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4.docx

    • 资源ID:15867194       资源大小:36.09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4.docx

    1、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4时间:_年 _月 _日 星期_ 课题: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宏观建议: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

    2、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

    3、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0世纪50年代以后 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 快速发展20世纪末以来 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一、服饰(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2、服

    4、饰有何 的作用?3、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服装变化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样式?为什么?(二)讲解1、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2、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3、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4、表现: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

    5、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二、饮食(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 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孙中山。2、P55学习思考: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

    6、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作业)3、西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4、说一说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二)讲解 1、说明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3、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4、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

    7、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三、住宅(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中国居民住房有什么特点?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住房的演进过程。中国典型的建筑是什么?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吗?3、分析演进的特点。4、P56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讲解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传统建筑 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新

    8、式住宅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四、习俗(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分析推动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2、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3、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讲解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

    9、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2、旧习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3、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婚姻风俗的变迁: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丧葬礼节的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的变迁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

    10、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民众思想观念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第二部分 原因及特征1、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2、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

    11、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

    12、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小结1、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

    13、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2、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14、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2、课堂延伸:(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

    15、容,结合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课后反思】时间:_年 _月 _日 星期_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

    16、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二、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自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以来世界交通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东方古老的中国无不感受到交通和通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教材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以詹天佑为代表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合影,不仅反

    17、映说明了孙中山先生对铁路交通业发展的重视,而且也说明了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摆脱落后的交通面貌,积极追逐世界的文明的姿态。讲授新课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有哪些特点?2、简述更新的表现,并分析更新的原因。3、回答下列相关问题: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靠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现代社会中,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有哪些?4、新中国交通发展有哪些特点?5、为什么新中国交通发展具有多层次

    18、性?6、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二)讲解1、特点: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交通工具的更新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比较显著。2、表现: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近现代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现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原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不同、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3、具体讲述:人力、畜力: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三轮车,马车,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

    19、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机械力: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先进的工具: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4、新中国交通特点: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多层次性。5、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6、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旧中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 说明: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实现,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发展。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简述近代中国电信发展的背景。2、阐述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3、电报和电话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4、(讨论)请归纳邮政、电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5、综合:分析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更新发展给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二)讲解1、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1、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2、发展历程:时间成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通信事业的建设步伐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电报:时间成就1877年丁日昌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电话:时间成就1882年电话传入我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固话、移动各占一半)5、影响:积极

    2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办事效率,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消极: 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重,导致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小结1、电车、汽车等取代人力车、马车 交通工具的进步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人类曾经深受交通阻碍的困扰:崇山峻岭,举步维艰;宽阔江河,难以跨越,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限制。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舟、车问世后交通状况开始改观;汽车、轮船、飞机出现后,人类的生产、生活范围逐步地扩展开来。在当代,

    2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与通信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自新课标高一地理教科书第二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你出行曾经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与同学、亲友联系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交通和通信发展给生活、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不断地更迭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3、讨论: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4、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2、举例说明东部和西部或者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交通和通信方面有哪些不平衡?从而认识促进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课后反思】时间:_年 _月 _日 星期_ 课题: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二、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25、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二、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

    26、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讲授新课一、报业(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历史渊源2、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4、通俗性报刊有哪些特点呢?(二)讲解1、历史渊源2、原因:内因:a: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b: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外因: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3、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4、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

    27、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将书本上有关广播、电影、电视的“第一”画出来,并画出对应的时间和地点。2、你能说出近代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导演、演员和影片吗?3、说说中国广播影视的特点。(二)讲解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

    28、,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著名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欧阳予倩、田汉等。著名演员(明星):赵丹、朱飞(男);蝴蝶、阮玲玉(女)。3、(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三、互联网(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

    29、、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2、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情况。3、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合作探究】 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5、练习:阅读下列材料:摘自人民网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互联网用户(户)721330145189021717请回答: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

    30、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 大众传媒的两极影响是什么? 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原因:互联网可以高速互动,双向传受,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上网可以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消极影响是混淆视听,让人获取错误信息,导致错误事务甚至对社会不安。积极影响是正视舆论导向,使人们获取正确信息,从而对事务作出理性的决断。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给予了正确的导向,给人们注入了精神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指导思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讲解1、原因: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3、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4.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