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6套.docx

    • 资源ID:15964994       资源大小:29.96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6套.docx

    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6套山西省忻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共70分,第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13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

    2、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

    3、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

    4、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

    5、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

    6、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有删节)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

    7、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C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D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突出表现。3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

    9、,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

    10、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注释:秫谷,可酿酒。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博学善属文 属:通“嘱” B吏白应束带见之 白:告诉 C州郡觐谒 觐:拜见 D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反:通“返”5、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任性率真)”的一

    11、组是( )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 征著作郎,不就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B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C陶渊明嗜酒如命,所以让在公田里全部种上能用来酿酒的秫谷,但他的妻子、儿子不同意。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7、翻译下面句子(10分)(1)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12、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6分)(2)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绣岭宫词【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注释:绣岭宫,是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指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8、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

    13、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二句表面上是写绣岭宫的春景,实则借景抒情,请你赏析本首诗第一、二句写景所寄托的思想感情。(5分)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三、四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 ,秋水共长天一色。(2)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3)倚南窗以寄傲, 。(4)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克罗齐的求索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尔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

    14、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观。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

    15、生过的一切。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

    16、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几年前

    17、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

    18、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面对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在长达42年的办刊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

    19、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B. 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C. 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

    20、论,史论结合。D. 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E. 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是真实和虚构。(2)(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3)(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卷

    21、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急功近利之风,已经无孔不入地腐蚀着教育界和学术界,“教育和学术腐败使最后的净土沦丧”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B. 他们最初创业时身无长物,穷得叮当响,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现在已经成了拥有 千万资产的经济实体。C. 12月2日是新安县“安全生产警示日”,上午9时,在新安县人民会堂的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全体起立,震耳欲聋的警报声响彻会场和城区上空。D.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目中无人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1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22、 近年来,我国干旱天气发生频率居高不下,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解决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B. 开口闭口要对大陆发动圣战,善于给美国主子摇尾的陈水扁忽略了一件“小事”:“圣战”是美国人头疼的词语反美武装在“圣战”的旗号下,要了美国约两千名左右士兵的命。C.罗氏公司总部和上海药品鉴定机构分别鉴定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造成大量眼疾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事件的药物为假药。 D. “十一”期间,大批游客涌进了千岛湖景区,其中海瑞祠、五龙岛等景点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14.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

    23、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1 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 B. C. D.15.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5 分 ) 本报讯(记者狄梦宇)成品油价改革在经历了15年的讨

    24、论后,终于正式列入议程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已出台。目前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加上内地改革成品油价机制,多家证券分析师表示,近期备受困扰的航空航运业,受到新政策的影响很小。船舶主要使用的船用燃料油征收燃油税的可能性不大,而受约占10%使用比例的柴油价格上升的影响,以中海发展(1138)为例,即使现有柴油价格不变,燃油税征收比例为30%,该公司50%柴油在国内加油,对公司业绩影响仅为0.023元;若考虑到成品油价的下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对航空业而言,由于航油不属于燃油税征收范围,开征燃油税对航空机场业没有影响。 16.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6分)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要求:正面

    25、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不少于80字。答: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60分)据报道,一项“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已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有人说,这一工程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也有人说,单靠教育而不顾社会大环境是不切实际的。请你以负责任的态度,对个人品德的养成问题发表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一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1C试题分析:C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段所说“决

    26、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选C。故。A、B、C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A试题分析:A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故选A。B、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段。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B试题分析: B以偏概全。在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故选B。A、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段。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答案(源自课文后附文改编)4A 属:撰著,写作。5A 说明清贫病弱说明为谋生而做官6B(陶渊明不懂乐韵)7.(1)因为孝敬老人(有版本译为“双亲年迈”),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不能忍受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老”“起为”“不堪”“少”各1分,总体2分。)(2)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造诣”、“之” 各1分,总体2分。)答案8、答: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草木萋萋,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1分)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1分

    28、)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昔盛今衰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3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9、寓情于事:委婉表明唐朝衰落已久,人民生活痛苦,借百姓缅怀盛世,表达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与担忧的真挚感情。(3分)借古讽今,讽刺(劝谏)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唐玄宗的教训,励精图治。(3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10.略11. 11(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AE不给分解析:A与C可以说是相对的,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E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

    29、表现普遍法则”。D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不恰当。(2)(6分)1886年,克罗齐开始自主学习、独立研究,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并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

    30、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 (3)(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努力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要求 “结合原文”并且是“简析”。(4)(8分)【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76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