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资源ID:16334630       资源大小:219.2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1、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分析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教学目

    2、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

    3、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岩浆岩【投影】(我校石雕“孔子像”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1)

    4、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分类形成特点用途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1)“小花”的故乡叫软流层,那里是岩浆的发源地。(2)“小玄”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小花”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它们是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图略。(3)侵入岩与喷出岩的区别分类形成特点用途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为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5、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为岩石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玄武岩、流纹岩小结: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也不一样,如“小花”相对于它的兄弟“小玄”而言就更坚固。转承:“小花”憧憬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事实是否真的如它所愿呢?二、沉积岩一块石头的自白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中,我被“整容”了。原本健壮的

    6、身躯逐渐变得苗条起来,我的“肌肉”在流水、烈日、大风的鞭打下离我而去。然后在某个地方沉积下来也成为了岩石,我们把它称之为沉积岩(我们把它叫做“小沉”)。活动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4图5(1)什么作用使“小花”“整容”了呢?(2)请根据图4、图5说出沉积岩有何特点。(3)你知道地质工作者如何利用沉积岩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吗?(4)你能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吗?学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外力的风化、侵蚀。(2)沉积岩里有可能含有化石且有层理结构,正常情况下,岩层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3)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

    7、来生成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岩层。在岩层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即化石。而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这样就可以根据岩层中的化石来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了。例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4)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煤等。小结: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转承:“小沉”在风吹、雨打、日晒等

    8、作用下,完成了一段奇妙的旅行,成为了新的岩石(沉积岩),而“小花”也在自然和人力的帮助下,一路旅行来到了美丽的蕲春四中,那么它们的旅行结束了吗?三、变质岩活动3:阅读教材P78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读图6,“小花”、“小玄”、“小沉”在高温和高压下会有怎样的变化?(2)读图7,请指出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类型。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1)“小花”、“小玄”、“小沉”在高温和高压下它们的成分、性质发生了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成为变质岩(我们把它叫做“小质”)。这类岩石在建筑、工业中应用广泛,大理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

    9、重要原料。(2)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大理岩。小结: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与其他类岩石一样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转承:那么“小花”、“小玄”、“小沉”和“小质”会不会停下它们旅行的脚步呢?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活动4:阅读教材P78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读图8,你能用箭头和辅助文字来说明“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转变关系吗?这说明岩石圈的物质有什么特点?(2)“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循环转变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1)岩石

    10、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它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2)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就是“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循环转变在地表留下的痕迹。总结:“小花”、“小玄”以及其他的岩石在不停的循环,它们的人生没有句号只有逗号。那么同学们的人生应该如何呢?希望你能有所体会。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普通高中,相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总体上知识基础较薄弱,思维能力也因知识的不

    11、扎实而受限制。在新课讲授前强化了学案的课前预习功能,不然很难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虽然总体上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学生和学生之间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很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板块运动学说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的学生,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并鼓励他们上台展示。而探究活动环节也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好思维较发散的学生设定的,讨论反倒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思维互补强化了学习效果。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对地球圈层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岩石圈层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和生活实际有相关性,但学生很难发现。我在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了学生每天经过的

    12、校园石雕孔子像的岩石特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亲近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关键在于循环二字,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看似无始无终的问题,从学生身边的石像入手,以一块石头的自白探究岩石的出处和归宿,拟人化的情景生动活泼地引导我们一步一步探究岩石的前世今生,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直观易于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但因其宏观性导致其学术气浓,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结合海洋、山脉的变化趋势预测反推其边界类型反而效果更好。 整节课下来学生反应不错,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13、体作用。为取得更高的讨论效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讲书本知识生活化,案例教学时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案例,更易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岩浆的循环过程,通过搞清楚岩石的成因,为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的过程。第一“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析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与岩石质地特征的关系。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表呈现岩石的结构特征差异,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第二“岩石圈

    14、的物质循环”,教材从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分析入手,找到其中的联系纽带岩浆,对第一个知识点起到了巩固作用。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第三“板块运动学说”主要介绍了六大板块的分布和运动规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这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评测练习图1图2图3【课前检测】图1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1. 位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岩熔物质顺山坡流下。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A. B. C. D. 张家界的南天一柱是阿凡达电影中哈利路

    15、亚山的原型,该地貌是以砂岩为原料“雕刻”而成的(图2)。图3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岩浆及各类岩石)。读图完成2-3题。2. 构成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的岩石属于乙图中的A. a B. b C. c D. d3. “雕刻”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乙图中的A. B. C. D. 图4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图5为“地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 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A. b B. a C. e D. d5. 下列有关甲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 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

    16、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A. B. C. D. 【课后检测】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 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读图1完成1-2题。1. 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的是 A. 侵入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喷出岩2. 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四川省大渡河畔的大瓦山崖壁陡峭,是典型的断块山。大瓦山基底是石灰岩,顶盖是玄武岩。图2为“大瓦山玄武

    17、岩绝壁”,读图完成34题。3组成下列图中景观的岩石与大瓦山“顶盖”岩石成因一致的是 A. B. C. D. 4关于大瓦山地区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壳始终处于抬升状态 B.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和断裂上升C. 陡立的峭壁主要由流水侵蚀而成 D. 岩浆活动发生于沉积作用之前 5图3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图3沉积岩沉积岩花岗岩侵蚀面图例甲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

    18、境。据此完成6-7题。6. 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岩浆冷却较快 岩浆冷却较慢 在地表形成 在地下形成A B. C. D. 7. 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课前检测】参考答案1.B 2.C 3.A 4.B 5.C 6.D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1.C 2.A 3.B 4.B 5.D 6.D 7.D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后反思鉴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了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石雕孔子像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

    19、兴趣。岩石圈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但是对于各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如何循环学生比较陌生。教材上的定义又过于学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费时较多,但学生最终理解并能活学巧用地做题,也是值得的。整节课下来学生反应不错,也让我认识到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新颖、详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案例进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分组讨论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

    20、当前问题的理解。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取得更高的讨论效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结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景观涉及到的岩石的前世今生、周而复始的深刻认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地壳的物质循环。本节内容中的“板块运动学说”部分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未体现,但学生在初中地理时学习了板块学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是解读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辩循环这个概念,明确这个概念对地表形态的重要意义。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可能的影响。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认识地球内在规律、尊重规律并利用规律,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