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docx

    • 资源ID:15527893       资源大小:501.9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docx

    1、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内环境说法错误的是A. 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B.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远低7.357.45C. 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 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收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A正确;人剧烈活动后,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仍保

    2、持在7.35-7.45,B错误;静脉注射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浆,因此药物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点睛:对于内环境的组成考生需形成知识框架,如,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2. 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B. 代谢废物完全由过程排出C. 0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4层生物膜D. 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

    3、系统的消化吸收,氧气要经过呼吸系统,营养物质和氧气要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故A正确;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排出,故B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线粒体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和组织细胞的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故经过6层生物膜,故C错误;单细胞生物直接通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

    4、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3.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所以D选项正确。4.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mol/L胰岛素1.75.0-20.0mIU/L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

    5、的是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点睛:对于血糖平衡考

    6、生可建立模型,如:5. 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 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但并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也不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A正确。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6.

    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7. 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

    8、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A. 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 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C. 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D. 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瘙痒感受器只能产生兴奋,不能发出瘙痒信号,瘙痒信号由大脑皮层发出,AD错。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是因为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故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也是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C正确。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是产生抑制效应,不可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B

    9、错。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8. 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突出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和受体相关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C. 兴奋可在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 处为轴突末梢膜,处是树突膜或胞体膜【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A正确;图中是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B正确;为突触后膜,兴奋可在处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为突触前膜,是轴突末梢的膜,是突触后膜,一

    10、般是树突膜或胞体膜,D正确。9.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B. 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C.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D. 血糖浓度升高胰岛A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

    11、量增加3、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解:A、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A错误;B、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B正确;C、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C错误;D、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D错误故选:B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0. 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摄食后1 h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体内血糖合成糖原等物质B. 分泌物乙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甲的分泌

    12、C. 22.5 h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转化成葡萄糖D. 从图中可看出,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分泌物甲能使血糖浓度降低,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A项正确;分泌物乙能使血糖升高,说明乙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甲的分泌,B项错误;225h分泌物乙即胰高血糖素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C项正确;综上分析,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

    13、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1. 下列过程不依赖于受体的是A. 寒冷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 饮水不足导致尿量减少C. 延长照明时间使母鸡产蛋率增加D. 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寒冷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在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时,需要肾上腺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A错误;饮水不足导致尿量减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即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14、B错误;延长照明时间使母鸡产蛋率增加的原因是,光照刺激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从而使产蛋量提高,该过程中激素会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该过程不依赖于受体,D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糖蛋白:位置:细胞膜的外表。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12.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B. 反射活动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 体温调节与神经系统无关D. 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

    15、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B、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体温调节与神经调节有关,C错误;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D13. 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的描述,错误的是A. 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C. Y结构的活动只受X结构的控制D. 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答案】C点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的模型: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为促甲状腺激素 C为甲状腺激素14.

    16、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浆细胞需先识别抗原再分泌特异性抗体C. 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D. 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类型抗原刺激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提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C正确;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D正确。点睛:对于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17、:15.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C. 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自身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D. 人体对HIV无免疫力,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感染艾滋病【答案】C【解析】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瘫痪,恶性肿瘤不能及时清除,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人,B错误;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C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18、: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16. 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 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C. 在EBV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D.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答案】D【解析】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

    19、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靶细胞,D正确。17.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NaCl溶液的水分子和Na+、cl-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的间的组织液,A正确。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一定绝对相同,故二者的量不一定分别增加10mL,B错。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CD错。【考点定位】内环境18. 关于

    20、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B. 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C.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D. 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单侧光照条件下,在植物茎尖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A正确;B、植物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引起的,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因此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

    21、的反应不相同,C错误;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A19. 科学家对豌豆进行了不同处理,如图所示,然后检测网络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由柱高表示)。依据所学知识,判断相关叙述中不确切的是A. 赤霉素通过促进植物细胞伸长,而引起植株增高B. 去除顶端后,节间生长变快C. 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D. 顶端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A项正确;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去除顶端的实验组的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减少,节间生长变慢,B项错误;去除顶端后添加IAA的实

    22、验组,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和去除顶端的实验组,说明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C项正确;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B. 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C.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时可反复使用D. 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

    23、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激素的合成属于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A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正确;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C错误;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的物质是酶,D错误。点睛:对于植物激素考生除了把握各种激素的作用,更要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即作用的特点,即植物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并已经发挥作用就会失活,激素是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不能起催化作用,只是

    24、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1. 家里刚刚摘下的柿子很涩无法食用,父母在盛有柿子的缸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柿子很快成熟变软。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A. 生长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脱落酸【答案】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五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如下表: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

    25、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22. 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B. 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C. 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 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均在一定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范围内,促进幼根生长,但超过一定范围根的长度反而减小,体现了两

    26、重性,A项正确;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项正确;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莴苣幼根长度小于起始长度,故起抑制作用,C项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此图描述的是生长素类似物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故无法判断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会起到怎样的作用,D项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3. 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

    27、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小于b侧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等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

    28、生长较慢,A错误;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条件。二、非选择题24.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其水的来源为_(填字母)。(2)图乙中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含有较多的_;合称为_,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

    29、量有关,的具体内环境是_。(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C0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影响下降,原因是乙图中内存在着_物质。【答案】 (1). B组织液 (2). 组织水肿 (3). A、C (4). 2/3 (5). 蛋白质 (6). 细胞外液(内环境) (7). 无机盐、蛋白质 (8). 组织液和血浆 (9). (10). 组织细胞 (11). 缓冲【解析】试题解析:据图分析可知:(1)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水份来自血浆A和细胞内液C。(2)是细胞内液,占

    30、人体体液2/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浓度为组织细胞。(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5. 如图1为下丘脑对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生理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A、B表示有关结构。科学家为了研究下丘脑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取生理状态良好的成年家兔20只(25kg/只),随机分为5组(甲、乙、丙、丁、戊),每组4只,戊组为对照组。请据图回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