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 道学笔记 修改.docx

    • 资源ID:15916106       资源大小:72.84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 道学笔记 修改.docx

    1、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 道学笔记 修改 道学理学 流派理学中有不同学派,各个学派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互相区别,使理学思潮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或称王学)。这些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或特点,但是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看,主要有三大派别: 1.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 2.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是理学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范畴,提出了理本论哲学。特别是程颐,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

    2、形而下,把理说成是形而上者,把阴阳说成是形而下者,认为理不是阴阳,而是“所以阴阳者”。这就把形而上之理说成世界本原。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理所派生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思想,完成了理学体系。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理气关系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理有气,但理是“本”,众理之全体,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散在万物,如月亮印在万川。他建立了理学各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学集大成者。一般把朱熹和二程、特别是和程颐联系起来,合称程朱学派。3.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是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

    3、,提倡自作主宰,建立了初步的心学体系,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学派。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以吾心之良知为天理,完成了心学体系,称为陆王学派。程朱理学同陆王心学,是理学中的两个主要唯心主义派别。 4此外,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也是理学中的一个派别。 5与理学有联系的,还有北宋时的王安石。他推行新法,作三经新义,曾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并对老子的道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学”。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道学之所以兴起,实质上就是一场儒学复兴的思想运动,即儒家思想正对佛道二教挑战的所做出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道学的主要任务是:就外而言,就是攘斥佛道两教,恢复儒学原有

    4、的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他们所谓的道统,站在哲学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取代佛道特别是佛教的新的儒家哲学形态。就内而言,抛弃汉唐传统儒家粗疏的理论,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教经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道学思潮的任务决定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在创立其教育宗旨时,无意间揭示了道学的主题,那就是“明体用之学”。胡瑗把道家的思潮所追求的“道”儒家的“圣人之道”规定为“体、用、文”三个方面,这是一个十分全面的论述。所谓“体”,属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那是根本原则,按他的解释即

    5、支配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原则,它是不变的;所谓“文”,属于代表文化价值传统的范畴,那是以儒家经典为代表各种文献、叶包含经史辞章的文与史,他们是传递“圣贤”的思想载体;所谓“用”,属于现实政治的范畴,那就是如何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来建立社会政治秩序,即经世致用。从胡瑗的宗旨可以看出,道学思潮在其源头时的气象是宏大的,而思想的兴起于展开也确实是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当然,就这一宗旨而言,虽然“体”、“文”“用”三者并举,但实质咋是以“体”“用”为本,即所谓的“明体用之学”。因而,“明体用”三字可以看作道学思潮星期时的主题和纲领。胡瑗引入“体用”范畴,标志着儒学真正开始向本体论方

    6、向的发展。即儒学不再仅限于人伦道德的实践及宇宙始源生化和“天人相副”的目的论解释,而是首先努力建立起人伦道德之所以存在的最终依据,然后再从中引伸出各种“修己”的道德践履工夫,以及“安人”的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其中的“体”呢?这是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所谓体用,按中国哲学最一般的理解,“体”有本质、本体的意思;“用”又作用、现象的意思。按佛家的观点运动变化着的世界只是现象,而现象只是人心生灭妄想所变之境,其本身是虚幻不实的,因此可以称为“假有”;而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某种不变的、静止的、唯一的东西,那才是“体”。也就是说,现象是虚幻的、不实在的,只有超越现象的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易言之,

    7、现象是“现而不实”的,本体是“实而不现”的。佛家的理论从宇宙本体出发,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来论证自己的学说,亦即从讨论现实世界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儒家为了响应挑战,就必须对最高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和说明。另一方面,儒家要肯定现实生活中的秩序,就必须首先肯定这个感性的现实世界自身,从而也就必须探讨和肯定这个世界的实在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对抗佛教以存在为空幻、否定感性现实世界、追求寂灭的理论,重建其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主题。为什么说“体用”就是道学的思潮的主题呢?尤其是为什么还要“明”“明体用”这一道学思潮主题的理论发展,到了程颐那,终于形成起完整的表述,那就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8、的命题之确立。这一命题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否定了佛教本体、现象截然相分的观点,强调了“体”、“用”都是实在的,两者的关系是相即而不离的。总之,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明体用”这一主题构成了道学思潮的基本特点,规定了时代精神的风貌,并从总体上影响了当时思想家个人思路的选择,因此其宏观意义决不可低估。(作为形而上之“体”的心性之学和主要作为形而下之“用”的经世之学。) 演变北宋中期是理学形成时期,各学派已初步建立各自的体系。不久,二程理学占了主导地位。程颐提出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及“性即理”等命题,成为理学的重要思想,而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及心即天的思想,则开了心学一派的先河。 南宋是理

    9、学发展和成熟时期。朱熹哲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理学的完成。 与朱熹理学相并立的是陆九渊心学。陆九渊之学也来自二程,特别是程颢,发展出“心即理”的心学学说。陆九渊提倡“简易”之学,批评朱熹“支离”,而朱熹批评陆九渊太简。他们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内部的分化。 南宋后期,朱陆两派互相攻讦。 明代初年,朱熹理学占统治地位 明代中期,程朱理学趋于殭化。此时,出现了王守仁心学。王学的建立,标志着理学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王守仁批评朱熹分心理为二,知行为二,把人们引向烦琐道路。他提出了以“良知说”为核心的心学学说,认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更不可向心外求理。 他的“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达到了心学理

    10、论的高峰,形成了王学学派。从此,心学大盛。 明末清初,是理学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即自我批判时期。到清中期以后,理学日益没落。 历史地位和影响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理学中有不同学派,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和相互影响,其理论贡献也不一样。理学发展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哲学,又吸收融合了佛教哲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理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理论思维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理学中的气一元论哲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出了关于气的系统学说,把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发

    11、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理学中的理一元论哲学,比较深入地讨论到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等关系问题,它虽然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世界本体,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认识论等方面则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心一元论哲学虽然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否定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但它强调独立思考,反对崇拜权威,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哲学,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陆王学派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南宋时,正当朱熹把理奉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时候,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他提出“发明本

    12、心”、“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捷”的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大。到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向陆学,王守仁更以陆学传人自任,宣扬心学,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说“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在认识论上,鼓吹“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同时提出“知行合一”,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明

    13、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学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学。声称“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黄宗羲曾说,王学经过王艮发展到颜钧、何心隐等人,就已是“非名教之所能羁络”了,“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阳明学派中国明代中期以王阳明思想为宗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王阳明在其从政期间,始终从事讲学。他的弟子陆续出版他的语录、文集。王阳明死后,其弟子在全国各地建立书院70余所,举办讲学会,宣传他的

    14、学说,形成阳明学派。阳明学派以致良知为学术宗旨。王阳明主张良知为圣愚所同,不囿于见闻即知即行,即体即用。不满程朱学派的支离。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仲、商鞅的功利。提倡返求诸心,自我作主,不受教条的束缚,具有反偶像的精神。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对致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若干支派。1.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无极”和“太极”的意义,周敦颐本人未曾加以说明。 在他的伦理思想中,“诚”是主要范畴。他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

    15、,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亦是善的。他宣称“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把封建道德看作是人性固有的。但他又认为,“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产生恶。由此,他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修养,能够“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封建的仁义礼智。从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封建人伦关系。他的存“诚”,“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敦颐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吸收了佛、道的学说,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观,便

    16、于理学更加有力地同佛、道进行斗争。他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比以前的儒家学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论色彩。周敦颐的哲学具有时代的特色,在宋、元、明、清的理学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太极”之理为“纯善至善”,而人禀受“太极”之理,人性本善,也就是说,人性本来合乎仁义礼智;恶来源于欲,因此,他提出“无欲故静”的道德修养的主张。一、宇宙论:(宇宙发展图式:太极动静) 1来源中国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为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太极图说整合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基本思想是把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演变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 原

    17、文: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2基本过程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最大的统一体。“太极”动起来,就生出“阴”来,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来。静到极点又动,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就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按看顺序发生作用,于是使形成春夏秋冬四时。无极的实体,阴阳五行的精微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万物,具有阳性的成为男性,具有阴性的成为女性。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万物万物又生生不已

    18、,于是变化无穷无尽。4重要语句释疑无极而太极(1)太极太极图说中称阴阳是二气,称五行为五气,又说“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了阴阳二气,所谓“太极”就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他在通书中解释“太极”说:“混兮辟号,其无穷兮”,以“太极”为混沌未分的元气。朱熹后来把周敦颐讲的“太极”解释为“理”,那是朱熹自己的观点。周敦颐认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是从“太极”来的,这种观点,是对唐代以来的元气说的继承。(2)无极继承:周敦颐的无极吸收老、庄的“无极”说和易传“太极”说。无极而太极释义:因此,太极指未分化的混沌的原始物质,无极是指混沌的无限。太极作为原始物质本身是无形的、无限的,这就是所谓“无极而太极”。后人解释

    19、 南宋朱熹从新的思路即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非无极之外复有太极,两者本一。“无极而太极”是朱熹对理的一种规定。“无极”言其超形象,不言无极太极便为一具体物;“太极”言其为一实理不言太极无极便沦为虚空。简言之,无极也是存在,无形无状却有此理,是太极之为太极的存在根据。把无极和太极结合起来,把本原的实体规定为“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这样,无极而太极就有了新的意义,即试图从横的层面来谈宇宙论的问题。二陆从传统思路即生成论的角度理解,认为易之太极即是本原,没有必要在太极之上再加无极, 因为这样犹如叠床架屋。在太极图说中表现为两条路象一方面,从一到万,从本体到现象: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另一方面,从万到一,从现

    20、象到本体:万物五行阴阳太极动静观:(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周指出太极虽是本原,但是由于太极具有神秘不可测的性质或功能,所以才有可能是动之发动.而只有神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却又非动不静,它跳出了生成流变的过程,消解了时间的因子,成为动静之所以能够动静的缘故.神是无形无状的,但能妙万物,这个神,实质上也就是”无极”;无极和太极本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不分上下先后,如果说无极先于太极,也只是逻辑山峰的先后,而不是时间和空间的先后.评价: 周的贡献在于试图从新的思维角度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学说建立一个新的,足以与佛家思想相抗衡的宇宙论的理论框架.他从阴阳哲学立论,以太极为世界万物生成

    21、演化的本原和动力,肯定宇宙的本原为实有,从而批判了佛家的宇宙论. 三、伦理学:主静立人极主要表述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即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主要观点周敦颐认为,当人活着的时候,头等重大的事情,是学做圣人.“无极而太极”自我运动的结果就最后产生了“得其秀而最灵”的人,所以人总有强烈的感情和欲望。为了制止人的强烈感倩欲望而使其做到遵礼守规,他提出了三种修养方法:一是“定” 这就所谓“存天理”;二是“主”,即“主静”、 这就是所谓“灭人欲”,三是“立”,即“立诚”,因为“诚”是万物资始”的宇宙本体,是人的

    22、“纯粹至善”的先天本性,掌握了“诚”就掌握了“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从而人极也就立起来了。评价: 周之所以讲太极和无极,真正的目的是要讲”人极”即主静立人极. 主静立人极讲的是修养功夫问题,开了重视工夫问题的先声.但是这一理论有把价值论和本体论强分先后的嫌疑.诚者圣人之本(太难了470) 孔颜乐处1描述宋明理学家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北宋周敦颐授学给二程,则每令其“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3提出及其影响韩愈以来,成圣成贤逐步成了儒家士人的理想。周敦颐也认为一个“士”应当把成圣成贤作为一生希望达到的理想。这个说法在精神上与当时的“明体达用”是一致的。 敦颐特别突出信念与富贵的矛盾,在他看来

    23、,富贵是常人共同追求的对象,但以富贵为人生目的,只是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至贵至富可爱可求的东西是“大”,相比之下,富贵利达不过是“小”,人若真能有见于“大”,则不仅可以忘却“小”,而且可以在内心实现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与快乐。 周敦颐认为,颜回之乐之乐他的精神境界所带给他的,不是由某种感性对象引起的感性愉悦,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快。人生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境界。2.邵雍 一、宇宙论(先天学)1何谓先天学 二、历史观(元会运世)(见笔记)三、认识论:以物观物邵雍的认识论。主要在观物内外篇阐述这一观点。1.基本含义所谓“观物”也就是从“理”的角度去认识

    24、包括人生在内的宇宙万物,实际上就是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表述 “观物”包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了解,其实更指人对身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态度和觉解。邵雍观物的所谓“物”,与一般所说的物的含义不同。其一:不以我为观物,以物观物.其二观之以理.我们要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是强调不要从“我”的立场,而要从“物”,“理”的立场,去观察包括人生在内的宇宙万有。 邵雍认为,宇宙间最大的“物”是天地,“物之大者无若天地”,最灵的“物”是人 所以这种观不是用目去观,而是用心去观。这种用心观物,并不是指理性对于外部事物的分析综合或抽象

    25、,而是主体基于一定的精神境界观照事物(包括人生)、看待事物的态度。原因邵雍认为感性只能把握事物的外部形状,一般的心智只能把根事物的变化状念,只有以理即一定的精神境界,才能把握到事物的本性。这就是说,人的精神境界不仅对他自己的人生和精神发展有关,同时也影响到人心的认识功能。核心要求:无我以物观物,是要求人在认知、观照、体验、实践以及种种社会生活活动中,不要有任何基于“我”的情感、要求、意见参加其中。一个事物引起“我”的喜悦或悲哀,并不是因为它与我”预设的要求有满足或不满足的关系,而是它本来就会在一切人引起同样的感情反应。如果人在认知、观照、体验、实践及各种社会生活活动之前、之中都有一个强烈的从自

    26、我出发的意识,以这样的心态去与物打交道就叫做“任我”或“以我观物”,其结果是,情感的发生就不能作到“中节”,对于多物的了解就会因为昏蔽而不明。3.王安石4.张载张载之学,以为宗,为体,为用,孔孟为法.在哲学方面,他首重.代表作就是在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表述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太虚即气(大问题)北宋张载宇宙论用语。出自正蒙太和。基本观点:张载认为无形的太虚是客观的实在,是“气”的本然存在状态。张载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就是关于”虚空”和气的理论,这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 分析:(1)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太虚”一词本指虚空,即广阔的宇宙空间,这里又增加了天地始源,宇宙本根的含义。

    27、张载认为无形的太虚也是客观的实在,并非像普通人了解的那样,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不是一个中间一无所有的大柜子,而是在它中间充满了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即无形无状的太虑实质上是气的本来存在状况,是“气”的本然存在状态,虚空他称这本然状态为“本体”。 (2)按照这种学此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太虚气万物。气是有聚有散,有形质而表现为万物生化的现象之存在,太虚则是超越聚散,有形质的本体之存在.根据这一思想,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这个物质实体“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而太和是太虚中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张载把太和提升到道德高度来解释,构成了他气本论的一个重要基点.

    28、(3)依此批评道佛(可以当作比较题)他依据本质与现象统的原则,揭露了佛、老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认识论上的根源。张载认为一个“虚无”的实体,不可能产生有形的具体事物。老子“有生于无”:体用殊绝;如果说“虚能生气”,那就等于说虚是无穷的绝对的,气是有限的相对的这就把本体(体)和现象(用)割裂了,陷入了老子“有生于无”的错误,不认识有无统一的原则。佛家以万物是地都是假象:如果说万象只是太虚中表现的事物,以“虚无”本体为真实、以万物为假象,那就等于说,太虚和万物并不相互依存,把本体(性)和现象(形)割裂了,这就陷入佛教以为山河大地都是因眼花而看到的幻象的谬论了(批评道教:气的每一种有规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

    29、因而道教的“肉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评价(1)论证了物质存在在空间上是普遍的,时间上是永恒的,总之,是绝对的。这是他的气一元论的个贡献。(2)但是,出于他不了解作为世界的物质实体只存在万物之中,又把“大虚之气”看成是居于万物之上的“形而上”的世界,不能正确解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从而又把无形的大虚与有形的万物对立起来。虚空即气主要用来说明“空”与“形”的相互关联,张载还提出了“象”与“气”的关系.一故神,两故化(神化,参两)描述: 张载的辩证法命题,主要讨论事物运动根源的问题。(正蒙神化、参两篇)基本观点: 张载的“神”与气本体论紧密相关,气具有神的属性,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本体。化主要指气化,即

    30、通过气产生万物之过程。可见,化是指气之本体的一种功能性概念。神和化的关系就如体和用的关系,不能分离。化以神为体,神以化为用。可以说,神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而非人的意志所能转移。 一与两指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关系。两和一彼此不离,气统一体内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由于有阴阳的对立所以有运动变化即化,因其变化,又有参之结果,参即三,是对立而统一之意。典型表述“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 ,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评价张载关于对立面互相作用的学说,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进一步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依据这种发展观,他反对佛教把世界

    31、的本性归之为绝对的静止的形而上学。一物两体北宋张载用语。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大易:“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太极即太虚之气。他认为天地万物均为一气所变化,而气自身则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以之作为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他强调“一故神,两故化”,认为有对立因而有运动变化;而对立的双方又统一于一气,所以有不测之神妙。“一物”与“两体”的关系: 认为“一物”与“两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没有两体的对待就无所谓合一;而两体的对待若没有合一关系双方也就互不相干、不起作用。还说“有两则有一”、“一则有两”、“不有两则无一”,这些命题都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统一与对立互为存在的条件,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既统一又对立的。二、人性论基本观点张载由“天”(太虚),“道”(气化)问题出发,进而涉入性和心的问题。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虚指“太虚,即气的本来状态;“气”指明阳二气,有清有浊。“太虚本性和阴阳二性的结合,便构成了人性。人性又分为两层: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1天地之性、气质之性(1)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是绝对而普遍的,是道德本体。是宇宙及万物共同所禀受的太虚本性,即太虚湛一之性。理由:张载认为,太虚之气具有的湛一本质是宇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 道学笔记 修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