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docx

    • 资源ID:16401745       资源大小:24.1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docx

    1、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

    2、题吗?生:第1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90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

    3、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为“凭”好。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生:(齐)不要!师:那怎么译法?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

    4、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些人物。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生:(齐)不到

    5、。师:不到?从哪里知道?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生:(齐)老头。师:怎么知道?生:(齐)“叟”字呀!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生:七八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从“龀”字知道。师:噢,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生:换牙。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

    6、“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生:(齐)孤儿。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生:五个人。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生:主语。师:主语应该是什么?生:愚公。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语补出来,人数很清

    7、楚,一共五个人。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生:(齐)移山。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生:很难。文章里有“方七百里”、“高万仞”两句。“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山又高又大,很难移。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黑板上列出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学生朗读)师:想一想,他们的态

    8、度一样吗?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生:倒装的。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生:汝之不惠甚矣。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生:强调愚公不聪明。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生:(齐)君。师:那么智叟称愚公生:(齐声)汝。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生:

    9、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吗?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生:小草。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生:轻蔑。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生:不一样。师:看,这里又有不同。还有“如太行、王屋

    10、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师:讲得好。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生:“且焉置土石?”师:这句话怎么解释?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生:疑问代词,哪里。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有这个疑问,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生:解决了。师:怎么解决的?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生:关心。生:担心。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

    11、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90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生:献师:献什么?生:疑。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么智叟呢?生:笑。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生:讽刺。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生:讥笑。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

    12、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生:高兴。师:怎么知道?生:跳,跳往。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生:志气大。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生:赞许。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生:热闹的。师:怎么知道?生:杂然。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生:纷纷的、七嘴八舌的样子。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生:杂曰。师:什么叫“杂曰

    13、”?生:议论纷纷地说。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第二教时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笨?生:不笨。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就好。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生:不笨。师:你说说理由。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笨。师:噢,他有意见。生:有点笨

    14、。师:理由呢?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师:其他同学也发表意见。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那时还没有大吊车。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问几个同学)你们是属于哪一派的?生:不笨派。师:(问另一学生)你呢?生:笨派(笑声)。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根据文章。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生:“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师:请你解释一下。生:苦于北山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师:说得对。就是说,愚公所以要移山,是因为他“痛感迂塞之苦”(板书)。那么山移

    15、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师:你也解释一下。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州之南,达到汉水南岸。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处,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确知移山之利”(板书)。这说明他做事目标很明确。还有,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生:好!师:好?好在哪里?你说!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师:好,就念到这儿。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么样?生:有力。师:你们找找原因

    16、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生:琅琅上口。师:嗯,讲得很有道理。为什么朗朗上口呢?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师:哎,他找到了特点。你们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师:对,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生: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师:对,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顶一句来写,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那一句是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师:什么叫“无穷匮”?生:没有穷尽。师:是呀,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行为,

    17、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还有一句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哪一句?生:“而山不加增”。师:对,这里的“加”字我讲一讲,“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这一句话一转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哪一句?生:“何苦而不平?”师:对,这句是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吗?生:“亡以应”。师: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生:哑口无言。生:无言以对。师: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应”的意思。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很普通,但很在理。从这里可以看出

    18、,愚公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们可以来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还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生:(齐)傻子!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就说他是傻子;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

    19、事来看,感到他是好的。师:哦,讲得真好!就是说要从什么角度看问题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看待这样一件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同意不同意?生:同意。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生:就要到90岁了。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生:看不到。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生:“虽我之死”。师:你解释一下好吗?生:即使我死了。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为“虽然”?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生:(齐

    20、)享受不到!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另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一学生插话;为子孙)啊,很好,请你讲下去,为子孙什么?生:为子孙后代造福。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生:(接话)大聪明!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书)。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师:为什么?知道吗?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师:对了,他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别人说他笨,是因为生:不了解他。师:是啊,有些

    21、看得比较近的人,不了解他,就说他笨。其实愚公笨不笨?不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吗?生:不聪明。师:那为什么他叫“智叟“?你说。生:他自作聪明。师:嗯,自作聪明。这种聪明是大聪明吗?生:是小聪明。师:对,小聪明。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人,喜欢占点小便宜,没有远见,这种人我们上海叫他“小乖人“,智叟就是“乖老头”。接下来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读一遍,来继续思考一些问题,好吗?(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哪个字相通?生:措,措施的“措”。师:什么意思?生:放置。师:对。读了这一段,我有个问题: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

    22、样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天帝。师:噢,有道理。生:还有,操蛇之神他已经怕愚公了。师:为什么怕?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师:对。那么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很高兴。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把文章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话的话,要把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师:读得很好。这篇文章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共同探讨,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当堂来完成一些作业,希望同学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很好地

    23、完成作业。下面我们先拿来一段文章请同学们口头来讲讲看,看能不能把文章的意思准确地讲出来。选最精彩的一段来讲好吗?大家看选哪一段?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那一段。师:对。这一段好。谁自告奋勇地来讲一讲?这里也要有一点大智大勇,我们看谁第一个勇敢地举起手来。啊,这位同学要起来讲了,大家听好。(学生一人起来边读边解释。略有几处小错误,全班共同订正。)师:好,讲得真好,老师很满意。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词。“有子存焉”,这个“焉”字会解释吗?好,你说。生:在这里。师:真好,这位同学讲对了,“在这里”,“于此”,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这个“于”是什么词?生:(齐)介词。师:“

    24、此”呢?生:(齐)代词。师:“有子存焉”,就是有儿子活在这里。你们找找看,这篇文章里还有这样用法的“焉”字吗?生:“无垄断焉”。师:请你解释一下好吗?生:没有山岗高地阻绝在这里。师:对了,讲得好,你们看,这个词既是介词,又是代词,兼有两种身份(板书“兼”字)。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什么呢?生:兼词。师:为什么叫兼词?生:兼有两种的意思。师:兼词,这个名字起对了。记住,“焉”字除了作代词、语气词外,还有兼词的用法。这种兼词在这篇文章里,除了“焉”字以外,还有一个,看谁读得细心,能把它找出来。生:“诸”。师:嗯,找对了。怎么解释?生:之于。师: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它是“之于”在两个

    25、字的合音,大家读得快:之于诸。你看,快读就成了“诸”,慢读就成了“之于”。我们来解释一下,“投诸渤海之尾”,这怎么讲?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师:“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生:(齐)土石。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词。我们就要记住。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

    26、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点。(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师:同学们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生:(齐)不要。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们呢?生:很愉快。


    注意事项

    本文(《愚公移山》教学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