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板书.docx

    • 资源ID:15415628       资源大小:26.7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板书.docx

    1、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板书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板书 你知道怎么写高中语文教案板书吗?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一起看看高中语文教案板书!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教案板书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3.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

    2、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

    3、点: 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注意语调。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 实词:四个重点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 虚词: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

    4、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

    5、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案板书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

    6、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

    7、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

    8、,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

    9、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

    10、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

    11、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

    12、(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

    13、,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

    14、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

    15、。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

    16、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

    17、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

    18、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19、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一。 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板书3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

    20、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

    21、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

    22、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

    23、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

    24、,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5、”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

    26、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

    27、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仓皇东出。 东,向东,

    28、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

    29、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

    30、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

    31、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32、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板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