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地理复习.docx

    • 资源ID:16473313       资源大小:33.34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地理复习.docx

    1、高考地理复习2013届高考地理考纲与相关知识点背诵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考点分析:宇宙的概念:是一切时间空间的总和,即一切物质的总和。 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四级天体系统 地球普通是八颗行星之一,特殊是因为有生命的存在(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一是合适的位置和昼夜长短周期下,出现合适的温度;二是合适的体积和质量,出现大气层;三是炙热地球冷却后形成液态水)。太阳系:太阳占了总质量的99.8%。从太阳向外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其中火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金星是逆自转的;木星最大,具有大红斑;土星卫星最多;有美丽光环的是木星、土

    2、星、天王和海王星。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分类分为: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以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包括: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分析:太阳辐射(全球太阳辐射递减规律:因为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中国分布规律:青藏最大(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少。),四川盆地最低(四周高中间低,常形成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对流,多云雾天气)太阳的结构(从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多黑子影响地球气候),色球层(多耀斑、日珥影响无线电波通讯),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磁暴、产生极光) 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地球磁场均会造成

    3、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点分析:自转产生昼夜更替(要懂得区分晨昏线) 地方时的产生(同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顺着自转方向跨过180日界线,日期减去一天,但是具体钟点不变,12点跨过后还是12点,因为还是处于东西十二区范围) 地转偏向力(从低纬向高纬,地转偏向力变大;偏转规律是:南左北右;赤道地区不发生偏转。) 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长短变化规律:3.219.23,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北球相反。9.23次年3.21,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

    4、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昼夜变化幅度的变化规律: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变化幅度为零)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90-当地纬度当日太阳直射纬度(异半球相加,同半球相减)。 四季的产生(分为天文四季:白昼时间长和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为夏季,反之则为冬季;气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1、12、1月为冬季) 、五带划分依据(太阳直射范围即热带范围;寒带范围即极昼极夜发生范围;剩下的就是温带范围;所以如果地球变得更倾斜,即黄赤交角变大,即热带范围和寒带

    5、范围变大,温带变小)(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分析:共分为六大圈层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大气圈:对流层:低纬度的对流层高度17到18千米,中纬度的对流层高度10到12千米,高纬度的对流层高度8到9千米,所以高纬度最容易到达平流层,航行的最低安全飞行高度在高纬度;同时高纬的臭氧空洞也严重;空气对流为主,多杂质和各类天气现象。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下降0.6。(因为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红外长波辐射)平流层:平流为主,少杂质,适合飞行。多臭氧,吸收紫外线,所以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空洞与制冷设备排放氯氟烃有关,南极臭氧空洞最严重发生在9月到11月,

    6、当地春季。外层: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波通讯。会被太阳活动扰乱,导致电波中断。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结构分成: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考点分析:岩浆岩 (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流纹岩和玄武岩)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和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由砂岩和砾岩变质而来)、板岩和片麻岩(由页岩变质而来) 沉积岩(可能有化石,包括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 三类岩石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点分析: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岩浆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地壳活动(是最主要的运动形式,包括水平运动(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水平拉扯形成裂谷,如东

    7、非裂谷)和垂直运动(形成断层,分成地垒(华山、泰山、庐山)和地堑(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变质作用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良好的储油气结构,但结构不稳定容易侵蚀成谷。岩层向下凹的是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容易成峰。良好的储水结构。火山地震: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美洲西部如加州,日本,台湾等亚洲东部地区的地震与它有关)和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南亚,我国西部西南部的地震与它有关,比如说四川地震。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外力作用、风化:物理风化:主要是由于热胀冷缩引起的岩石的疏松破碎;生物风化:也包括树木根系发育导致的岩石破碎;化学

    8、风化:喀斯特石灰岩地貌遇水。下图为溶洞图。、侵蚀:风力侵蚀(戈壁滩,蘑菇石),流水侵蚀(河谷,千沟万壑,溶洞);冰川侵蚀(形成角峰,冰斗。冰川侵蚀后地面会杂乱无章,例子有北欧湖泊、波德平原,美国五大湖等)、搬运;、堆积:风沙堆积(半月形沙丘和黄土高原最初形成);流水沉积(山前形成洪积扇,中游是河漫滩,入海口是三角洲) 河谷地貌:侵蚀地貌:河流上游主要在山区,地形崎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蚀,而在中下游地区主要表现为侧蚀,侧蚀在平直河道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南半球侵蚀河流前进方向的左手边,北半球侵蚀河流前进方向的右手边;而在弯曲河道,侧蚀主要考虑河水运动的惯性,主要表现为凹岸侵蚀

    9、,凸岸堆积。 堆积地貌:山前表现为冲积扇,中游表现为河漫滩,下游表现为三角洲和冲积平原。(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12点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辐射(13点地面辐射最强)和大气辐射(14左右大气辐射最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范围是0.4微米到0.76微米。小于0.4微米主要是紫外线,大于0.76微米主要是红外线。太阳光的热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大气的消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作用(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的反射作用(较大颗粒和云层的反射为主,所以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低),大气的散射作用(较小颗粒的散射为主,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

    10、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最难被散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天空是蓝色的,红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所以晚霞一般是红色的,红色也被用来做危险信号。实际上的白昼时间比理论上的白昼时间长是因为大气散射作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等短波辐射吸收不多,而大气中的水汽与二氧化碳喜欢吸收地面红外长波辐射,所以大气的直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所以离地面越高,大气温度越低(高处不胜寒,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所以,下午2点左右地面也是最热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典型例子:秋末冬初晴朗夜晚多产生霜冻,因为大气逆辐射比较弱,保温作用弱。 东北农民为了保护耕作物不受寒潮影

    11、响,在寒冷的时候燃烧麦杆产生浓烟,其实是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保温作用。 塑胶大棚农业其实就是改变了热量条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补充:分析温室效应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工业、汽车数量越来越多,排放的CO2总量飞速膨胀;在空气中形成大量的气体尘埃和云层,影响并加强了大气的逆辐射这个环节,起到了保温作用的效果。 分析在政府主导下,该如何控制空气当中的CO2?1、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3、 提高技术,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人民的环保节约意

    12、识。(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考点分析:基本热力环流:包括山谷风、海陆风、季风、热岛环流 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的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形成世界七个气压带与风带赤道低压 :是热低压,热力作用形成 ;副热带高气压 :是热高压,动力作用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冷低压,动力作用形成。极地高压:是冷高压,热力作用形成信风带:在大陆东岸是来自海洋的湿热气流,带来降水,在大陆中部和西岸是干热的离岸风,草原沙漠气候为主。 西风带:是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 极地东风带:是来自极地的干冷气流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移动,移动规律是位置夏天偏北5,冬天偏南5。这样使得某些地区被交替

    13、控制,形成独特的气候,如下列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重要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轮流控制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印度的夏季西南风就是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过北半球后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而成的。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西风带控制及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温和多雨。(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是由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都是暖气团上升形成降水,根据冷暖气团的势力关系形成不同的锋面,从而形成不同的锋面降水。冷锋(北方夏季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春季北方的沙尘暴)暖

    14、锋(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中国三大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6月梅雨、天山准静止锋:北疆地区冬雨、昆明准静止锋冬雨,后两个主要受地形影响)气压是静态而言,就气流流动形态(向低压中心辐合)而言,低压区形成气旋,台风就是东南亚地区气旋强烈发展后形成的。因赤道无地转偏向力,台风源于赤道南北纬五度左右。赤道地区没有“狂风暴雨”的情形。同理,高压区形成反气旋(气流从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国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反气旋,寒冷干燥,夏季长江中下游区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形成反气旋,炎热干燥。补充:高低压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1月 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15、 亚速尔高压(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考点分析:水循环可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其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蒸发上升的地方是海洋) 输送 降雨(人工降雨实际是打干冰升华吸热令水汽容易冷却凝固,人工驱雨实际是驱赶凝结核。 下渗 径流,目前人类最容易改造的是地表径流(修建水库等改变径流变化),城市中最薄弱环节是下渗(水泥路面多,雨水难以下渗)。影响下渗的因素有: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记住重要的洋流名称,洋流名称多是地名。洋流分类:按性质来分: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

    16、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 按成因来分:风海流(盛行风为主要动力,比如说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暖流等),补偿流(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海域最多,一般是南北方向流动的。)密度流(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红海与阿拉伯海之间的曼德海峡,波斯湾与阿拉伯海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 洋流规律:(请参照洋流理想模式图来理解)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模式,顺时针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大陆东岸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模式,逆时针流动,大陆西岸为暖流,大陆东岸寒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为,反气旋模式,逆时针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大陆东岸暖流。南半球高纬度,顺时针流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17、、影响航运,如北印度洋洋流夏顺冬逆的影响(注意顺风顺水航线问题)2、影响渔业分布 3、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温、如洋流影响下所形成的非地带性气候(热带雨林的零星分布)4、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海水盐度变化规律:M模式。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高纬度盐度最低,红海盐度最高,波罗的海区最低。海水平均盐度为3.5.河流入海口盐度会偏低;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补充:.1、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洋流 结冰、融冰 河流径流的注入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如红海海区的盐度最大因为:海区比较封闭;少

    18、有淡水注入;副高控制晴天多,降水量远少于蒸发量。2、.影响渔场形成因素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径流:营养物质多少纬度:温带水域 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如生物要素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令到空气中出现氮气和氧气;生物要素也改变了大陆水的成分;生物要素也促使了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如区域植被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复活岛。如西北水资源要素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楼兰等古城消失。如安第斯山的隆起,导致山脉东西侧气候发生差异。(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

    19、新功能:平衡功能(生态平衡)和生产功能(光合作用) 考点分析:能描述某地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特点。整体性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描述。气候 水文 生物 地貌 土壤(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都不一样,都有差异性,而最能反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是植被,植被分布占据一定空间,呈现一定的带状,其变化更替呈现出四种差异性: 原因 例子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因为高低纬度之间具有热量差异,所以植被景观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变,主要是热量差异 我国海南岛经东部沿海到漠河非洲西部。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部分沿海向内陆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主要是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导致的水分的差异 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

    20、陆,澳洲沿海到内陆山地垂直地带性 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 基层的植被类型由当地纬度决定 可以分几层由高度和纬度决定:低纬高山可以分最多层 判断南北半球的高山:阳坡在南坡的是北半球,相反的是南半球的。非地带性 灌溉水源、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影响。 绿洲,南半球50到70纬度没有针叶林和苔原带、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的南北条状分布,澳洲东西两岸的植被不同,热带雨林的零星分布,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分析:城市形成的自然影响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稍高,如墨西哥城,巴西利亚) 气候 水 矿产 地表形态会影响交通线路的运输方式、走向和布局。(2)全球气候

    21、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分析:古代影响兴衰,现代影响农业 工业 健康 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影响:1、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我国海岸线会向内陆移动),沿海低地被淹;主要是海水受热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2、农业变化,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如非洲),高纬国家农作物可能增产(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产期延长)3、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蒸发加大,改变了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天气多发。4、生物多样性减少5、淡水资源减少对我国影响: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

    22、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中国的自然资源总体特征: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

    23、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1)水资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

    24、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水能丰富的条件:阶梯分界线,落差大,(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

    25、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西南水能最丰富,其次是中南,华北最少)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策: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

    26、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5 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西北和青藏(拉萨:日光城)较丰富,四川盆地最差。太阳能特点:优点:地区分布广,能量巨大,清洁可再生;缺点:前期投入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稳定性不好,能量难以储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日照长短)

    27、,地形风能:西北(冬季风)和东南沿海较多(夏季风)发展风能劣势: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说西北地区冬季风比较强烈,但是夏天风就比较弱。风能的储存比较困难。6 核能特点:清洁能源,能源燃烧效率高;地区适应性强;但是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7 东部地区建设能源基地的原因:常规能源缺乏;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求量大。(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气象灾害:寒潮(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影响,离冷空气源地近)、台风(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区,夏季海水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中心低压系统,水平面形成辐合式的漩涡)、旱涝灾害(夏季风年际变化大,季节和空间分布不均)等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地处世界环太平

    28、洋或者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滑坡、泥石流(降水量、地形、人为原因)必修二:人口的变化一、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是由两方面的变化的引起的: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二、人口自然增长: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近100年来,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飞速增加,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稳定,少数(德国,俄罗斯,日本)还出现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政治独立,医疗卫生水平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加非常快,但是70年代后人口增长也趋于缓慢,因为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模式:基本指标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种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发达国

    29、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的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一般属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一般属于传统型,全世界来看,属于传统型,而中国属于现代型。引起人口转变的因素:首先,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也因为每个国家,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国家的人口模式不同。除了生产力之外,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还有:宗教,妇女地位的提高,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等。)(2) 人口的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 由已开发的大陆向未开发的大陆,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包括农业种植,矿业开采和奴隶贩卖等,亚洲,非洲,欧洲移民迁移到大洋洲,美洲等。二战后 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定居人口减少,外籍

    30、工人增加。比如说欧洲从二战前的人口迁出国变成了迁入国。拉丁美洲变成了迁出国,而70年代以来,西亚北非因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很多外来移民来务工。国内人口迁移: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建国后的人口迁移:古代 主要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容易发生天灾人祸。还有战争和瘟疫影响等80年代中期之前 主要是计划经济,受国家政策影响,有计划的向边疆地区迁移,自发移民很少,主要移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三个阶段:56到64年,高峰期。65到76年,低谷期,77到84年,恢复期。80年代中期之后 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的移民政策宽松,特别是86年的农转非政策。人民自发的向发达和沿海地区迁移。多是务工和经商。备注:民工潮

    31、 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农村农业技术改革,很多剩余劳动力。 其他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国家 迁出区 迁入区美国 东北区和中西部的冷冻地带 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俄罗斯 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欧洲部分 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日本 濑户内海工业区 向北向南发展巴西 东南部的沿海 巴西高原,首都巴西利亚德国和印度 北部老工业区 南部新工业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个人追求的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差距差生拉力和推力。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具体因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区分: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纳最大人口数。世界100亿,中国16亿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容纳最佳人口数。世界60亿,中国8亿影响因素 资源,科技,社会开发程度(前面三个成正相关关系),生活消费水平(成反相关关系)城市与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地理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