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新增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doc.docx

    • 资源ID:16086657       资源大小:37.69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新增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doc.docx

    1、高考语文新增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doc2017高考语文新增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高考语文复习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了,只有认真的进行语文复习才能在考试中轻松取得好成绩,为了帮助大家做好高考语文复习,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高考语文新增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希望高考生能够认真阅读。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

    2、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小名】称

    3、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

    4、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

    5、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2.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3.古代谦辞(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

    6、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后专指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或者妻子。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

    7、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等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2)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8、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4.古代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

    9、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8)

    10、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

    11、顾客):来临。【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

    12、贺:祝贺;敬候:等候。【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任职):委屈就任。【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雅正(把自

    13、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12)其他敬辞。【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5.古代贱称【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6.特殊称谓主要

    14、有以下几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

    15、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och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

    16、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语文月刊最新整理【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

    17、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o)耋(di)、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二、古代官职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

    18、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19、。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

    20、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逐渐成为虚衔。【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

    21、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

    22、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

    23、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冏卿

    24、】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

    25、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抚军】参见巡抚条。【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

    26、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2.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征】君征召臣。【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陟】提升,提拔。【升】提升。【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

    27、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斥】屏弃不用。【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调】调动、调迁。【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28、。【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三、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

    29、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30、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

    31、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八股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新增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