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王忙有杜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新解.docx

    • 资源ID:15303384       资源大小:25.0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王忙有杜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新解.docx

    1、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王忙有杜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新解【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王忙有: 杜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新解“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句子,既无冷字,亦无僻典,仿佛用不着多费笔墨。但是这两句诗终究应当如何解说,颇值得商讨。当前数十家的解说,几乎是众口一辞。无需一一引述,摄其有代表性的几家看看就能够了。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 唐诗选注云:“官渡,泾渭两水的渡口,在昭应县(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内。 从长安到奉先,先经骊山,折北至昭应县渡泾渭两水, 再改道北行。 ”该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编注的唐诗选注云:“泾渭:陕西省境内的两条河名,它们在临潼县境内集合。

    2、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亦云:“北辕二句:杜甫此次旅游的路线是: 出长安东经昭应 (今陕西省临潼县) ,又从昭应北渡泾渭至奉先。 泾水和渭水合流于昭应,称为泾渭。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的 杜甫年谱说:“于是北渡浊泾 辛苦而至奉先。”除了山东大学中文系选注的杜甫诗选等很少量说明说得较含混之外,持此说者,还有好多。这些说法是客观事实的反应,仍是望文生义,我认为是值得商议的。一正确解说这两句诗,对于赏析全诗关系甚大。为了切实理解这两句诗的真实涵义,第一应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商讨:其一,泾渭二水终究在什么地方合汇?这个首要问题弄清楚了,其余疑难便会水到渠成。 渭水流入陕西后, 东向经宝鸡、咸

    3、阳两个专区,从西安北境流经高陵、临潼,到渭南专区潼关流入黄河。 泾水乃渭水北面一个较长的支流, 进入陕西后,向东南流至高陵县境汇入渭水。 高陵县文物志载:“高陵县马家湾乡泾渭堡,即泾渭河流的合汇之处。”(笔者按,下同。泾渭堡即陈家滩。 )此刻的状况这样,古代如何呢?先追忆一下历史上的状况。清朝光绪高陵县志载,泾水“至船张村入渭”。雍正高陵县志、明朝吕冉纂修的高陵县志 、刘杰于弘治庚戌( 1490 年)纂修的刘志均记录,泾水至县上马渡合于渭。元朝李好文编撰的长安志图书中绘泾渭合汇处于高陵李晟墓西侧。可见,清、明、元三代泾渭合汇处在高陵县境而不在临潼县境。宋朝与唐朝同样, 临潼在渭水之南, 渭水北

    4、面另有个栎阳县。宋敏求的长安志中,临潼、栎阳未有泾水的记录。在高陵县下明确写道:“泾水西南来自泾阳界合渭水。”南宋郑樵主编的通志记录:泾水“东南流至永兴高陵县入渭。”朱熹的诗经集传在对谷风“泾以渭浊”句的注中亦云:泾水“东南至永兴军高陵入渭。”可见,有宋一代,泾渭合汇处向来在高陵县境而不在临潼(含栎阳)县境。历代这样,重点是唐朝如何?先交代一下临潼县在唐朝的沿革简况。今临潼县渭水之南,原为“隋新丰县 天宝二年, 分新丰、万年置会昌县。 七载,省新丰县,改会昌为昭应。”“宋祥符八年改县曰临潼。”对于泾水,唐人李吉甫著的元和郡县图志有较详尽的记载,云泾水入陕流经数县后, 经泾阳“县南七里,又东南入

    5、高陵县界。 ”高陵县以下泾水无记录。 因为该书较为简括, 没有明确记下唐朝泾渭在哪处交汇,加之图的部分在北宋就亡佚了,所以对于泾渭唐朝在哪处交汇就成了个谜。 唐六典虽云:泾水“至京兆入渭”,但京兆范围太大, 叫人没法确指。会不会像有人讲的: 泾河“于高陵县泾渭堡前注入渭河。 从地形上看,在泾渭堡之东有明显的槽形凹地, 卫片上亦有反应。假如这些槽形凹地是泾河的遗弃河流,那么泾河入渭口则由东向西偏移。”一千二百多年来,沧桑巨变,泾水入渭口必定有变化,但是自唐到现在泾渭合汇处向来在高陵县境,甚至能够断言,向来在高陵县境的今耿镇以西倒是无庸置疑的。只管元和郡县图志没有明确记下这一点,但是唐朝的其余著作

    6、对此却有明确的记录。(1)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解说了书禹贡的“泾属渭汭”句后曰:“地理志云:泾水东南至冯翊郡阳陵县入渭。”对诗经邶风谷风的“泾以渭浊”句,其疏亦云:“又引地理志云:泾水东南至京兆阳陵行千六百里入渭。即泾水入渭也。”(2)曾辅助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的颜师古在对汉书中司马相如上林赋“进出泾渭”句的注中说:“泾水出平定泾阳升头山,东至阳陵入渭。”(3)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史记中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进出泾渭”句的注中亦曰:“张揖(按:三国时魏人)云:泾水 东至阳陵入渭。”阳陵县,即今高陵县境西南部。 高陵县文物志据元和郡县志和长安志指出,“高陵本秦旧县。”秦始皇一致天下, “高陵为秦王

    7、朝的畿县, 县名仍旧, 而将其县地西部改设弋阳县,大概辖今马家湾乡及咸阳的东北部。”“景帝五年(前 152 )在弋阳县为景帝建筑陵园,陵名阳陵,弋阳县于是改为阳陵县。”汉书地理志载,高陵县为左冯翊所辖的二十四县的第一县,为左辅都尉治,阳陵县为其第二十三县。可见,阳陵县在西汉时已与高陵县并列,并不是高陵的更名。东汉时,阳陵县曾改隶京兆尹。因而可知:泾渭合汇处唐朝不在与昭应(临潼)接壤的高陵县东南部,而在高陵县西南部的故阳陵县境内。(4)唐开成五年 (840) 日本和尚园仁入唐,是从泾渭合流处的东面的唐东渭桥进入长安的。园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中,用日志体裁详尽记述了他们于开成五年七月一日开始从

    8、今山西五台山赴长安的经过。八月十三日从蒲津关过黄河浮桥,西向经河西县入陕 十九日,南行卅里,到京兆府操阳县断中。 南行卅五里,到高陵县渭桥。渭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园仁在表达了过东渭桥后,接着写道: 过桥南行五里, 到三家店佛殿宿。 廿日早,南行廿五里,到万年县灞桥店断中。灞水本从终南山来,入渭河。斋后,从灞桥南行十五里, 到浐水桥。 浐水从终南山来, 入于渭河。灞、浐两水向北流去,水色清。唯未问得泾水。 不问可知,泾渭合汇处唐朝不在高陵县东南东渭桥东面和桥下,亦不在东渭桥西面邻近。若泾渭合汇处在东渭桥东面,那南辕的园仁必定会记下“就泾渭”的状况。若在桥下,或在桥西面邻近, 园仁也不会发出“唯

    9、未问得泾水”的叹息! 可见,泾渭合汇处唐朝确实在东渭桥西面较远处。为了核实这一问题,笔者于 1989 年 5 月 5 日专门到高陵县泾渭合汇处一带观察。笔者从耿镇北面今渭河桥北沿渭水北岸向上追忆,由公路向西到东庄子村,再到下马渡,再到上马渡,由该村村西向南,便到达泾渭交汇处。此处在上马渡村西南,船张村东南,泾渭堡正东。所以,说泾渭交汇处在上马渡也对,在船张村也对,在泾渭堡亦对。可见从明朝弘治庚戌到现在五百多年来,泾渭交汇处没有大的改动。船张村东南靠今泾河处有一南北向断岸,很可能是古代泾河南流入渭时的遗弃河流的东岸。唐东渭桥旧址在今耿镇东面三里处,可知唐朝今耿镇恰在渭水之中。据此能够推测,唐朝的

    10、泾渭交汇处约在船张村正南与耿镇正西的订交处。今泾渭交汇处距耿镇渭河大桥北桥头“公里”,可知唐朝泾渭交汇处距东面的东渭桥快要 10 公里,距临潼的骊山约 25 公里,难怪园仁会发出“唯未问得泾水”的叹息。不单这样,唐朝从前泾渭交汇处也有明确记录。 郦道元的水经注写得太详细了, 以致今日已难确指其地。 但郭璞在山海经注中明确指出:“今泾水 至京兆高陵县入渭。”张揖亦云:泾水“东至阳陵入渭。”甚至汉代辛氏三秦记也明确写道:泾水“至京兆高陵县而入渭水。”由以上考辨,能够得出以下结论:泾渭合汇处从汉代到现在向来在高陵县境内,而素来不在昭应(临潼)县境。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杜甫诗选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注中,内

    11、蒙古大学等高等学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注中,固然都正确指出:泾渭合流于陕西省高陵县,但都没有对“过骊山”后如何“北辕就泾渭”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其二,杜甫过骊山后向北过的桥是否是唐东渭桥?有人认为杜甫此次过的正是唐东渭桥。 “当诗人从骊山往北投向泾渭合汇处时,官渡已更换了地方。风雪中来回奔走,到达东渭桥(旧址在今高陵县东南白家嘴村邻近,北面距渭河 2500 米处)边,从那马上倾倒的桥上与路人相扶担惊受怕地过了河。”说唐东渭桥“官渡又改辙”、“河梁幸未坼”“、马上倾倒”,这与事实天壤之别。唐东渭桥,据 1967 年在白家嘴村西南约 300 米处挖土取沙石时发现的东渭桥记

    12、碑残石与东渭桥古迹可知:此桥是开元九年 (721)11 月 8 日修筑的。建桥时唐玄宗特别重视, 规定了竣工的详细日期。 东渭桥建成后,气概极为宏伟:“杭星柱,延虹梁,矗如长云,横界极浦。”可见, “唐东渭桥规模弘大, 构造复杂, 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桥“是当时连结渭河两岸的一条纽带,通往长安城的咽喉。 在战略上拥有重要地位,因此是唐朝兵家必争之地。 ”杜甫此次自京赴奉先, 东渭桥建成恰巧 34 周年,怎么会“幸未坼”?自然也不会“官渡又改辙”。据史册记录,只有元和八年(813)六月“渭水狂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济者一月。” (11)此距东渭桥建成已92 年。事实是在此从前,

    13、即杜甫自京赴奉先十年此后,公元765 年,唐朝宗为了抗击吐蕃进犯长安,曾命李忠良屯兵东渭桥。杜甫自京赴奉先 28 年此后,公元783 年朱泚反叛,董秦、刘德信、李晟曾先后屯兵东渭桥。兴元元年(784)“五月,李晟自东渭桥抵京城攻贼。” (12)后因功被封为西平郡王兼中书令,死后葬当天驻军的地方。”(13) 李晟墓“现距渭水畔仅有25 米”“在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14) 直到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 黄巢起义师攻入长安, 还派其大将朱温屯兵东渭桥 (15) 。不问可知,杜甫“过骊山”后假如真的过的是东渭桥,根本不存在“幸未坼”的忧愁。再说杜甫从“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的中

    14、夜由长安出发,在路上“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可以结”,备受辛苦,向东北奔走了六十多里,才“清晨过骊山”,怎么又冒着风雪寒冷从骊山东面向西北方向折回近三十里呢?即便在现代交通较方便的状况下也不会有这样的事,况且在古代呢?这与全诗诗意甚为牴牾。还一定重申指出, 杜甫自京赴奉先, 并不是必定要“先经骊山”,还有其余道路可走,甚至为捷径。这条捷径则是由长安向东过浐、灞后,即折向东北过高陵的东渭桥,再向东北可到奉先。这正是园仁由栎阳赴长安所走的道路。根本不须迎风冒雪由西南(长安)而东北(骊山) ,又由东南(骊山)折回西北(东渭桥) 来回“来回奔走”。这样于情于理都令人难懂。若果“清晨过骊山”是“实录”那,么

    15、杜甫此次从骊山向北可能过的是渭水上的某一座小桥。 杜诗详注上提出的“便道”,可能不幸亏言中。唐朝昭应北面渭水上有无桥梁,史无记录,不敢杜撰。长安志载: 栎阳县东西 52 里, “渭河西自高陵县界来入县界流入下邽。 渭水渡七,西抵高陵县东至下邽县:田王渡、田家渡、周夏渡、圣力渡、万安渡、耿渡、孟渡。”雍录、类编长安志的记录与长安志所载迥然不一样。这七个渡口,除了耿渡、万安渡和圣力渡外,其余四个今日已难确指。 正如乾隆临潼县志 所记录的: “旧渡有田王渡、赵村渡、周夏渡、圣力渡、万安渡、孟渡,今废。”乾隆年间耿渡(别名景渡)尚为渭河上四个官渡之一。耿渡、圣力渡,因今另有耿渡村与圣力寺村的存在,可知

    16、道个大概地点。万安渡,从长安志图唐骊山宫图下知道在戏水东面。杜甫此次自京赴奉先县,“过骊山”后或许从这三个渡口中的某一个北渡,因为这三个渡口皆在昭应东北,距奉先较东渭桥为近。渭水冬天水枯时,为了南北来往方便,邻近百姓经常在各渡口暂时架设简略木桥。杜甫赴奉先过的很可能是某一渡口的简略木桥,而绝非宏伟坚固的东渭桥。原诗云:“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可见杜甫“北辕就泾渭”,明显地是要摆渡,不是要过桥(不论是东渭桥或否) ;因为波涌如山渡口易地,所以稍移向西或东,走便桥过河。从情理上说,倘有宏伟坚固的东渭桥可以利用,杜甫绝不会先

    17、觅“官渡”。“官渡”上下,原有便桥(绝非东渭桥),但是:一,杜甫其实不知有便桥(他虽移家居奉先,此次经奉先,也不过数经其地,对河上架设便桥与否,不甚熟习,是能够理解的) 。二,杜甫即便原知有便桥,但想河水太大,便桥可能已毁,所以他先觅“官渡”。官渡既已改辙,不得已又改走便桥, 所幸的是便桥尚在, 所以有“河梁幸未坼”句。由以上考辨能够得出另一个结论:杜甫此次“过骊山”后向北过的桥必定不是唐东渭桥。其三,从长安向东北过骊山赴奉先过可是泾水?弄清了泾渭唐朝在哪处交汇,这个问题已没有多费笔墨的必需。杜甫此次自京赴奉先,他诗中明显说是“清晨过骊山”,由前考辨可知,骊山距西北的东渭桥近三十里,而泾水又西

    18、距东渭桥近二十里。所以“过骊山”后“北辕”的杜甫则根本与西北五十里外的泾水风马牛不相及。 杜甫年谱既认为杜甫此次“往奉先时,经过骊山下,曾与汤东之郭给事同游灵湫 游观后曾赋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之诗”,又说杜甫过骊山后, “于是北渡浊泾, 辛苦而至奉先。”明显是望文生义。二既然泾渭合汇处在高陵县境,为何唐诗选注等却胶柱鼓瑟,望文生义说明为在昭应(今临潼县)合汇呢?翻阅一下古人的著述,这一疑问便得以解决。现存较早的九家集注杜诗(郭知达辑) 和清初钱谦益的 钱注杜诗 均未对“泾渭”作出明确的解说。仇兆鳌于 1693 年编成的杜诗详注,集注杜之大成, 论者誉为“这是全部杜诗注本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对

    19、此两句才明确注为:“泾渭二水交会于昭应之北,故云北辕就泾渭。其官渡改辙, 在唐时亦迁移无常, 大略在昭应之间, 为奉先便道耳。 ”可见这个错误的产生, 主假如迷信先人,亦步亦趋,以谣传讹。正是清朝学者滥其觞,今之释家扬其波。因为不这样解说,此两句便讲不通。说到迷信先人,还可举出数例。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对诗经邶风谷风的“泾以渭浊”句,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进出泾渭”句的注中皆为:泾渭两水“至陕西省高陵县合流。 ”同是泾渭合流处, 同是朱东润主编的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三处说明居然不一样,何也?孰是孰非?令读者何从?质言之, 因两说所本不一样。 一说本毛诗正义 与汉书、史记注,则曰泾

    20、渭合流于高陵; 一说本杜诗详注,则云泾渭合流于昭应(今临潼县) 。三既然杜甫此次自京赴奉先县, “清晨过骊山”后,所“就”的不是泾渭合汇处, 所过的桥也不是唐东渭桥, 更没有“北渡浊泾”,那么,“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如何解说,才不与全诗牴牾呢?黄庭坚赞美“老杜作诗 无一字无来处”。杜甫对作诗要求极严,写好后频频改正,务求达到“毫发无遗憾”。古人对此诗歌颂备至,无一贬词。仇兆鳌云:“此诗悲愁激切,而语皆雅饰,更无疵句可议矣。” (16) 据此能够判定,这两句诗所出现的疑义,必定不是“诗圣”的失误。杜诗中写到泾水的有多处,如“泾渭不行求”、“浊泾清渭何当分”等都可解,惟独此两句与全诗牴牾,令人

    21、疑窦丛生。那么这两句诗终究如何解说才不与全诗牴牾,可能切合作者的原意呢?笔者不管浅陋,提出下边几种新的解法:第一,笔者思疑在展转传抄时很可能把“经”字误抄为“泾”字。只管现存较早的南宋郭知达辑的 九家集注杜诗 上为“北辕就泾渭”,但只需认识了今存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在北宋是如何编成的,对笔者的鄙意也就会表赞成了。冯至在论杜诗和它的遭受 一文中指出, 与杜甫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杜甫却十分冷漠”。杜甫逝世不久,樊晃编杜工部小集六卷,在前言里说,杜甫遗有文集六十卷。金开诚,葛兆光在历代诗文要籍详解杜甫集一文中也指出,“因为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宁,印刷术也没有发明,手抄不易,即便在当时,这个六十卷本也是不易获得

    22、的。”唐朝见杜甫诗“最多的如白居易,也只见过杜诗千余首。樊晃编的杜甫小集 ,只收了二百九十篇诗文。 ”因为凌乱不齐会以致亡缺讹误, 于是王洙在仁宗宝元二年 (1039) 采集了樊晃序小集六卷等九种八十九卷,删去重复,定为千四百零五篇,命名为杜工部集 。这是杜甫死后所编的第一个完好的杜甫诗文集。但是,原刻本今日已看不到了。不问可知,在王洙编的杜工部集形成的二百六十多年中,因为印刷术尚没有发明,在展转传抄时出现误字是不足为怪的。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倒数五六句,郭知达辑的九家集注杜诗为:“尚怜天南山,回道清渭滨。”(侧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而黄希注、黄鹤补注的补注杜诗则改为“尚怜终南山,回顾清渭滨

    23、。”杜集中这种例子是许多的。 只管“经”、“泾”二字偏旁不一样,但辗转传抄时误“经”为“泾”的可能性极大。如前引元和郡县图志泾阳县条载:“泾水,西北自池阳县界流入,经县南七里,又东南入高陵县界。”北宋因袭元和郡县图志体例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卷 26 关西道二泾阳县条云:“泾水西北自池阳县流入,泾县南七里,东南入高陵县界。”( 四库全书)两相比较, 孰正孰误, 明矣!太平寰宇记 比元和郡县图志少了两个字,但恰巧把经过的“经”误为泾水的“泾”。若此猜想建立,改“泾”为“经”,可把“泾渭”当作动宾词组解说,则与全诗理所应当。两句诗的意思是:车向北行,便将经过渭水。不料公家设的渡口,又转移了地方。第二,可

    24、把“泾渭”当作复音词,或叫“偏义复词”(也可叫“连文无义”),则此中一个词素“渭”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泾”不过作为衬托,连文无义。古汉语中绝大部分是单音词,但也有一些复音词。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憾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前出师表 )这句中“异同”是个复音词,此中一个词素“异”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同”不过作为衬托,连文无义。 同理, “泾渭”此处不过偏指, 说是“泾渭”,其义偏在“渭”“。北辕就泾渭”犹言“北辕就渭水”也。这两句可解说为:车向北行,渐渐凑近渭水,不料因河水不定,公家设的渡口又转移了地方。第三,也可能因古籍中“泾渭”有时并提,并且俱在长安北面,所

    25、以杜甫顺手拈出“泾渭”二字,不用仔细落实。以上所陈,仅属管见,尚祈方家赐教。说明: (11)(12) 旧唐书宋敏求:长安志杨思植、杜甫亭:西安地域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陕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1985 年第 3 期董国柱编高陵县文物志 (内部资料,高陵县文化馆编印)原书第 166 页注 (44) 云:“操小野改作栎。”“爱憎分明”在哪儿?(陕西省科学技术第一版社第一版的1993 年阴历第 23 页)渭溪:杜甫风雪赴蒲城 ,1986 年 9 月 11 日西安晚报王仁波:规模弘大的唐东渭桥旧址 ,1983 年 3 月 30 日光明天报史学第 288 期。(13)(14)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 中国名胜字典陕西分册(15)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纪第一(16)仇兆鳌:杜诗评注


    注意事项

    本文(名家解读古代文学王忙有杜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新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