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1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突破》.docx

    • 资源ID:15867175       资源大小:125.1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化学复习《专题1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突破》.docx

    1、高考化学复习专题1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突破2020年高考化学复习专题1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突破在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选择题侧重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选择题总共42分,分值大,其得分已成为整份试卷得分的关键。选择题是试卷中稳定、成熟的题型,却难以得高分,这一窘境要想破解,除了要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下一阶段的限时训练以及答题技巧的训练都至关重要。集中练,反复练,态度上高度重视,都有助于提高选择题得分率。一、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1. 选择题的特点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经过对近年来的

    2、高考试题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发挥出正常水平。(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2. 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1)化学与社会、生活、高科技、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成果及中国古代化学知识等;(2)阿伏加德罗常数;(3)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如离子方程式与化学事实的对应关系,离子共存等;(4)电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等;(5)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结合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原子结构、微粒间作用力等;(6)化学反应速

    3、率与化学平衡; (7)电解质溶液与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三大守恒定律,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物质分离和检验、实验安全等;(9)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0)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胶体,能量等其他化学知识。二、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和策略1. 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1)直选法对考查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2)淘汰排除法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3)比较筛选法选择题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

    4、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4)特例反驳法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选择技巧。列举特例或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其中构造反例更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5)综合分析法对于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

    5、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判断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此法更适合于基础较强的学生。2. 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稳、细、活、准” “稳”就是不要慌张,不要急躁,心态要稳,避免忙中出错。“细”就是要“细致”,审题要细,切勿漏看条件, 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活”就是解题时方法要灵活,面对四个选项要扬长避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准”就是要准确。在选择题中涉及到“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很普遍,要看准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选准正确选项。选项中的错误分为“知

    6、识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其中“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肯定是错误的选项;“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本身的叙述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应是错误的。下一阶段复习中应加强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训练及限时训练,及时诊断缺漏,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选择题的待选项中已包含的大量的信息,学会对解题方向进行思索,或对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判别。利用排除法、选项之间逻辑关系等方法缩小选择的范围或确立选择的方向,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正确选项。选择题要经过认真审题、析题、解题这三个环节。要培养善于审题的能力,抓住题目的特有条件,因题制宜地分析、推理、估算、寻求解题的最佳思路,从而快

    7、而准确获得答案。三、典型例题汇编及解析类型一: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说明:此类题型通常是选择传统文化、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环境等热门话题作为载体,主要考查基本的化学知识。关注教材中的STSE,关注身边的化学,用化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近几年备受关注的STSE问题以专题形式予以归纳,如材料、环保、工业生产、 日常生活实际等。1(2019全国,7)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

    8、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黏土或含有黏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普通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

    9、D正确。答案 A2(2017全国,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解析】A项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Cm(H2O)n,糖类最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正确;B项维生素D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正确;C项蛋白质是C、H、O、N、S、P等元素组成的物质,错误;D项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对人体产生危害,正确。答案C3(2016全国)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

    10、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解析】A项蚕丝属于蛋白质,灼烧时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人造纤维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经过溶解、纺丝加工制得的化学纤维,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正确;B项食用油经过反复加热,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食用油的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产生对人们身体有毒害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聚合物、杂环胺和稠环芳烃等物质,正确;C项病毒由遗传物质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杀死病毒,正确;D项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错误。答案D类型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必修)说明:此类题是

    11、知识融合的经典题型,保持较好的延续性,凸显位-构-性的化学核心思想。考查知识点不限于传统的元素周期律(表),如:离子结构、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氢化物稳定性、 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还原性、沸点等比较,有与物质推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电解质溶液理论等融合的趋势。1(2019全国,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WZ的水溶液呈碱性B. 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C.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D. 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X形成4个共价键,且为

    12、中心原子,应为+4价元素;Z只有1个价键,应为-1价元素。由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可知,Z为Cl、X为Si,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Y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Y为P元素;由W的电荷数可知,W为Na元素。A项氯化钠为强酸强碱盐,水溶液呈中性,故A错误;B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为ClSP,故B错误;C项P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磷酸,磷酸是三元中强酸,故C正确;D项新化合物中P元素化合价为-3价,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注意分析题给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利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和题

    13、给信息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答案 C2(2017全国,12)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强BY的简单离子与X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Y与Z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DZ与X属于同一主族,与Y属于同一周期【解析】W为氮元素,Y为钠元素,X、Y、Z形成的盐,加入盐酸生成黄色沉淀及刺激性气体,结合四种元素均是短周期元素,说明是Na2S2O3与盐酸反应生成S和

    14、SO2:Na2S2O32HCl=2NaClS SO2H2O,X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A项O的非金属性强于N,稳定性:H2ONH3,正确;B项O2-、Na+均具有Ne的电子层结构,正确;C项Na2S溶液因S2-水解呈碱性,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错误;D项S和O同属于第A族,S与Na同属于第三周期,正确。答案C3(2016全国,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

    15、大小WXXY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解析】由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可知Z元素为Cl,n为Cl2,再根据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可知q为HClO,由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可判断r为一元强酸,则r为HCl,然后根据n和p的反应条件,以及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可知p为烷烃,s为烷烃的氯代物;根据题意,W、X、Y、Z是短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的四种元素,可进一步推知W、X、Y、Z分别为H、C、O、Cl。A项根据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可知原子半径:HOC,错误;B项根据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可知非金属性:OC,再由CCl4、C

    16、lO2中化合价的正负,可知非金属性:OClC,错误;C项氧的氢化物可能为H2O或H2O2,常温常压下二者均为液态,正确;D项碳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2CO3为弱酸,错误。答案C类型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判断与应用说明:在新课程高考中,对常见有机物性质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考点有:有机物的组成、结构特征、分子式确定;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体辨析;官能团的重要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生活生命中的重要有机物;结合有机物性质考查物质的制备、检验、分离、 提纯等基础化学实验。1(2019全国,8) 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

    17、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解析】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A项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B项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2-苯基丙烯,故B正确;C项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2-苯基丙烯中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故C错误;D项2-苯基丙烯为烃类,分子中不含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2-苯基丙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甲苯,故D错误。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

    18、与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掌握各类反应的特点,并会根据物质分子结构特点进行判断是解答关键。答案 B2(2018全国,11)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D生成1 mol C5H12至少需要2 mol H2【解析】螺2.2戊烷的分子式为C5H8,环戊烯的分子式为C5H8,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项正确;该有机物的二氯代物分析如下:2个氯原子位于同一个碳原子上时有1种,位于2个碳原子上时分两种情况:同环

    19、上和异环上,肯定超过两种,B项正确;螺2.2戊烷中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单键,而每个碳原子与4个原子构成四面体形,所以连接两个环的碳原子至少和直接相连的两个碳原子不共平面,C项错误;该有机物含2个三元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类似烯烃的性质,则由1 mol C5H8生成1 mol C5H12至少需要2 mol H2,D项正确。答案C3(2016全国,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A项2甲基丁烷应称为异戊烷,错误;B项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可生成乙醇,正确;C项正丁烷的一氯取代

    20、物有两种,异丁烷的一氯取代物有两种,故C4H9Cl共有4种同分异构体,错误;D项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错误。答案B类型四:基础实验说明:此类题注重基础实验考查,考查内容从仪器、操作过渡到原理、探究,综合性逐步增强,在未来的高考中仍是热点。1(2018全国,13)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编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A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B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制取并

    21、纯化氢气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D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解析】NaOH固体溶解后需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且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然后定容,A项不能;实验中若观察到FeCl3溶液的黄色逐渐褪去,且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B项能;通过NaOH溶液可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HCl杂质,再经浓硫酸干燥即可得到H2,没有必要经过KMnO4溶液,C项不能;NaHSO3溶液与H2O2溶液的反应没有

    22、明显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D项不能。答案B2(2019全国,9) 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解析】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23、。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要点,结合物质的性质综合考虑分析是解答关键。答案D3(2015全国卷,10)下列

    24、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B将铜粉加入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将0.1 molL-1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解析】A项因铁粉过量,发生的反应为3F

    25、e8HNO3(稀)=3Fe(NO3)22NO4H2O,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错误;B项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无黑色固体出现,且只能说明Fe3+氧化性强于Cu2+,错误;C项加热时铝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Al2O3的熔点高不会熔化,包裹着液态铝,所以液态铝不会滴落,错误;D项先生成Mg(OH)2白色沉淀,加入CuSO4溶液又转化为Cu(OH)2浅蓝色沉淀,说明Cu(OH)2的溶度积更小,正确。答案D类型五:电化学(新型电源、电解的应用与金属腐蚀等)说明:电化学年年考,呈现科学研究情境 关注新型能源开发,有新意。考查趋势:多情境、重实

    26、用;层出不穷的新型电池和电解池是难点。解此类题应构建模型,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2018全国,12)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2二次电池。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24Na2Na2CO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电时,ClO向负极移动B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24e-=2COC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e-=Na【解析】电池放电时,ClO向负极移动,A项正确;结合总反应可知放电时需吸收CO2,而充电时释放出CO2,B项正确;放电时,正极CO2得电子被还原生

    27、成单质C,即电极反应式为3CO24e-=2COC,C项正确;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即C被氧化生成CO2,D项错误。答案D2(2016全国,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2SO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SO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增大B该法在处理含Na2SO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和H2SO4产品C负极反应为2H2O4e-=O24H+,负极区溶液pH降低D当电路中通过1 mol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 mol的O2

    28、生成【解析】电解池中阴离子向正极移动,阳离子向负极移动,即SO离子向正极区移动,Na+ 向负极区移动,正极区水电离的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H+留在正极区,该极得到H2SO4产品,溶液pH减小,负极区水电离的H+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OH-留在负极区,该极得到NaOH产品,溶液pH增大,故A、C项错误,B正确;该电解池相当于电解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可计算出当电路中通过1 mol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25 mol的O2生成,错误。答案B3(2015全国卷,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A正极反应中有C

    29、O2生成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解析】由题意可知,微生物电池的原理是在微生物作用下O2与C6H12O6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正确;氧气在正极反应,由于质子交换膜只允许H+通过,则正极反应为O24e-4H+=2H2O,没有CO2生成,A项错误;负极发生反应:C6H12O624e-6H2O=6CO224H+,H+在负极区生成,移向正极区,在正极被消耗,C项正确;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D项正确。答案A类型六:阿伏加德罗常数NA说明:关于NA的计算和判断是常考题型之

    30、一,本题是拼盘式的学科内综合,是对基本知识的综合考查。1(2018全国,10)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AB22.4 L(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C92.0 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AD1.0 mol CH4与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1.0NA【解析】16.25 g FeCl3的物质的量n(FeCl3)0.1 mol,如果氯化铁完全水解,则生成0.1 mol Fe(OH)3,而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由许多氢氧化铁聚集而成,故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数远小于0.1NA,A项

    31、错误;氩气是单原子分子,1 mol Ar含18 mol质子,B项正确;甘油(丙三醇)的分子式为C3H8O3,相对分子质量为92,1 mol(92.0 g)甘油含3 mol羟基,C项错误;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会生成四种有机产物,即1.0 mol甲烷反应后生成的CH3Cl、CH2Cl2、CHCl3、CCl4共为1 mol,D项错误。答案B2(2016全国,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化学复习《专题1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突破》.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