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综合问题答疑中心.docx

    • 资源ID:15777558       资源大小:26.4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综合问题答疑中心.docx

    1、综合问题答疑中心综合问题答疑中心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

    2、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8226;,”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

    3、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婴 借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二)种类: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

    4、特征。(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借代(一)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二)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

    5、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三)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

    6、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夸张(一)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二)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

    7、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对偶(一)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二)对偶的种类: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8、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三)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对比的

    9、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排比(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二)排比和种类:、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

    10、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

    11、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

    12、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什么是互喻?设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先用喻体比喻本体,第二个比喻句再用本体比喻喻体,这种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叫做互喻。其格式为:甲像乙,乙像甲。例如: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她是美丽的,眼睛像秋水那样明亮。她到池边去洗脸,池里的水被她的纤手划

    13、出几圈漪涟,像她闪动的眼睛。(耘铧桂美)早晨的花云潭是粉红色的,云溪中流下来的云像花一般艳丽,花泉里淌出来的花像云一般轻盈,它们汇在一起,像万花筒一般奇幻,最能勾起人心中的遐想了(王小鹰金泉女与小溪妹)上面例中先用“明星”(喻体)比喻“街灯”(本体),再用“街灯”(本体)比喻“明星”(喻体);例中先用“水”(喻体)比喻“眼睛”(本体),再用“眼睛”(本体)比喻“水”(喻体);例中先用“花”(喻体)比喻“云”(本体),再用“云”(本体)比喻“花”(喻体)。这样互相比喻,使本体和喻体融为一体,能加深人们的印象。什么是通感?通感又叫“移觉”“联觉”,就是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各种

    14、感觉之间彼此贯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是把杏花的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让人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促织声尖尖似针”(贾岛客思)是用触觉形象来描摹听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写景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是用歌声来比喻嗅觉上的荷花的清香。这些都是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之间相互挪移、“叠合”后而获得的独特感受。 西方文学中,使用通感的最早例证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诗句“百合花般的声音”。 钱钟书是中国文学中“通感”的发明者,虽然早在1947年,朱光潜就已经指出了“着色的听觉”(colour-hearing),但是直到钱钟书把“syn

    15、aesthesie”翻译为“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才为人所共知,并逐渐流行开来。他有一篇文章名为通感,收在七缀集中,可以参看。 另外,下面尼采的这首威尼斯,就大量使用了通感,你可以辨析一下。 威尼斯 尼采 最近,在晕黄的夜晚, 我曾来伫立在桥边。 远处传来了歌声; 它迸出点点的金光, 掠过荡漾的水面。 游艇,灯火,音乐 醉沉沉地向暮色中飘去 我的灵魂,像弦乐演奏, 被无形的手指拨弄, 暗暗演唱共渡乐之歌, 感到多彩的至福的战栗。 可要人在倾听? 另外,补充一下: 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不同于比喻,但是在运用通感的时候,一般兼有“比喻”的修辞格。 通感应是一种修辞格,与比喻、移就

    16、、比拟是并列的,它们之间并不互相冲突;如果一个句子有了通感,又有比喻或移就或比拟,这是兼格。修辞学上一直是承认有兼格存在的;即便是一段文字同时使用“通感”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格,也可从钱钟书先生通感中的又一段文字里得到间接的证明:“我们礼记里的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主要跟视觉拍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通 “坠”), 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乐记里那一串体贴入微的比喻,使亚里斯多德的枯燥、粗略的说法相形见绌,同时也比后世诗歌里一般对声音的描写多一层曲折。也许不但指听觉通于视觉,而且指听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钱先生这

    17、里就认为礼记中的那段文字既有通感,又是比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二篇第四题在比喻中谈及通感,题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你觉得这样的比喻合理吗?为什么?”可以肯定是合理的,合理在这种比喻的相似就是感觉的相似。这说明了教材编者也认为通感和比喻在这样的句子里完全可以同时存在,而不是认为只有通感而没有比喻,或认为只有比喻(或叫“特殊的比喻”)而没有通感。 这样,像“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应是兼用比喻和通感两种修辞格,是把“通感”的

    18、感觉用比喻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红杏枝头春意闹。”应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甜柔的笑声”应是兼用移就和通感两种修辞格,是把“通感”的感觉用移就的谴词方式来表现;“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父亲的鼻子直叫唤。”应是兼用比拟、通感、移就三种修辞格。从直接把“香味”当成能“叫唤”的人来写的角度看,是拟人,属于比拟;从“响亮”不寻常地去修饰“香味”的角度看,是“移就”;从把感诸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能感受的“叫唤”、把感诸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或视觉能感受的“响亮”的角度看,是地道的“通感”。 什么是互文?互文,即“互文见义”。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19、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修辞学”部分是这样解释的:“互文”也叫“互文见义”、“互辞”、“互其文”、“互言”、“文互相备”、“互相足”、“互相明”、“互相成”、“互相挟”、“文相变”、“互文言”、“错见互足”。修辞方式之一。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唐松波、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辞典是这样论述互文的:“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 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下文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省了下文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据上所论,互文属古文修辞方

    20、法之一,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如果师生们正确地掌握了它,就有助于提高自己阅读和欣赏文言诗文的能力。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有必要举例谈谈。 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类(常见的有两类)。 一、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

    21、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晖”意“阳光灿烂”;“阴”意“天色阴沉”。

    22、“朝晖夕阴”实际上应理解为“朝晖夕阴,朝阴夕晖”,即“(有时)早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有时)早晨天色阴晦,傍晚云霞灿烂”。也只有这样理解才见下文“气象万千”。(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同上)“去国怀乡”是互文,即“去国去乡,怀国怀乡”,也就是“远离国都和故乡,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与牵挂” 。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远离国都,怀念故乡”,那么“去国”而不怀国,“怀乡”而未去乡,岂非蹊跷? 二、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

    23、(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写出了空寂、清冷的感受。抒发了诗人面对丞相祠堂凄清寥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事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象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来匡扶。 (2)忽魂悸以魄动,怳怳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怳 “以”、“而”互文。“以”同“而”。 (3)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奉白璧一双,奉,同捧;奉大将军足下,奉,义同献,上下互文,皆有“奉献”义。 (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24、) 上文见下文义,省略“恐”,同样,下文省略“能”。两句互补,完整的话应是“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举”、“胜”同义。 (5)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胜败存亡的理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理”、“数”同义。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弥、愈互文,都是“更加”的意思。 初中教材里的: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归来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

    25、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句中“悲”、“喜”互文 ,意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5)“居庙堂之

    26、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同上)这句话应翻译为“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否则,以望文之意理解原文,则“古仁人之心”何以显出旷达,何以显出高尚?(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7)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 句中“东西”、“南北”互文,“叫嚣”与“隳突”合指兼顾,意为“(悍吏们)四处吵嚷,四处骚扰”。应作:在东

    27、西南北叫扰乱,在南 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只有这样理解这句话,才更显“悍吏”之悍,不能以望文之意理解。(8)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意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上身。”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事实上,“将军”和“都护”都只是将士们中两类人,应理解为“将土们”方更准确。(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这两句词是互文,即:千万里冰封雪飘,千万里雪飘冰封的意思。 三、 隔句互文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

    28、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例如现行高中教材里的: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四、 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 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木兰诗中的一个注释就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互文手法而造成注释不准确。“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9、;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教材注: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免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晴时常眯着,所以很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实际上,“脚扑朔”,“眼迷离”是兔子共有的特征,无论雄雌。在余冠英的“乐府诗选”中注明了这一点。诗中所以要分开写,是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以保证原诗五字一句的整齐性。这几句理解为“雄兔雌兔都爬搔着脚,眯着眼,两只兔子一起跑,你怎么能辨出哪个是雄,哪个是雌呢?” 我校现用教材所选阿房宫赋一文中,下面的句子都很好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方法。 (1) 烟斜雾横 (2) 直栏横槛 (3) 朝歌夜弦 (4)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5)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6)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例应理解为“烟雾缭绕”,不能拆开理解。例应理解为“栏杆纵横”,不能理解为“直的栏杆和横的栏杆”。例应理解为“日夜弹唱”,不理解为“早上唱歌,晚上弹琴”。 中的“王子皇孙”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不是“国王的女儿,皇帝的孙女”。“辞楼下殿”应理为“辞别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不能理解为“离开了自己的楼阁,走下了本国的宫殿”。例应理解为“楼阁很多,到处都是”,不能理解为“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例应理解为“燕、赵


    注意事项

    本文(综合问题答疑中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