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docx

    • 资源ID:16490663       资源大小:22.76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docx

    1、古代汉语课程标准古代汉语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2012课程名称:古代汉语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讲授、训练”一体化教学计划时数: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共108学时。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

    2、自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二)素质目标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三)能力目标1、掌握

    3、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三、课程设计与定位(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内容艰深,承担者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基于对学生阅读古书的主要困难是词汇问题而不是语法问题的认识,本课程形成了把学习内容处理为以文选”为核心,在讲读文选的过程中,结合

    4、文选中的语言现象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简要对比古今汉语常用词词义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二)本课程在实现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责任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和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

    5、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三)与前后左右课程的联系1、与前导课程的联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出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习了现代汉语可以为古代汉语做铺垫,毕竟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差异主要在词汇上。而学好了古代汉语,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了解。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3、与平行课程的联系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关系密切,学好古代汉语是正确深刻的理解赏析古代文学的基础。而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并使得理论知识得到感性的印证。两者相互促进。四、课程实施序号课程内容要点及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内教

    6、学时数讲授课时实践实训课时1绪论古代汉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个系统。文言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文人仿古的作品。古白话是指六朝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口语相接近的书面语,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文言。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部分,文选主要是先秦、两汉典*的文言作品。文选的学习主要是增强语言的感性认识。古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常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

    7、教学水平。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文选的文选的阅读,重视练习,要把古汉语的学习与中学文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2、教学要求 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方法。3、思考提及练习重点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学习目的和重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伯克段于鄢 (左传)齐桓公伐楚 (左传)晋灵公不君 (左传)鞌之战 (左传)四、教学实践及要求从古汉语教学的角度讲授、自学所选文章,要求精读、熟读,使学员积累适量的语言感性认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为理解古汉语知识打下基础。讲授22第一章 文 字 1、主要内容(

    8、共25学时) 汉字的性质和演变;汉字的形体构造;分析字形,推求字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教学要求 了解汉字的性质、演变和形体构造;明确分析汉字字形对了解字义的作用;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产生和特点。3、思考题及练习重点一、试述汉字演变的历史二、谈谈对六书”说的看法三、什么是古今字4、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礼记)许行 (孟子)逍遥游 (庄子)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二、汉字是从近似图画的写实象形发展为由笔画组成的符号的。三、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小篆称古文字,隶书、

    9、楷书称今文字。隶书是汉字书写体式演变中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的说法是六书”。六书”的名称及其含义。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有关汉字构造的,体现形义的内在联系,是分析字形、推求字义的依据。第三节 分析字形,推求字义 一、分析字形对了解和掌握字义,特别是推求字的本义(或较早的意义)有重要作用。象形、指事、会意是纯粹的表意文字,字形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形符与字的本义有关,可借以推求其最初意义*畴。二、分析字形、推求字义要注意字体(笔意)的变化和传讹,要尽量利用古文字资料,要有语言材料来检验证实

    10、。 第四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上古字少,因此一字多用的现象相当普遍。 所谓古今字是指在表达*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原字与后起的新字之间就是古今字的关系。产生古今字的原因有二:一是分化多义词的义项,使之从形和义的结合上表达更加明确;二是由于用字假借,造成本字本义与假借义共存一体,为使本字本义与假借义区分开来而另造新字,出现了古今字。 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主要是形旁)是产生后起字的主要途径,所以,后起字也叫做累增字;也有以更换偏亮度创造后起字的。阅读古籍要了解古今字的关系,要联系上下文来掌握词义。二、异体字的指两(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

    11、相 替代的字。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采用了不同的造字方法,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同一语素,出现了一大批异体字,给人们学习语言啬了不必要的负担。 异体字大致有形旁不同、声旁不同、偏亮度位置不同、造字方法不同等几种情况。三、有一部分汉字有繁体和简体两种写法。阅读古籍需要掌握繁体字。 对繁体字和简体字要注意它们在意义上和用法上的不同对应关系。有的繁简字只是形体不同,笔画多少不同,意义和用法没有任何区别,本质上与异体字无异;有的繁简字在古代原本是两个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字,在古籍中绝不能用;有的繁简字在古籍中的意义和用法有同也有异。讲授讨论思考2543第二章 词 汇 1、主要内容(共28学时) 词的构

    12、成和词义表达特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同义词的辨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古汉语词的构成和词义表达特点,辨析古今 词 义的异同,了解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3、思考题及练习重点一、 试述古今词义的异同二、举例分析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三、如何进行同义词辨析4、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天论 (荀子)五蠹 (韩非子)谏逐客书 李斯论积贮疏 贾谊论贵粟疏 晁错报任安书 司马迁 第一节 词的构成和词义表达特点 一、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体。要注意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短词与表面上像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的区别。二、联绵词是多音节(多数是双音节)的单纯间。联绵词在语音上往往是双声或叠韵的,往往有多

    13、种书写形式。联绵词的释义切忌望文生训。三、有些双音合成词在词义表达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叫偏义复词”。要联系语境分辨偏义复词。四、有些双音(或多音)结构,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叫同义复用”同义复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少词的意义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变化,造成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今意义基本相同。这类词有一定数量,主要是汉语的基本词汇。二是古今意义迥然有异。三是古今意义有同有异。这类词数量较多,它们大多是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古今词义注意求同别异,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三、辨析古

    14、今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要勤于比较归纳,勤查工具书,切忌以今律古。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由于词义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的若干意义不是平等的、并列的,其中往往有一个是基本意义,其他意义是从这个基本意义引申发展出来的。这个基本意义称本义”,其他意义称引申义”。一个词的基本意义通常也就是这个词的最初的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二、词义引申有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种。直接引申义与本义关系近,产生时间较早;间接引申义是由直接引申义辗转引申出来的,一本义关系远。三、词义引申一般是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义到虚义的规律发展的。第四节 同义词的辨析一、同义词的指两个或两个

    15、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古汉语中同义词往往只是词义部分相同或相近。词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极少。二、同义词的来源1、造词时意义相近造成同义词;2、词义发展变化后使一些词的构成同义词;3、新词与旧词构成同义词;4、方言词的吸收与通语”构成同义词;5、词的修辞用法(如委婉、借代等)造成同义词 。三、辨析同义词可从词义、用法、色彩等几方面进行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3、所指*围不尽相同;4、语法功能不尽相同;5、感情色彩、文体风格不同。讲授讨论思考2854第三章 语 法1、主要内容(共28学时) 实词的活用;句法;文言虚词。2、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汉语实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和语序;了

    16、解常用虚词的用法。3、思考题及练习重点一、试述词类活用的情况二、宾语前置常见的情况三、分析之”的用法4、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苏武传 班 固班超传 晔华佗传 寿答李翊书 愈*中丞传后叙 韩愈 第一节 实词的活用 一、古汉语的*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具有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称实词活用”。二、名词用作状语1、古汉语中名词有时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起修饰或取制作用,相当于句子中的状语。2、名词用作状语的语法作用;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状态;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表示人的身份及对人或事物的态度;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3、时间名词日”、月”、岁”、时”作状语时,往往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时间

    17、的经常和连续等。三、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在句中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称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动词的鉴别方法:名词在句中带上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词在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作动词;名词前一有”而字连接,活用作动词;两个名词连用,若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则前一名词用作动词。四、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述宾关系,它以术宾 结构表示兼语结构的内容,即”述+宾=”使+宾+述。2、不及物动词或一部分及物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用法。3、形容词带宾 语表示使动用法。4、名词活用作动词后表示使动用法。五、形容词、名词的意

    18、动用法1、意动用法也是一特殊的述宾关系,它的表意特点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表示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作动词后表示意动用法。第二节 句 法 一、判断句表示法1、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2、常见的判断句表示法:者,也”;,也”;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副词乃”、即”、则”等或动词为”表示判断。否定判断则在谓语之前加副词非”。二、被动句表示法1、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主谓之间是被动关系,这种句子称被动句。2、常见的被动句表示法: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前用见”;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动+于+(行为的主动者)”;为+(行为的主动者)+

    19、所+动”。三、宾语前置1、在一定条件下,动词 或介词 的宾语需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与倒装不同。2、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句法条件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作介词宾主置于介词之前;(唯)是(之)”句式中的宾语前置。四、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1、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2、何为”、何以为”3、何之有”4、不亦乎”5、无乃乎”6、得无乎”7、庶几乎”8、孰与(孰若)”第三节 常用文言虚词一、代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予、余、朕。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而)、若、乃。第三人称代词:之”、其

    20、”、彼”本为指示代词,后来才发展为人称人词。人称代词后面加辈”、属”、侪”、”表示多数。之”、其”有时可活用为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引、是、斯、兹、然。远指代词:彼、夫。无定代词:或、莫、*。3、疑问代词问人:谁、孰。问事物:孰、何、曷、恶(w)、奚。问处所:何、恶(w)焉、安。问原因、情况:何、恶(w)焉、安、胡、奚。二、副词1、常见的副词:益、少、略、特、但、方、竟、固、乃、盖、殆、其、良、几、稍、颇、亟、数(shu)等。2、副词相”、见”的用法。三、介词1、介词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构成介词结构。介词结构在句中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21、使用的工具或形成的原因等。2、几个常用的介词:于、以、为、与、因。四、连词几个常见的连词:而、以、且、则、虽(虽然)、然(然而)、与。五、助词与语气词1、助词:之、者(者”字结构)、所(所”字结构)。2、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的:者、也、矣、焉、耳。表示陈述语气的:乎、邪(耶)、与(欤)、哉。表示感汉语气的:哉、夫。表示猜测语气的:其。语气词的连用。讲授讨论思考2855第四章 音韵 1、主要内容(共25学时) 汉语音韵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古音通假;近体诗的平仄与押韵。2、教学要求 了解汉语音韵 基本知识,培养在阅读古籍时运用有关音韵知识的能力。 3、思考题及练习重点一、上古声母的特点二、格律诗的平仄

    22、要求及变化特点三、什么是古音通假4、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阅读篇目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封建论 柳宗元伶官传序 欧阳修教战守策 苏轼 第一节 汉语音韵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声(声纽)、字母二、韵、韵部、韵目三、四声与平仄四、反切与双声叠韵 第二节 古音通假 1、古音通假是指古汉语书面语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上古汉语里多用通假字,音同音近以上古语音为依据。2、依音破字,识别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往往声符相同。3、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异同。 第三节 近体诗的平仄与押韵 1、近体诗运用平仄的交互构成声律美感。平仄交互是诗词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2、近体诗以平水韵(106韵)作为押韵依据。讲授讨论思考255五、学习资源的选用1、选择教材的原则适合我校高职高专学生使用,难易适中。能为以后继续深造学习打好基础。2、推荐教材夏继先编古代汉语简明教程,国防工业,2009年版。3、教学参考资料(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版;(2)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版;(3)盛九畴主编,古代汉语,*教育版;(4)*振家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5)周国瑞主编,古代汉语,*大学。4、学习(可以是*所高校的同一课程,或*所高校同一课程的精品课程)(1)北大中文论坛:.pku./六、教学评价与考核(笔试、非笔试、机试,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笔试 执 笔 人: 参 与 人: 教研室主任: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课程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