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实录.docx

    • 资源ID:15316664       资源大小:74.0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实录.docx

    1、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实录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2.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3.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读懂文字,提炼关键信息。4.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指代的内容。重点难点:1.运用一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2.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3.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时安排:2课时1.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诗歌,交流理解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好方法。2.理解一些古代含有数字的特指名词,如“五行、五谷、五音、五彩”。1.掌握理解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方法。2.了解一些中国古

    2、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交流平台1.玩游戏:诗词大串烧。过渡: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词了,如果算上语文园地中的古诗,我们一共学习了9首古诗词。大家能说出这些诗词的题目吗?(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题名。)那么大家都会背了吗?我们现在就来一起玩一个诗词大串烧游戏,看看大家能否把它们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游戏规则:教室第一排的某位同学选择一首诗,念出诗名,再背诵出第一句。坐在正后方的同学接龙背诵下一句,坐在正方后的同学依次接龙。一首诗背完,可以再选择另一首诗。背不出来的同学可以用“过”,以示跳过。哪一组跳过的次数最少,背诵的诗句最多,哪一组就获胜。预设:以游戏的形式热身,让

    3、大家感受诗词的魅力,很好地进入本课的学习。2.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诗词的体会,交流其中提到的学习方法。(1)请学生概括其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已学过的诗词说一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明确:古典诗词中的字词比较凝练,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少用,所以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古汉语字典等途径来疏通字义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旧时茅店社林边”一句,“茅店”是什么?“社林”又是什么?如果不结合注释,我们是不理解的。通过想象去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边读边想边体会。预设:此方法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运用较多,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充满了奇丽的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

    4、我们也展开想象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景象,学生多半可能会结合“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来说。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预设: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稍显欠缺,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学生对南朝崇尚佛教的历史不熟悉,那么就无法理解这句诗中的“忧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等知识。(2)出示有代表性的诗词,请学生试着用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来品读。过渡:欣赏诗词并不仅仅只有这几种方法,但是却是比较实用、比较贴近我们认知的几种方法。我们接下来就结合学过的一首诗来交流一下吧!出示诗歌过故人庄,可引导学生翻回课本第14

    5、页,看看自己的笔记。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学生交流欣赏诗词的方法。交流示例:生1:虽然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但再读这首诗,我发现还是有些字词很难理解,比如“鸡黍”“郭”“轩”“场圃”“桑麻”,还好我做了笔记,我再结合注释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生2:诗人的朋友的家所处的环境非常优美,我读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句,就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仿佛看到了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连绵不断,画面感特别强。生3:我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所以诗人便和朋友约好在重阳日再相聚,一起饮酒赏菊。3.师生共同交流其他欣赏诗

    6、词的好方法。过渡:除了这几种方法,大家一定还有欣赏诗词的其他方法,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预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已经学了不少,肯定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但让他们概括出来或许有些困难,教师可先让学生发言,再进行点拨、引导,最后总结出来。4.教师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欣赏古诗词的其他方法。(1)反复诵读。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在反复的吟诵中,会突然意会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应反复地读,在读中去悟。(2)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去欣赏诗词。预设:可结合学过的诗来谈,比如宿建德江一诗,虽然重在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但如果能结合孟浩然坎坷的经历,则更能体

    7、会出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再比如春日一诗,结合诗人的生活时代,可知诗人并未去过诗中提到的泗水,从而可知诗歌另有深意,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法。(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标题有时可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预设:教师可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说说从中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或亲人时的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别时的离愁别绪。(4)抓住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去理解诗词,如送别诗中常用“柳”,表达思念常用“雁”“红豆”,表现志趣常用“竹”“兰”“梅”“菊”等。这也属于文化常识,但更具体。预设:可出示

    8、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代表着相思,所以诗中才会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可出示苏轼的赠刘景文中“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句中提到了菊,可见菊的精神,其中便有一种赞美之情。(5)留心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预设:一般来说暖色调显示出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显示出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教师可出示一些诗句,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色彩是明丽、鲜艳的,写出了诗人轻快、舒展的心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则用黄、白这种凄清的色彩抒发了一种悲凉、衰老之感。(6)寻找诗眼。有些诗中有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

    9、词,如“惜”“哀”“愁”“悲”“痛”“思”等。预设:教师出示诗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诗眼。 但悲不见九州同(“悲”写出了诗人悲愤的情绪。) 日暮客愁新(“愁”写出了诗人行旅之中的愁思。) 低头思故乡(“思”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独钓寒江雪(“独”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小结: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挖掘、不断探寻。所以,尽管我们刚才一起交流了这么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但也只是皮毛而已,而每一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能真心爱上古诗词,用心去倾听诗人的吟哦,用心去感受诗歌的意境,用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日积月累

    10、1.教师出示诗句,学生齐读,说说自己的发现。过渡: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读了不少古诗词,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那么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读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这些诗句有一些共同点。大家开始读吧!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杜甫)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勃)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预设:“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虽然一个的主题是诗词,另一个的主题是传统文化

    11、知识,但两者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这里用诗词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对数字“五”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含义的学习。2.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易读错的音:“五行”的“行”读作,不要误读作。“五音”中的“角”读作,不要误读作。3.请学生自行翻看词典,疏通字义。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字词解释: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五谷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如稻、麦、黍、菽、稷或稻、黍、稷、麦、豆,总之是泛指粮食作物。五音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

    12、3、5、6。古代叫作宫、商、角、徵、羽。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4.学生通过查看词典,找到更多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概括,可以加以解释。示例: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温、良、恭、俭、让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五种儒家经书)小结:其实不仅仅是数字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

    13、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四”,就有四方、四海、四呼、四声、四体;再比如“九”,有九天、九鼎、九宫、九泉、九州。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收获。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把“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放在了一起学习,因为这两个板块中提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关。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我们得读懂、读透、读出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数字“五”中窥到了一点精彩之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

    14、积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传承文化的重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回顾学习诗词的几种方法。(2)搜集更多关于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数字词语。1.学会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段的主要观点。2.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根据提供的图片、文字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1.知道如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2.学会提炼信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点阅读。一、词句段运用(一)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导语:同学们,如果大家留意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上的文字,就会知道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

    15、我们便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小题,可读出声,反复多读几遍。2.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预设: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两句讲人们在城市里植树,把树木花草比作“绿色卫士”“城市之肺”。后一句则具体讲了花草树木是如何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这三句话,到底哪一句是关键句?学生可能会选择第一句,那么教师可让学生把后面的文字遮住,再来看一看单从这一句话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很明显,这句话只是单纯叙述了人们在城市里种植花草树木的事实,囊括不了后面的内容

    16、,从中也无法看出作者的观点如何。学生也可能会选择第三句,这句话比较长,介绍了“绿色卫士”的具体工作机制,但如果我们抓住句首的“因为”,便可知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中为什么给予了花草树木以“绿色卫士”和“城市之肺”的称号,可见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所以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应该是第二句。概括观点: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非常重要,它们是城市的“绿色卫士”“城市之肺”,改善着城市的居住环境。4.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句、通过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1)明确关键句的含义和类别。(课件出示文字)关键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领性,在表达上常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出现,语言凝练。在形式上表现为总领句、总起句

    17、、评价句、过渡句、哲理句等。抓关键句是一个很重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语段一:(课本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语段二:(课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预设:让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码,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这两个段落比较有代表性,学生找出关键句的难度不大。故宫博物院中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末,夏天里的成长中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首。(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句的好方法结合课题。过渡: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和青山不老这两篇课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题即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提炼,我们通过先看题目,再

    18、去找关键句会更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让我先把这两篇课文的课题写下来。板书课题,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边,以方便后来书写相应关键句。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寻找两篇课文中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句。汇报所找的句子,若不全面或有错误,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纠正。明确: 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青山不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预设:这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题寻找课文中的关键句,但要跟学生明确,课文中的关键句不止一句,可能每个自然段都会有一个关键句,通过数个关键句加以概括,我们便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词句段运用(

    19、二)1.谈话引入。过渡: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线跟大家说清楚。预设:六年级的学生独自乘坐公共汽车并不是什么难事,肯定有学生每天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能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而且肯定也有些学生没有自己一个人乘坐过公交车,听其他同学讲独自乘坐公交车的事,也能起到一些激励作用,鼓励他们也尝试独立出行。2.阅读课本第2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明确:关键词:“温泉镇”“早上九点以前”“宋家洼”。(2)弄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

    20、信息。明确要求: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早上九点以前到达。3.采用排除法确定乘车方案。(1)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文字,读懂其中的信息。(2)同桌交流共有几种乘车方案,再从中选择最佳方案。(3)汇报交流。示例:生1:我看了三个公交站牌上的首班车时间,763路首班车是点,很显然可以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小林希望九点以前到达外婆家,搭这路车是不可行的。生2:排除了763路,86路和65路车都不能从温泉镇直达宋家洼,所以只能换乘。小林可在温泉镇乘坐65路车,在四通桥站或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到达宋家洼。这是两种乘车方案。生1:可是如果在四通桥站下车换乘86路车的话,就要再坐四站路才能到达宋家洼,公交车停靠的

    21、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最好在桐荫街站换乘86路车,这样只用再坐一站就到宋家洼了。生2:对,在桐荫街站换乘这种方案只需乘坐6站。如果选择在四通桥站换乘的话,共需乘坐8站。4.学生结合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说说乘坐公交车还需注意什么。预设:除了注意首班车时间、末班车时间、选择最佳换乘方案外,还有一些细节在搭乘公交车时要注意的。学生们说完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小结。示例:(1)注意去行和回行,不要坐反方向。注意站牌上的箭头指向,指向哪边就表示公交车去往哪个方向。(2)有些公交车在某些站点会有去行无或回行无的情况,也就是去的时候停靠某站点,但回来的时候却不在这个站点停靠。(3)看清公交车上的数字

    22、,不要上错车。比如61和6,5和56,在比较着急的时候很容易上错车。(4)注意改线路通知。有时因某些特殊原因,会有改线路的情况,要注意相关的告示文字,若看到相关告示在上车时可询问司机。(5)独自乘车时要注意安全,要把贵重物品看管好。(6)注意车上的站点提示,不要坐过站。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我们今天学的两个内容都与提炼信息有关,也就是抓住重点去解决问题。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我们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对我们阅读课外书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挑重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的句子去读。阅读公交站牌看似简单,却也有不少学问呢!我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就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下次再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你们可以试着选择乘坐公交车,乘车方案则由大家来规划,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好!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回顾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试着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2)在交流选择公交车乘坐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交流乘坐地铁、火车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本文(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