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必修3全册笔记.docx

    • 资源ID:16281752       资源大小:908.78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必修3全册笔记.docx

    1、必修3全册笔记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全册笔记Chap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1.1 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1.1.2 (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由细胞内液(约占 2/3)和细胞外液(约占 1/3)构成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血浆是指血液中除血细胞以外的液体成分,流动在血管中。、淋巴是指淋巴管中的液体成分,流动在末端半封闭(盲端)的淋巴管中,也叫淋巴液。、组织液是指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叫细胞间隙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如下图所示):说明:上述箭头表示细胞外液的宏观流动情况,具体物质如水等可以 通过扩散从淋巴液进入组织液,这一点需要注意。 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Eg:血细胞主要生活在血浆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淋巴和组织液中。1.1.3 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 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Eg:血浆中含血浆蛋白、抗体、Cl、Na、HCO、HPO、氨基酸、葡萄糖、尿素、肌酐、O2、胰岛素等。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3、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少于血浆 1.1.4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理化(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渗透压:简单地说,渗透压反映了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的大小。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说明: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电离情况和溶质微粒的浓度。 Eg: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有关。虽然蛋白质的含量远大于无机盐,但是由于无机盐可以电离, 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90%源自 Na和Cl。酸碱度:细胞外液是一种缓冲液,可维持 pH 在 7.35 7.45温度: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1.1.5 内

    4、环境是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 内环境稳态的重性1.2.1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是动态变化的 不同人(此处指正常人)的内环境会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内环 境在不同时刻也有变化,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Eg:不同人的体温有差异,一个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也有变化, 但基本稳定在 37左右。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Eg: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维持在 0.8 1.2g/L(或质量分数约 1%), 人体处于寒冷或炎热条件下均可以保持内环境温度约为 37。这些 内环境成分和理化

    5、性质的相对稳定都是通过调节实现的。1.2.2 稳态失调会引起疾病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 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而引起疾病 Eg:内环境失调可引起发烧、严重腹泻、严重的高原反应等。1.2.3 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Eg:血糖和血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才能为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 提供充足的反应物;温度和 pH 维持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 催化作用。1.2.4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稳态的实现需要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各器官 系统的协

    6、调一致,这是通过调节实现的目前认为,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从而达到稳态,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2.5 稳态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指系统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作为信息影响该系统的工作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原先发出的信息减弱,则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原先发出的信息增强,则称为正反馈,正反馈调节的结果是远离原先的状态且渐行渐远。Eg:排尿、排便、胎儿分泌、血液凝固。稳态主要依靠负反馈调节来实现 Eg: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Chap2 动

    7、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1.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即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2.1.2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细胞核所在部位。、突起是从神经元的胞体发出的分支状结构,分为轴突和树突。树突负责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向细胞体。每个神经元通常发出一条或多条树突,每个树突还可以继续发出分支结构。轴突负责将信息传出细胞体。每个神经元通常有一个轴突,轴突又可以分叉产生多个小末端。说明:突

    8、起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它与神经元进行兴奋的传导密切 相关。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补充 1:几个神经科学专业名词 神经纤维:高中阶段可理解成神经元的突起(虽然传入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突起是有所区别的)。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包以结缔组织而形成。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细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称为神经节。2.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不需要进行学习、先天具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需要经过学习,后天形成的反射。

    9、Eg:狗吃肉时分泌唾液、人吃梅子时分泌唾液都属于非条件反射。如 果每次喂狗时都摇铃提醒,一段时间后,只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属于 条件反射;望梅止渴也属于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五部分构成。、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然后兴奋经由传入神 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将 指令经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反应。、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 Eg:电刺激传出神经,会引起相应的效应器产生反应,但是这不属于反

    10、射活动,因为没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1.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兴奋是指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从相对静止状态(静息状态)转变为相对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传导的过程: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为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较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为 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较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静息状态)之间由于存在电 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

    11、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说明:兴奋传导过程中,K外流和 Na内流都是(通过离子通道进行的)顺浓度梯度进行被动运输;建立这种浓度梯度依赖于,也就是K内流和 Na外流是依靠钠离钾泵的主动运输。说明:对于神经元和肌细胞而言,其兴奋本质就是 Na内流。、兴奋传导的特点是双向传导。 兴奋朝远离刺激的方向传导。离体实验多是电刺激离体神经的中 段,因此兴奋将沿着远离刺激的方向双向传导。注意: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注意:若刺激发生在神经纤维末端,如反射发生时感受器部位接受刺激,此时远离刺激的方向只有一个,即向效应器的方向单向传导。2.1.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

    12、形式进行单向传递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是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 兴奋以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单向传递 、兴奋传递的过程(参考上图理解)。兴奋(电信号)传导至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的膨大),使突触前膜处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需要 Ca2+ 内流来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电信号)、兴奋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兴奋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递注意:突触前膜通常位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即突触小 体),突触后膜通常位于在一个神经

    13、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因此兴奋传 递的方向多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轴突轴突型也存在,但高中一般很少涉及)。 说明:轴突细胞体型突触通常图示为: (左为轴突,右为细胞体); 轴突树突型突触通常图示为: (左为轴突,右为树突) 说明: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产生兴奋(Na内流)也可能产生抑制(Cl内流)效应,这取决于突触是兴奋性突触还是抑制性突触。补充 2:反射弧方向、神经元类型以及轴突、树突的判断 反射弧中兴奋传递方向的判断、根据脊神经节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多聚集在脊髓两侧附近的脊神经节中(不在中枢神经,见下图)。、根据突触处兴奋传递的方向判断

    14、: 依据常用突触的常用表示方法( 或 ),先 判断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此即兴奋在该反射弧中传递方向。、根据脊髓灰质的前角和后角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初中未学习的 不做要求,前两条足以应付考试)。判断神经元的类型(必须先学会判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 传入神经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所 在的神经元是传出(运动)神经元,神经元整体都在中枢神经中的神 经元是中间神经元 。 注意:反射通常三种类型神经元共同参与,但膝跳反射时,没有中间 神经元的参与(见教材图)。神经元中轴突、树突的判断 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应用到具体的神经元上,则接受信息并 将信息传向细胞体的突起为

    15、树突,将信息传出细胞体的突起为轴突。 Eg:如下图所示,根据突触 A 的结构,可判断兴奋传递方向由神经元 3 传向神经元 2。或根据神经元 3 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可判断神经元 3 是传入神经元,故神经元 2 为中间神经元,神经元 1 是传出神经元。在神经元 3 中突起 a 将信息传向细胞体,突起 b 将兴奋传出细胞体, 故 a 为树突,b 为轴突。2.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各级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Eg: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成人的大脑可以有意识控制脊髓中 排尿中枢的活动,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如上课憋尿下课才去排尿)。2.1.7

    16、人脑(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功能大脑皮层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补充3:条件反射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参与 说明:条件反射需要后天学习习得,学习涉及大脑皮层的参与。如上 课铃声对小孩子只是声音;对于经过学校教育的你而言,就知道其含 义是要走到教室里头安心听讲。补充4:感觉的形成需要将刺激信号传递至大脑皮层中 Eg:针刺手引起缩手反

    17、射过程中,兴奋传至脊髓后,低级中枢可以将 兴奋传至高级中枢(其间需要做多次突触间的信号转换)大脑 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痛觉。2.2 通过激素的调节2.2.1 激素调节的发现(体会假说演绎的方法而非记忆) 1. 19 世纪人们认为胃酸(含 HCl)能刺激小肠神经,然后将兴奋传给 胰腺,导致胰腺分泌胰液(内含消化酶)。2. 沃泰默的实验: 、实验假设:胰液分泌只受神经支配。 、实验:、对结果与预期不符的解释:通向小肠的神经没有完全切除。3.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解释与实验 、实验假设:存在化学调节在胃酸(含 HCl)作用下,小肠粘膜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通过血液流至胰腺,引起胰液的 分泌(这样可以

    18、解释沃泰默的实验结果)。、继续实验:、实验结果说明了存在化学调节。2.2.2 激素与激素调节 (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对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Eg:促胰液素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等处的内分泌 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具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作用。不同激素的差异很大。可根据化学性质将激素简单分为:脂溶性激素 和水溶性激素 、脂溶性激素如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等)以及甲状腺激素等,它们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水溶性激素如多肽类(如促胰液素等)或蛋白质类(如胰岛素等) 激素以及肾上腺素等,它们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激素参与

    19、的调节活动称为激素调节 2.2.3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2.2.4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发出内分泌信号作用于垂体,垂体又会分泌各种激素调控体内 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我们把这种“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调控激素分泌的方式叫做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Eg: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2.2.5 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大部分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以使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Eg: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示意图2.2. 激素调节的特点 通过体液运输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遍全身,传递各种信 息。微量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可随血液流遍全身,但只能与靶细胞上的激素受体结合

    20、,向靶细胞传递信息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Eg:抗利尿激素可随血液流遍全身,但只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因 为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分布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 、脂溶性激素可以穿过细胞膜,其激素受体一般在细胞内(细胞质或细胞核);水溶性激素不穿过细胞膜,其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Eg:性激素是脂溶性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胰岛素是水溶性激素, 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注意:激素向靶细胞传递的是调节代谢的信息,但其本身并不参与细 胞代谢。补充:研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某种生理作用的实验方法 Eg: 胰岛通过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1. 正常小鼠血糖含量相对稳定。2. 切除胰岛的小鼠血糖含量高。3

    21、. 将切除的胰岛研磨,分离研磨液中的成分,依次注入切除胰岛的小 鼠体内。注射成分 A(应为胰岛素)以后,切除胰岛的小鼠体内血 糖含量降低。2.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2.3.1 体液调节是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它调节因子,如 CO2 等),通 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Eg:血液中 CO2的含量高会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从而促进 CO2的排出。医院病人吸入的氧气中常添加5%的CO2。2.3.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2.3.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 1:体温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体温恒

    22、定。机体产热主要依靠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放能(尤其以骨骼肌和 肝脏产热为主)。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 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体温调节就是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调节产热和散热以实现 体温相对稳定。下图为人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注意:炎热条件下 增加汗腺分泌是最主要的)。 实例 2: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在垂体部位被 释放进入血液。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重吸收进入内环 境,使细胞外液的浓度降低从而导致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调节

    23、的示意图: 实例 3: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是指血糖来源与血糖去路大致相等。注意: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来源或去路。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 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降低血糖。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血糖平衡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注意:血糖平衡除了受激素调节外,还受神

    24、经系统调节。 注意: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作用)等激素也参与血糖平衡调节,这 里只给出起主要作用的激素。、血糖平衡调节的异常糖尿病: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B 细胞受损,因而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降低血糖,由此导致血糖含量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糖 随尿排出体外。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体内细胞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即使胰岛素 含量不低,但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降血糖的作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 、内分泌腺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时,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效应器)。 Eg:体温调节中 , 肾上腺可视作是效应器。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Eg: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

    25、经系统的发育 ; 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 的兴奋性。 、机体各项生命活动通常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完成的(神经体液调节)。 2.3.4下丘脑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的特殊作用 下丘脑含有神经分泌细胞,可以直接合成并分泌激素Eg:下丘脑可以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也在下丘脑 的神经分泌细胞中合成并由其轴突末梢释放;但由于这些细胞的轴突 延伸至垂体,故通常说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见上图示意)。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间接调控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下丘脑可(通过发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直接支配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下丘脑做为神经中枢Eg:体温调节

    26、和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中枢均在下丘脑。下丘脑做为感受器、效应器等Eg:如下丘脑含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2.4 免疫调节(补充多,注意听讲以区别哪些需要记忆) 2.4.1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4.2 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人体细胞大都含有标记个人特殊身份的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MHC)说明:除了同卵双胞胎,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 MHC 标记。 病毒、细菌等带有的表明其特殊身份的、能够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非我”标记称为抗原说明:抗原多是外源性的(生物体内自身不存在的异种或异体物质),也有内源性的(自身衰老、损

    27、伤的细胞或者一些突变的细胞)。淋巴细胞的细胞表面具有抗原受体,这些抗原受体可以识别病原体等 所携带的表明其特殊身份的分子标记并进行免疫清除,但是不会攻击 标记自身的细胞说明:由 B 细胞分化而产生的浆细胞(见下述)失去了细胞表面的抗 原受体,从而丧失了识别能力。 2.4.3 免疫系统具有针对外界病原体的防卫功能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构成机体防卫病原体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机体防卫病原体侵染的第二道防线Eg: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吞噬细胞则可以吞噬病原体。说明: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并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 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均有防御作用,因

    28、此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构成机体防卫的第三道防线,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一方面,病原体被吞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后,经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以抗原 MHC 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在细胞表面。Th 细胞依靠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 MHC 复合体,这导致 Th 细胞被活化,活化的 Th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另一方面,B 淋巴细胞依靠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和抗原直接结合,形成致敏的B细胞。致敏B细胞与(活化的)Th 细胞紧密接触并在其分泌的淋巴 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 胞集团,后被吞噬细胞等清除。重点掌握

    29、流程图说明:记忆细胞在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 浆细胞。 说明: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产生;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能够 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一方面,病原体被吞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后,经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以抗原 MHC 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在细胞表面。 Th 细胞依靠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 MHC 复 合体,这导致 Th 细胞被活化,活化的 Th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另一方面,(杀伤性)T 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吞 噬细胞等细胞表面的抗原 MHC 复合体。结合了抗原 MHC 复合体的(杀伤性)T 细胞在(活化的)Th 细胞及其分泌的淋

    30、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杀伤性)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杀伤性)效应 T 细胞识别靶细胞(即含有抗原 MHC 复合体的细胞)并与之紧密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凋亡);(杀伤性) 效应 T 细胞还可以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影响免疫反应。重点掌握流程图说明:记忆细胞在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 效应 T 细胞。 说明:靶细胞可以是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也可以是体内衰老、损伤或病变的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2.4.4 免疫系统对机体内部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能监控体内细胞,正常细胞若发生衰老、损伤或者突变为癌细胞后,免疫系统可识别这种变化,并将其清除2.4.5 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疾病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说明:过敏体质者的免疫系统反应过强,将过敏原视作抗原引发免疫反应,普通人则不会。、过敏反应发生在已免疫过的机体身上。 、过敏反应具有以下特点: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反应强烈;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自身免疫病是指对自身组


    注意事项

    本文(必修3全册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