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秋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15881043       资源大小:97.9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秋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

    1、秋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教案1消息二则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

    2、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

    3、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

    4、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

    5、的主题思想。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

    6、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4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明确:(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

    7、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目标导学三: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1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

    8、对岸。明确:“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2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抽生朗读,大家评议)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

    9、赞美。3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全文,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明确: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

    10、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渡江三路大军时间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安庆芜湖)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三十万三十万西路军(九江安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三十五万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江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三十五万大部3.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目标

    11、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详写。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

    12、味语言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2)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

    13、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2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

    14、明。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课堂中,从新闻文体特征入手,明确了新闻要素与新闻基本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文章进行解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对渡江战役的详细探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培养民族自豪感。不足之处由于课时限制,只能初步教学相关的新闻知识,若时间充足,宜多给学生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上的主要特点。2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一、导入新课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在中国,只有莫言、屠呦呦等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突出成就的人才能获此殊荣。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奖?今天,就

    15、让我们通过一则消息来了解它。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

    16、?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2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

    17、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目标导学三:探究“倒金字塔结构”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

    18、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可取之处本文从新闻结构出发对文本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把握新闻阅读技巧。并对本文的“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探究,深化学生对新闻的认识。不足之处新闻阅读读来单调,学生兴趣不高,宜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其他新闻素材,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对新闻的阅读能力。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3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的运动之美。一、导入新课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198

    19、2年11月24日,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感受吕伟那“飞天”之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内容1初读文章,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它是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明确: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是着重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2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还记叙了哪些内容?明确:是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来记叙的。本文作者首先记叙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描绘出一幅静态画面;再写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其中

    20、包括“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四个部分;最后写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1作者写吕伟的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这是闲缀的一笔,还是另有深意?明确:描写白云和飞鸟,是想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这里的动既写出了吕伟“沉静自若”的特点,也为后文跳水动作的“动”蓄势铺垫。2跳水的动作是极快的,然而,在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吕伟跳水的全部瞬间,也能真实地感受到“快”的感觉,这是否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表现力呢?请你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在描写起跳的瞬间时,描绘了一个瞬间停滞的画面,将那一瞬间定格下来并喻为“飞天”壁画,这就给读者形成了一

    21、个慢镜头印象;忽然,连续描写腾空的动作,“一周半”“三周”让读者在脑中生成细节动作,同时,又以“疾如流星”“潇洒自如”等形容词写出了动作之连贯、动作之快。最后入水的一个“哧”字将动作的“快”导向极致,又以水面的细节之静为之烘托。由此达到了既描写了吕伟的全部动作,又表现了吕伟动作之快的效果。3作者除了写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快,还写出了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请你做简要分析。提示: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示例:“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22、。”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了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4结合最后一段,分析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最后一段选用一个印度观众的赞美,则意味着这赞美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赞美,更上升到国家层面,作者借此表达对

    23、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饱含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了解新闻特写多媒体显示: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

    24、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1分析上面一篇新闻报道,结合课文说说新闻特写与新闻报道之间有何区别。明确:(1)上述新闻报道满足一切新闻要素,但课文对“何人”“何地”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而将笔力集中在一个瞬间,以表现“如何”为主。(2)新闻报道强调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宜过多加入作者的主观情感,但新闻特写则允许用语有一定的文学性,如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性描写来描绘精彩的跳水瞬间,十分具有表现力。此外,课文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突出。2与这篇新闻报道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明确: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

    25、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的、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

    26、次,更加丰满、立体。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是因为新闻特写具备一定的文学性特征;将文本的特征与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是因为文本具有一定的新闻特质。文学性特征与新闻特质正是新闻特写的特色所在,本文教学无疑很好地注意了这一点。同时,本文高超的写作技法,既值得赏析,也值得借鉴,本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不足之处仅从课文研读来说,学生并未对新闻特写产生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想要学生真正认识到新闻特写的意义,需安排写作实践并予以指导。然而时间有限,新闻特写的撰写又有相当的难度,不便训练,不失为是一种遗憾。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1了解通讯内容及其意义,感受

    27、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2认识新闻通讯,掌握新闻通讯这一体裁的基本知识。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一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明确:课文按照时间

    28、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体味爱国主义情感1读罢文章,我们能清晰明白地了解整个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这都得益于作者对整个着舰过程精彩的描写。请你从文本的“描写角度”入手分析,说说本文是如何将整个着舰过程写得明确生动的。明确:(1)正面描写。作者正面描写了舰载机起飞的准

    29、备工作,舰载机下降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成功着舰的详细过程。正是因为这个完整的正面描写,我们才能如此清晰,如亲临现场看见舰载机起飞并成功着舰的始末。(2)侧面描写。全文有许多描写属于侧面描写,如写环境,“海风呼啸,海浪澎湃”,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紧张气氛的重要作用,同时侧面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艰难;又如背景介绍,“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无疑将此次飞行的困难提升到了最大化,让读者们不仅能在正面描写中感知到全过程,更能感知到该过程中的困难与紧张;再如以人物神态、语言描写作映衬,“许多人落泪了”“太让人激动了”等,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着舰成功的喜悦。2为了表现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

    30、惊心动魄的气势,表现出舰载机成功着舰后国人的喜悦,作者在语言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请你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明确:(1)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着舰场面。“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舰载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也表现了

    31、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3请你说说,为什么在舰载机着舰之后大家如此欢乐,并且“许多人落泪了”。并结合全文说说你的阅读感受。明确:因为“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对于中国而言,这是强军路上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我们自主研究成果的重要证明,它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与不懈奋斗,它是国之骄傲,这是大家如此激动并感动的原因。阅读完全文,我认识到祖国正在走向强大,走向繁荣,我为祖国军事上的重大突破感到自豪。同时,我也能感受到祖国发展的不易,作为新一代新生力量,我们应该在看到国家富强的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而今的努力,就是对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贡献。导学目标三:认识新闻通讯探究:阅读完文章,我们不禁要问,这篇文章能算作一篇消息吗?如果不是,它应该属于哪类文体呢?它与消息有何异同?请分小组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明确:(1)不能算作一篇消息,但它具有消息的某些特征。如,我们能清晰地从文中捕捉到一篇消息所具备的某些要素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等。(2)课文属于新闻通讯;它围绕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新闻材料组织语言,对此事件进行细致


    注意事项

    本文(秋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