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docx

    • 资源ID:15995621       资源大小:30.3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docx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系04级五四论文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学号:0411423姓名:张新玲专业:逻辑学指导教师:郑辟瑞摘 要哲学史上古已有之的“真理之争”遗留下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作为普遍境域的同一个世界同诸多特殊世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能够如何超越特殊世界以把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收入理论目光的眼帘,也就是世界的课题化?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世界概念分析,最突出的成果在于: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世界构成境域思想,但突破了胡塞尔从传统哲学那里沿袭的主体主义思想的束缚。然而海德格尔未能彻底解答古代哲学遗留的那两个问题,因为:1

    2、、他的世界分析从用具出发仍然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丧失了由事务构成的政治世界。2、泛用具化倾向使海德格尔错失了主体无法把握的东西,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使他始终跳不出用具组建起来的周围世界里。关键词:特殊世界;同一个世界;境域构成 引 言 在存在与时间中,“世界”乃是一个核心概念。当代现象学大家黑尔德曾经构建了一个所谓“世界现象学”的谱系,他认为,世界而不是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或者海德格尔的存在才是现象学的“事情本身”,并且,他还构建了一个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兰德格雷贝、芬克(这两位都是胡塞尔的助手,也都试图打通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到他本人的学统谱系。 将“世界”概念的哲学史地位提高到如此的程度,黑

    3、尔德自然有一个从古希腊到海德格尔的理论梳理。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关于世界问题的集中论述是在他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这部奠定他20世纪最主要哲学家之一地位的著作中。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借鉴黑尔德的这条思想线索来对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进行一番分析考察。 黑尔德的世界现象学是从对古希腊哲学的回顾再进入到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世界思想的分析的,而他得以打通这两者之间的思想通道的是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真理之争。黑尔德由他的相关论述将意见之争最终归结于两个世界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之间关系的上,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若要最终解决真理之争这一同样被现象学认可为哲学之基本任务的问题之解决,就要维系于对这两个世界之关系的解决以及

    4、世界课题化可能性的揭示。所以我们希望看一下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分析是否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如果没有,那么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一、 “世界”概念的前现象学演变 在前哲学的生活中,就出现了由“实事”的显现之相对性而引发的“意见之争”或谓“真理之争”。而西方哲学自产生之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将它视为哲学之基本任务,并为此问题的克服进行了种种努力。20世纪的现象学自始就将其研究重心放在显现与其相对性之上,也试图在自身哲学方法之领域内为意见之争的克服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黑尔德教授对此问题从古希腊到近代笛卡尔的哲学史演变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从他自己构筑的“世界现象学”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出意

    5、见之争问题在根源处维系于对“同一个世界”与“诸多特殊世界”之关系的廓清。实际上,不惟真理问题,在黑尔德看来,整个现象学的真正实事就在于“世界”概念,而不是胡塞尔的主体或者海德格尔的存在,“根本上是现象学的世界概念构成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桥梁。” 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遵循黑尔德的基本思路,追随意见之争这一古已有之的哲学史基本问题的发展,对“诸多特殊世界”和“同一个世界”之关系进行前现象学的考察。 赫拉克利特在他的时代发现,大多数人对事物的看法固执于一种“我觉得”方式之上,不能将自己敞开给那些有别于他自己见解的见解。后来胡塞尔将这种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称作“自然观点”,柏拉图则用“意见”概念标识

    6、自然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处于自然观点中的人因局限于自己的立场而无法获得对总体的目光,这样实事便会在不同的显现方式中对不同的人显现出来。因此,处于自然观点中的人必然会因各自意见的相左而引起所谓的“意见之争”。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这种自然观点的克服,将人从各自的“私人世界”中唤醒以朝向那个作为绝然总体的“同一个世界”。这也就是后来被胡塞尔称为“特殊世界”和“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的东西,只不过在胡塞尔那里对“世界”结构的基本理解乃是一种“境域”。黑尔德认为,即使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也已能够看到境域思想的可能性,“这同一个世界的各种事件是在杂多相互指引的显现方式中发生的而这无非就是胡塞尔称之为境域的基

    7、本结构”。 但在何种意义上赫拉克利特认为那同一个世界是可能存在的?其后的普罗塔哥拉学派就曾与此针锋相对否定一个共同世界的存在,并对人基于各自有限的特殊世界而导致的认识有限性现象进行辩护。在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那同一个世界之存在可能性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辩解中人们可以相互理解。这说明每个人被缚于其上的特殊世界是相互指引的,“所有境域都各自超出自身而指引着其它的境域,这样所有这些境域都同属于一个包罗万象的指引联系:这同一个世界。”赫拉克利特认为哲学就是人对如此理解的一个世界的开启,也就是指对同一个世界的课题化任务。 普罗塔哥拉学派从根本上否认这同一个世界的存在,而且就算存在人也不可能达到。黑尔德认

    8、为虽然如此,但像赫拉克利特一样,普罗塔哥拉学派同样遵循由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和显现之关系的基本命题,认为实事的存在等同于实事对于人的显现,只不过普罗塔哥拉学派认定“在自然观点中,显现始终局限在我们各自决定的本己境域上”,人根本不能超越他的局部世界。至于我们已在上文提到的辩解现象,一种可能的反驳是类似于柏拉图对同一个政治世界的那种反驳方式。就是说,在辩解中人们虽然可以借助语言工具以达到相互理解,并可能最终得出一个综合了所有参与辩解者意见的已经“具有辩解性质的意见”,但这种意见仍因受制于参与辩解者各自的特殊世界而具有有限性,所以辩解现象并不能充分说明人具有向那同一个世界敞开的能力。对此,黑尔德的解释

    9、是,已具有辩解性质的意见之局限性不同于赫拉克里特所反对的那种由于对各自特殊世界的固守所导致的有限性,为它打上有限性印记的乃是“在共同行为时无法消除的有限时间境域。”正是在这种虽受制于有限时间境域但已具有辩解性质的意见中那同一个世界已向人敞开自身,在此,人虽尚未完全进入同一个世界的开放性之中,但已摆脱了固守于特殊世界的局限性。实际上,柏拉图并不是像普罗塔哥拉学派那样彻底否定一个共同世界的存在或者说否定人有那种进入同一世界开放性之中的能力,而只是对辩解方式进行质疑,那么,黑尔德的解释则算是对辩解行为以及民主政治形态的一种辩护。 至此,我们看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如果那作为普遍境域的同一个世界是存在的

    10、,那么它同诸多特殊世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能够如何超越特殊世界以把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收入理论目光的眼帘,也就是世界的课题化?这就是在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世界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将一以贯之地进行考察的两个问题。但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世界问题前现象学的哲学史演变进行简略考察。 黑尔德认为,在这两个问题上,“前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认定,私人世界共属于同一个世界,以此来缓解意见之争;我们只要对一个共同世界敞开自身便可以结束争论。在普罗塔哥拉的相对主义中,由于不存在一个共同世界,而只存在局部的境域,因而人们应当把每一个显现方式都看作是真实的。”从黑尔德这段关于意见之争的评论,我们

    11、就看到了前希腊化时期各学派对世界问题的基本看法。但到了希腊化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的怀疑论,与意见之争之克服紧密衔接的世界问题却开始失去其原视野。 皮浪的怀疑论发现意见之争中的任何一个主张都能找到另一个与之对立的主张,他们认为这一现象源于人们对显现的“表态”。受制于各自特殊境域的显现之差异性并不导致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显现和实事存在本身的关系进行表态即作出陈述。而这种表态的根源在于巴门尼德对“实事的存在与它们的显现是不可分割地共属性一体”的基本信念,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实事之存在与它的显现方式之间的联系,存在与显现之共属性并不是自明地有效的,由此就应当“中止表态”,即“悬搁”。 怀疑论的特点在于,

    12、他们不关注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可及性问题,但显现既然必定是以人自身的境域世界为背景的显现,那么不论是局限于本己境域的显现,还是那朝向同一个世界的显现,都不是实事之存在本身,它与存在是此岸与彼岸的关系。 基于此,黑尔德认为,正是皮浪怀疑论的这种思想将哲学的思考重心抽离了境域世界而转向主客体关系。因为怀疑论“完全否认实事之存在本身对我们的精神来说是可及的,人的可能性仅仅在于在显现方式为之而显示的人的本己精神之中去寻找存在本身”。这里人的本己精神也便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很快对显现便出现了这样的解释:“显现方式不再是实事的自身展示,而是成为精神本身的各个特征展现给我们的精神

    13、的方式。”由此便形成了内部意识与外部实事存在的对立。黑尔德认为,“近代哲学的主体主义不是从笛卡尔才开始的,而是随着希腊化时代便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关键的一步是随着悬搁以及显现方式之显现性与存在之隐蔽性的二元论而由怀疑论所迈出的。” 到了笛卡尔,他从自己确立的怀疑主义立场出发,接收了皮浪怀疑论的“悬搁”(在笛卡儿那里即是“抑制赞同”),指出“ 必须把它当成确定无疑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或者当我想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必然是真的。”将“我” 作为表象之主体,作为意识存在确定下来。从此近代人就致力于寻找一个防止一切哲学讨论流于任意构造,而无任何自身的规范和中肯而言的严格起点。康

    14、德、胡塞尔也是这样看的,而且作为他们理论的严格起点,不论是“意向性” 还是“演绎”,实际上都是在以更深刻的方式阐释“我” 的涵义。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遵从这样一个大的思想态势来探讨他的世界乃至存在问题,只不过对于这个作为理论着手点的“我”,海德格尔有他自己反传统“主体主义” 的理解,而且是对这个作为人的“我” 的一种更为本源的理解方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黑尔德对世界问题的前现象学哲学史梳理仍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思想的暗合。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启发下看到在古希腊存在哲学中有一种“构成含义及其时机化的方式,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观念哲学家们却失去了这个视野,只知在已板结了的概念层次中纵

    15、横捭阖而已。”从上文黑尔德指出的反映在意见之争中的世界问题的演变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那个原视野的失落过程。海德格尔十分推重前柏拉图哲学,认为“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是前柏拉图哲学中的佼佼者,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真正源头。”但到了近代,或者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原视野被无可避免地遮蔽起来了,而哲学的出路就在于重复或重新获得此视野,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在下一部分我们就对海德格关于上文提到的那两个在古希腊悬而未决的世界问题的回答进行考察,看他是否对此有所贡献,这两个问题就是:1、特殊世界与那同一个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之中?2、世界的

    16、课题化是如何可能的?二、对存在与时间中“世界”概念的现象学考察 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集中论述是在他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这部奠定他20世纪最主要哲学家之一地位的著作中。“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在海德格尔那里即是“周围世界”与“一般世界”。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在存在与时间的相关章节中,海德格尔对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一般世界的本质结构进行了分析,但他的世界分析是否对前文第一部分提出的那两个问题给出了彻底的解答,还有待于我们的具体考察。2、不论海德格尔是否解答这两个问题,他的世界分析,尤其是与启发了他的胡塞尔现象学世界概念相比较,他关于世界的思想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海德格尔的基

    17、本思路是由周围世界的周围性前进到一般世界之为一般世界的结构分析。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周围世界”。 海德格尔的周围世界也就是作为人的“此在”日常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是此在最熟悉、最切近地在其中操劳打交道的那个世界,也就是那诸多的作为“你的世界”、“我的世界”的特殊世界。对这样一个周围世界的揭示,海德格尔选择从在使用着的、操作着的操劳中照面的存在者“用具”入手。因为他认为正是在与周围世界内的上手用具的操劳打交道中周围世界之周围性呈报出自身。 所谓“用具”是海德格尔为区别于传统思想的“物”概念,对在周围世界内碰到的各类世内存在者的标识,而所谓“世内存在者”就是非此在式的存在者。海德格尔不过

    18、是要强调我们在理解在周围世界之内遇到的事物时首先要从它们的被使用特性出发,而不是以理论静观的方式,或者将它们看作近代笛卡尔哲学中以广延为基本规定的对象、实体,或者看作另一些人所谓的“价值客体”。海德格尔指出,用具之为操劳打交道的关涉物其基本规定在于一种“为了作”的指引结构,就是说人们为完成某项事务而使用一组作为整体的用具,而这个整体之中的单个用具都会从自身指向其他用具。比如,锤子指向木材,木材指向书架,书架指向书本。指引既然是包含在用具之中的这样一种结构,那它也便因用具总体而形成一个指引总体。而且只有在用具总体中,“各种单独的事物才能接收其各自的意义一件特殊的用具并不显现自身,没有它所属的用具

    19、多样性的先行揭示,我们就不能领会它。” 海德格尔认为用具之为用具就在于它的指引结构,他又赋予这种指引结构一种“因缘”性质,并且将这种性质提高到存在论层次,认为世内存在者之为上手存在物就在于它是有因有缘的。对于这种“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借助海德格尔经常用到的锤子的例子来理解:“锤子因自身而同锤打有缘,因锤打而同制造家具有缘,因制造家具而同藏书结缘,因藏书而同阅读结缘,而阅读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生存活动”,然而因缘关系并不是无限延伸下去的,而是要终结于此在本身,一如在这个例子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一个特点即在于它为自己的存在本身而存在,而不像用具那样存在本身乃是要指向某项最终的工作,故在此在那里不再

    20、有因有缘。基于用具及其整体性的存在方式我们很容易理解,处于整体中的一组用具最终也会有一个因缘整体,并且对某个东西的因缘本身的揭示是依赖于对因缘整体的一种先行领会的。 然而周围世界究竟是什么?依据于海德格尔业已提示出的一条线索:在对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把握之前,此在就已对世界有一种前现象学的先行领会和熟悉。我们可以从这个方向来揭示海德格尔的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 此在在它的日常操劳中使用的用具首先地、原初地是作为“上手之物”来照面,也就是说此在与用具最先处于一种“上手关系”,这种上手关系的特点即在于:“你越是不意识到用具的物质对象性,越是出神入化、冥会暗通地运用它,你与它的关系就越是

    21、具有此在与世界的那种开启和保持住的存在论域的关系。” 即是说,在用具的这种上手状态,我们对用具的存在结构和用具特性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把捉,比如“它有多大,多重,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由什么材料构成等等”我们都不清楚,但却可以以最顺适于它的方式来使用它。这是因为这种与上手用具的操劳打交道并不是盲目的,这其中已经有一种对用具的通达方式寻视。在上手关系中,操劳打交道并不停留于用具本身,而是委身于指引结构,让自己在指引联系中被指引下去。因为,与用具的操劳打交道本来就只是此在为完成某项“工作”而借助的手段,首要的并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作为“事务”的工作。就是这种委身于指引的活动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寻视”,可见

    22、,所谓寻视即是使用之视,即是操劳活动让自己从属于用具的指引整体性。 前此我们多次说到的“先行领会”、“先行熟悉”,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已先行处于寻视之中。实际上,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的对周围世界的先行熟悉,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寻视向来已在操劳中通达周围世界,但寻视本身却没有明确把捉到这个周围世界。那么,依据于这种“先行熟悉”,我们究竟应该把周围世界把捉为什么? 我们说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从生存论上讲其实就是指此在在它的具体生存活动中,以各种样式在周围世界之中与用具进行处于上手关系的操劳使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这种操劳打交道就在于它首先是“有”一个周围世界的。然而这种“有”一个周围世

    23、界应该如何来理解?前面我们已经提示出,使用用具的操劳必然是在一个特定的周围世界之中进行的,那么就是说此在必须先“有”一个周围世界才能操劳于周围世界;我们也已经指出,操劳活动实质上,是以寻视的方式让自身在那个包含于用具整体中的指引联系整体中被指引下去的活动。由此可见,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日常操劳向来已熟悉的那个周围世界,此在作为存在者具体生活在其中的那个“处所”,就是此在以上述自我指引的样式对自身生存活动进行指引的那个所在之处用具之间的指引联系所勾缠联络而成的整体。 那么,一般世界又是什么? 只有依据于对一般世界的先行熟悉,世内上手存在者才会向我们呈报出它们的上手存在,而上手存在的本质就是前此提

    24、示出的“因缘”。那么现在问题看起来就是,如果我们得以廓清世内存在者如何能够作为有因有缘的上手之物来向此在照面,我们也就知道了一般世界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先行揭示出因缘整体性,也就是说因缘整体性对此在先行开放出自身,如此,有因有缘的上手存在者才能以因缘的存在方式从因缘整体性方面开放出自身之上手存在。然而,这种“因缘整体性的先行开放”该如何理解?“那种东西的先行开展不是别的,恰是对一般世界之领会。”我们又知道,因缘实际上乃是此在自我指引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一般世界就是“自我指引着领会的何所在,也就是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 我们在上面所说到的那个“

    25、世界”就是海德格尔的“一般世界”。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海德格尔是通过世内存在者向此在呈报出自身之“何所向”的因缘整体这样一个不同于此在自我指引之“何所在”的方向来进一步揭示一般世界,但我们知道,在周围世界那里我们就已初步看出这样两个方向。而且,因缘不过是海德格尔赋予指引的一种性质而已,它是此在自我指引的一个过程,那么,作为一般世界的“自我指引着领会的何所在”就仍然是那个指引联系总体。而如果要问它与周围世界有什么不同,我们也只能说这个一般世界乃是对周围世界的一种扩展。这样,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在他揭示一般世界的的关键部分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在几乎没有任何过渡性指点的情况下就直接给出了看

    26、似只是对“周围世界”进行理论性扩展的“一般世界”概念。然而,这种处理既过于简单化又缺乏理论论证,因为即使在胡塞尔那里,也曾为说清楚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之区别而进行过特别的理论工作。海德格尔的世界思想是对胡塞尔世界概念继承和扬弃并行的一个理论成果,但在他这里,我们却看不清这项工作的进行。 按照科克尔曼斯对海德格尔世界分析的理解,“无论如何,海德格尔想要表明,他并不打算把他的研究局限在仅仅描述人类日常称之为世界的东西上,毋宁说,他要发现世界的本质性结构”,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既不是周围世界也不是一般世界,它是世界的本质结构。是“可以变为某些特殊世界的任何一种结构整体;但在它自身中包含有一般世界之为一般

    27、世界的先天性。” 在存在与时间的相关章节中,海德格尔在前此对作为现象的周围世界与一般世界进行揭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世界之为世界的本质结构。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即是,此在对世界乃至自己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生存样式向来有一种“先行领会”。这种后来被海德格尔上升到此在之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地位的领会活动,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能够将此在活动于其中的那些指引关联与因缘整体保留下来,使此在的操劳能够再次被指引于这些关联之中,这看起来就像是为那些关联“赋予含义”,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意义总体”“意蕴”。意蕴就是构成世界之为世界的本质结构的东西。前此我们说到因缘是此在自我指引的过程,对于“意蕴”我

    28、们可以理解为作为主体的此在对这一指引过程的保留。 对于世界与此在的关系,科克尔曼斯的解读应该算是我们理解海德格尔世界概念的一段绝佳注释:“世界并不是一种物,也不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先天的意义总体,各种不同的用具通过它们的结构,它们的何所为都指向这个先天的意义总体。从最严格的最原初的意义上来讲,我们称之为世界的东西,就是各种相互指引的体系的总和,每一种东西都要由作为此在的人放进这个相互指引的体系之中,以便它能够作为有确定意义的东西向人显现出来。此在首先是通过它的烦忙建立起这个世界,然后生活在、栖居在这个世界中。” 现在我们来考察海德格尔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世界的课题化可能性之所在。 在日常状

    29、态,也就是第一部分提到的胡塞尔所谓的“自然观点”之中,世界对寻视是非专题的,虽然寻视一直通达世界。那么世界的课题化可能性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对寻视的呈报之可能性就在于操劳活动的褫夺样式中。操劳的褫夺样式发生在用具等级被打乱时,而用具等级被打乱的情形,海德格尔指出了至少可能的三种情况:1、 在上手操劳中,原先上手的用具坏了,不合用了。这时它需要修理或替换,以便重新回到上手状态,此时用具便“ 触目” 了。2、 某种根本还没上手的东西,当我们紧迫地需要它时却发现它短缺,从而导致其他已上手的用具无法继续完成某项工作,这便使其他已被上手使用的用具丧失其上手状态,以“ 窘迫” 的样式出现。3、 一种

    30、用具并不是不能用,也不是缺乏,但它挡住了操劳活动的路,使得操劳活动在处理其它事之前必须先来处理这件操劳并不想趋就的事,这时用具就显示出一种令人“ 腻味” 之处。 触目、窘迫、腻味这些都是操劳的残缺样式,恰恰在这些褫夺性样式中世界对寻视来说醒目了、课题化了。但具体说来,世界如何对寻视亮相的?这里我们结合上面提到的三种残缺的操劳样式的第一种用具之触目,来具体展示作为现象的世界的呈报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弄清楚,用具之为用具的存在结构是由指引来规定的。而所谓“用具等级被打乱” 实际上乃是“为了作” 的指引架构被扰乱了。日常操劳置身于本就已在“此” 的指引整体而被使用时,指引本身并没有得到操劳寻视的明确

    31、考察。而当用具不合用时,原本毫无障碍地在指引整体中进行的寻视突然被中断,操劳寻视这时才看清楚原先它能够顺利进行就在于处于一种早已安排好的相互指引的用具整体之内。就是说操劳的残缺迫使操劳一向停留于其中却不触目的用具整体及指引本身对寻视突出醒目了。在此之前,对寻视来说已先行视见和熟悉,却一直是非专题的、不醒目的世界,就是随着用具整体及包含在其中的指引整体对寻视的触目呈报出自身的。 世界,就是如此在上述褫夺样式中对寻视成为课题的。这便是海德格尔对世界之课题化可能性的回答。 但关于此回答的一个问题却是一种基本的不清晰。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是在“周围世界”的标题下来进行他的上述论述的,但我们发现他在

    32、论述时一会说到“周围世界”,一会忽又跳到“世界”上,却没有说明这个“世界”是周围世界还是一般世界。以致于我们要怀疑,他这种褫夺方法是不是既适用于周围世界的课题化也适用于一般世界。如果不是,那他是不是应该提出一种作用类似于胡塞尔“中止判断”的方法?综观存在与时间,我们没有发现海德格尔对此有相关论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海德格尔没有指明那种对一般世界进行课题化的行为本身是如何可能的。 分析至此,就可以对海德格尔关于我们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那两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总结性评估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分析思路是希望由周围世界进入到一般世界之为一般世界的结构,实际上,他对周围世界的揭示也不过是要借助此在操劳于周围世界的方式来揭示一般世界。但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在对周围世界现象及其课题化可能性进行揭示后,直接就指出了作为现象的一般世界,却没有说明由周围世界直接进入一般世界的那种可能性之所在。我们既无从知道周围世界也就是“特殊世界”与那个由它而得到揭示的一般世界即“同一个世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不清楚一般世界的课题化之可能性的所在。 尽管如此,在进一步分


    注意事项

    本文(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