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七年级语文人教版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 资源ID:16181547       资源大小:107.47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七年级语文人教版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1、初中七年级语文人教版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习难点1、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教具准备:PPT多媒体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默读课文一遍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宿儒( )

    2、 倜傥(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蝥( ) 攒在一起( )秕谷( ) 拗( ) 盔甲( )锡箔()() 人声鼎沸()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确凿: 攒: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4、填空。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体裁),选自_。作者鲁迅,原名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二、课堂学习 (一)课文导入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

    3、鲁迅读书的地方。(二)检查预习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积累生字词。(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根据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列成结构图) 百草园三味书屋方法指导: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a、要抓住文体特征。分析记叙文有如下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划分;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来划分。b、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有:表指代性的词语

    4、,如“此”、“这”、“即”等;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更加”、“而且”表示递进;“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等。c、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2、思考: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这篇课文的课题“从百草

    5、园到三味书屋”,既表明了一种空间的转换,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作者回忆描述了自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也因此分为两部分。这节课先解读“百草园” 部分。1、指定学生朗读“百草园” 部分。2、你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3、作为散文,一般都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这一部分的“文眼”是什么? 4、思考:课文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5、你认为课文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是最精彩的?学生齐读第二段。分析“百草园”的美景。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请同学用这个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1)文中第二段写了哪

    6、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2)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3)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看课文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4)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5)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五、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的第10至第2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2)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回答。)2、你认为私塾

    7、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你觉得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4、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5、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6、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8、,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三、巩固练习(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 宿儒( ) 倜傥(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蝥( ) 攒在一起( ) 秕谷( )拗( ) 盔甲( )锡箔()() 人声鼎沸()(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

    9、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5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

    10、是()。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6选出修辞手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C.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D.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7、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11、。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

    12、撒;k投;i系;m捆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三(一) 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概括段意。答:_。2.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_的作用。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我”对_的强烈的_,在“我”的心中,它们

    13、是可爱的_。4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5“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A.“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会回来的。B.“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

    14、不得不离开他们。C.“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植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应该与他们告别了。6、.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7、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丰富的字词和优美的语句。2、训练跳读的能力。3、感受南极考察队震撼人心的悲壮美和伟大的精神,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丰富的字词和优美的语句。2、训练跳读的能力。3、感受南极考察队震撼人心的悲壮美和伟大的精神,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三、展示“字词清单”在走进课文之前,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

    15、下本课的生字词。哪位同学把你预习时整理的字词清单给大家展示一下?(数字展台展示)指导学生落实字音、字形,和词义。(1人展示,其他同学订正。展示着领读生字、全体同学练字型、老师引导理解词义。)给他一个鼓励。【基础积累与运用】1. 给加点的字注音。拉拽( )毛骨悚然()怏怏不乐() 履行()吞噬()羸弱( ) 告罄()毋宁()钦佩() 战栗()2. 成语填空坚持不( ) 风( )露宿 精疲力( ) 忧心( )毛骨( )然 ( )武扬威 语无( )次 海市( )楼3.关联词语填空。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一个人( )

    16、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 )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她觉得十分耀眼。4.悲剧往往会给人以伤感和凄凉的感觉,而本文中的悲剧却是“伟大”的,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它?5. 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6.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

    17、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 一样。【整体感知】7.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B. 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C.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D. 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

    18、遇到的种种苦难。8.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D. 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阅读训练】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

    19、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

    20、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

    21、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9.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严酷的事实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严酷的?10.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的梦想是什么?别人在他之前到达他就认为梦

    22、想全完了,这种心理你认为健康吗?结合现实来谈谈。11. 我国一位去过南极的女画家是这样描述的:“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亘古不变的天地;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地朝你走来,用真挚的眼神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天空俯冲而下,在你的帽子上轻轻一啄,又飞走了”为什么在斯科特的眼里却是“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12当斯科特正为自己的第二名而极度沮丧之时,你会如何劝慰他呢?13人类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假如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去为这一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你最想进行什么探索呢?为什么?参考答案:1.略2.懈、餐、竭、忡忡、悚、耀、伦、蜃3.可是

    23、、只能 虽然、但 由于、所以4.他们探险的结局虽然是一场悲剧,但他们探险过程中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敢于献身的精神却是伟大的。5.奥茨为了不给伙伴们增加负担,选择提前离队去结束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及乐观态度。表现了斯科特忠于科学、诚实、守信的精神和内心无奈、痛楚的心情。6.略7.D8.C9.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在斯科特他们之前已经到过南极点。在这场角逐中斯科特他们输了,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10. 斯科特的梦想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略11这主要是由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心境造成的,画家是惊叹和震撼,而斯科特则是沮丧和无奈,所以才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24、。12略13略【拓展阅读】1杀戮与凶险、欺诈,有享受,自然美和社会美。2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与痛心,感叹人类竟然如此残忍杀戮同类。3因为我本身就是“人间”的一员,我无法逃避“人间”的喧嚣,我无法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南极只是我的精神追求与向往,我并不能真正居住在那样的地方。4略5略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学案5. 伤仲永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5、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mn然()或以钱币q之()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称前时之闻()()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邑人奇之()4区别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不同含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并自为其名环谒于邑人于于舅家见之贤于才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之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

    26、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简介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检查预习情况(二)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1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

    27、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A、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B、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指名学生逐句翻译,教师根

    28、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从哪里可以看出仲永的天资过人?未尝,忽啼求,即书立就(2)仲永的文章以哪方面的内容为主?赡养父母、收族(3)人们对其文章的评价如何?文理可观(4)人们对仲永能写文章的态度是怎样的?奇之,乞之,宾客其父(5)仲永的父亲对仲永能写文章又是怎样的的态度?A 日扳 B不使学(6)作者见到的仲永多大?是怎样的?12 13岁 不能称前时之闻(7)作者问仲永的情形时,仲永多大?仲永已成了怎样的人?20岁左右,泯然众人(8)到此我们可以知道,题目“伤仲永”里“伤”是什么意思?(三)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l、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四)学生背诵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三、巩固练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音。邑人( ) 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 ) 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点的字。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并自为其名( )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七年级语文人教版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