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 资源ID:16016511       资源大小:26.1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1、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1)查字典填空。 “惯”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再查音节_。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纵容(子女等)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习以为常,积久成性。“惯”在“习惯”一词中的意思是_,我能用它的另外一个意思组词:_。(2)老师傅剃头时_让

    2、小沙吃尽苦头,小沙因为_而痛,又因_而痒。小沙剃头时的感受我们可以用“_”这个成语来概括。 (3)用画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答案】 (1)G;guan;娇惯(2)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如坐针毡(3)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这样称呼他是因为老剃头师傅剃头时让小沙感到很痛苦,还收取双倍的钱。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惯,音节 gun ,音序为G

    3、,应先查字母G,再查音节guan。习惯的惯,应该是习以为常的意思。可以用纵容这个义项,组词为惯坏、娇惯等。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小沙的头发被推剪夹住,所以剃头让他吃尽了苦头,碎发落进脖子里,又让他感觉很痒,根据头发像针一样刺,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小沙的剃头感受。 (3)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用于描述不定时地先后发生的两件事。可以写: 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G、guan、娇惯 (2)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如坐针毡 (3)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这样称呼他是因为老剃头师傅剃头时让小沙感到很痛苦,还收取双倍的钱。 【点评】(1)本题考查用音序法查字典的能力。先根据所查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找到所在的音序,然后找到汉字的音节所在的页码,即可找到所查的字。根据字典正文对汉字的解释,可以得到字义、组词等帮助信息。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造句的能力。先明白划线词语的意思,根

    5、据文中的用法,写出一个形式相仿、内容合理的句子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重点段落品析。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li li)_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jn jng)_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ch chi)_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1)给上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请仿写画横线的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_(3)结合上文,说一说小沙害怕理发的理由是? 【答案】 (1)li;jn;ch(2)看那天上的云,一会儿变猴子,一会儿变老象。(3)常常会咬住一

    6、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解析】【分析】(1)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 (2)仿写句子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3)考查对课文内容

    7、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li;jn;ch;(2)看那天上的云,一会儿变猴子,一会儿变老象。;(3)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8、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1)这是一个_结构的段落。( )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2)请你用“_”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3)本段描写的人物有_、_、_、_、_。 (4)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 A.语意未尽B.引文的省略C.说话时断断续续D.列举的省略(5)请你用“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答案】 (1)A(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3)骑马

    9、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悠闲溜达的(4)D(5)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解析】【分析】(1)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

    10、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分析可知,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插说。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A(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3)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的、推独轮车的、悠闲溜达的。(4)D(5)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

    11、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色小屋 每天,我和妈妈还有妹妹简尼去公园的时候,都会经过一幢黄色的房子。就它那么一幢,孤零零地站着,有点旧,阴森森的,有点可怕。 有一天,我一个人爬上了黄房子的木栅栏。院子里怎么有一个小男孩呢。他向我招了招手:“来啊,一起来玩儿。” 我小心地从木栅栏上跳下去,踩在石子路上。我朝他跑去,就在这时候,我看见草地上一只老虎妈妈正跟它的孩子们在玩儿呢,它们看见我低低地吼了一声。可那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水池边去了。 我跟到水池边,哇,水池里溅起了大水花。一只白色的海豚从荷花的叶子之间跳了出来,向我甩甩尾巴,

    12、好像是在打招呼呢。咦,那个小男孩呢?花房那边传来了他的叫声:“快来看呀。” 我走进花房发现西红柿的枝条上缠着什么,不时发出咝咝的声音,还一扭一扭的。天啊,是一条蟒蛇,它向我吐出舌头。可那个小男孩却不在了。他跑到苹果树下去了。我赶紧追过去,却看见一只鹈鹕停在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鹈鹕看了我一眼,嘴巴下的大口袋动了动。那个小男孩把旁边的垃圾桶打开了。我跑过去一看,一只大熊猫正在里面看报纸呢。它眯缝着眼睛,不住地点头。看到我,大熊猫立刻脱下帽子跟我问了声好。可是那个小男孩已经跑进屋子里去了。 我急急忙忙跑过去,小男孩却把门给关上了。我踮起脚尖还是够不到门把手,我按了按门铃,可一点回音都没有。 现

    13、在我也经常在去公园的时候,经过黄房子就让妈妈抱起我看一看那里的院子。有草地、金鱼池、花房还有苹果树、垃圾桶、石头的小人。可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人叫我。可我想我一定还会再遇见那个小男孩的,到那时候他一定会这么对我说:“嗨,来啊,一块儿玩儿吧。”(1)“我”在哪里发现了什么动物,它们分别在干什么?连一连。 草地_ 老虎母子 看报纸水池_ 鹈鹕 甩尾巴花房_ 蟒蛇 吐舌头苹果树_ 熊猫 吃苹果垃圾桶_ 海豚 玩儿(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真的有小男孩和动物们,他们很友好。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

    14、们,这说明“我”非常贪玩。(3)如果给短文换个题目,你觉得下面( )最合适。 A.恐怖的小屋B.我和小屋C.我和小男孩D.小屋历险记【答案】 (1)老虎母子玩儿;海豚甩尾巴;蟒蛇吐舌头;鹈鹕吃苹果;熊猫看报纸(2)错误;正确;错误(3)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故答案为:(1)老虎母子玩儿;海豚甩尾巴;蟒蛇吐舌头;鹈鹕吃苹果;熊猫看报纸(

    15、2)错误;正确;错误 (3)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5【答案】 (1)寂寞、喧闹、热闹、密不透风(2)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3)沙滩;树;公园;街道(4)又美丽又整洁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

    16、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故答案为:(1)寂寞、喧闹、热闹、密不透风(2)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3)沙滩;树;公园;街道(4)又美丽又整洁【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

    17、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6【答案】 (1)创举;坚固;美观(2)赵州桥非常雄伟、坚固,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4)勤劳与智慧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

    18、一句通顺的话。 (3)考查过渡句。过渡句是一个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的句子。 (4)联系文章的主旨,结合个人的认识,从勤劳与智慧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1)创举、坚固、美观。(2)赵州桥非常雄伟、坚固,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4)勤劳与智慧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过渡句的把握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7【答案】 (1)凉鞋屋冬天太冷;棉鞋屋夏天太热;雨鞋屋夏天闷,冬天冷(2)蓝狐狸修建鞋屋是为了发财,他实现

    19、了目标,因为他得到了红果子、土豆、莲蓬。(3)他通知大家附近有大坏蛋,不让大家出门。他的做法是不对的。(4)他可以在凉鞋屋里放上棉被,在棉鞋屋里装上电扇,在雨鞋屋里加上窗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进行连线即可。(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1、凉鞋屋冬天太冷2、棉鞋屋夏天太热3、雨鞋屋夏天闷,冬天冷(2)蓝狐狸修建鞋屋是为了发财,他实现了目标,因

    20、为他得到了红果子、土豆、莲蓬。(3)他通知大家附近有大坏蛋,不让大家出门。他的做法是不对的。 (4)他可以在凉鞋屋里放上棉被,在棉鞋屋里装上电扇,在雨鞋屋里加上窗户。 【点评】(1)按课文内容连线,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8类文阅读。 曾 子 杀 猪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要和曾妻一块儿去。于是曾妻骗孩子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傍晚,曾妻回来了,看到曾子在猪圈里举着菜刀,曾妻不解地

    21、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曾妻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的杀什么猪呢?”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吗?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曾妻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曾妻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人所尊敬。(1)判断题。

    22、曾子杀猪是为了教育孩子学会诚信。_曾子的妻子说给孩子杀猪吃,是为了不让孩子跟着去集市。_曾子被后人所尊敬是因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_曾子教育妻子做人要诚实守信,所以中午就让孩子吃到了猪肉。_(2)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子是在教育妻子做人要诚信,用横线画出来。 (3)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有哪些,试着写下来。 【答案】 (1)正确;正确;正确;错误(2)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

    23、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正确;正确;正确;错误;“中午”改“傍晚”。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正确;正确;正确;错误;(2)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4、。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9阅读课文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中的“赶集”指( )A.各种花草争相开放的景象。B.人们到集市上买卖货物。(2)文段中下划线的句子把柔柳、_、_、_等当作人来写,真生动呀! (3)这个文段中的两句话分别描绘了怎样的

    25、画面?请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句:_句:_A燕子归来图。B春雨柔柳百花图。【答案】 (1)A(2)花;草;叶(3)B;A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通过”赶集“这个词语可知作者把物当作人来写的。 (3)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中主要的景物进行理解。 故答案为:(1)A (2)花、草、叶 (3)B、A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能

    26、力。做题时要根据语段所写内容进行概括。10类文阅读。 海中变色龙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章鱼挺着个圆圆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

    27、“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赫赫有名_ 警惕_(2)章鱼是怎样捕捉猎物的?请你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3)读了短文,你了解到章鱼的哪些特点(至少写两点)? (4)为什么把章鱼称为“海中变色龙”

    28、? (5)短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 )。 A.章鱼脾气暴躁B.章鱼身体的变色机制C.章鱼擒获猎物D.章鱼施展变色术擒敌【答案】 (1)大名鼎鼎;警觉(2)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3)章鱼能施展变色术,章鱼非常警觉。(4)因为章鱼的皮肤能像变色龙那样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5)B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

    29、险等保持警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大名鼎鼎;警觉;画: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章鱼能施展变色术,章鱼非常警觉。因为章鱼的皮肤能像变色龙那样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B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此题


    注意事项

    本文(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