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企业债券融资八点发展建议融资债券上市doc.docx

    • 资源ID:16349692       资源大小:24.9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企业债券融资八点发展建议融资债券上市doc.docx

    1、企业债券融资八点发展建议融资债券上市doc企业债券融资八点发展建议-融资,债券,上市商务指南 “国九条”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长期以来,企业债市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部分,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以国际成熟市场为参照,应该丰富企业渠道,积极稳妥地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企业债市场蕴含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近年来,尽管我国市场有了一定发展,然而直接融资发展较慢,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观。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二是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比重过高,政府支配了过多的资源。从国内金融市场直接

    2、融资结构来看,2004年直接融资发行量为12047.84亿元,企业直接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到的资金仅占15.25%,而政府融资(含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占84.75%,政府拥有过多的资金支配权。 2004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510.9亿元,通过债券融资326.2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21.59%。通过对近年来发行的企业债券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发行有如下几点特征:第一,从发债企业的性质来看,往往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主要是中央级的大企业;第二,从发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力、通信、开发区建设等基础设施类行业;第三,目前在深沪两市交易的企业债券只有

    3、37只,可转换公司债券32只,企业债券流通市场严重滞后。 在股票市场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时难以有效克服的情况下,在财政政策从积极趋向稳健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变得更为迫切,也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有利于适当分散全社会融资风险的集中程度,减轻银行业的融资压力,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改善信用环境,培育商业信用。笔认为,提高企业债融资比例,发展企业债市场,应该进行以下8个方面的必革。 改变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核方式,变行政审批制为核准制。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比较慢,原因之一是当前债券发行仍采用行政审批制。目前,企业在发行债券过程中面临着多头管理,由国家发改委负

    4、责额度审批,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利率控制,证监会主管上市流通。这种审批模式的计划经济比较浓,运作效率低下。应借鉴股票发行审核方式改革的经验,在企业债券发行中推行核准制,提高发行核准中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核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发行核准的工作效率,并尽快实现注册发行管理。 合理界定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实现债券发行主体之间的实质平等。照有关债券发行主体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国有企业或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申请发行公司债券。此规定将大量非股份制的排除在外,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实质上的不平等,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应该

    5、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进入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不论“出身”,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应该大力培育企业债券投资的机构投资。企业债券投资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对投资的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债券价格波动相对较小,只有大额交易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这些特点明,具有较强市场风险识别、承担能力的机构投资是企业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所以,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个人投资可以通过投资保险、基金等集合型投资工具间接投资于企业债券。 建立和完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定价市场化。

    6、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定价的市场化,要求打破现行有关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40%的上限。企业债券利率的确定应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状况、信用评级的结果,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协商确定,而不能由进行“一刀切”式的硬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应允许选择国债回购利率或CPI指数作为浮息债的基准利率,允许采取发行基于CPI同比增幅的浮息债、发行嵌入期权的企业债等多样化的债券定价方式。 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结果成为投资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目前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企业信用评级观念淡

    7、漠,缺少公认的信用评级标准和权威性信用评级机构。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催化剂,只有在企业能够真正自主发行债券、同时投资人自己承担风险的市场环境中,才能产生对债券信用评级的真实需求,使债券信用评级发挥其评价优劣、揭示风险的指标性作用,也才能让信用评级机构珍惜信誉,在相互中不断改进与提高。 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因为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流通市场严重滞后,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推动柜台交易市场和制度,形成以交易所为主、柜台交易市场为辅的多层次的债券流通市场。对发行规模大且连续发行的企业债券应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而大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债券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

    8、交易,两种市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顺应企业债券交易需求,完善市场管理,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服务,提高债券交易效率。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既有交易所债券市场所采用的撮合式交易,也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询价式交易。企业债券涉及的交易要素较为复杂,对投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是适合机构投资人和大宗交易的金融产品。让企业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市场发行债券及进行交易,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最好选择。在实现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发行市场和交易方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应完善市场管理,逐渐放松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建立有效的市场与约束机制,以保证资金自由流动、市场竞争充分、透明度高。要充分

    9、发挥中介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透明度,除建立有效的债券发行信用评级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的债券托管和结算制度。 以功能监管为主,加强监管协调,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要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定位,明确债券市场监管以功能监管为主,债券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市场准入和市场日常监管由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避免出现多重监管或监管盲区。同时,为了提高监管效率,应该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监管协调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促进企业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股权对企业发展和经济

    10、增长的重要意义,已无需我们再去做更多的论证。在伯利和米恩斯 (Berle and Means)那本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之前,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股权在快速聚集资本方面的作用,公司经营者通常也被认为是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行事。但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中告诉人们,公司经营者通常并不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从那以后,人们才逐渐开始关注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存在的代理成本问题。随着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以及契约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步对股权下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其不良后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为缓解冲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分析企业债

    11、券市场发展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影响。 一、股权融资下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指出,当企业创业者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将企业由封闭公司变成公众持股公司时,无论是由他们自己来管理公司还是将公司交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的外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相对于外部股东而言,由于内部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他们就有可能从事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外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通常来说,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营者降低努力水平,从事与企业发展无关的在职消费行为。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一般会正相关于企业的绩效。在他们努力工

    12、作时,企业价值会随之提升,全体股东都会因此而受益。但当他们承担了努力工作所带来的全部负效用,却不能享有或只能享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收益时,他们就必然会降低努力的水平。而由经营者个人享有的在职消费,其性质恰恰相反。由于经营者在享有消费带来的全部效用时,是由全体股东承担由此造成的费用损失,他们也就有了尽量扩大在职消费的动机。这两种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皆源于经营者与股东之间收益和成本分摊的不对称。而在经营者不持股或持股比重很低时,该不利影响将表现得尤为突出。 2.经营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导致的投资不足。在现代股份制度下,股东可以通过股票的流通转让,也可以通过分散持有多家公司股票的方式来降低自身的风险。但作

    13、为人力资本提供者的经营者,其报酬随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动,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加难以回避。在企业倒闭时,经营者不仅要承担失去工作和报酬损失的风险,还要面临职业声誉损毁的风险。因此,与股东相比企业经营者通常会更加厌恶风险。为了回避上述风险,他们就可能会放弃一些对股东有利但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的问题。 3.通过减少股利分配、增加自由现金流的方式来扩大公司规模的过度投资行为。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各种收益都会随企业规模扩张而提升,他们因此也就有了减少股利分配来增加闲置现金流,并将其用于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随着这种动机的增强,实施净现值较低甚至为负的劣质项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相对于股东

    14、利益而言,这就是过度投资行为。 4.经营者还可能实施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由于经营者的收益通常只与其在职期间的企业绩效相关,他们也就可能从事那些在短期内提升企业业绩,但长远来看却会损害企业发展的投资决策。经营者的这种短期行为,自然会损害那些长期持有股票的股东,即使对短期持有股票的股东而言,由于经营者行为会通过预期现金流的贴现机制反映到当前股价上,他们也同样会遭受损失。 股权融资下经营者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都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是股份制企业所普遍面临的代理成本问题,也是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经营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对称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首先,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的

    15、道德风险行为成为可能。因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本身就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其次,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事先签订涵盖所有可能情况的完备契约,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可能实施相应的惩罚。因为对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判定和裁决,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就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而这反过来又会助长了其机会主义行为。最后,经营者具有很强的剩余控制权却具有很少的剩余索取权,则是导致其机会主义行为的最直接诱因。 要缓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通常有两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一,是通过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惩罚,来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其二,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在选择有

    16、利于股东的行为时,也能够增进自身的利益。前面的分析表明:就第一条途径而言,由于经营者具有信息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至少也会是高成本的。而契约的不完备性,本身就给经营者“合理”解释其机会主义行为留有余地,而要确认其败德行为并对其实施惩罚,不仅可能性非常小,而且也是不经济的。此时,惟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对经营者实行正向激励。也正因为如此,米尔高姆和罗伯特(Milgorm and Robert)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当企业被视为一个不完备契约时,企业的所有权包含着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二者的有效结合是企业高效经营的关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维迎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可以

    17、被定义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下面,我们将对缓解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机制进行分析。 二、股东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缓解途径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症结,恰恰在于对企业拥有很强剩余控制权的经营者,却只拥有很少的剩余索取权,甚至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更加有效,存在着两种途径:其一,降低经营者的剩余控制权;其二,提高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第一种途径,意味着股东要去干涉经营者对企业的合法经营控制权,这将与现代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即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相背离。而且,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中,单个股东能否实现

    18、这种干预,本身就存有很大的疑问。而且当某位持有大比例股份的股东能够实现这种干预时,如果他是企业经营的外行,“外行领导内行”将必然会阻碍企业绩效的提高。即使他本人是经营的行家里手,作为在公司信息方面具有劣势的外部人,他能否在内部经营者不会乐意配合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也同样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缓解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途径,似乎就只能是赋予经营者更多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相应增加经营者持有企业股份的比重。 既然缓解二者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经营者持股的比重,那么从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当企业的外部融资额度一定时,通过增加债权融资的方式降低股权融资的比重,就可以被当做

    19、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因为在企业外部融资总额和经营者持股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股权融资比重而代之以债权融资,就自然会提高经营者的持股比重并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经营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詹森(Jensen)、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研究还表明,由于负债具有硬的预算约束,当企业增加负债融资的比重时,将会降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营者的过度投资行为。此外,负债比率的高低还会影响企业的风险负担结构和破产风险。当企业完全利用股权融资来获取外部资金时,股东几乎承担了企业的全部风险。而在企业引入债务融资的情况下,企业的破产风险

    20、将会提高,破产风险也将会由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共同承担。此时,经营者不仅要接受股东的监督,还要接受债权人的监督。企业所面临的按期还本付息压力,也将会抑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当债务融资的比重较高时,企业面临的破产风险将会明显上升,由于企业破产会给经营者造成不可弥补的金钱、非金钱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损失,企业经营者也就有了努力经营并抑制其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激励。 以上分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从企业治理的角度看,一味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比重并不一定是恰当的,这也从一个侧面给我国当前进行的“债转股”操作敲响了警钟。当然,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研究“债转股”问题,而是要去探讨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如何利用债权

    21、融资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三、当前我国债务约束的有效性分析 前面的分析,仅仅指出了债务融资对缓解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作用,并没有涉及采用何种债务融资方式的问题。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可以发行企业债券。从理论上讲,债务融资对经营者激励的有效性在于其状态依存型控制权配置机制:当企业经营者选择较高的努力水平和较少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够提高企业收益以满足向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支付时,企业控制权就保留在经营者手中;而在经营者选择较低的努力水平和较多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收益降低至无法支付债权人的利息和本金时,企业控制权也就转移到了债权人手中。在市场机制健全的经济体中,无论是通过银

    22、行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都能够实现上述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而且银行在监督过程中的信息优势,甚至还使银行债务在解决代理问题上具有相对的优势。可是,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吗?如果并非如此的话,那么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下面将深入分析债务融资在我国经济环境中改善企业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1.银行贷款约束的有效性分析。在银行债务能够改善企业治理问题的论述中,通常都存在这样的假设前提,即贷款银行和借款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银行股东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存在一整套鼓励银行经营者追求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激励机制。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只要不违背相关金融监管法律,监管当局也不会干涉其具体的经营活动。在这

    23、种情况下,银行就具有足够的激励去维护自身的利益,努力监督贷款企业并在贷款企业无力还贷时启动破产程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而且在法律(尤其是与破产保护相关的法律)健全且执行有力的情况下,贷款银行所施加的这种威胁也是可信的。 2002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贷款计算的市场份额为70.92,如果按总资产计算,这一比例更高达73.3。在借款人主要是国有或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逐渐增加国企贷款份额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以上银行债务约束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当前,在我国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中,其剩余控制权事实上被经营者和主管官员共同享有。主管官员在经营者的选择上,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发展

    24、的意图,而且还要体现他们的私人利益,在控制权收益与企业规模正相关的情况下,他们都有着扩张企业规模的强烈冲动。而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最终股东都是国家的情况下,即使国有企业不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本息,也很难通过企业破产来保全和清偿银行贷款,更何况国有企业还要承担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这样,银行债务就不会对国有企业构成实质性约束。而在银行债务约束趋于软化、破产威胁不可信的情况下,银行负债的状态依存型治理机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在没有破产压力、也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这类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局面长期无法改变,甚至蜕变为主管领导和企业内部经营者实现其个人利益的平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理论上讲,由

    25、于银行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存款者,存款者会通过向银行施加压力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作为银行大股东的政府自然也就有了通过制度建设来改变银行债务软约束现状的压力和动力。但这样的分析似乎忽视了国有银行体制的重要特征国家事实上为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担保,国有银行存款者的资金风险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他们也就失去了监督国有银行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当局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压力,就绝不是因为面临存款者的压力,而是因为贷款软约束会导致银行坏账的不断积累,这可能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但由于从坏账积累到危机爆发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政府干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采取强有力措施来解决银行贷款软约束的迫切性也就大大

    26、降低。当然,这也是我国银行贷款软约束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此时,寄希望在短期内通过银行贷,款的债务约束来改善公司治理,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我们可能用于改善公司治理的债务约束就只能寄希望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2.我国企业债券约束的有效性分析。在银行债务无法约束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的情况下,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是否就能够起到相应作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对筹资者施加约束的差异性入手。 尽管企业债券与银行贷款契约一样,都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载体,但二者债权人的差异,却决定了它们在我国当前环境中对债务人有着不同的约束。如前所述,众多存款者对债务关系的硬约束主要施加给了作为融资中介的银

    27、行,而银行与企业债务关系的软化主要在于国有制安排以及这一安排下的政府干预。而国家对银行业的隐性担保,则使得存款者的硬约束无法通过对银行施加压力而向企业传导,银行也没有足够激励去硬化贷款约束。即使借款人违约时银行也会向其施加压力,但政府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下,一般都会选择保护借款企业的利益。因为逃废银行债务,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带来什么问题,而让企业破产还债的话,政府则会马上面临解决失业的问题。债券融资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作为债务人的发债企业必须直接面对作为其债权人的众多投资者,这样也就不存在以上导致债务约束软化的机制。在发债企业无法支付债券本息的情况下,债券持有者必然会向发债企业直接施加压力。如

    28、果政府仍然按照银行贷款违约的思路进行干预,就必然会触怒那些真正关系自身利益的个体(即债券投资者),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荡。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政府不替企业买单,企业将面临着破产威胁;另一种情况是政府为企业买单,此时尽管企业不会破产,其经营者的地位也必定要受到威胁,因为政府主管部门不可能不惩罚给其带来麻烦的肇事者。无论哪一种结果,企业经营者都要为债务违约付出惨重代价,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努力工作、避免债务违约的动机。 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重要性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债务融资在改善经营者与股东冲突方面能有所作为。在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由于缓解了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债务软约束问题

    29、,因而能在改善企业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暗示了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当然,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意义并非仅仅如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缓解当前股权融资的扭曲现象。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将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我国投资者而言,国债和银行存款是无风险资产,风险和收益都是最低的;企业债券提供了较高的收益,其风险也高于国债和银行存单;股票的风险最高,但其预期收益也应当是最高的。这些金融工具的设计,基本遵循了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加以选择。国债市场、银行存款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构成了风险和收益都渐进上升的完整市场体系。资金

    30、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能自动调节各自的收益水平,使各个市场可以相互制约并降低单个市场过度投机的可能性。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极端滞后,也是造成我国企业偏爱股权融资、股市投机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企业债券市场缺失的情况下,居民只能在无风险资产(主要是存款或国债)和高风险资产(主要是股票)之间作出选择。在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很低且没有中间层次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时,必然会导致资金向股市的过度流入,从而导致股市的过度投机。而且,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不重视并很少进行股利分配,也与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有关。因为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水平的重要参照,会对其分配政策产生强有力约束。因为在股票投资风险大于企

    31、业债券的情况下,其期望收益必须要高于企业债券,否则就会导致投资资金由股票市场向债券市场的流动,而这会造成企业股权融资的困难并提高股权融资的成本。在企业股票融资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它们也就不得不提高股息分配的水平,企业偏爱股权融资的状况也就会得到抑制。 当然,在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长期对商业信用的压制,使得我国缺乏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而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对信用关系的过度干预,则进一步导致了信用环境的恶化并起到了极坏的示范效应。而我国缺乏对产权(特别是债权)进行有效保护并能够严格执行的法律(如完善的破产法),则降低了债务人违约的风险,从而助长了他们的违约行为。因此,能否净化并提升我国的信用环境、完善破产法并加强执法力度,将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沈伟基 蔡如海


    注意事项

    本文(企业债券融资八点发展建议融资债券上市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