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docx

    • 资源ID:15995661       资源大小:26.8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docx

    1、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第一节、模板工程(一)、轴线位移1、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

    2、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

    3、、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二)、标高偏差1、现象: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3、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4、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三)、结构变形1、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2、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

    5、偏;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3、防治措施: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4)梁、墙

    6、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由于砼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略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6)对于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四)、接缝不严1、现象: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8),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 3)

    7、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五)、模板未清理干净1、现象: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

    8、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六)、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1、现象: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2、 原因分析: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 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3、防治措施: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

    9、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3)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底铺垫型钢或脚手板等硬质材料。4)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撑必须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应打入地锚或在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七)、板模板缺陷 1、现象

    10、: 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 2、原因分析: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及刚度,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度过大。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3、防治措施:1)楼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如撑

    11、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能发生的下沉)。3)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4)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并保持水平一致。(八)、墙模板缺陷 1、现象: 1)炸模、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 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4)墙角模板拆不出。2、原因分析:1)钢模板事先未作排版设计,未绘排列图;相邻模板未设置围檩或围檩间

    12、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墙根未设导墙,模板根部不平,缝隙过大。2)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3)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只有水平支撑,未设垂直支撑,墙浇筑混凝土时,其侧压力推向临近的墙,产生水平位移。 4)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5)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6)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 3、防治措施: 1

    13、)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有几道混凝土墙时,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撑牢。3)墙身中间应根据模板设计书配制对拉螺栓,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一般采用1216mm螺栓)。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 4)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5)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6)墙根按墙厚度先浇灌150200mm高导墙作根部模板支撑,模板上口应用扁钢封口,拼装时,钢模板上端边肋要加工两个缺口,将两块模板的缺口对齐,板条放入缺口内,用U形

    14、卡卡紧。7)龙骨不宜采用钢花梁,墙梁交接处和墙顶上口应设拉结,外墙所设的拉顶支撑要牢固可靠,支撑的间距、位置宜由模板设计确定。(九)、楼梯模板缺陷 3、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2、原因分析: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 2)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3、防治措施:1)侧帮在梯段处可用钢模板,以2mm厚薄钢板模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接。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刀撑撑牢。3)采用胶合板组合

    15、模板时,楼梯支撑底板的木龙骨间距宜为300500mm,支承和横托的间距为8001000mm,托木两端用斜支撑支柱,下用单楔楔紧,斜撑间用牵杠互相拉牢,龙骨外面钉上外帮侧板,其高度与踏步口齐,踏步侧板下口钉l根小支撑,以保证踏步侧板的稳固。(十)、雨篷模板缺陷 1、现象: 雨篷根部漏浆露石子,混凝土结构变形。 2、原因分析: 1)雨篷根部底板模支立不当,混凝土浇筑时漏浆。 2)雨篷根部胶合板模板下未设托木,混凝土浇筑时根部模板变形。 3)悬挑雨篷其根部混凝土较前端厚,模板施工时,模板支撑未被重视,未采取相应措施。 3、防治措施:1)认真识图,进行模板翻样,重视悬挑雨篷的模板及其支撑,确保有足够的

    16、承载能力、刚度及稳定性。2)雨篷底模板根部应覆盖在梁侧模板上口,其下用50mm100mm木方顶牢,混凝土浇筑时,振点不应直接在根部位置。3)悬挑雨篷模板施工时,应根据悬挑跨度将底模向上反翘25mm左右,以抵消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下挠变形。4)悬挑雨篷混凝土浇筑时,应根据现场同条件养护制作的试件,当试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以上时,方可拆除雨篷模板。(十一)、圆形框架柱模板缺陷 1、现象: 圆形框架柱漏浆,有蜂窝、麻面,并易跑模。 2、原因分析:1)圆形框架柱模板组合困难,柱箍制作困难,当浇筑混凝土时,侧压力大,模板接口刚度、强度皆满足不了要求,易跑模漏浆。 2)圆形框架柱下脚限位不牢,或下脚模

    17、板不严密,混凝土振捣时漏浆造成蜂窝、麻面现象。3)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偏大,混凝土振捣时又插入下层深度过大,造成混凝土侧压力偏大,圆形柱模薄弱处漏浆。 3、预防措施: 1)圆形柱采用组合木模板易于成形,木模板以1/4圆弧分成4块,以宽100mm胶合板组合,内衬03厚镀锌铁皮,外托18mm厚胶合板制作100150mm高木箍200300分布。柱模板拼装后以505扁铁制成柱包箍,扁铁与L50角铁焊接,角铁上制孔,以螺丝拧紧受力。2)圆形框架柱下脚采用定型木枋限位,采用水泥砂浆封堵空隙,在圆形框架柱下脚处将柱箍加密,确保模板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3)混凝土浇筑时,按300400mm分层,混凝土振捣时插入下

    18、层混凝土深度为50150mm,为保证柱模刚度和强度,其外包扁铁箍间距应经过计算确定,一般不宜超过300mm。 4、治理方法: 拆模后立即将蜂窝、麻面、缺棱掉角处松动石子和浮浆剔除,使用水泥砂浆或108胶水泥砂浆修补找平、顺直。(十二)、异形柱模板缺陷 1、现象: 异形柱在阴角处常会出现胀模、烂根、漏浆现象。 2、原因分析:1)异形柱阴角处无法设置柱箍,阴角处木模完全靠销栓或对拉螺栓固定,而销栓和螺栓数量配备不足,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胀模。2)楼面平整度差。立模前未用水泥砂浆找平或封堵,封模后用水泥袋纸、木片等塞缝,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水泥浆外溢,拆模后有木片、纸片等嵌入混凝土内。3)模板拼缝不严,阴

    19、角处模板刚度不足,振捣棒插入混凝土内过深,振捣时间过久,使模板底部承受的侧压力过大而漏浆,出现蜂窝、麻面或露筋。 4)柱子混凝土浇筑前未铺一层水泥砂浆,柱模板未浇水湿润。 3、防治措施:1)弯曲变形刚度不足的模板应剔除,阴角处模板设销栓固定,模板阴角处加设竖向压杠,采用对拉螺栓固定钢管围檩,对拉螺栓要靠近阴角处。 2)立模前对楼面找平,或在柱截面限位处采用砂浆封堵。 3)检查模板拼缝严密情况,并于立模前验收。混凝土应分层浇捣,每层混凝土500mm左右,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不大于200mm,延续振捣时间30s左右,不得过振。 4)柱混凝土浇筑前先铺一层与所浇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柱模板浇

    20、水充分湿润。第二节、钢筋工程(一)、箍筋加工1、现象:箍筋末端未按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2、原因分析: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及应用范围;现场配料及钢筋加工管理混乱。 3、防治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加强检查;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可做如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但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二)、直螺纹丝扣加工1、现象:丝扣缺损、数量不够、丝头端部不平整等。2、原因分析:1

    2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断机切割。3、防治措施: 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查;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4)钢筋端头应采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三)、钢筋安装1、现象: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2、原因分析: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

    22、矩扳手及时检查;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四)、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1、现象:1)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缝。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不准。2、原因分析: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2)当采用翻

    23、转模板生产预制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是现浇的,不用翻转模板,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3、预防措施:1)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采用翻转模板时,也可用钢筋承托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再在翻转后抽除承托钢筋(如不是采用翻转模板,则在混凝土浇捣后抽除)。(五)、露筋 1、现象: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露出。2、原因分析: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

    24、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3、预防措施: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着,垫块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板挤牢,以免解决露筋缺陷的同时,使得保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4、治理方法: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

    25、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上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渣,并在表向保持湿润的情况下补修。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六)、箍筋间距不一致1、现象: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2、原因分析: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3、预防措施: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

    26、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有时,也可以按图纸要求的间距,从梁的中心点向两端画线。(七)、四肢箍筋宽度不准1、 现象:对于配有四肢箍筋作为复合箍筋的梁的钢筋骨架,绑扎好安装入模时,发现宽度不适合模板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严重的甚至导致骨架放不进模板内。 2、原因分析: 1)在骨架绑扎前未按应有的规定将箍筋总宽度进行定位,或定位不准。 2)已考虑到将箍筋总宽度进行了定位,但在操作时不注意,使两个箍筋往里或往外串动。3、预防措施:1)绑扎骨架时,先扎牢(或用电弧焊焊接)几对箍筋,使四肢箍筋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箍筋。2)按梁的截面宽度确定一种双肢箍

    27、筋(即截面宽度减去两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绑扎时沿骨架长度放几个这种双肢箍筋定位。3)在骨架绑扎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四肢箍筋宽度的准确性,发现有偏差应及时纠正。4、治理方法:取出已入模的钢筋骨架,松掉每对箍筋交错部位内的纵向钢筋的绑扣,校准四肢箍筋的宽度后重新绑扎。(八)、柱子纵向钢筋偏位1、现象: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2、原因分析: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3)不

    28、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3、防治措施: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

    29、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3)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4)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5)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6)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九)、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1、现象: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处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像经常发生。2、原因分析: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

    30、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3、防治措施: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