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docx

    • 资源ID:15547506       资源大小:523.2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docx

    1、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第8课 兰亭集序品味自然1大自然就是大境界:高山、河流、海洋、湖泊、蓝天、白云、明月、星光、花草、树木、飞禽。山巍峨,去天三尺三;海广阔,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娇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草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有人说,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阳光灿烂,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我想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类幸福的源头!拥抱大自然吧!你会感受到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清香,夏天清泉带来的阵阵清凉,秋天凉风送来的累累丰收,冬天雪花飘来的朵朵洁白。你会发现,能够拥抱大自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3找一条

    2、小溪,选一块石头,然后静静地听着水流过的声音,流过你的脚边,也流过你的心间。轻快的水声,渐渐取代了一直盘桓在你心头的纷纭之声。单纯地聆听自然的声音,单纯地贪图自然的节奏,这时,你会感到身心一致的和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壮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困境中的惊喜;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种放逐的悲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露的是一种思古的忧伤。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是人生的源泉,亲近大自然,让大自然多一些人类的足迹,也让心灵多一份大自然的光芒,找寻一个归宿和家园。一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

    3、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其所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快雪时晴丧乱兰亭集序等。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刚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

    4、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一、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 次要的地位2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3俯察品类之盛古义:指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4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

    5、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5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泛指一举一动6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 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7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三、一词多义1修2次3期4致5信6以7于8之9因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围绕一觞一咏 喝酒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眼睛和耳朵(2)动词的使动用法引以为流觞曲水 使漂浮所以游目骋怀 使舒展,可理解成“纵展”;使开畅,可理解成“放开,敞开”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 贤能的人少长咸集 年纪小的人;年纪大的人死生亦大矣 大事(2)形容词的意动

    6、用法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4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作一样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不带判断词,意思是“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2状语后置句(1)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3)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3定语后置句(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大、盛”后置,标志是“之”,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盛”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7、虽无盛之丝竹管弦”)4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后省略“之”,应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一、阅读第12段,回答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信可乐”的原因的一项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A BC D解析:选C交代集会这件事;是兰亭山美,是“乐”之原因;是兰亭水美,是“乐”之原因;是这次集会天美,

    8、是“乐”之原因;是集会人贤,是“乐”之原因。2对这两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从时间、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六方面记叙了这次盛会的状况。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领启下文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情真,也是乐。D“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解析:选CC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岭

    9、,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景美。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3下面选项中能表现出由“乐”到“悲”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解析:选DA、B两项是人很快度过一生的两种方式;C项是对方式的一个总结。4下列语句中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 BC D解析:选D表现人生之短;表现人不

    10、同的生活方式;表现快乐满足;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表现人难免一死。排除即可。5对这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B美丽的山水、尽情地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地,时光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C“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

    11、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解析:选BB项,“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错,不符合本段内容,本段是表现“人不可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三、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6下列句子中表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是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选BA项,是作者读古人文章时的感慨;B项,是作者对“生死”的观点;C项,是后人对今人的看法;D项,是作者说后人也会因这篇序文产生自己的感慨。7对这段中作者的情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紧承上段感伤的结尾,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

    12、,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B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C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目的: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D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解析:选AA项,“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错,应是“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相同”。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13、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求。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泣,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解析:选BB项,“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

    14、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B文章第3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C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亦即所谓“畅叙幽情”。D文章借对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对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解析:选BB项,“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属无中生有。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

    15、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用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2.工整、华丽的对偶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如:(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

    16、,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3借题发挥,立意高远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文章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前两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3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

    17、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通 假 字 考点对接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考题印证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公皋传(节选)清蓝千秋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

    18、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19、 且:将要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解析:选BB 项,“趣”,赶快,急速。在这里不是通假字。参考译文:过了四年,又迁移到柳州做刺史。柳州是偏僻的王畿以外的地区,民俗粗犷强悍。当时,刚新收服了粤西,官兵留在柳州镇守,军队中很多被抢掠来的妇女,哭泣着想回家。江皋上报大府,将妇女交给军队统帅登记起来,并送到郡中去询问她们的家庭住址,想要回家的就根据她们路途的远近发给盘缠送她们回去,总共有几百人。第二年,柳州统帅去世,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士们手握兵器在军门前喧哗,江皋急忙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后发放,士卒们都信任江公,就渐渐地解散离开了。江皋立即让人飞驰送告书到省里,让他们赶快发军饷。军饷准时送到

    20、了,军队于是收敛安定了。粤西山高峻陡峭,柳州境内的山更是险峰相连,万石林立,斧头都不能到达,(那里)有许多大树。那时,皇上正在修建太和殿,朝廷的使者将要来柳州采木头,柳州人都非常惊恐。不久,使者到了,江皋就叫来柳州百姓问哪里有产大树的地方,让他们在前面做向导,江皋骑马与使者一同前往看树木。走了几里路,到了绝壁下,山石嶙峋,大树森然挺立,下临悬崖深谷,马都不敢再前行。江皋下了马,席地而坐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就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皋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如果木头可以运出,我这个守臣当先死。”于是只穿短衣,手拄拐杖,在两个小吏的搀扶下先行登山,使者只好勉强跟在他后面,到半山崖时路不通了,

    21、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江皋抬头看树木,又回头看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声说赶快回去,说:“这里的树木没法取。”江皋说:“树木都在这里,但拜托使者向皇上说无法取的实情。”使者于是返回,上奏皇上后得以免取,柳州百姓欢呼,对皇上感恩戴德。 技法汇总掌握以下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它是否为通假字。(一)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通假例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n”。(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2、坐”通“座”,读“zu”。2近音通假例如:(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读“j”。“亡”通“无”,两个字声母相同,有人称“双声通假”;“齐”通“剂”,两个字韵母相同,也称“叠韵通假”。这两种现象统称“近音通假”。3音变通假例如:(5)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n”。(6)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必须指出,上述通假现象的读音异同,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

    23、。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或近音。(二)还有少数形近通假字。例如:(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例如:(8)默而识之。(论语)“识”是“志”的通假字,如果用“致”“秩”等代替“志”就不行。另外,“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课内素材王羲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告诉人们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24、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时,他又用这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还需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应用角度:“延长生命的宽度”“欣赏”“感悟自然”“选择”“追求”等。应用片段挥洒如椽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高山为笔,以江河为墨,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之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之光亮,他在群星灿烂中初显锋芒。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

    25、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方寸人生) 鲜活素材莫让中小学书法课成摆设教育部通知要求,书法课应纳入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每周安排一个课时。“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据记者调查,许多中小学对此事尚不知情。有学校认为,因为要求“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为必修课”,以师资为例,也许那些练过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教师,能够“赶鸭子上

    26、架”,但是,这种连基本的培训都没有的安排,显得有点仓促。有些语文教师反馈,最好能提前安排,提前培训,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热评电脑时代书法的实用价值确实越来越小,但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并不会消失。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热爱,连祖国的文字都不会书写,甚至不懂得欣赏,何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让书法艺术重返课堂,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书法大家,应该从书写实用功能以外认识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如同眼下兴起的国学热,虽然有虚火的成分,但其激起的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和好感,却善莫大焉。兰亭随想陈伯齐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绍兴市

    27、区约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 王羲之确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划时代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笔法遒劲,点画富于变化,字里行间流露了当时乘兴而书的感情,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文学家曾之国说:“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可见,“书圣”“非天成也”。王羲之7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

    28、童”。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攻书法,荟精集萃,精研体势,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 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但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据清代吴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羲之上疏诤之,多见从纳。尝遗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谈。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

    29、也透露了王羲之所以辞官的原委。 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攻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诤”,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于是乎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就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 由此看来,要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

    30、”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 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仍使人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元稹、陆游、范仲淹,大致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 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美文评点这是一篇借王羲之的故事谈用人道理的杂文。文章极尽杂文之能事,从兰亭谈起,谈羲之的书法,说羲之的为官,引经据典,旁稽博采。直到行文即将完尽,作者才道出自己的观点:“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文章虽然简短,给人的启示却深刻,结尾句如黄钟大吕,警人心智。(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第1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少长咸集(都)畅叙幽情(幽深内藏)感慨系之(附着)不能喻之于怀(比喻)B群贤毕至(全)崇山峻岭(高)终期于尽(至、及)列坐其次(排列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