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复习六实验探究题剖析题型复习(六)实验探究题(中考第35题)题型之一物质成分的探究1(2013河北)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猜想一:CaO;猜想二:CaCO3;猜想三:Ca(OH)2。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交流反思】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CaO能与水反应。【进行实验】(一)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气泡放出证明猜
2、想二不成立。(二)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取上层清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_Ca(OH)2Na2CO3=CaCO32NaOH。结论:白色固体是Ca(OH)2。【拓展应用】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装置是C、F(填下图中装置序号)。2(2010河北)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
3、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交流表达】(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显蓝色。(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或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不与其他物质反应)。【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实验验证】(1)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确定pH。(2)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是滴加一定量氢氧化
4、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拓展应用】(1)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片(或Fe、铁粉、铁丝等)。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或FeCuSO4=FeSO4Cu)。(2)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为铁和铜(或Fe和Cu),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3(2016河北模拟)小明在商场见到一种神奇的蜡烛,买回点燃后发现怎么也“吹不灭”,他对这种蜡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带到学校和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烛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在普通蜡烛的烛芯外包裹了一
5、层打火石。打火石是在某种金属中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 。当吹“灭”蜡烛时,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问题与思考】(1)吹不灭的蜡烛利用的原理是燃烧必须满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填燃烧的条件之一),如果将这种蜡烛熄灭,应采用的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或用玻璃杯盖灭或将烛芯剪掉)。(2)蜡烛芯外包裹的金属是什么?【实验探究】吹不灭的蜡烛芯外的金属可能是镁、铝、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他们继续探究。(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1)同学们取该打火石,用砂纸打磨后,立即否认了该打火石中的金属是铜,那么他们观察到的是打火石呈
6、现银白色。(2)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经过对现象的分析后,他们认为该金属一定不是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较快,溶液无色(溶液不显浅绿色)。【讨论交流】(1)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金属的种类,小强提议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实验。请你预测,将打火石加入到硫酸铜溶液后的现象是打火石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变浅(或变为无色),其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MgCuSO4=CuMgSO4或2Al3CuSO4=3CuAl2(SO4)3(任写一个)。(2)同学们一致认为小强的方案不合理,经过讨论他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确认了打火石中的金属是镁,他们的方案是将打火石加入到硫酸铝溶液中,打火
7、石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4(2016唐山一模)小亮在实验室发现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是碳酸钠溶液中的种。【讨论交流】小亮查阅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 g后,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而Ca(OH)2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_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所以不可能是氢氧化钙。【实验验证】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色,从而确定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又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氯
8、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CaCO32NaCl。小亮认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小红提出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于是她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少量该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直到不再有沉淀生成,取上层清夜,滴加酚酞试剂上层清夜变红该溶液是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反思】(1)小亮经过反思,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序号)。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倾倒液体时应注意保护标签不被腐蚀试剂倾倒完毕应及时盖紧瓶塞无法辨认的药品,直接倒掉,无需保留试剂(2)小亮重新配置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放入试剂瓶中;请你完成下
9、图,给这个试剂瓶做一个标签。5(2016邯郸一模)实验课上,老师分析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指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等除外。小明很好奇,于是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实验】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盛有20毫升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不停打转,产生大量气体,烧杯发烫,溶液中出现了蓝色絮状沉淀,并没有出现紫红色的铜。一会儿,部分沉淀渐渐变黑。【提出问题】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查阅资料】钠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同时放出气体。氢氧化铜受热至6080 变暗,温度再高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0、和水。【实验探究1】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小明将上述实验药品放入锥形瓶中,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将导管通入肥皂水中,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飘起的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点燃该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实验探究2】探究沉淀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沉淀中有Cu(OH)2和CuO,可能还有Cu。【实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将锥形瓶内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固体全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沉淀中没有Cu【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小明同学得出结论:钠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先与水反应,生成物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请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2NaOHCu
11、SO4=Na2SO4Cu(OH)2。【反思与交流】出现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钠和水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铜分解,产生氧化铜。6(2016唐山开平区二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做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得到蓝色沉淀。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蓝色沉淀完全转变为黑色固体,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1)黑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a.氧化铜;b.铁粉;c.碳粉。经过分析,小明认为猜想a是正确的,理由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反应前没有碳元素和铁元素。为了验证小明的结论,小华做了如下相应的实验:她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将所得物质与适量的碳粉混合均匀,利用右图所示的装置
12、高温加热混合物,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请回答:a在步骤中,过滤所需要的仪器主要有铁架台、漏斗、烧杯和玻璃棒。b在步骤中加热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c还有哪些现象可以判断该反应的确发生了?黑色固体慢慢的变成红色(红褐色)。(2)你还有其他类型的方法验证猜想a吗,请你简要的写出操作的步骤和实验现象: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发现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3)为探究新制Cu(OH)2的分解与温度的关系,该小组设计水浴加热装置(如右图,烧杯内盛有热水),该装置采用水浴加热,其目的是使固体均匀受热。将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CuSO4溶液与NaOH溶
13、液混合后,该小组的同学记录如下测量结果:当水浴温度分别为30 、60 、90 时,黑色沉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分钟、6秒、1秒,由该实验数据我们得出Cu(OH)2分解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越高,Cu(OH)2分解速率越快或Cu(OH)2分解温度无确定数值(意思正确即可)。7(2016唐山滦南一模)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图的实验。实验结束后,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讨论1】甲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所以对Ca(OH)2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提出质疑。乙认为甲的实验设计有问题,应当先向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稀盐酸就可以看到发生反应
14、。【讨论2】乙向废液缸内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产生气泡,后出现白色沉淀。据此判断甲的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CaCl2和HCl,乙的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2CO3。为了科学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他们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甲:NaCl和CaCl2;乙:NaCl和Na2CO3。【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甲: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结论:甲猜想不成立,乙猜想成立。乙:向其中滴加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结论:甲猜想不成立,乙猜想成立。【表达与交流】(1)处理该废液
15、的方法是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或向废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2)要想证明Ca(OH)2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在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一药匙Ca(OH)2固体,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盐酸,会看到加水的试管中还有固体而加盐酸的试管中没有固体。8(2015沧州一模)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右图所示,为探究其成分,化学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作出猜想】猜想一:该液体可能是蒸馏水;猜想二:该液体可能是稀硫酸;猜想三:该液体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交流讨论】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一错误,理由是由
16、标签知该液体是混合物,而蒸馏水为纯净物(合理答案均可)。【实验探究】(1)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或MnO2)(合理答案均可)粉末,发现没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液体不是过氧化氢溶液。(2)为证明猜想二成立,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成红色2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合理答案均可)溶液产生大量气泡【得出结论】综合以上方案可知该液体是稀硫酸。【反思交流】(1)大家认为标签受损的原因可能是倾倒液体时标签未朝向手心(合理答案均可)
17、;(2)请写出方案3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题型之二物质性质的探究1(2016石家庄二模)化学小组在用锌粒和硫酸溶液反应制取氢气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反应中气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提出猜想】小明认为锌粒和硫酸溶液反应有氢气产生,因为锌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的前面,小红认为可能还有二氧化硫产生,她的理由是:二氧化硫是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酸溶液中含有硫元素。【查阅资料】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实验方案】小组同学设计了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用三种浓度的硫酸进行了实验。ABCDE(
18、1)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装置B中应出现CaSO3白色沉淀。则二氧化硫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2)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充分吸收二氧化硫。(3)为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氢气,需在装置E的尖嘴导管处点燃气体,并将干冷的烧杯倒扣在尖嘴导管的上方。若观察到气体可以燃烧,且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气体中含有氢气。为保证实验安全,在点燃气体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验纯。(4)实验中实际观察的现象如下:【实验结论】锌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锌与浓度较大的硫酸生成二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中填写计量数,
19、在“”上填写化学式):ZnH2SO4(浓)= ZnSO4SO2H2O【交流反思】根据本次探究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会对化学反应中产物的种类产生影响的是AC(填序号)。A反应物的质量比 B反应物的接触面积C反应物的浓度大小2(2016安徽)氨水和盐酸是常见的化学试剂,可将氨气(NH3)、氯化氢气体分别溶于水制得。(1)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反应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不要求注明条件)。(2)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填写表中空白):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干燥后,放入盛有干燥氨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向上述集气瓶中滤纸上滴
20、入少量水(合理答案即可)滤纸变红,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3)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原因可能是氨水受热分解,随温度升高氨气溶解度减小,导致氨水浓度降低(合理答案即可)。(4)小芳将滴有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份:未经加热;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上述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如合理,说明原因;
21、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5)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合理答案即可)。3(2016南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进行有关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的药品是浓盐酸。(2)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考虑,装置A属于固液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3)若进入装置D中的氯气是纯净干燥的,则装置B的作用是除氯化氢,装置C中盛有的溶液是浓硫酸。(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装置D中“石蕊纸花”(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下同)无明显变化,E中湿润的石蕊
22、纸花先变红后褪色。对此,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溶解性不大)并能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称为氯水,氯水除了具有消毒作用,还具有漂白作用。【提出问题】氯水中的什么物质具有漂白作用?【提出猜想】猜想1:氯水中的H2O具有漂白作用。猜想2:氯水中的HCl具有漂白作用。猜想3: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猜想4:氯水中的Cl2具有漂白作用。【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将石蕊纸花放入水中石蕊纸花不变红猜想1不成立将石蕊纸花放入稀盐酸中石蕊纸花变红但不褪色猜想2不成
23、立将石蕊纸花放入次氯酸中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猜想3成立【反思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不用再做实验对猜想4进行探究,理由是:进行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时,装置D(填装置序号)的现象已证明了Cl2不具有漂白作用。钱程同学认为,由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用实验装置F中的蒸馏水吸收氯气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将装置F中的蒸馏水换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则最终反应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盐类物质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4(2016泸州)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列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探究钠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产物。已知:Na2O和CaO相似,能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按图连接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A装置
24、用于制取CO2,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长颈漏斗、导管和试管;(3)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先后顺序是cab。a点燃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中的钠b等燃烧终止并冷却后,停止通CO2c打开A装置中活塞,通入CO2(4)D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有: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和黑色物质。待钠充分燃烧,冷却后,将管内生成的固态物质移出,加水溶解,过滤得黑色固体和澄清滤液。实验证明:D中排出的尾气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黑色固体在O2中灼烧,全部转化为气体,则黑色固体是碳。对白色固体有以下猜想:a只有Na2O;b.只有Na2CO3;c.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若猜想a成立,则Na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a
25、CO22Na2OC。若猜想c成立,请设计实验验证产物中存在Na2O:取滤液少许,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后,用pH试纸检验滤液,若滤液呈碱性,则残留固体中含有Na2O。(5)反思拓展:你对二氧化碳灭火的范围有什么新的认识?钠、镁等活泼金属失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5(2015兰州)人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又痛又痒。化学小组同学对蚁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实验探究】(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
26、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氧(或H、O)元素,推测出一种生成物是水;(3)另一种生成的氧化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猜想:该气体是CO2;猜想:该气体是CO;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的装置。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I不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若猜想II成立,则:实验时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CO)气体(除去水蒸汽);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实验时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处理方法是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
27、精灯或用气球收集(答案合理均可给分);【拓展延伸】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C。A苏打水 B肥皂水C食醋 D氨水6(2015长沙)小刘同学想在实验室里用NaOH溶液来制取Na2CO3溶液。【查阅资料】CO2通入NaOH溶液时极易因CO2过量产生NaHCO3,且无明显现象。NaHCO3溶液煮沸时不会发生分解。NaHCO3NaOH=Na2CO3H2O。Ca(HCO3)2可溶于水。【制取步骤】量取两份50 mL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备用;用一份50 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小心煮沸溶液12分钟;在得到的的溶液
28、中加入另一份50 mL的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即得。【实验探究】为了检验制得的溶液是否为纯净的Na2CO3溶液,请你与小刘同学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制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来制得的溶液中含有Na2CO3将上步实验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将滤液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加入足量的 稀盐酸(稀HCl,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无气泡产生原来制得的溶液中不含 NaHCO3 取另一份加入MgCl2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原来制得的溶液中不含NaOH【结论】所制得的溶液为纯净的Na2CO3溶液。【评价与反思】有人认为实验步骤的顺序对调,即
29、先混合,再煮沸,更合理。你认为对吗?不对。请说明理由因为若不事先煮沸排出溶液中的CO2,加入NaOH溶液混合以后,NaOH会与CO2反应,不能将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题型之三其他探究1(2014河北)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小明提
30、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有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溶解度变小,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 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生成的炭黑,防止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反应。(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答一条即可)。2(2016唐山一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