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

    • 资源ID:15452994       资源大小:25.9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

    1、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 抒情方式汇编诗歌专题之修辞手法一、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借代、互文、通感、反复、比拟、排比二、实例分析1、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望洞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问: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答: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作用:使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答题格式:运用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刻画了某

    2、物/某人的(特征)。表达了情感。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问:本诗前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的?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黄河滚滚东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的壮美景象,表达了对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向往赞美之情。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又暗含悲愤之情。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 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答题格式:运用夸张,描绘/刻画了某物/某人的(特征)。突出了/表达了情感。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

    3、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shn )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问: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主要运用对偶,比喻及夸张的手法。“秋月”句对“春花”句,“人情”句对“风景”句等为对偶;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为比喻;“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 同时亦暗含看破世俗的无奈

    4、。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答题格式:运用对偶,A对A,B对B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达情感。4、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双调】蟾宫曲 (蒙古族)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简析:运用设问,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再现了曹操、孔明等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答题格式:运用设问,以问开篇,引出下文/

    5、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引人深思。+ 分析内容 + 表达效果。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答题格式:运用反问,+ 分析内容 + 表达效果。6、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七步诗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简析:本诗运用双关和反问的手法。“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末句反问收笔,表达了对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的行径

    6、的强烈愤慨和控诉。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答题格式:运用双关,表面上是指,实际上是指,含蓄地表达了。7、比拟(拟人、拟物)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把乙事物的特征强加到甲事物上。乙事物(拟体)并不出现。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问:本诗中间两联历来为人称道,试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其妙处。答:中间两联运用视嗅结合与拟人的手法。颔联运用视觉和嗅觉,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运用比拟及侧面衬

    7、托的手法,把霜禽、粉蝶人格化,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突出展示梅花的美。以梅的品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与脱俗的志趣。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答题格式:运用拟人/拟物,把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若是拟物,此句省略)。+ 分析内容 + 表达效果。8、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从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问:本诗末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本句运用借代。“红旗”代指军中队伍。军中将士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步调一致,勇猛直上。表现了将士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又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

    8、咏怀五百字2、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4、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作用:语言更简练、含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引人联想。答题格式:运用借代,用代指 + 分析内容 + 表达效果。9、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情感,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10、互文: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9、说的是一件事。(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用: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三、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作者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采用拟人的手法。 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系”字写出柳条藤蔓似乎不忍我离去而牵系挽留我的情态。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

    10、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本词是作者晚年退居苏州时所写。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问:本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答:本词运用虚实结合,比喻(或博喻),借代,渲染等手法。上片写作者目送美人在横塘前匆匆离去,是实写;想象美人离去后的生活场景是虚写。下片运用比喻,把“闲愁”比作烟草,柳絮河梅雨。作者将抽象的“愁”变得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之深重。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白头,不尽还家去

    11、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本罢职,本诗写于离任途中。问: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析。答案:颔联运用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海浪夸张地比作疾行千里的万马,同时运用夸张,意指风浪的气势能横压三江五湖。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猛之势,暗示生活环境的险恶。诗歌专题描写手法一、描写的定义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或环境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内容上分为人物,景象和物象。人物景/物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动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开封”是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语

    12、言,心理描写在诗歌中表现较少。不作重点。如:出塞 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细节】,战罢沙场月色寒。【环境】城头铁鼓声犹震,【环境】匣里金刀血未干。【细节】战胜后英姿飒爽,激昂振奋的形象。1.视角上:远近,高低,上下,俯仰。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俯仰结合2.感官上:视,听,嗅,触。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为触觉和视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视听结合。3.炼字上:动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副词:“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有一年”,数量词:“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叠词:“寻寻觅觅”4.几个结合: 动静,点面,抑扬,虚

    13、实结合。“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和人物衬托: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环境烘托】, 单于夜遁逃【次要人物】。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勇猛无畏,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形象。同左。如:黄巢题菊花”飒飒秋风满城载,蕊寒香冷蝶难来,【环境烘托】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二、实例分析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问题。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问: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答:运用动作描写,用

    14、典,虚实结合和拟人的手法。前四句中“衔”“携归”“修”等动词,写出燕子惜春的形象。 “乌衣”“王谢堂前”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上阕燕子衔泥,是实写,下阙想象王谢堂前燕子呢喃诉说,是虚写。下阙“语呢喃,千般诉说”运用拟人,把燕子人格化,写出燕子苦闷无人知的形象。全曲表达了伤春惜春之感,同时暗含诗人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手法答任意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遣悲怀(其一) 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本诗是元稹悼念亡妻韦氏所作,韦氏原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

    15、嫁与元稹,七年后便早逝了。谢公: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这里以谢道韫比太子少保韦夏卿。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问:全诗是如何刻画妻子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本诗运用典故,动作心理描写,反衬,虚实结合等手法。首联用典,点明妻子身份,暗含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概括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同时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搜”“拔”是动作描写,刻画了妻子的贤惠体贴;“甘”字心理描写,写出了妻子的甘于贫苦;尾联极写今日之富贵以反衬过去的贫困,以突出诗人思念亡妻的无尽哀愁。后三联虚实结合,回忆过去艰苦的生活,是虚写,尾联写出自己如今富贵之后对妻子日复一日的怀念与祭奠。“复”字饱含了

    16、诗人无比沉痛、抱憾终身的心情。全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手法答任意两点即可。)三、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问: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答: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写景物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描写远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

    17、四起。后两句再由上而下: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照水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同时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山、竹是静景,但用了动词“断”、“明”、“隐”,使这些景物顿时栩栩如生;动景是“乱蝉”、“翻空白鸟”。写景视听结合,有声有色,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为下文人物出场设置情境,同时衬托了诗人内心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手法答任意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村行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

    18、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问: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运用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无语”将“数峰”赋予人的灵性,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两情和谐,长相默契。显得形象生动;同时动静结合,以视觉写静景,“万壑”言群山峻岭,巍峨磅礴。以听觉写动景,“有声”指山泉飞瀑,流水淙淙。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诗人触景生情,为下文诗人“忽惆怅”做铺垫。诗歌专题抒情方式一、抒情的内涵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情感,可以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二、抒情的分类 1.直接抒情

    19、,即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有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句。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间接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托物言志(咏物),借事抒怀、用典抒情(叙事),寓情于理(说理)。三、实例分析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少年游(早行)林 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问:请从抒情的角度分析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诗人心境的?答:词的下阕运用直接抒情

    20、和借景抒情, “心共马蹄轻”中的“轻”字,直接体现了诗人心情轻松。下阙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写自己心情愉快,使得青山流水皆有情,令人赏心悦目。下阙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四句诗一句一景,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感伤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画菊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

    21、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宋末元初诗人。问: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本诗托物言志,前两句写出了菊花不与百花为伍,独立疏篱自得其乐的志趣,后两句写菊花宁可报香而死,不愿被吹落风中的清高孤傲的品性。描绘了菊花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质。诗人以菊自比,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团圞(lun),即团圆。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

    22、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答:此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照。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西归绝句 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士曾参军。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问:全诗是如何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本诗运用叙事抒情和以景结情的手法。前两句叙述被贬五年,容颜憔悴,如今奉召还京,前后对照,内心愉悦之情可想而知。后两句中,诗人满

    23、怀喜悦,临水展读友人书信,正值岸上满山桃花盛开,嫣红灿烂。末句以景结情,烘托了作者特定情境下欢快激动的心情。三、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采桑子彭浪矶 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注: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问: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答:本词运用借事抒情,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上片侧重借事抒情。前两句写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后两句写词人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

    24、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以哀景衬哀情,烘托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江面平缓反衬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问:同为写柳,试比较这两首诗在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答:在手法上,这两首诗同为托物言志。在情感上,李诗通过描写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诗人以柳自喻,表达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曾诗运用拟人,把柳人格化,通过描写柳借助东风之势狂飞乱舞,殊不知天地自有正气所在,诗人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注意事项

    本文(诗歌专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