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近现代史阅读题.docx

    • 资源ID:15884500       资源大小:42.5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近现代史阅读题.docx

    1、中国近现代史阅读题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现在所欲问者,只是各国对此问题,究取何种态度。俄国方面,因占领满洲之故,在最近期间,当可心满意足。假如现在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英国取得长江流域一部分,德国占据山东,则中国方面实无力加以阻止。因此,我们对此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倘或一旦列强对于瓜分之事,果有妥协之望。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先。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

    2、船所引起的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盲目反对白人。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朽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其在皇室方面,则又似乎不能再行产出振作有为之人物。但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充满闹钟。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己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具备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守法易治。余认为中国下层阶级,在生理上,

    3、实远较吾国多数工厂区域之下层阶级为健全。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又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吾人若一观察日本维新之迅速与成功,则此处实值得吾人加以特别注意。-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其中大部分,甚至于并火器而无之。 瓦德西拳乱笔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86-87页。 材料二:统帅(指瓦德西)又明知中国一时不易即行瓜分,故欲极力保全之,其言曰:“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

    4、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咄可立办者,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施行统治之善政,乃万事之最难者,况欲制御此亿万之众,岂能遂以轻便之心行之乎。乎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如欲行此下策,则后患又不可不防矣。” 八国联军志,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244页。 请思考:19世纪末,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准备瓜分中国,但他们的图谋并没有实现,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洋务企业与洋务运动的破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查各国通商以来,火轮夹板日益增多,行驶又极

    5、迅速,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 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且各口华商,因无官办章程,多将资本附入洋商轮船股内,尤非国体所宜。 臣即于是年夏间,商令道员朱其昂等酌拟轮船招商章程,设局招徕,俾华商原附洋商股本归并官局,购造轮船,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缘此事本系创始,凡联络官商,招集股本,选买船只,雇用管驾,并於各口建立栈房码头,事体极为繁重,筹办极为艰难。华商初犹观望,洋人又复嫉忌,往往跌价相争,非开诚布公坚持定见,不足以服众而自立。该员绅等苦心经营,力任艰钜,竟底於放,频年叠加开拓,渐收利

    6、权。计有自置轮船并承领闽厂轮船八号,现又添招股分,向英国续购两号,分往南北洋各海口及外洋日本吕宋新嘉坡等处贸易,叠次装运江浙漕粮。上年秋间,承载铭军赴台湾,转运粮饷,源源接济,均能妥速无误。从此中国轮船可期畅行,实为海防洋务一大关键,所裨於国计民生殊非浅鲜。 李鸿章:轮船招商请奖折,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第358-359页。 材料二:谨按商局情弊,非改弦更张,难期振刷,用举一二,缮呈钧览: 一、用人之弊,失之太滥。各局船栈,人浮於事,视太怡行不啻三倍,而得用者无多:甚至首领要缺,委之庖代,如北栈管总、广州局总、各船之“总”,皆不在其事,但挂名分肥而已。此种人品,一得

    7、“总”,便引用亲朋,至二三十之多,以致船上好舱半为占去;而趾高气扬,睥睨他 乡过客,尤为可恶! 二、分局之弊,失之太纵。 三、总局之弊,失之太浮。举措无当,全凭私臆,有如南洋船只方苦亏 耗,忽造致远拱北图南普济四艘,银五十一万两,更无望余利矣。又添造广利富顺钢身快船两只,银四十余万两,不知是何用意? 四、帐目之弊,失之太浑。不外四柱,有帐无实,而每年结帐又徒务虚名,纷然划抵,究难取信。患在公私混乱,挪欠自如。唐总办欠六七万,徐欠二万余,各司董所欠不等,殊与初定章程凡“有挪欠者立即撤退”之意相左。此特其净欠者耳。更有以烂贱股票押取局银至三十余万之多者! 马良:改革招商局建议,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8、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第359-360页。 请思考: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洋务运动的破产又说明了什么?当今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民族工业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材料一: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1912年宣告友邦书 材料三: “一切不平等条约,

    9、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1923年中国国民党宣言 材料四: “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材料五: “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10、。”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六: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七: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八: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

    11、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九: “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

    12、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万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十: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

    13、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l0月19日) 请回答: 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否符合事实? 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

    14、化? 材料四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 结合材料五、六及所学知识点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七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将材料八与材料七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结合材料九、十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结合材料十及所学知识点谈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

    15、次世界大战方殷的机会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这些活剧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作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良药。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实行过,

    16、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形式。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说来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一场更加巨大的革命风暴正在孕育着,将要降临到中国的大地上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正是这场新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预兆和前奏。 材料二: 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蓄,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延揽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

    17、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这样,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就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他们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他们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这时的思想家们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

    18、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如果说,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制,那么,这时的思想家确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光荣战士。尽管他们自身也有弱点,如以为离开根本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揭示改造现存的中国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也没有对人数最多的工农劳动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革命发动表示应有的期待;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

    19、肯定或绝对否定。但在当时说来,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所谓“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据这个口号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解释,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科学,“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20、法来研究社会,可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罗素的新唯实主义这类用某些自然科学成果装饰起来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当时在他心目中也被认为是科学。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求适今世之生存”。这表明,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他们强调“独立人格”和“平等人权”,所追求的还只是个人的解放,而不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因而,仍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事实上,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这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日益暴露。陈独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就说过,资本主

    21、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后,“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西方近世文明的这种缺点是无庸讳言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战争的空前残酷,战后社会的极度混乱,使世人为之震惊,引起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人们第一次从世界范围内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已丧失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李大钊在大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他在1916年5月就已说过:“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毛泽东在1917年8月也说过,东方思想固

    22、然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思想中产生的这种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 材料四: 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经有人谈论社会主义。有一些讲社会主义的人讲的只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些空谈和现实生活有多少关联。有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才有现实意义,他们以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某些“社会主义”措施,以

    23、“预防”将来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那时,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重视。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

    24、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材料五: 当中国的思想界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动。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25、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只有日本、美国的在华经济势力仍有所扩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当迅速的发展。1914年至1919年的6年间,新设厂矿379个,平均每年增设63个。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二百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种种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和资本间的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各种新式学校里的学生也迅速增加,还出现一大批新式学校的教师和记者等,形成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新的

    26、远为壮大了的阵营。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材料六: 1919年上半年,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他们高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学生

    27、爱国运动爆发。由于反动当局的严厉镇压和严令取缔,从6月3日起,学生重新走上街头垂泪讲演,引起上海六七万工人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举行罢市。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的范围,成了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军阀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曹、章、陆。6月27日,旅法华工、留学生、华侨数百人前往中国政府总代表陆征祥所住医院,要求拒签和约。第二天

    28、,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材料七: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五四运动中,英勇地出现于斗争先头的是学生群众,他们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则以自己特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成了运动后期的主力军。由于在斗争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些人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上述材料摘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学会于200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制作的为中华之崛起专题光盘,局部有改写。 阅读这些材料后,

    29、请思考: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四者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有哪些新的因素?正是这些新的因素使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材料一: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面前的诸问题(1930年6月)。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而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30、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0年12月)。 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材料三: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地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近现代史阅读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