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总结.docx

    • 资源ID:16565488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总结.docx

    1、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总结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除质膜外,细胞内还有各种膜性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膜泡等称为细胞内的膜系统。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电子显微镜下,生物膜呈“两暗夹一明”的形态结构,又称为单位膜(unit membrane)。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特性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一) 膜脂构成细胞膜的结构骨架细胞膜上的脂类称为膜脂(membrane lipid),它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成

    2、分,形成膜的基本骨架。主要有三种类型:磷脂 (phospholipid);胆固醇 (cholesterol) ;糖脂 (glycolipid)1.磷脂磷脂分子:分子中含有磷酸基团,占膜脂的50%以上。分子末端亲水基团和磷酸基团共同形成了亲水的头部,脂肪酸链是疏水的无极性称疏水尾。为双亲性分子或兼性分子。(1)甘油磷脂的化学结构磷酸基团可分别与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结合,形成亲水的头部。两条长短不一的脂肪酸链构成疏水的尾部,通常为1424个碳原子组成,一条烃链不含双键(饱和链),另一烃链含有一个或几个顺式排列的双键(不饱和链),形成一个约30角的弯曲。(2).鞘磷脂的化学结构非极性尾部基团(

    3、疏水);极性头部基团(亲水)鞘磷脂以鞘氨醇代替甘油,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在鞘氨醇的氨基上,分子末端的一个羟基与胆碱磷酸结合。鞘磷脂及其代谢产物神经酰胺、鞘氨醇及1-磷酸鞘氨醇参与各种细胞活动,如细胞分化、凋亡和增殖等。2.胆固醇结构:双亲性分子,极性头部为羟基,非极性疏水结构为固醇环和烃链。 定位:分布在膜中的磷脂分子之间。极性羟基紧靠磷脂的极性头部,固醇环固定在磷脂分子邻近头部的烃链上,疏水的烃链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 功能: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强膜的稳定性。3.糖脂 定位:均位于质膜非胞质面单层,糖基暴露于细胞表面。 组成:由脂类和寡糖构成。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糖脂几乎都是甘油磷脂的衍生物;动

    4、物细胞质膜的糖脂几乎都是鞘氨醇的衍生物。 结构:双亲性分子,极性头由一个或几个糖残基构成,疏水尾部为脂肪酸链或鞘氨醇衍生的烃链。 功能:作为某些分子的受体,与细胞识别及信号转导相关。 半乳糖脑苷脂是一种最简单的糖脂,头部极性基团仅有一个半乳糖,是髓鞘中的主要糖脂。 (2).神经节苷脂极性头部除含有半乳糖和葡萄糖外,还含有一 个或几个唾液酸残基,神经细胞膜中含量丰富。膜脂可能的存在形式:1).形成球状分子团(micelle),把尾部包藏在里面。2).形成双分子层(bilayer),把疏水的尾部夹在头部的中间,其游离端往往能自动闭合,形成自我封闭的脂质体(liposome)。脂双层的特点:A.构成

    5、分隔两个水溶液环境的屏障,保障细胞内环境的稳定。B.自然状态下是粘滞的二维流体,影响特殊膜蛋白的活性,与膜的许多重要功能有关。C.受到损伤时能自动封闭。 脂质体的应用:A.用于膜功能的研究。 B.作为DNA或体内药物的运载体,用于基因转移或治疗某些遗传性代谢病。(二) 膜蛋白以多种方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1.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载体蛋白胞内外的物质运输连接蛋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受体蛋白信号转导各种酶类相关的代谢反应2. 膜蛋白含量膜蛋白约占膜含量的40%50%。在不同细胞中膜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很大差异,有的含量不到25%,有的达到75%。膜的功能越复杂, 其中的蛋白质含量越多。 3.

    6、膜蛋白的基本类型根据膜蛋白与脂双层结合的不同方式,膜蛋白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膜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膜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脂锚定蛋白(lipid anchored protein) 膜内在蛋白(整合膜蛋白) 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 主体部分多以螺旋构象穿过脂双层,又称穿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可单次跨膜、多次跨膜或多亚基跨膜。 穿膜蛋白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处理才能分离。 膜外在蛋白 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 位于脂双层的内、外表面,通过非共价键间接与膜结合,又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

    7、in)。 外周蛋白与膜结合较弱,较易从膜上分离。 脂锚定蛋白 位于膜的两侧,通过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又称脂连接蛋白(lipid-linked protein)。 脂锚定蛋白以两种方式与脂类分子共价结合:A、B、C. 穿膜蛋白,以一次或多次穿膜的螺旋和筒形式; D. 位于胞质侧,通过暴露于蛋白质表面的螺旋的疏水面与胞质面脂单层相互作用而与膜结合; E. 位于胞质侧的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直接与胞质面脂单层中的脂肪酸链结合。 F. 位于质膜外表面的脂锚定蛋白GPI; G、H. 膜外在蛋白,与内在蛋白亲水区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三) 膜糖类覆盖细胞膜表面含量:细胞膜中含有的糖类称为

    8、膜糖类,约占细胞膜重量的210。 形成方式: 功能:有助于蛋白质在膜上的定位与固定,参与细胞识别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1.细胞外被(cell coat) 大多数真核细胞膜外表面富含糖类的周缘区,也称糖萼。2.细胞外被中的糖类 与糖蛋白和糖脂相连的低聚糖侧链。 被分泌出来又吸附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与蛋白聚糖的多糖侧链。二、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一) 膜的不对称性膜中各种成分在脂双分子层中的分布不均一,分布的不对称 性导致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1.膜脂的不对称性 磷脂和胆固醇分布为相对不对称,仅为数量上的差异。 糖脂的分布为绝对不对称,糖脂仅分布于脂双层的非胞质面。

    9、不同膜性细胞器中脂类组成成分不同。 2.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分布是绝对不对称,各种膜蛋白在质膜中都有一定的位置。 膜蛋白在脂双层内、外两层中分布的数量不同。 穿膜蛋白穿越脂双层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亲水端的长度、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 3.膜糖的不对称性 糖脂、糖蛋白的寡糖侧链只分布于质膜外表面。 内膜系统中,寡糖侧链分布于膜腔的内侧面。 (二) 膜的流动性是指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膜是动态的结构,细胞膜的各种重要功能活动都与其流动性密切相关。1.脂双层为液晶态二维流体 生理条件下,膜脂分子既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是居于晶态和液态之间的液晶态。 温度的改变

    10、使膜可以在液晶态和晶态之间转换,这种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发生相变的临界温度称为膜的相变温度。 液晶态的膜处于流动状态,与运动状态的膜蛋白协同完成膜的各项功能活动。 2.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侧向扩散 翻转运动 旋转运动 弯曲运动 伸缩和振荡运动 3.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脂双层中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大。 脂肪酸链越短,膜脂流动性越大。 胆固醇分子:相变温度以上,限制膜的流动性,稳定质膜;相变温度以下,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聚,干扰晶态形成。 卵磷酸/鞘磷脂:比值越大,膜脂流动性越大。 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小。 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均可

    11、对膜脂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膜蛋白的运动性侧向扩散:膜蛋白在膜脂中可以自由漂浮和在膜表面扩散。 旋转运动:膜蛋白能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 三、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一) 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e model)1935年,由J. Danielli & H. Davson提出。细胞膜是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夹板样结构。 (二) 单位膜模型 (unit membrane model)1959年,由J. D. Robertson提出。表明了各种生物膜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把膜的分子结构同膜的电镜图像联系起来。细胞膜在电镜下呈现 “两暗夹明”的单位膜结构。

    12、(三)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1972年由Singer和Nilson提出,较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为普遍接受的膜结构模型。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四)脂筏结构模型定义:脂质双分子层不是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内部存在富含胆固醇和鞘脂以及特定种类膜蛋白组成的微区称为脂筏。特点:脂筏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其周围是流动性较高的液态区。脂筏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形成有效构象的变构环境。功能:参与信号转导、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13、以及胆固醇代谢运输等,脂筏功能的紊乱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生。第二节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一、 物质简单扩散依赖于膜的通透选择性1. 膜的选择通透性易于通过膜的物质:脂溶性物质;不带电荷小分子物质不易通过膜的物质:带电荷物质;大分子物质2.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1 特点溶质分子通过质膜进行自由扩散,不需要膜转运蛋白协助,也称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转运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条件溶质在膜两侧保持一定的浓度差;溶质必须能透过膜。二、膜运输蛋白介导物质穿膜运输膜运输蛋白定义膜运输蛋白(

    14、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是指细胞膜上负责转运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穿膜的物质的蛋白质。如负责转运各种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各种代谢产物的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膜运输蛋白类型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与特定溶质分子结合,通过构象改变进行物质转运,既介导被动运输又介导主动运输。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在膜上形成亲水孔道,贯穿脂双层,介导特定离子转运,仅介导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通过简单扩散或易化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细胞

    15、的代谢能。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载体蛋白介导、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驱动物质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一)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定义在特异性的载体蛋白介导下,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属于被动运输2.特点1).具有选择性、特异性2).转运速率远高于简单扩散3).具有饱和性,存在最大转运速度 (二) 主动运输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穿膜转运方式。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偶联,能量来源包括ATP水解、光吸收、电子传递、顺浓度梯度的离子运动等。可分两种类型:AT

    16、P直接提供能量(ATP驱动泵);ATP间接提供能量。1.ATP驱动泵特点:1).属穿膜蛋白,在膜的胞质侧有一个或多个ATP结合位点,能够水解ATP使自身磷酸化,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将被转运分子或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所以常称之为“泵”。2).具有专一性,如钠钾泵、氢泵、钙泵等。类型:P-型离子泵:驱动阳离子跨膜转运,如钠钾泵。V-型质子泵:需ATP供能,对H+的转运。F-型质子泵:合成ATP,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如线粒体ATP酶。ABC转运体:参与糖、氨基酸及小分子物质的运输。如图:A. P-型离子泵 B. V-型质子泵 C. F-型质子泵 D. ABC转运体(1)Na+-K+泵

    17、(Na+-K+-ATP酶)结构组成由2个亚基(大亚基)和2个亚基(小亚基)组成。亚基是一个多次穿膜的膜整合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亚基具有组织特异性,功能不清楚。功能水解一个ATP分子,可向细胞外输出3个Na+,转入2个K+ 。 维持渗透压平衡、保持细胞容积恒定、产生和维持膜电位、为某些物质的吸收提供驱动力。为蛋白质合成及代谢活动提供必要的离子浓度。 (2)Ca2+泵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肌浆网上。原理:工作过程与Na+-K+泵相似,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使构象改变,结合与释放Ca2+。 功能:使钙离子浓度在胞质中保持低水平;参与控制细胞的许多重要活动,如细胞分泌、神经递质释放、跨膜信息转导等

    18、。 2.协同运输 特点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穿膜运动所需要的直接动力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梯度。通过Na+-K+泵(或H+泵)维持这种离子电化学浓度。 类型共运输(symport):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相同,如: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伴随Na+的进入。对向运输(antiport):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如动物细胞常通过Na+/H+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来转运H+以调节细胞内的pH值。举例: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质膜中的Na+/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运输2个Na+的同时转运1个葡萄糖分子,使胞质内产生高葡萄糖浓度;质膜基底面和

    19、侧面的葡萄糖易化扩散运输蛋白,转运葡萄糖离开细胞,形成葡萄糖的定向转运。Na+-K+泵将回流到细胞质中的Na+转运出细胞,维持Na+穿膜浓度梯度。 3.主动运输的特点逆电化学梯度运输。需要能量。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源主要有: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离子浓度梯度 都由载体蛋白介导。(三)离子通道高效转运各种离子1.离子通道的特点介导被动运输:对离子有高度选择性;转运速率高;不持续开放,受“闸门”控制。 门控通道的类型: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应力激活通道 配体门控通道(stress-activated

    20、channel)离子通道型受体与胞外特定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闸门”打开,允许某种离子快速跨膜转运。如乙酰胆碱受体是典型的配体门控通道。(2)电压门控通道跨膜电位的改变诱发通道蛋白构象变化,使通道开放,离子顺浓度梯度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通道开放时间只有几毫秒,随即迅速自发关闭。 电压门控通道主要存在于可兴奋细胞,如神经元、肌细胞及腺上皮细胞等。 应力激活通道通道蛋白受应力作用,引起构象改变而开启“闸门”,离子通过亲水通道进入细胞,引起膜电位变化,产生电信号。如内耳毛细胞感受声波震动。 (四)水通道介导水的快速转运1.定义:细胞膜上由水孔蛋白(aquaporin,AQP)形成的专一性转运水分子的

    21、通道。2.分类:目前发现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家族已有11个成员(AQP0AQP10)。AQP1、2、4、5、6、0:专一性通透水分子;AQP3、7、9、10:通透水及甘油尿素等中小分子;AQP8:功能尚不明确3水通道蛋白的结构水通道在质膜上是由四个对称排列的圆筒状亚基包绕而成的四聚体,每个亚基(即一个AQP1分子)的中心存在一个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中央孔,孔的直径约0.28nm,稍大于水分子直径。4.水通道对水分子的筛选机制(1)AQP1中央孔通道的直径(0.28nm)的限制。(2)AQP1中央孔通道内溶质结合位点的控制。5.水通道的特点(1)持续开放的膜通道蛋白。(2)转运速度快:一个AQP1通

    22、道蛋白每秒钟可允许3109个 水分子通过。(3)水分子移动方向完全由膜两侧的渗透压差决定。第三节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穿膜运输一、胞吞作用(endocytosis)(一)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二) 胞饮作用 (pinocytosis)(三)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二、胞吐作用(exocytosis) 小泡运输 (vesicular transport):定义: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穿过细胞膜,物质进出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过程。发生位点:质膜及胞内各种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作用: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等。一、 胞吞作用定义:

    23、指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又称入胞作用或内吞作用。类型:根据胞吞物质的大小、状态及特异程度不同: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一) 吞噬作用 细胞分布: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胞饮作用 定义:细胞质膜内陷,非特异性摄入溶质或液体的过程,形成的小囊泡称胞饮体或胞饮泡。细胞分布:常见于巨噬细胞、白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内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等。(三)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定义: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特异性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为细胞提供了高效、选择性地摄

    24、取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的方式。 特点:具有选择性和高效性。 1.有被小窝和阿有被小泡的形成有被小窝(coated pit):是质膜上受体集中的特定区域,此区域质膜向内凹陷,内表面覆盖一层由网格蛋白和衔接蛋白组成的毛刺状电子致密物。有被小泡(coated vesicle):细胞外溶质(配体)同有被小窝处的受体结合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网格蛋白聚集在有被小窝的胞质侧,有被小窝形成后进一步内陷,与质膜断离后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网格蛋白(clathrin) 组成及装配:网格蛋白由3条重链和3条轻链组成三腿蛋白复合物,36个三腿蛋白复合物聚合成六角形或五角形的篮网状结构,覆盖于有被小窝(或有被小泡)的细胞

    25、质侧表面。功能:网格蛋白具有牵拉质膜内陷形成有被小泡的作用。 衔接蛋白(adaptin)介于网格蛋白与配体-受体复合物之间,参与包被的形成并起连接作用。具有特异性地结合不同种类受体的作用。2.无被小泡形成并与内体融合2.受体介导的LDL胞吞作用LDL:LDL颗粒的分子结构为中心含有大约1500个酯化的胆固醇分子,其外包围着800个磷脂分子和500个游离的胆固醇分子,载脂蛋白ApoB100将酯化胆固醇、磷脂、游离胆固醇组装成球形颗粒。 LDL受体:由83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次穿膜糖蛋白。二、 胞吐作用细胞内合成的物质通过膜泡转运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称为胞吐作用,也称为外

    26、排作用或出胞作用。胞吐作用分为两种类型:连续性分泌(constitutive secretion);受调分泌(regulated secretion)(一) 连续性分泌定义:连续性分泌途径指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修饰、浓缩、分选、装入分泌膜泡,随即被运送到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的过程。分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二) 受调分泌 定义:调节性分泌途径是指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后被储存于分泌囊泡内,只有当细胞接受到细胞外信号的刺激,才能启动胞吐过程,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分布:存在于分泌激素、酶、神经递质的特化细胞中。第四节 细胞膜异常与疾病一、载体蛋白异常与疾病

    27、1.胱氨酸尿症由于转运胱氨酸及二氨基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及鸟 氨酸)的载体蛋白缺陷,原尿中四种氨基酸重吸收发生障碍。尿中高浓度胱氨酸析出成结晶,形成尿路结石,引起肾损伤。2.肾性糖尿 由于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功能缺陷,引起葡萄糖重吸收障碍,出现血糖正常情况的肾性糖尿。二、离子通道缺陷与疾病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异常疾病。 相关基因:引起CF的相关基因囊性纤维跨膜转导调节子(CFTR)定位于染色体7q31。 病因:CFTR是位于细胞质膜上一个受cAMP调节的氯离子通道。CFTR异常导致细胞向外转运Cl减少,分泌的黏液水化不足粘度增大,造成纤毛摆动困难,不能向外排除分泌物而易于引发细菌感染。 临床症状:慢性咳嗽、大量粘痰及反复发作的难治性肺部感染。长期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生长发育迟缓等。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编码LDL受体的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DL受体异常主要包括:受体缺乏和受体结构异常。由于细胞不能摄取LDL颗粒,引起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升高并在血液中沉积,患者会过早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


    注意事项

    本文(《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