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16039971       资源大小:50.83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1、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B.振兴C.高兴D.兴盛(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B.指青年男女C.哥哥和姐姐D.儿子和女儿(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

    2、的特点。 A勤劳能干B悠闲自在C艰苦朴素D勤俭节约(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3课

    3、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代的_。体裁是_,“卜算子”是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这句既写送_,又送_,表达了词人对_的留恋,对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把山比喻为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 4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

    4、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 (3)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 四个字和“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5把诗句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_。_,万物生光辉。_,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_?少壮不努力,_!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_6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

    5、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觉和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7课外阅读。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黄云:乌云。白日曛:曛,昏暗。太阳黯淡无光。(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北风、大雁和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B.

    6、送别诗C.田园诗(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8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和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7、,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9课外阅读(二)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鹊桥仙:词牌名。纤云弄巧: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忍顾:怎忍回视。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银汉迢迢暗度。(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便胜却、人间无数。(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忍顾鹊桥归路?(

    8、)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两情若是久长时。(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3)这首词借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 咬:_坚劲:_任:_(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

    9、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1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 五岭逶迤 , 乌蒙磅礴 。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_、_和_。“万水” 指的是_、_。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_。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_的英雄气概和_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 12课外阅读 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注释】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

    10、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蝶:菜粉蝶。(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诗中用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_。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

    11、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第三句的“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 14阅读练习 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释】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瘦骨:清瘦的骨头。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

    12、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 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15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3、1)_(朝代)诗人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和不变的“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的思想感情。 16诗歌鉴赏。 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这首词的作者是_代词人_,号_。 (2)这首词写的是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日积月累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_

    14、,_。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_,_?_,_!(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_ 徒:_(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_ (4)这首诗告诉我们:_ 18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1)整首词以“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正如词中所写的“_”。 (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解释词语。无行路:_。诗人要与(_)“同住”。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4)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写出下列字的意思。啭:_。 因:_。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15、。_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19阅读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注释】褪:脱去。柳绵:即柳絮。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1)这首词的上阕描摹了_、_的暮春之景,表达了作者_之情。 (2)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

    16、_”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3)下阕集中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的句子是:_,_。 (4)赏析词中“绕”字的妙处。 20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的意思是_。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A主人没有在家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3)补充诗句。 _关不住,_出墙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

    17、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21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宋叶绍翁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听着村中传出的_,找寻着 村中的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_。踏破铁鞋无觅处,_。旧时茅店社林边,_。A路转

    18、溪桥忽见 B得来全不费工夫 C柳暗花明又一村22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_,两山排闼送青来。(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代_,这是他写在_家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和“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第二句中“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诗后两句写的是庭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对偶和_的修辞手法,写出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主人_的情趣。 23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_,花木成畦手自栽。_,两山排闼送青来。(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

    19、这是一首写在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对“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 24诗歌鉴赏 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注释)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蝶:菜粉蝶

    20、。(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 (2)诗中用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3)“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 A.人们都在家休息,没有出来走动。B.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4)诗的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给下列字注音。 苔_ 闼_(2)解释下面词语。 长:_ 净:_手:_ 排闼:_(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苔B.花木/成畦/手自/栽C.一水/护田将/绿

    21、/绕D.两山/排闼/送青来(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6美丽江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_。南朝四百八十寺,_。(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第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第_句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填序号) (3)第句从_觉、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 (4)“_”和“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5)第句的描写角度是_,第句的描写角度是_。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6)为了突出江南春色,作者

    22、选取了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赞美了_。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一把远飞的伞。(1)请写出这首小诗给你的启示。 (2)即将毕业,老师们也已送你“一把远飞的伞”。仔细回想,老师的那一句话镌刻在你的心底,写在下面横线上。 2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鹿柴中的“柴”应读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

    23、。” 2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1)填空。 这首诗描写了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和_。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鸳鸯。(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两个_鸣翠柳,一行_上青天。西塞山前_飞,桃花流水_肥。留连_时时舞,自在_恰恰啼。3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唐孟浩

    24、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 (2)“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 (1)C(2)B(3)耘田;绩麻;A(4)B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写出的音节判断即可。“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xn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中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