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诗教案1.docx

    • 资源ID:15795882       资源大小:31.1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诗教案1.docx

    1、古诗教案1单元(章)名称、课题4 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划分4课时 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谷和艺术特色。2.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2.感受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 美。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

    2、诵。教法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 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 刻内涵。学法朗读 品读 欣赏教学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 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教学过程动态修改一、 导入课文二、 学习观沧海1.整体感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 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 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美的诗篇。诗 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

    3、了统 天下的宏伟抱负。2.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 “沧海”的“沧”字怎么 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 象,不能换。3.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4.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 “东临碣石”的“临” 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 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提问:下文到哪 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 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 见的实景。)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

    4、内容和角度有什 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 前 句与海波动荡,后 句与山岛魏然耸立。接着两句与 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 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 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 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 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 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 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与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 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

    5、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 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 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 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 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 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 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 抒发了建功立业,统 天下的豪迈情怀。解释:最后两句 是般的结束句。5.分析韵律。四言乐府诗,韵脚“峙” “起” “里” “志”

    6、 等字,押“ i”韵。6.齐读、背诵三、 积累运用:试找几句写大海的诗句。四、 布置作业课后 反 思单元(章)名称、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划分4课时教学课时第2课时总备课数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谷和艺术特色。2.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2.感受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 美。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

    7、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法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 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 刻内涵。学法朗读 品读 欣赏教学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 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 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教学过程动态修改一、 复习引入1.古代诗歌的体裁划分 2.古代诗歌的朗读特点3.四首写景抒情的佳作简介4.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二、 作者简介与字词教学三、 学习次北固山下1.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

    8、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 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 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二面环江,为名 胜之地。2.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 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勿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客路,当扌曰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 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

    9、是春潮初 升时的景象。2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 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3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 故谓“江春入旧年”。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 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 书,实无其事。(4)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 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 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

    10、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 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 这两句所写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冋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天 天地过去, 年 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 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 说说道理。3.总结。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 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三、 背诵诗歌:电子背,个别同学背诵四、 布置作业课后 反 思单元(章)名称、课

    11、题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划分4课时教学课时第3课时总 备 课 数教学目知识与能力:1.赏析后两首诗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各首诗词的特色,了解词的基本常识。标过程与方法: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谷和艺术特色。2.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法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员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

    12、 刻内涵。学法朗读 品读 欣赏教学准备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教学过程动态 修 改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 他乡的游子的悲哀。2.感知内容3.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

    13、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 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 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 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 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 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4.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 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

    14、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 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配乐朗读5.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 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二、延伸作业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课后反4古代诗歌四首单元(章)名称、课题知识与能力:1.赏析后两首诗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各首诗词的特色,了解词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比较阅读,探

    15、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法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员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 刻内涵。学法朗读 品读 欣赏教学准备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教 学过程动态 修 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 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

    16、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 容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 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 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 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2、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7、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 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3、 教师范读,领读全诗。三、 细读品味: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一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 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 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一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 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

    18、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和关切。四、 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冋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 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 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八、背诵并默与这首诗。七、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奇首句写景点时令一一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 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一一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课后 反 思


    注意事项

    本文(古诗教案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