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期末背诵版.docx

    • 资源ID:15723003       资源大小:121.0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期末背诵版.docx

    1、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期末背诵版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

    2、,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9.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素保持一致。10.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大气中的氧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1.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一种植物、一种植食性动

    3、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12.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13.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1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 交错的营养关系。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15.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分布的所有生物物种群的

    4、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区坡、不同时间,由于环境不同,生物群落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16.生态系统:生物雅落及其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例如,森林、草原、苔原、湖泊、河流、海洋、农田。生态系统包含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无机环境、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17.不同时期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8.科学技术在改变着船,推动着船的发展。19.船由船舱、船舵、龙骨等多个系统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20.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都可以制造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21.相同质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

    5、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22.一个人工产品的完成一般会经历“问题一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完善”等技术与工程过程。23.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发展,船的技术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24.船:能航行或停泊在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25.独木舟:由桨来驱动的窄而比较长的无篷小船。树干独木舟是种由中空树干做成的简易独木舟。26.摇橹木船:用糟来操纵方向和驱动前进的术结构的船,通常将橹装在船尾,是一种在江河中航行的早期船舶。27.帆船:船体上有桅杆,三角形的船帆悬挂在贯穿船头和船尾的长帆桁上,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前进的船。28.蒸汽船:用蒸汽机作为前进动力的船。29.轮

    6、船:原始的轮船是用人力踩踏木轮驱动前进的;近代轮船是以蒸汽推动外部的明轮轮桨的蒸汽船;现代轮船大都由钢铁制成,使用涡轮发动机,以螺旋桨驱动船前进。30.潜艇:又称潜水艇,是能潜人水下进行作战和活动的舰艇。艇体由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构成,并有专门的水柜,用来排水、注水,产生正负浮力,以便上浮和下潜。31.载重量:船舶的载重能力,是船装载的货物、燃料、储备品、船员和乘客的总重量。载重量的计算公式为:载重量=满载排水量-空船排水量,单位是吨。32.浮力:指流体(液体、气体、胶体等)作用于浸在流体里的物体(部分或全部)的向上托起的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与其在流体中的体积和流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本

    7、身的密度、运动状态、浸没在流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无关。33.渡船:航行于江河、湖泊、海峡及岛屿之间的运输船,主要用于载运旅客、货物、车辆和列车渡过江河、湖泊、海峡。34.双体船: 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小船。特点是稳定性好、甲板面积较大,常用作内河或沿海的客船、渡船、工程船等。35.船舱:是指甲板以下的各种用途空间,包括船首舱、船尾舱、客舱、货舱、机舱、锅炉舱和各种专门用途船舱。36.动力系统:指驱动船前进的动力,主要包括风等自然力、人力、蒸汽机及其他发动机等。37.船舵:驾驶船的主要装置,用来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船舵位于水下,安装在船尾或船尾以下,当船舵水平运动时,船会从-侧移动到另侧。 在小型

    8、船只上,船舵由舵柄或船轮操纵,大型现代舰船通常使用控制杆或数字控制来掌舵。38.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39.我们面临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造成的。40.淡水资源很紧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淡水,而新技术能帮助我们节约用水。41.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一定要进行垃圾分类。42.要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43.资源宝贵,要节约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44.实际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我们可以努力改善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45.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

    9、温度变化。46.温度变化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47.温度变化形成了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48.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49.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50.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51.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52.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53.不同物体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54.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55.多种因素影响了热传递,确定这些因素应用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56.保温技术、散热技术不断地发展,并应用在各种产品上。57.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

    10、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本单元主要指自然环境。58.环境问题:指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因人类活动而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59.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60.资源(这里主要指自然资源):自然界中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资源(亦称不可再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二是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指生物、水、大气、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风力、

    11、潮汐能、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61.能源:产生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基础。2.2地球的结构【教材简析】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对于地球

    12、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

    13、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

    14、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二、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

    15、,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二)了解地壳的组成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

    16、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3.交流研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三)了解地壳的运动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4.学生交流研讨。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

    17、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 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

    18、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三、研讨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2.学生研讨、交流。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地壳组成的认识。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的两项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自学后完成。


    注意事项

    本文(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期末背诵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