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国法院行政化企业化倾向之初步批判以民事诉讼为切入点上.docx

    • 资源ID:16368112       资源大小:35.1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法院行政化企业化倾向之初步批判以民事诉讼为切入点上.docx

    1、我国法院行政化企业化倾向之初步批判以民事诉讼为切入点上我国法院行政化、企业化倾向之初步批判以民事诉讼为切入点(上)目次一、前言二、法院与行政机关之区别及我国法院行政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和成因分析三、我国法院化倾向的主要表现与成因分析四、矫治对策之探讨一、前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治国口号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来那种单纯并直接依靠行政命令、政党指令和相关政策的社会治理方式和社会治理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量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需要通过司法程序的运作来予

    2、以调整和引导,作为司法活动载体的法院,其重要地位因之也日益凸显,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已初见端倪。及至80年代中期开始,逐年增长的民商事纠纷案件如潮水般不断地涌向法院,司法在实现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大大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与司法体制愈来愈显示出与现实的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当事人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司法之公正性、效率性的善良期待和朴素要求。 在此条件下,审判方式改革不仅是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也成为法院审判人员的共同心声。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最初是在80年代末期通过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以缓解法院及其法官调查取证的负担、提高诉讼效率的形式出现的,但是经

    3、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实践之后,人们发现审判方式的改革决非仅仅依靠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就能奏效的,它必然会牵涉到质证、认证、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权限职责等方面的庭审改革问题,并进而涉及到审判制度和法院体制之改革这一核心问题。其间,随着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的颁行,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虽然部分地得以修正,但是由于缺乏对深层问题的理性认识,加之原有制度与“习惯做法”的巨大惯性,因而实际运行的审判方式与新民事诉讼法颁行前的审判方式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故此在经过短期的对新民事诉讼法加以诠释的高潮之后,人们注意的焦点再次聚集到了审判方式改革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法院体制改革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诉权论、程序价值

    4、论、诉讼模式论等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为传播,人们对改革注入了更多的热情,也怀着更多的祈盼。这种热情和祈盼一直持续至今,并有继续升温之势。在此过程中,各地法院“各显其能”,争先恐后地“摸着石头过河”,先后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其中既有严格贯彻执行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正面典型,也存在着“改革”名义之下所实施的形形色色的各行其是和五花八门的法院违法。 但无论是合法的改革之举还是违法的“改革措施”,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这些改革举措基本上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修补,且均是在缺乏对法院的性质、功能及其司法运作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仓促出台和上马的,以至于虽然历经了十来年,但从整体上

    5、来讲,审判方式改革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操作层面之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预期的成效。例如,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审判权限及庭审功能仍没有得到强化,法院判案时时受命于政府、党委和人大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请示、汇报仍司空见惯,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的成本过高等问题依然突出,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国现行法院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的行政化和化倾向却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 所谓法院的行政化,是指法院的体制及其运作机制是按照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模式予以构建和运作的;而法院的化则是指法院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表现出与的价值追求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6、。只要这种行政化、化倾向不被彻底矫正,所谓的审判方式改革就只能是隔靴捎痒,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深入探讨法院与行政机关、在性质、功能、运行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我国法院行政化、化倾向的诸种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矫正的对策和途径,是审判方式改革和司法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实现法院体制现代化所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不彻底消除和克服法院的行政化和化倾向,就不可能完成中国的司法改革以及司法之法治化、现代化之大业。二、法院与行政机关之区别及我国法院行政化倾向的主要表现与成因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法院和行政机关是两种不同的国家机构,它们在性质、

    7、功能、活动的原则和程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法院的活动一般称为司法,行政机关的活动一般称为行政或者行政执法,它们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则分别称为司法权和行政权。从宪法制度上来说,这种差异起源于近代的分权学说和各国的宪政实践,其基本原理在于,为了保证国家权力的正当行使和不被滥用,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不受侵犯,应当将国家权力划归给几个不同的部门来行使并在行使过程中相互制约。 这一点对于认识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并不能够充分地说明为什么法院应当具有与行政机关不同的性质,为什么法院的活动原则和程序应当有别于行政机关的活动原则和程序。申言之,在现代

    8、法治国家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分立(或分工)与制约被认为是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们应当由不同的机关来行使。 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实并不是三个而只有两个:立法与执法,也即法律的创制与适用(执行)。相对于立法而言,法院的司法活动与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都是一种广义的执法,都是对法律规范的执行,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政机关的职能与法院的职能是一样的。 但是,从各国的法律规定来看,法院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与行政机关又大相径庭,虽然它们都是在执法,但执法的方式、过程和原则却迥然不同,这一点从权力分立与制约的角度是无法得到合理揭示的。那么,法院之司法活动为什么必须区别于行政机关的

    9、行政活动呢?这些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探讨当前我国法院之行政化倾向之前,首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法院与行政机关之区别及其立法定位1、法院区别于行政机关之必要性现代法治社会中,各国之所以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活动的原则、程序和方式等方面对法院作出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制度设计,宪政理论上的分权与制衡原理固然是其理由之一,但最重要的理由莫过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1)法院所解决的事项在性质上不同于行政机关所处理的事项法院进行司法活动的前提是:必须有双方当事人发生了纠纷(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是多方当事人发生了纠纷),即一方当事人主张另一方当事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要求其对该违法行为负

    10、责,而另一方当事人对此却予以否认,从而形成了纠纷并要求法院予以解决。这种纠纷既可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端,也可能是个人与作为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机构之间的行政争端,还可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刑事争端。 显然,无论是哪种性质的争议,法院所要解决的事项都是他人之间的纠纷,法院本身并未陷入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之争,而只是作为旁观的、中立的第三者来对案件作出裁判。不难发现,法院在解决争议时,一般具有三方主体和两层法律关系,三方主体即指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其中法院居于中立的裁判者地位;两层法律关系则分别是指当事人之间讼争的实体法律关系以及法院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与法院所解决的事项不同,行政机关所处理的

    11、事项往往是行政机关直接根据行政法的规定对行政相对人实施某种行政管理, 例如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加以行政处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作出行政登记、行政许可、行政批准、行政征收、行政发放等行政处理行为,等等。显而易见,行政机关的管理行为并不以他人之间存在纠纷为前提,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行政机关恰恰是争端的一方当事人。由此不难看出,在行政活动中,一般只有两方主体,即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而且一般也只有一个实体法律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并且,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双方主体的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其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处于管理者的地位,后者则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行政机关在进行管理时,作为政府利益的代表

    12、,往往还会带有鲜明的倾向性。由于所要解决事项的性质不同,法院与行政机关在进行活动时,其具体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例如要求法院必须在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而对于行政机关则一般没有这一要求;为保持中立性,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应当不受强迫和干扰,也即必须具有独立性,而行政机关是代表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因而应当受到上级政府的领导和指挥,而不必过于严格地强调上下级之间的独立性;等等。(2)法院与行政机关在价值追求上的差异法具有公正、效率、效益、自由、秩序等价值,从整体上来说,法应当追求这些价值的完美结合。但是,就各个具体的部门法来说,在追求价值整合的理想状态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某种或某几种价值准则有所侧重,并

    13、在此基础上力求兼顾其他价值准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民事诉讼法在内的诉讼法的价值追求与行政法的价值追求显然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诉讼法的最高价值是诉讼公正,在追求诉讼公正的同时,兼顾效率、效益等其他价值目标,而行政法的优位价值则是效率与秩序,在追求行政效率、行政秩序之同时,兼顾公正等其他价值准则。与上述价值目标相对应,关于法院的设立、司法权的赋予、司法活动的进行等方面,应当尽量体现出对争议双方的公正性,也即人们常说的诉讼公正。 当然,强调法院之司法权的设立与行使过程中的公正价值,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效率、效益等价值,而是说在诸种法律价值准则中,公正价值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对其他价值的追求,应当在

    14、保障诉讼公正的前提下力求最大化。这种价值追求上的层次性,在诉讼程序的设置和司法权的行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与司法权不同,行政权的设定与运行,其主导性价值则在于秩序和效率。也就是说,国家法律之所以设定行政权并赋予各级政府等行政部门以行政职能,目的就在于对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社会事务实施及时、高效的管理,否则,社会秩序就有可能出现紊乱。因此,行政职能的基本价值准则总是秩序和效率,并在追求秩序和效率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公正。另者,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机关往往是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并且是处于管理者、指挥者地位的一方当事人,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行政相对人则处于被管理者的服从地位,因此双方显然

    15、是不平等的,加之行政主体为了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故而人们对行政行为之公正性的预期显然会大大低于对司法活动之公正性的预期,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客观上是公正的,但也很难消除行政相对人对其公正性的怀疑,所以将行政权的设置及其运作过程中的首要价值目标定位为实现公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3)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功能区别与上述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或曰法院与行政机构之间)存在着价值追求上的差异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司法权与行政权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也是有所区别的。司法权的功能在于,一方面,通过司法程序的运作,使受到损害的一方当事人的权

    16、利能够得到恢复或补救,强制违反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承担责任,或者对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确认,从而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司法程序的运作,还可以平衡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权益冲突,防止滥用国家权力侵犯个人权利。换言之,司法权的设立与行使之主要功能就在于,为各种各样的权利提供一种最终的救济渠道,并对各种各样的国家权力施加一种特殊的审查和控制机制,以便为个人提供一种表达冤情、诉诸法律的基本途径,使得那些为宪法所确立的公民权利能够得到现实的维护。11另外,司法权还具有广泛的行为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不仅表现在司法裁判对广大社会公众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教育和引导

    17、功能,而且表现为法院之间的先例拘束原则(这一点在英美法系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行政权的功能则在于,通过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行为,维护既定的行政管理秩序。虽然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公民个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但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活动时,俨然是以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和化身出现的,行政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的、主要的法律功能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得以维护,使国家的行政管理秩序不至于因个人的行为而受到破坏。当然,在不破坏、扰乱行政秩序的条件下,个体的权益也会得到行政部门的确认和保护。由于法院及其所享有的司法权与行政机关及其所享有的行政权在所解决事项的性质、价值追求、法律功能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就必然要求

    18、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运行在程序、原则、方式等方面应当有所不同,而且也必然要求司法机关的设置与组织机构应当有别于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组织机构,同时,这些差异也决定了司法权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判断权(裁判权),而行政权则是一种处理权(管理权)。2、司法与行政之不同特征(1)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性质不同前文指出,法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并要求其加以裁判的事项,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法院之司法权是一种裁判权,是针对申请者向其提交的诉讼案件,按照事先颁布的法律规则和原则,作出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判结论,从而以权威的方式解决争议各方业已发生的权益争执的国家权力。12 这种性质又进一步要求法院与双方当事人应

    19、当保持相等的距离,也即要求司法权应当是一种中立性的权力,因而可以说,裁判权之性质与司法中立性具有天然不可分离的孪生关系。这种性质与司法活动的价值追求也是一致的。行政权的性质则与此不同。由于行政机关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他人之间的争端,而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事项实施管理,因而从性质上来说,行政权可称之为处理权,即行政机关依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凭自己的单方面意志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某种处理决定的权力。在此过程中,由于行政机关本身即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因而不存在所谓中立性的问题。(2)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启动方式不同司法权是一种裁判权,而裁判的前提是必须有纠纷存在,并且当事人已将该纠纷提交给法院请求予以裁

    20、判,因此法院对于纠纷的处理不应采取主动的方式,这就是所谓司法权的被动性或消极性。这种被动性特征的更深层理由,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理由则在于,它是诉讼公正之价值准则的必然要求。行政权的行使则完全可以采取主动的方式,因为,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并不取决于行政相对人是否同意被管理,而取决于有没有管理的必要。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行政权行使的主动性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职责。(3)独立性问题之区别由于司法权是一种对当事人之间纠纷加以裁判的权力,因而为了保证这种裁判具有公正性,裁判的主体边应当能够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涉,而只是依照法律来进行裁判,这就要求司法活动必须是

    21、独立的。从现代国家的法治理论和实践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司法独立至少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司法权和司法机关从整体上独立于其他国家权力和国家机关;上下级法院进行司法活动时的相互独立;法官审判案件时独立于其他法官,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任何组织的干涉;司法独立的一系列保障机制,等等。行政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也具有独立性,但在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以及行政机关内部各行政人员之间,却并不象司法权那样具有严格的独立性。这一点也是行政权的价值追求不同于司法权所决定和要求的(4)公开性与透明性的程度不同公开性和透明性是近现代司法程序的显著特征之一。就西方司法制度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

    22、而言,其基本的演进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公开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历史过程。13 而公开性和透明性问题之所以倍受重视,原因就在于它是保证诉讼公正所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性措施。与司法活动的公开性不同,行政活动常常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封闭性。易言之,虽然行政机关在宣布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某种具体行政处理决定时一般也是公开的,但在宣布决定之前,却可能完全是秘密的和封闭的,例如,行政机关可以在秘密状态下对行政相对人展开调查、取证,可以在没有听取相对人意见的情况下作出行政决定,行政官员可以在征求领导或上级行政机关的意见后再作出决定,具体经办人员与作出行政决定的人员可以分离,等等。这些公开性程度较低甚至与公开原则相悖的制度和程

    23、序,对行政相对人来说未必公正,但对维护行政效能和社会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当然,就我国情况而言,基于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依法行政之推行,“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致呼声,但从总体上讲,由于价值追求的不同,行政活动的公开程度仍是远远低于司法活动的。(5)司法裁判与行政活动在行事依据方面的差异司法裁判应当依照国家的法律来作出,而不能依照某个领导人的讲话、指示或者其他机关的指示、命令来作出,也不应当依据具有易变性的政策作出,这就是所谓的依法裁判原则,它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具有公理性的司法原则。对于司法裁判不应依据领导人和其他机关的讲话、指示和命令作出的问题,主要可以从司法独立性的

    24、角度予以说明,故这里应特别强调政策不应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因为,政策在上升为国家法律之前,不具有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法理基础和宪法基础;而且,政策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机制,它是建立在少数领导人的决策、集中统一的指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基础之上的,是由少数领导人组成的决策机关和命令与服从的执行系统来保证其有效实施的。14行政活动的依据则与此有所不同。在现代法治国家中,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行政活动也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也即人们常说的应当“依法行政”,但是却并不排除政策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因为,行政事务纷繁复杂,各地情况也千差万别,而法律规定往往比较原则,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依照法

    25、律的规定制定一些行政政策,以确保对有关事务实施及时、高效的行政管理。而且,在不同的时期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也常常需要用政策来加以协调和确定。(6)司法裁判与行政处理决定是否具有终局性方面的区别在司法审判中,由于法院是以中立的第三方之身份对他人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判,或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假定它是中立的第三方,因而在各种解决纠纷的机制中,司法审判一般被认为是最为公正的一种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往往具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制度予以保障。正因为如此,司法裁判才被各国法律赋予终局性的效力,即经过司法机关裁判的事项,均被认为是最具公正性的,故以后不应再受到其他机关的裁处,当事人应当无条件地履行该(生

    26、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与司法裁判的终局性不同,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一般情下并不具有终局性。这一点同样是由于二者所要解决的事项及其价值追求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如果赋予行政机关终局裁决权,则不利于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且对其是很不公正的;另者,从价值追求来看,行政行为的主要价值目标是秩序和效率,尽管在此过程中应当兼顾公正,但由于行政机关本身所处的地位、行政事项的急迫性等因素所决定,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兼顾到公正,这也决定了不应当赋予行政机关终局裁决权。基于上述理由,现代法治国家一般都规定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不具有终局性。3、法院及其法官之立法定位由于

    27、法院与行政机关在所解决问题的性质、价值追求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司法权与行政权运行过程中的程序区别,因而对于法院及其法官的立法定位应当有别于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司法活动不同于行政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诉讼公正。从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看,基本上确立了不同于行政机关的法院体制,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确立了司法独立的诉讼审判制度。例如,宪法第126条、第127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法院组织法第

    28、4条和第17条也作了与此类似的规定。虽然这里所规定的司法独立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已经涵盖了司法独立内容的主要方面,体现了司法活动的必然要求。法院及其职能的这种立法定位,是与行政机关完全不同的,例如,宪法并没有“行政机关独立行使行政权”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不是“监督”关系,而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宪法的有关条款对这种“领导与服从”关系作出了明确的定位。15其二,确立了与行政程序存在诸多重要区别的诉讼程序。我国从1979年起先后颁布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并颁布了人民法院组织法,这些法律对司法权行使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环节和程序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使司法权区别于

    29、行政权的性质和功能进一步清晰化、具体化。例如,关于诉讼的提起,法院及其法官的中立性、司法的公开性、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直接审理和言词审理原则等许多方面,对法院及司法权的立法界定都显然有别于行政机关和行政权,充分体现了司法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要求。其三,确立了与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一定区别的法官制度。法院是由法官组成的,法院对诉讼案件的裁判最终落实为法官对案件的裁判,因此对法官的立法定位就应当遵循司法的特殊要求而区别于行政官僚体制。这种区别应当体现在法官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权利义务、职业保障等各方面,以便尽可能地保障诉讼公正的实现。从法官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已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与行政机关之公务

    30、员有所区别的法官制度,例如该法第8条规定,法官依法审判案件时享有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权利;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对法官予以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第9条和第12条规定,担任法官至少须具备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之基本条件;初任法官,应当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这些规定对于保证法官按照司法运行的规律来审判案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行法官法所确立的法官制度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较为浓重的行政性质,对此我们将在后文予以讨论。(二)法院行政化倾向的主要表现以上我们之所以花

    31、费较多笔墨讨论司法与行政(或者说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区别及其理由,无非是强调司法活动的原则、方式、程序、制度及保障措施应当有别于行政活动,不能按照行政管理模式来对案件进行审理,这一点在立法上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司法活动中,法院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行政模式来进行司法的现象却极为普遍,法院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这种行政化倾向是与法治社会中司法活动的运行规律根本相违的,不认识到这一点并力求在以后的司法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消除,所谓的审判方式改革就只能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改良而已,司法活动的法治化、现代化之法治梦想是难以真正实现的。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目前我国法院的行政

    32、化倾向有些是由于法院及其法官没有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而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立法上的缺陷所导致的,但主要是因为前者。这里主要是对法院行政化倾向的现实表现加以描述,至于其成因则在后文予以探讨。1、法院与其他机关及其领导人之间关系的行政化前文指出,司法权的性质和价值追求要求法院的审判活动只服从法律,而不是服从于其他机关或某个领导人的行政(化)命令,因此就司法审判而言,法院及其法官与党组织、政府等机关及其领导人之间就不应是一种行政化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就法院与各级党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言,依照宪法的规定,党组织对法院的领导应当是一种政治思想、路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由党组织及其领导人对法院的审判工作直接发号施令。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某些地方的党组织或其领导人却将法院看作是其下属部门,向法院发出具有行政性质的指令或通知,或者私下打“招呼”,要求法院按照其意旨对案件作出裁判。由于党组织在事实上掌握着法院及其法官的组织和人事管理权,因此对于这种行政化指令,法院及其法官是很难拒绝的,这样也就使法院与党组织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法院行政化企业化倾向之初步批判以民事诉讼为切入点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