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学教研室语文组果长亮.docx

    • 资源ID:1623434       资源大小:32.1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教研室语文组果长亮.docx

    1、中学教研室语文组果长亮选校网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2007年北京密云高考语文质量分析中学教研室语文组:果长亮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在这场决定着我们密云考生命运的战斗中,艰苦奋战的不只是广大考生、一线教师、还有我们的教研工作者亦将接受严峻的考验。我们能否不辱使命,无愧于我县三千多智慧的头脑与渴求的目光,一年的不懈努力,累累的硕果,便是最好的见证。一、基本情况我县今年的语文高考成绩理科平均分是97.59分,比市平均分低2.2分,文科的平均分是95.97分,比市平均分低0.56分。二、试卷特点2007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总体上说是体现了“以纲为本,逐步出新

    2、”的思想。1以纲为本本试卷依据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语文)来命题,保持了命题的稳定性。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语文)(以下简称北京卷考试说明)较之往年,在考试内容上主要有4点变化:(1)删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部分中“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和“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两项内容,将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与归类;(2)调整“古代诗文阅读”部分中“翻译”和“断句”的次序,在文章内容理解方面兼顾特色与全面相结合的考查原则;(3)重新确定“现代文阅读”中部分考查内容的选文性质,以“

    3、论述类、实用类”取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在命题选材方面更为灵活、自由;(4)微调“写作”部分的高端要求,将“鼓励写有创意的文章”作为命题和评阅的主导方向。这4点变化在今年的北京卷语文试题中得到了落实:从语言表达简明的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第23题);在原计划古文“翻译”和“断句”全面考查的思路中只选择了后者(第11题);引导考生对经营管理学方面的最新问题作出理解(第1417题);旗帜鲜明地倡导考生对同一材料抒写个性化、有创意的认识和感悟(第25题)。2逐步出新2007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的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领新潮流:如作文的25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细雨湿衣看

    4、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今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一面世便引起各方热议。有大声喝彩者,有哀声叹气者,有怒发冲冠者,也有摸不着头脑者。不管如何评价此题,北京市的作文毕竟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市的作文引领了新潮流。二是体现了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

    5、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所谓“应用”“审美”“探究”,说到根本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007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在对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阅上,体现了一定的力度。这“体现”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思维的准确性,如23题(略)。第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如17题(略)。第三是思维的周密性,如22题(略)。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周密性,再加上作文要求的思维的合理性、创新性,新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已经在今年的命题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三、试题分析第一大题分析:第1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识记。每个选项中大部分词语含有一个相同语素,错点均为误用音近字,推究词义即可

    6、辨明。A项“精络”应为“经络”,B项“祸福予共”应为“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应为“一言既出”,D项全部正确,为本题正确选项。第2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三组词语分别侧重考查辨析词语含义、语气色彩、使用习惯。“时间”是概念的总称,也可以表示一段或某一点时间,“瞬间”指极短的时间,从“被埋没前最后”可以看出,此处应是“极短的一段时间”,故为“瞬间”。“效劳”含有自谦语气,语句是以第三人称陈述客观事实,应为“效力”。“归属”一般不能与“于”连用,故此处应为“从属”。B项为本题正确选项。第3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富甲一方”意为“拥有的钱财在地方上居第一位”,与“超脱于物质利益”构成“相反

    7、”的意思,使用恰当。B项“恪尽职守”意为“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与“生前卫士”、“矢志护灵”的语境相符。C项“心有余悸”意为“事情虽然过去,但回想起来,仍感到害怕”,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项“含英咀华”意为“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不能用来形容“花蕾”,使用有误,为本题正确选项。第4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语句表述准确规范,为本题正确选项。B项“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语序及表述不合理,应为“很少有国家制造口径7毫米以下的狙击步枪”。C项“大家都以为,看到”主语是“大家”,后面“使大家恍然大悟”缺少主语,可改为“大家才恍然大悟”。D项“一台

    8、”与“剧本”搭配不当,可改为“一部的剧本”。第5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C项儒林外史的作者应为吴敬梓,表述有误,为本题正确选项。本题局部内容有的是高中语文读本中的内容,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读本的使用。第二大题分析:【文言文选段简评】本段文字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9、“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强调了礼义教化的作用,阐明了德与法的关系。今年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改变了全国卷以史传文为主的局面,选取的文本偏重于议论,因此难度相对要大一些。选段总计502字,文字量适中。为命题的需要,中间删去了226字,使语言更加简洁,论述更为集中,很好的反映了原作的观点,而难度则明显降低了。第6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10、踵为之泣”一句;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也曾学过;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A项的“正”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因为其他三项词义都比较常见,难度并不大。第7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句,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文段中,准确把握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设题时既有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如B、D两组;也有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如A、C两组。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C组中“庶绩咸熙”与“少长咸集”两句中的“咸”都是副

    11、词,作都讲。A组中“至难也”中的“至”是副词,极、最的意思;“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至”是动词,作到讲。B组中“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中的“之”是代词,代越人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若风之摇草木”中的“之”是助词,无意义,其语法功能是取消“风摇草木”句的独立性,使之作“若”的宾语。D组中“明好恶以示之”中的“以”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中的“以”是介词,作按照、依照讲。第8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

    12、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A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相当于“那么”“就”;C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D项意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项。第9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正确答案是C。因为题干问的是“全部”,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句表达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毕竟有限,句是说世风流俗对人的影响,这两项,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把包含的项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项,句是用比喻

    13、的方式表达礼义教化的作用。句用了一个递进复句,从反面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句“百工维时,庶绩咸熙”是重视礼义的结果,句说孔门弟子“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是礼义教化的结果。第10 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D项。本段文字的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因此,ABC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与文章的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依据。第三大题分析: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本题为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这次所选“太宗辨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

    14、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多的阅读障碍。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少”“好”“加”“示”分别在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庄暴见孟子(王语暴以好乐)、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壁有瑕,请指示王)中出现过,而“邪”字也可以结合上句中的 “直”加以对应理解。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

    15、,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断下去而导致错断增多。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2分。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较之往年,2007年的高考鉴赏题,在选材和题型上有些出人意料:平时在复习备考中被忽略的诗经的短诗成为命题材料,让我们的围绕“意象”、“托物言志”等等而进行的诗歌鉴赏复习几“无用武之地”;取消了客观性选择题,代之以主观简答题,学生不再能够从选择

    16、题中获取蛛丝马迹,然后顺蔓摸瓜,最后豁然开朗。好在文本短小,且注释详细,命题难度不算太大,因而考生尽管可能对材料和题型感到不适应,但仍然能够较为轻松地作答。本次高考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古典诗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基础、落实诗歌鉴赏常识,从而使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有了依托,成为可能。另外,在高三复习中加强训练学生答题的清晰化和准确性。扩大选材范围是必要的,不仅要注意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而且要关注诗经、楚辞这样的作为诗歌源头的作品。如此才能化“意料之外”的高考题于“情理之中”。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4.79分。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3题)。(6分)今年的默写题回归到了

    17、传统的上下文填空的形式,在数量上采取四题任选三题的形式,沿袭了06年的命题思路,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性。不考理解,只考识记,注重基础,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从选取的内容上看,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刘禹锡秋词是唐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词,王实甫长亭送别是元曲,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了相应时期的我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命题者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迫切愿望。试题中的第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考查,虽然算不上名句,但这句话却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句式整齐,富于音乐美和韵律感的特点;第小题刘禹锡的秋词历来被人们称赞为另辟蹊径,一反常调,热情讴歌秋天的美好的佳作;第小题王安石的

    18、桂枝香金陵怀古考查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赋予了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第小题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营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又告诉我们,利用青少年的年龄优势,尽量强化记

    19、忆、背诵,以备将来反刍、体味,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名句名篇的考查采用默写的方式,要求考生默写出全篇或部分的内容。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一般是考生背诵过或熟悉的,今年默写部分新增了7篇古诗文,包括2篇古文和5首诗歌,篇目总数也从33篇(首)增加至40篇(首)。题目做到了诗文兼顾,新老篇目兼顾,目的是推动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考查默写古诗文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它更是对学生文化底蕴的考查。背诵古诗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反复吟咏古代诗文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文言句读的感性认识,扩大了文言词汇的积累,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情感和人生态度上也受到

    20、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次试卷分析时,我们随机抽调了四本样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试 卷满分试卷数0分试卷数平均分卷一1004.9卷二2205.7卷三2315.6卷四1444.3总平均6955.12从样卷抽测统计表明,学生失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错别字导致失分。别字方面:“霄”写作“宵”的情况居多,“情”写作“晴”、“空”写作“天”、“庭”写作“亭”,属个别情况;错字方面:集中在两处,一是“染”,一是“晓”,都是多加了一点。(2)记忆不准确导致失分。一是漏字:比较多的情况是漏写“欲”、“于”、“也”;一是张冠李戴:把别的文章中的句子错写在语句中,典型的错误是将“至今商女”写成“商女不知

    21、亡国恨”。对背诵的教学建议(1)将背诵默写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背诵不能仅靠高考前的突击,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应该平时学一篇检查一篇,通过检查真正发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一步强化落实。(2)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章,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其优秀的作品,在进行这些篇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侧重把文章之所以优秀讲解透彻,以便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热爱之情。(3)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现在学生学习都很功利,认为花费很多时间就是为了几分,要想真正改变学生的这种功利思想,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让他们感到所学的东西确实有用。如在进行作文训练中必须引用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否则,作文不给高分等等。第四大题分析:14.下

    22、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对应的检索区间主要是第1段,答案是D。A项对应第1段第4句“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其意是“有关”,而选项中却说“无关”。此乃“猴吃麻花满拧”。B项对应第2句前面的两个“不是也不是”。选项错在“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其意又与文本大相径庭。C项对应第1段第3句后面“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选项与文本之意又相反。D项前面“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应第1段第2句“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正确概括;D项后面“它的形

    23、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应第4段的第3句和第5句的前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两处信息的正确整合。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3分。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检索区间扩展为全文,答案是C。A项,可见第1段首句与第2段首句,与文意相符。B项,可见第3段第5句,其“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即转换为选项的“前途堪忧”,与文意相符。C项对应第2段的前3句。概括此3句话,其意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不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而选项与此意正相反。D项,是对第3段4、5两句的概括,与文意相符。此题据抽

    24、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8分。16.根据文意填空。(2分)16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检索区间在第2段。要注意题干中“以及其它外在因素”的提示作用,从而确定横线处要求填入的应是“外在因素”。其第5句话正是对题目划线句原因的解释。句首“特别是”三个字是表示强调的起指示答题思路的短语,考生应能按图索骥,答出“竞争的环境不公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1.17分。17.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4分)17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检索区间在第4段的5、6、7三句。经整合,可答出“核心能力能给公

    25、司带来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如果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公司最终将因失去应变能力而失败”。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分。第五大题分析:2007年高考北京卷散文阅读测试文本湿湿的想念,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红回忆爷爷的作品。这是一篇饱含深情与感悟,知人论世、独有会心的文章。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思绪为线,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段,寻找爷爷的故土;第-段,解读爷爷的性情;第-段,进一步表达“湿湿的想念”。这篇文章意在探寻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出题人亦通过题目引导我们读懂沈红笔下的沈从文。从这篇文本和三道简答题我们可以看出出题人对学生的要求。一是要想通

    26、过文本走入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就需要具备学生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相关背景知识。经过出题者的删改,今年的选文可谓文质兼美,很具文化品味。学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背景知识(主要是对沈从文的知识)才能读懂。许多学生答不对题,并不是答题技巧掌握得不好,而是文化修养、认识水平不够所致。二是阅读时有强烈的话题(或主旨)意识。能够把握本文的话题和主旨,能够根据本文的话题(或主旨)思考问题。三是出题人强调统观意识。这三道简答题,都需要统观全文才能答出来。可能是出题者有意为之,那种简单的摘录信息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题此次一道没有出。每一道题都需要把握思路、统观全文,思维的力度都比较大。应该说这些要求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使学

    27、生掌握的,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思考水平,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和思考方式,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所谓“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人生无常。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

    28、人非”。本题的两个错误选项,第一个没有任何难度,与原文稍作比对即可;第二个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3.2分。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

    29、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1.93分。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

    30、“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尽管这4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因此,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并不容易。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3分。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3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再参考“结合本文”的题干限制,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并将这些相关信息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了。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1.73分。总体来说,2007年高考北京卷现代文散文阅读,命题侧重在理解方面,大部分试题应该说比较平实,符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实际情况。第六大题分析:22.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本题可局部破解。根据中“可以看到”和中“还可以看到”基本确定大致的并列顺序。开头说“山”,承接中“景山”而来,位置大致明确。在句首,“城壕”、“墙垣”承接“紫禁城”之名。考生问题多出在的位置制定上,是最常见的错误。关键在于中“顶”承接谁而来?紫禁城可能有顶么?有顶的应是城中的宫殿,因此前后并不搭配,只能用以解说中“亭台”之顶。经调整,答案即为。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0.6分。23.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4分)本段第一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教研室语文组果长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