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docx

    • 资源ID:154354       资源大小:27.2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docx

    1、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01.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

    2、1x n fu zhu 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3、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一、(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4、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3.我认为元芳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评价:我认为元芳入门不顾是对的,友人无信无礼;我认为元芳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友人”已经承认了错误,而且对方是长辈,这样做不礼貌。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02.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按时温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学而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吾身: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传授,指老师传

    5、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为政子曰:“温(温习,复习)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为(做,当)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的人)不如好(喜爱,爱

    6、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雍也子曰:“饭(吃)疏食饮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对,对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走路),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河边)曰:“逝(往、离去)者如斯(代词,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放弃)昼夜。”子罕子曰:“三军(指军队)可夺帅也,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坚定)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_体为主,记

    7、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_、_、_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字_,_时期_人,春秋末期的_、_、_,_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 _通_,意思是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通_,意思是_三、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_;今义:_。习,古义:_;今义:_)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_;今义:_。三,古义:_,今义:_)3.温故而知新(古义:_;今义:_)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_;今义:_。从,古义:_;今义:_。)5.可

    8、以为师矣(古义:_;今义:_)四、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五、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温故而知新( )( )六、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七、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7.唐太宗有一句名

    9、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答案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2丘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圣人”“孔孟”二、通假字1.说同“悦”,愉快。2.有同“又”,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三、古今异义词语1.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四、一词多义1.为:替成为,做2.而:转折连词,却顺

    10、承连词,不译五、词语活用归类1.名词作状语,按时2.名词作状语,每天3.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11、而改之。03.诫子书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凋落

    12、、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一、划分节奏(4分)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二、解释(24分)1、静 2、淡泊 3、致远 4、险躁5、治性6、广才 7、将复何及8、励精9、无以10、明志11、诫12、书三、填空(4分)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家。四、1、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

    13、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字,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4分)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6分)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4分)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8分)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6分)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4分)答案一、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二、解释(24分)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

    14、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4、险躁:轻薄浮躁。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6、广才 :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8、励精:振奋精神。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10、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11、诫:告诫、劝勉。12、书:书信。三、诸葛亮诸葛亮孔明军事四四、1、学习和做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2宁静 节俭 超脱 86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

    15、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6、例: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04.狼 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屠惧,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

    16、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恐前后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屠乃奔倚其下,弛(解除,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久之(时间长了。),目似瞑(闭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打洞。)其中,意将隧入(从通

    17、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一、填空。1、狼选自_,作者是_朝_,字,别号。2、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是“ ”。3、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二、选择题1、选出对课文

    18、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

    19、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 )A、老舍故居 B、吴承恩故居 C、蒲松龄故居 D、曹雪芹故居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

    20、讽刺的味道。三、理解题1、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3、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句子:意思:4、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5、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6、“复投”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7、屠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狼的贪婪凶残的本性,并做好了搏斗的准备?8、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呼应的句子写下来。9、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0、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11、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2、写鬼写妖高

    21、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3、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二、选择1、 D 2、B3、D4、C 5、C三、理解题1、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2、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4、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狈为奸5、

    22、交代了屠户卖完肉在回家路上被二只狼紧追不舍的情景。作用:写出了屠户危险的处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6、体现了屠户抱有侥幸心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9、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的主题。10、屠户初怯懦,胆小,妥协,退让,当认识到狼的本性后变得勇敢、机智。主要用动作描写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妥协退让、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05.语言两则穿井得

    23、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挖井、打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情。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对,回答。)曰:“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于是,就。)往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

    24、气耳,亡处亡气。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泛指星辰。),不当坠耶(句末语气词,吗。)?”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一、填空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称,是战国时期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

    25、写而成。是先秦(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3、杞人忧天选自,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作者是,战国时期的_人物,郑国人。二、课文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5、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6、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言?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26、?7、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就“天”解说的内容是就“地”解说的内容是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11、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1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13、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答案填空1、吕氏春秋 吕览 吕不韦 杂家2、以论传讹3、列子寓言列御寇道家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3、不盲目轻信传言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