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必修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docx

    • 资源ID:15263460       资源大小:39.19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必修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docx

    1、必修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练习题及答案教材古文目录:第10课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第16课 三、赤壁赋/苏轼 四、登泰山记/姚鼐 一、劝学/荀子一、课下注释默写: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同“煣”,

    2、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规】圆规。【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稿,枯。暴,晒。【挺】直。【受绳】经过墨线比量。【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同“智”,见识。【跂】踮起脚后跟。【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疾】劲疾。【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利足】善于奔走。【致】到达。【能水】善于游水。指游泳。【绝】横渡。【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

    3、,兼词,相当于“于此”。【神明】非凡的智慧。【圣心】圣人的关怀。【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骐骥】骏马。【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全,停止、止息。【锲】刻。【镂】雕刻。【埃土】泥土,尘土。【黄泉】地下的泉水。【一】专一。【六脆】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螫】蟹钳。【躁】浮躁,不专心。二、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4、江河。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三、理解性默写:1、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

    5、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

    6、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二段节选目荀子劝学的又字,按要求完成。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瀚,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

    7、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微动。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兰槐:一种香料。1、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滑 渐:浸泡。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解析】A “形”应为动词“表现”。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甲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乙文: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

    8、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丙文: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4、翻译下面句子。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翻译: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翻译: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二、师说/韩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

    9、识和道理。【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众人】一般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益,更加、越发。【身】自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惑】糊涂。【童子】未成年的男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

    10、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族】类。【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年相若】

    11、年龄差不多。【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馅媚奉承。【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乃】竟。【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常师】固定的老师。【郯子】春秋时郑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贤】才德优秀。【不必】不一定。【贤】超过。【术业】学术技艺。【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12、【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全面。【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翻译: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

    13、在的地方。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么!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

    14、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翻译: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三、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

    15、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四、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

    16、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二)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

    17、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时不胜月 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解析】D行:品行。

    18、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A.故善日者王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王者敬日 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D.察其秋毫若白垩之与黑漆 其人拜之以牛【解析】C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思;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争议)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解析】D正确翻译: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翻译: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

    19、它;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翻译: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答: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答: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三、赤壁赋/苏

    20、轼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举酒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斗牛】

    21、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飞升成仙。【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桂掉兮兰桨】桂木做的掉,木兰做的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

    22、得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洞箫】管乐器的一种。【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和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幽壑之潜较,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嫠妇,寡妇。【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端坐。【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武昌】今湖北鄂州。【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

    23、翠。缪,同“缭”,盘绕、围绕。【此】这地方。【困)受困。指曹操败于赤壁。【周郎】周瑜。【方】当。【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酾酒,斟酒。槊,长矛。【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捕鱼砍柴。【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

    24、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一粟】一粒米。【骤】一下子,很轻易地。【遗响】余音,指箫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盈,满。虚,缺。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将,这里表示假设。【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25、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更】再。【肴核】菜肴和果品。【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既白】天明。白,明亮。二、重点句子翻译: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翻译: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飞离尘世,变成了神

    26、仙,登上仙境。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翻译: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翻译: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翻译: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翻译:(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

    27、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翻译:(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翻译: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1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翻译: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

    28、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像游人一样,放慢脚步,陶醉在良辰美景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5、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6、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

    29、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7、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8、用比喻手法写生命之渺小的诗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9、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0、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四、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

    30、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


    注意事项

    本文(必修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