更多的二级循环反应,并在这些反应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联系,婴

    27、儿的动作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时婴儿的另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会继续寻找。(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试图寻找一种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以实现目标。这时婴儿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个动作,而是根据问题的情境,对每次动作加以改变,试图发现问题解决的新途径。(6)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具有了心理表征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活动的内化。皮亚杰认为,婴儿获得心理表征能力的两个明显标志是: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动作就能

    28、解决问题;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了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但婴儿相信他们还会出现,被大人藏起的玩具还在什么地方,翻开毡子,打开抽屉,还应可找到。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母亲永久性的意识较早,并与母婴依恋有关。(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同时,儿童的空间一时间组织也达到

    29、一定水平。因为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故儿童又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这与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一时间组织的水平密不可分。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拉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二)前运算思维阶段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

    30、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概括起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3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

    31、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皮亚杰设计了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每一种守恒任务都包含着同样的三个步骤,以数量守恒为例来看这三个步骤: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扣子,它们的排列方式也完全一样;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扣子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数量未变;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具有相同的数量?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正确回答这个问

    32、题。(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基本达到了成熟。三、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组织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一)同化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