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古文经典试题1含答案.docx

    • 资源ID:15861083       资源大小:35.52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古文经典试题1含答案.docx

    1、高考古文经典试题1含答案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

    2、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注: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牒:授官的文书。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 文移:公文。 遮留:拦阻挽留。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13.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永以书抵幕府 以资觞豆之费可

    3、乎 毋以此贾祸 A.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 B.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 C.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 D.句和句不同,句和句不同 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15.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的关联词语,应当 是(2分)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3分)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

    4、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17.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3分)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 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袖举牒还之 永杖巫,暴日中 必条利病反复 或遂

    5、寝而不行 吾知行吾志而已 A. B. C. D. 1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 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 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 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 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

    6、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 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 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

    7、,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令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曰法既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 力谏闻名。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 1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和“乃”相同,“止”和“

    8、仅”不同 B.“因”为“乃”相同,“止”和 “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 “仅”也不同 14.“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15.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

    9、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17.不惧比干之诛 高宗意乃解(2分) 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高宗的情绪之才缓解 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3分) 自古以为难,臣以为

    10、不难。 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 B. C. D. 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 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过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 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 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

    11、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 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李若水字清卿,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 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 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 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

    12、 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 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临军挝破其唇,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 而死,年三十五。 注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躐跻:越级升官。 扈从:随从护驾。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血:含血喷出。 1

    1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17、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

    14、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以下1920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19、其罪当与童贯等 帝殊有难色(3分) A、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20、汝归勿遽言 奈并累若属何(3分) A、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21、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 B、|C、| D、| 2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 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 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

    16、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 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 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

    17、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 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 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 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

    18、白质/信:使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

    19、(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3.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4.

    20、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5.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6.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1、2、4 B.1、5、6 C.2、3、5 D.3、4、6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 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 让胡质知道此

    21、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 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 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

    22、私书。道人 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 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 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 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 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

    23、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 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

    24、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每见则谈问玄理。 仍致于听事梁上。 遂上表陈状。 A B C D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

    25、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 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

    26、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 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 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

    27、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文言文选自史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28、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

    29、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15以下句于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B C D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

    30、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09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古文经典试题1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