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生理心理学.docx

    • 资源ID:16370025       资源大小:36.83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理心理学.docx

    1、生理心理学第2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人体大脑内约有1011个神经元,都是有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由神经元细胞体伸出长短不同的胞浆突,称树突和轴突。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部分组成。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突触延搁 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4、抑制作用 5、对药物敏感性最初,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是在视皮层中发现的,具有相同感受野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结构分布,它们是视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功能柱。产生某一感觉的功能柱,进一

    2、步组合成超柱,是知觉产生的细胞基础之一。白质是由百亿神经元轴突形成的纤维束构成的,实现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浅层白质:紧贴在大脑皮层之下的白质,实现着近距离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深层白质: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的白质,实现着长距离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和两半球之间以及皮层与皮层下之间的神经联系。神经解剖学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内的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和小脑六个部分。椎管内脊髓分为31节。外周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以及它们的传出神经分支,即植物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皮层从前向后

    3、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位于中央沟前方,外侧裂上方的皮层为额叶,额叶具有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如策划、决策和目标设定等功能。意外损伤额叶,能影响人的行为能力和改变人格。位于顶枕裂前方,中央沟后方的皮层为顶叶,顶叶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位于顶枕裂与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皮层为枕叶,是视觉中枢。位于外侧裂下部的皮层为颞叶,与听觉关系密切。围绕半径的环状回称为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正中纵裂的底是连接两半球的胼胝体,胼胝体由两半球间交换信息的神经纤维(纤维白质)组成。大脑半球髓质深部的神经核团,称为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

    4、核。杏仁核在嗅觉、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脑干自上而下,依次由延脑、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组成。脑干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侧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小脑在程序性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始部分,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感觉,通过脊髓上行纤维传至脑进行分析和综合,脑通过下行纤维束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神经信息在神经细胞间电学传递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

    5、频式或数字化编码。这里的“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编码率)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级化电位都是量级反应。如果总和超过神经元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mV的短脉冲,这就是快速的单位发放,即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所以,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在静息状

    6、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79-90mV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所谓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变电变化,经数万倍放大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就是通常所说的脑电图。平静813Hz 波,激动刺激1430Hz波,集中注意力或工作记忆40140Hz波,嗜睡困倦47Hz波。平均诱发电位是一组复合波,刺激以后10Ms之内出现的一组波称早成分,代表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发出的神经冲动,沿通路传导的过程;1050ms的一组称中成分;50ms以后的一组波称晚成分。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大都是

    7、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三十多种物质。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的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机制两大阶段之一,更简要的说,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中介于神经递质、细胞内信使来完成。脑能量代谢特点:本身不具糖原贮备,主要依靠血液供应葡萄糖,脑对缺氧和血流量不足十分敏感,可见脑功能与脑能量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第4章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

    8、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视觉失认症常见的类型有统觉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和面孔失认症。1、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物体只能认知某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2、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的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的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3、颜色失认症:是指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V4区皮层损伤

    9、4、面孔失认症:分为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辨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听觉失认症的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内测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功能无异常,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词语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些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嗓音识别障碍分为:陌生人嗓音分辨障碍和熟人嗓音失认症。词聋患者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皮层损伤;乐音失认症患者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皮层受损

    10、所致;嗓音识别障碍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42区同时损伤。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则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症。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失去恐惧反应能力,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因此将这类伸进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多模式感知细胞,

    11、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映过程。这些多模式感知细胞,可能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人脑皮层的特异性知觉区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发现了梭状回面孔知觉区的感念;枕外侧复合区对物体的形状有选择性激活的特性;旁海马回位置知觉区;人类外侧枕颞皮层区,存在人体图像知觉的特异区。皮层初级直觉通路:(底-顶加工信息流,包含皮层初、高级知觉通路中所进行的信息流)一、皮层知觉通路是来自初级视皮层的纤维向次级视皮层投射过程中重新组合成的三条通路,分别为大细胞优势通路MD,主要信息来自于皮层下的M通路;颜色优势通路BD,色柱间优势通路ID,这

    12、两条通路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皮层下的P和K通路。MD通路具有深度知觉、运动知觉和空间关系的选择性知觉功能;BD通路具有颜色知觉和空间关系的调协知觉功能;ID通路具有方位选择性、深度知觉、颜色视觉和空间关系知觉功能。三条皮层通路与三条皮下层通路,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彼此互补的关系。二、皮层高级直觉通路:皮层背、腹侧两个高级直觉通路,则实现人类知觉类别的信息加工,包括空间关系和运动知觉,物体和面孔知觉等。背侧通路的信息流实现了在“哪里?”的知觉;腹侧通路实现了“是什么”的知觉。1、人类知觉不是单一大脑皮层区孤立活动的结果;而是许多脑区连接成回路,共同活动的结果。2、即使最简单的

    13、物体知觉, 也是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诸多脑区活动的结果。自上而下的信息流, 包括短、中和长距离的反馈信息流(1)短距反馈联系 相互作用的皮层区之间具有双向联系,例如V1区投射至V2区是由底至顶信息流,也伴有V2区反馈至V1区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流。(2)中距反馈联系 在背侧通路中,V3区甚至颞中回的V5区向V1区的反馈通路,终止于V1区的4B层,参与不同空间尺度上或以不同速度运动的物体,产生空间运动知觉。(3)长距反馈联系三、循环信息流Lamme在2003年又将循环信息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层次视知觉皮层之间的循环信息流,参与现实物体的模糊性觉知,这类信息流大约发生在100150ms的时程上,实现无意

    14、识的知觉。另一类循环信息流则大大超出物体视知觉皮层,在额叶、顶叶和颞叶很多皮层之间传递的循环信息流。大范围循环信息流是产生意识知觉的基础,与记忆网络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流,这类信息流大约发生在200300ms的时程上。三类信息流的心理学意义:本节从由底至顶、自上而下和循环信息流三个方面,说明知觉形成的脑机制。第5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和保持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注意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功能。非随意注意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非随意注意特点是被动性和非选择性,其本质是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

    15、程,随刺激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选择注意过程不是独立或孤立的心理过程, 与感知觉、运动、记忆和意识过程密切相关。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终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最早的实验范式称为怪球范式,小概率事件构成了新异刺激,在额叶引出较明显的高幅值正波,其潜伏期在250500ms之间,称为P3a波。利用动物实验损毁额叶皮层,也证明小概率事件引发的高幅值P3a波,是其新异性引发朝向反射的有用的脑中枢生理指标,一些实验证明,P3a波已超出朝向反射

    16、的范围,与更复杂的心理活动有关。神经模式匹配理论的基本要点和不匹配负波(MMN)的基本概念朝向反应它在新刺激的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不匹配。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在它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再引起的朝向反射,都由同一神经活动模式不匹配的机制所实现。进一步实验表明,不匹配机制引起神经系统反应性增加的效应,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结构和功能环节上,其结果是大大提高对外部刺激的分析能力或反应能力。在易变性朝向反应中

    17、,存在着特异性脑事件的相关电位波-不匹配负波MMN,MMN对各种性质不同和心理学意义不同的刺激,均给出相似的反应,它只反映出刺激模式的变化,不论是声、光或电刺激,只要这种模式在重复应用时发生一定的变化就能有效的引起MMN波。在认知心理学中,带来的问题是何时发生的注意选择,是在大量刺激感知过程的早期,还是产生明确知觉对刺激给出反应的选择,分别被称为早选择模型和晚选择模型。脑损伤病人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丘脑网状核在选择注意的过程中,对干扰项的抑制发挥重要作用。解剖学研究表明,丘脑网状核只接受从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它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

    18、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因此这一理论称为注意的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从感知信息传递过程中,寻求早选择不同,前运动中枢理论从注意引起的运动环节寻求晚选择的注意理论,理论认为注意是前运动中枢的晚选择性反应,其反应增强效应就是选择注意的基础。多重选择理论:事实上选择注意是多个脑区参与的复杂动态机制,不仅是感觉传入环节的早选择和运动传出环节的晚选择,还有更多复杂脑高级中枢的参与,并且是与知觉、记忆和意识密切相关的选择。(1)特征整合理论 选择注意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形成之中,选择注意对潜在靶子的强化和对潜在干扰的抑制是同时进行的,这就是选择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2)注意约定理论 选择注意和工作记忆

    19、之间存在着重叠的共同脑机制,源自前额叶和顶叶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在选择注意和工作记忆之间连接起来。(3)注意的情感偏置论 在很多情境中,选择注意制约于主体的情感状态,在由底至顶的注意选择中,刺激物属性的突显性受到主体情感的影响;在自上而下的选择注意中,更是决定主体的情感状态。反之,注意对主体的情感也有调节作用。根据人类无创性脑成像研究和灵长类动物细胞电生理研究所所发现的科学事实,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和警觉网络。这三个网络构成脑内统一的注意系统,每个网络在注意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1)定向网络后顶叶皮层、上丘脑和丘脑枕核参与感觉刺激和空间位置的定向功能。当无效线索

    20、提示与靶子呈现不一致时,注意必须从原有的位置上解除,再转向新位置时,还需要有颞-顶联络区皮层的参与。这些脑结构损伤,就会导致不随意注意和注意转移障碍。(2)执行网络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包括对目标和靶子搜索和察觉,对干扰项的忽视、错误检测处理,无效提示线索引起的冲突和反应抑制等进行调控。主要脑结构是中额叶皮层,包括前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有时基底神经节也参与这一功能网络。(3)警觉网络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背侧注意系统是建立在自上而下和由底至顶的综合信息加工过程之上,腹侧注意系统是建立在对刺激驱动的信息加工过程之上。背侧注意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注意目标的刺激特征和反应

    21、动作进行认知选择,动态关注刺激-反应间的关系。有左后顶叶皮层的加入。背侧额-顶叶皮层不但对注意的视觉空间特性,而且对注意物体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以及注意选择集和任务集在工作中的状态发生调节作用。背侧额-顶注意网络功能的实施离不开右半球腹侧额-顶注意网络的参与。右半球腹侧额-顶注意网络不断地实时监测注意集的各种变换,包括刺激集,反应集以及任务集的变化。在注意的脑网络中存在着由底至顶、自上而下的信息流以及循环信息流,还存在着额叶眼区(FEF)和 V1区之间的大范围信息交流的机制, 是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的基础。儿童注意缺陷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包括三种临床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型和混合型,发生于儿

    22、童时期。注意障碍型表现为学习分心、不注意听讲、作业拖拉、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做事有始无终、心不在焉、不遵守规则或指令。多动型表现为课堂上小动作多、静坐不持久、平时话多、干扰他人活动、不能安静玩耍、打架斗殴、冲动过火或冒险行为、不遵守纪律、秩序和游戏规则等。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是ADHD病理基础之一。广泛性脑功能发育障碍模型:bush综述了近年脑成像研究进展和神经生物学成果,认为ADHD的病理机制包括注意网络、基于奖励/反馈的信息加工系统和脑预置静态网络。在ADHD病人中,预置网络对背、腹侧注意系统和执行控制网络的变化不发生相干反映,或出现不应期,就会成为对注意和执行控制的干扰。总之,ADHD不

    23、是脑局部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多个脑网络或功能系统的综合紊乱。第6章 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可将联想式学习再分为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在尝试与错误式学习中,具有生物学或社会强化效果的联想能较快形成与巩固,这就是效果律。对某一类情景的各种反应中,只有那些与情景多次重复发生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这就是练习律。两条学习律结合起来表明,重复发生并得到强化的行为才能巩固下来。强化与练习是尝试与错误式学习的基本规则。美国学者肯特尔总结出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之所

    24、以称为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性变化。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习惯化刺激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五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学习: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是敏感化。这种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称为监督式学习,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式小脑。1、瞬眼条件反射2、序列运动监督式学习知觉学习是通过持续多日反复系统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对物体特征精细差异识别能力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对人类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具有很大现实生活意义,例如识别空中飞过的鸟类品种,马路上跑过的汽车型号等。高等灵长类和

    25、人类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模仿就会完成。克勒报道了他对猿类模仿学习的观察,并将这类学习称为“顿悟式学习”。普里布拉姆认为,猴通过观察把握了外部事件的前后关系,所以将之称为前后关联式学习。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非经验式的观察模仿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的基础之上,又可称为认知学习。情绪性学习:(1)躲避反应:主动性躲避反应和被动躲避反应 由于动物必须被动的保持在某处不动时,才能避免电击,故称为被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尽快跑向动物箱的另一端,才能避免随后的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主动性躲避反应。(2)冲突性情绪反应:是

    26、在试验程序中同时引出动物的阳性情绪和阴性情绪,使之产生冲突。(3)味-厌恶式学习脑内的奖励/强化系统(一)脑内的自我刺激脑组织受到电刺激的时刻,动物正在按压杠杆,动物看见的也是杠杆,脑的自我刺激就会强化这种行为,所以把这些能引发阳性自我刺激的脑结构称作脑强化(奖励)系统。(2)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多巴胺通路位于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合成大量神经递质多巴胺,沿着神经元轴突传输到伏膈核,再投射至额叶皮层。20世纪80年代,将中脑到前脑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称之为:脑内的奖励/强化系统。(3)中脑黑质-文体多巴胺通路中脑黑质含有大量多巴胺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沿轴突传输到纹状体。是帕金森氏症的病理

    27、学基础。(4)厌恶、逃避和防御系统厌恶、逃避、防御和攻击行为是生物学阴性情绪支配下的行为,有利于个体或种属的保存和延续。学习行为表达的脑功能基础:纹状体和伏隔核以及小脑在学习行为表达中的作用和特点1、纹状体和伏膈核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作用。纹状体和伏膈核在学习行为的下列三个环节中均具重要作用1.获得奖励的动作调节2.学习行为的表达3.反应动机的控制。背内侧纹状体又称尾状核,与操作条件反射式学习行为中获得奖励的动作有关。背外侧纹状体又称壳核,与多次重复训练获得的习惯行为作业有关;伏膈核与经典条件反射式学习行为表达和获得奖励的动作有关。伏膈核即具有对经典条件反射行为表达的调节功能,又具

    28、有对操作条件反射行为的调节功能。2、小脑在监督学习中的作用小脑是基于错误纠正的监督学习的基础,专门负责监督学习的小脑,制约于来自下橄榄体发出的传入性袢缘纤维所携带的有关错误信号的编码。学习材料或刺激呈现相关的脑功能基础越是简单而精细分辨特性的学习,越是以低层次感觉皮层的变化为主;相反复杂而整体性强的特性分辨学习,则以高层次知觉皮层区的变化为主。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运动学习行为、复杂时-空间关系的学习有关;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与感觉学习、知觉学习和空间关系的学习有关。1、前颞叶皮层与延缓反应前额叶皮层指初级运动皮层和次级运动皮层以外的全部额叶皮层,电刺激前额叶皮层不引起任何运动反应,故称为非运动额叶区

    29、。可将前额叶皮层分为两部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眶前额皮层。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型,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2、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与延缓不匹配学习躯体感觉、听觉和视觉的高级整合功能发生于这一联络区皮层,它是人们复杂认知过程的生理基础。识别或认知现实外部刺激物的学习活动和短时记忆活动是这一联络区皮层及其海马、杏仁核联系的基本功能。颞下回的前端还与内侧丘脑和尾状核存在着下行联系,与特殊刺激物的鉴别学习活动有关。延缓不匹配学习和视觉鉴别学习是最经典的实验模型。3、前额叶和内侧额

    30、叶皮层与情绪性学习皮肤电击的主动躲避反应、味觉厌恶情绪性条件反应和嗅觉条件反射,就是这类通过前额叶和内侧额叶而实现的学习行为。理解:1、学习过程必然存在的三个环节:刺激、反应和强化的脑结构基础,涉及许多脑结构, 说明学习是脑的普遍功能;2、但不同学习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脑结构又有所不同, 说明脑功能的定位性。3、 在人的学习行为中,脑功能的定位性和整体性是统一的。4、快速运动技能学习,关键脑结构在小脑(后头部),越是复杂的学习,发生关键作用的脑结构分布在前额也和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三)学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识记: 1、在细胞水平上,对作为学习机制的神经可塑性即突触的可塑性变化,是通过异源性突

    31、触易化机制实现的,已知有两种方式:活动依存性强化机制和突触前-后间强化机制;2、在分子水平上,作为学习物质基础的,是蛋白质的变构作用,已知有两类蛋白质:配体门控受体蛋白和G-蛋白相关的受体蛋白,发挥典型作用;3、学习引起大脑白质微结构变化。理解: 1、学习过程是脑的高级机能,不是某一种特殊分子变化的结果,而是有多种物质经过复杂的代谢环节参与学习过程。由几个亚基组成的受体蛋白或酶蛋白,可以同时接受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影响发生变构作用,实现两种刺激间的联结。所以,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只有中小分子的神经递质、调质和激素的激发并与之结合,受体蛋白或离子通道蛋白才会发生这类变构作用,

    32、成为受环境制约的学习过程的物质基础。2、蛋白质变构作用是突触可塑性变化的物质基础,反之突触可塑性变化是蛋白质变构的功能体现。学习障碍:根据美国政府1999年学习障碍的定义“累及一种或多种理解或使用语言基本心理过程的障碍,表现为对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听、说、读、写、拼音和思考等以及数值计算能力的缺陷。毒品:是一类能引起人们产生心理依赖、生理依赖或戒断症状的化学物质,它会导致人们丧失其应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甚至丧失人格与人性。毒品引起树突形态改变,以其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分子生物学变化为基础,这个过程与本书所描述的学习的脑强化/奖励机制和长时记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完全相同。简言之,毒品作为配体与受体相结合,通过G-蛋白受体家族所诱发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激活,再通过蛋白激酶催化亚基进入细胞核,使那里的基因调节蛋白激活,引起基因表达,合成更多的


    注意事项

    本文(生理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